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卷’的读音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30 03:22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13:27
【诗词原文】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卷(第三声)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他的诗被称为“史诗”。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和唐朝大诗人李白合称“李杜”。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史诗”。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杜甫与杜牧是远房宗亲,同为晋朝灭孙吴的大将杜预之后裔。
杜甫(七一二-七七零),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禹、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生平详见《旧唐书》卷一九0。有《杜工部集》。 “三吏”、“三别”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它真实地描写了特定环境下的县吏、关吏、老妇、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动、语言,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现实和广大劳动人民深重的灾难和痛苦,展示给人们一幕幕凄惨的人生悲剧。在这些人生苦难的描述中,一方面,诗人对饱受苦难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对官吏给于人民的奴役和*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他又拥护王朝的平乱战争,希望人民忍受苦难,与王朝合作平定叛乱。这种复杂、矛盾的思想是符合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面貌的。
【意译】
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在剑门关外到处传扬。一听到这个喜讯,眼泪很快就浸满了衣裳。
回头看看妻子和孩子,他们的忧愁不知跑到哪里去了。我胡乱地把诗稿和书籍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
我要在晴朗的日子里放声歌唱,畅饮美酒。美好的春光正好陪伴我回到我的故乡。
我要马上从巴峡穿过巫峡,然后经襄阳弃船上岸转向家乡洛阳。
【格律】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本作的韵脚是:七阳;可"三江七阳"通押。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 ● ● ⊙ ⊙ ● ●, ○ ⊙ ● ● ● ⊙ △ 。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 ⊙ ⊙ ● ○ ○ ●, ⊙ ⊙ ○ ○ ● ● △。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 ● ● ○ ○ ⊙ ●, ○ ○ ● ● ● ○ △ 。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 ⊙ ○ ● ⊙ ○ ●, ⊙ ● ○ ○ ● ● △ 。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13:28
我也认为是三声,卷,动词,将这一行的书卷都整理起来,兴奋地回家。
这首诗是经过了安史之乱后,杜甫忧国忧民,并且此前声名远播的大唐王朝并未经历这样的破坏,所谓闻得官军得胜,自己能返回时时怎么样的欣喜若狂。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13:28
三声 动词 卷起来 收起来的意思吧
“漫卷诗书喜欲狂”的“卷”读“juǎn”还是“juàn”
读juǎn。漫卷,读音为màn juǎn,汉语词语,指随风翻卷。《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代诗人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译文 剑门外忽传收复蓟北的消息,初闻此事分外欢喜泪洒衣衫。回头...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漫卷诗书喜欲狂”的卷是第三声还是第四声_百度知...
第三声,听闻官军收复失地,欣喜若狂,把诗书卷起来,古时候的史书都是竹简做的所以不读的时候一般都是卷起来,这里是说收复失地的愉悦胜过读书的欢快。而且,这句诗意思是: 回头看妻儿的愁容不知去了何方, 胡乱收拾着诗书不由得欣喜若狂。漫卷:胡乱地卷起。作品译文 剑门关以南的四川,忽然传...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卷’的读音
卷(第三声)【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他的诗被称为“史诗”。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和唐朝大诗...
闻官兵收河南河北这首诗中的多音字
多音字:1、好,hǎo/hào;2、还,huán/hái;3、卷,juàn/ juǎn;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两首诗中的多音字有什么?
3、“漫卷诗书喜欲狂”的“卷”:(juǎn)用对折半后再折半的办法缩减幅度。引申为:用连续滚动的办法收缩幅度。(juàn)作为名词的卷,是帛、纸的合拢形态。画卷、卷轴等。4、“但悲不见九州同”的“见”:(jiàn):看见,听见,见到;(xiàn):风吹草低见牛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全文注音
1、《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文注音版如下:wén guān jūn shōu hé nán hé běi 闻 官 军 收 河 南 河 北 dù fǔ 杜 甫 jiàn wài hū chuán shōu jì běi,chū wén tì lèi mǎn yī shɑng。剑 外 忽 传 收 蓟 北,初 闻 涕 泪 满 衣 裳。què kàn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漫卷的意思
意思∶把诗书随意卷起来。两个字描述作者的心情开心、愉悦之情。全诗释义∶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杜甫早就盼望能早日平定安史之乱。当这一天终于盼来时,他竟激动得悲喜交加,喜极而哭。前四句由“忽传”到“初闻”,再到“却看”“漫卷”,几个连续动作把惊喜的心情描绘得生龙活...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初闻涕泪满衣裳的意思
1. 译文:剑门关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蓟北,乍听到止不住的泪水洒满了衣裳。2. 回头看妻儿的愁容不知去了何方,胡乱收拾着诗书不由得欣喜若狂。3. 白日里引吭高歌呵且须纵情饮酒,春光正好伴我返回那久别的故乡。4. 立即动身穿过了巴峡再穿过巫峡,然后经过襄阳再转向那旧都洛阳。注释:1. 闻:听...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注释和简介
3.收:收复。4.河南河北:唐代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公元763年被官军收复。5.剑外:剑门关以外,这里指四川。当时杜甫流落在四川。6. 蓟北:今河北北部一带,是叛军的老巢。7. 涕泪:流泪;流涕。8.却看:回过头来看。9.妻子:妻子和孩子。10. 愁:忧愁。11.漫卷:胡乱卷起。指高兴得不能...
六年级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示儿》,看谁能把它大声地、流利地、有感情地背下来?这首诗通过写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通过检查,老师觉得同学们上节课学习得不错,今天我们继续学学习第二首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板书诗题)齐读诗