对诸葛亮,有人认为他是一代贤相,他是智慧,忠诚的化身。也有人认为他不能审时度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30 04:05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06:45
古董点评诸葛亮之一----事必亲躬,用人不当
说到诸葛亮,在中国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羽扇轻摇,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隆中对、空城计、赤壁之战等一个又一个的锦囊妙计,令多少世人拜倒在诸葛亮的聪明睿智下。可以说他在中国完全成为了智慧的化身,历史教材上也是很多溢美之词-----“三国时著名的*家、军事家”;“当政期间,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推行屯田*,并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古往今来的*家,诸葛亮几乎可以说称得上是完人”等等。
小时候,我也非常崇敬诸葛亮。长大了,才觉得他也有不少缺点,甚至比较严重的缺点。可以说诸葛亮在中国是被抬得太高了,我觉得应该要还历史本来面目,实事求是。
今天先谈他的人材观。
从这个角度来看,毫无疑问诸葛亮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为何?有成语为证——“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我在网上谈到这个观点时,不少人以种种理由来为他开脱。比如,蜀国小,人材缺乏;夷陵之战,蜀中精英死伤殆尽……我看,这根本不是理由!
首先, 与刘备的发掘人材相对照,可以看出诸葛亮的不足。
刘备的三顾茅庐,对降将魏延、黄忠、严颜等的重视等等,无不显示其对人材的渴望和追求。正是如此,刘备从一介布衣起家,关张赵等多年相随。而后,自荆州到益州,众多文人勇士相追随,一时蜀中人材济济,一片兴旺发达的景象。而刘备死后呢?诸葛亮所用基本上是刘备所发掘的,曾有人以费祎、蒋琬、董允等人证明诸葛亮发掘人材之长,其实费祎、蒋琬、董允三人在刘备时已予重用。真正属诸葛亮发掘的是姜维,但此人的应用并非蜀汉之福。孔明出祁山他未曾出奇谋,甚至还不如魏延; 也从未单独率领重要的作战,甚至还不如王平; 孔明死后又参与除去蜀国的栋梁魏延; 不为蜀国培养人才,廖化张翼等都是很早的将领,致使蜀中无大将; 九伐中原其实不得民心且拖垮经济,他却执意而为; 在后方兵将配置上,他为邓艾*成功创造条件; 最后,刘禅一降,他也马上降魏。
可以说,到了诸葛亮时,基本是在吃刘备的“老本”了!
再看用人。
“皆处之显任,尽其器能。有志之士,无不竞功”(见《先主传》)这就是一代枭雄刘备的用人方法。所以,众多文人勇士追随并乐于为蜀汉建功立业。而诸葛亮呢,从史书上看,对马超、赵云等人不能尽其才,导致其郁郁而终。李严,在刘备眼中是仅次于孔明的人物。刘备临终时,“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督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目的很清楚,刘备是让诸葛亮在成都辅刘禅主政务,让李严屯永安拒吴并主军务。结果呢?孔明以第五次北伐为借口,削了李严的兵权,调汉中负责后勤工作。因运粮事件,孔明抓住了李严的把柄,“乃废严为民,徙梓潼郡。”
对马谡用其短而不用其长(其长于幕后而非阵前)。对骁将魏延始终不能放弃个人之见。死后,居然让公报私仇的杨仪和“勇猛过人”兼富有战斗经验的魏延这两个仇家一起配合来决定蜀汉大军的命运——这个用人措施果然是亘古未有的。杨仪是什么人?居然说得出还不如降魏的话,由此你可以看见他是个什么的人了。同时他既没有战争经验、又没出过好一点的计谋。杨仪忠诚、经验、智力都没有,而蜀国姜维、魏延、马岱都在,真不知孔明为什么选中了他?杨仪一向与魏延有矛盾,趁此机会诬告他谋反。结果,蜀中唯一的骁将含冤被杀!!!
可以说蜀汉的失败首先败于诸葛亮的人材观!!!
我评诸葛亮之二: 诸葛亮与刘备---被误解的君臣关系 诸葛亮一向被认为是蜀之栋梁,又以忠心耿耿而闻名天下。有杜甫诗为证: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其实,诸葛亮与刘备父子的关系并非如小说中所说的,他的忠也要打上折扣。
为何这样说?
首先谈谈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很多人认为:自从三顾茅庐后,诸葛亮就成为刘备身边的第一号人物。其实,这是绝对错误的观念,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并非如此紧密。
三顾茅庐后到白帝托孤前,诸葛亮与刘备并非如小说写的那样如胶似漆,在蜀的地位也非第一人。如在重大的夺取西川的战争中,刘备让诸葛亮守荆州,而带庞统;法正辅佐刘备西取巴蜀,北征汉中,为刘备建立帝业奠定了基础;刘备进位汉中王时,法正排名也在诸葛亮前。 再看关键的刘备东征。刘备称帝后,发兵征东吴为关羽雪耻,无数大臣都上表劝阻,只有一向主张孙刘联合的诸葛亮一言不发。刘备败回,诸葛亮才仰天长叹:“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诸葛亮当时的地位并不是刘备下面的第一把交椅,他自认为对刘备的影响力不如法正。
诸葛亮在蜀的地位提高要提到白帝托孤。但就是白帝托孤时,刘对诸也并非真正放心。白帝托孤,刘备对诸葛亮说的“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一段话和诸葛亮后来的“鞠躬尽瘁”,既不是刘备首创,也不是仅仅只发生在诸葛亮身上。远的不说,在三国早期,东吴奠基人孙策在临终时就已经上演过这样一出戏文。《三国志》《吴书》《张昭传》:“策谓昭曰:‘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张昭)上表汉室,下移属城,中外将校,各令奉职。权悲感未视事,昭……乃身自扶权上马,陈兵而出,然后众心知有所归。”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他对诸葛亮并不是完全信任和没有顾虑的。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刘备既然以这样的方式将这话明白地说了出来,那诸葛亮也只有以“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这样的态度,来明确地表示他惟有尽忠而死也不会取而代之一途了。诸葛亮是聪明人,他不可能傻子似的应一声“好”的。但是如此一来,倘若日后刘禅昏庸而诸葛亮真的想要取而代之,那他就要先背上个辅佐不力,背主食言的骂名,在*、*以及民心上都将会面对”不臣不忠不义“的罪名,并因此导致师出无名而居于劣势。所以刘备这话与其说是信任与托孤,不如说是一种先发制人的威胁策略, 另外刘备在白帝托孤之时,并非只找了一个诸葛亮,还有一个李严在侧。刘备将这样一个快速提升、以前从未进入过权利中心的*新秀李严,列为两名托孤重臣之一,并且命其“统内外军事”,再联系“君可自取”的言语,显然说明刘备要防备、制衡的目标是诸葛亮无疑。
诸葛亮忠于刘备么?刘备一死( 事实上自从诸葛亮扶刘备灵柩回成都之日起),辅佐大臣李严就被已经撇在了一边。作为仅次于诸葛亮的尚书令,又是两名托孤重臣之一的李严,只被授了一个光禄勋的虚衔,并被弃于远离权利中心成都的江州,这样实际产生的后果,就是导致象北伐这样大的军事行动,完全没有他这个被刘备遗命“统内外军事”的托孤大臣说话和发表意见的份。
我觉得,还是要正确看待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不能让《三国演义》给糊弄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06:45
看你怎么看了
作为治国的丞相,诸葛亮无疑是伟大的。作为管理者,诸葛亮可以说是失败的。
至于不能审时度势,我不敢苟同。以诸葛亮的能力不应该看不到魏强而蜀弱,但他一直坚持北伐。这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是对是错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可以说他不自量力,也可以说他信念坚定,不畏艰难。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06:46
有人认为他是一代贤相,那是他们的看法。
最好是自己去看一看《三国志》,还有史记之类的史书。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06:47
对的,所以后人要引以为鉴,可真正能做到完美的人又有谁呢?
不管怎么说诸葛亮终是证明了自己存在的理由、价值,这就已经够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06:47
一代贤相,超正确。不审时度势,也对。不过一代贤相也不是浪得虚名?建议多看易中天的《品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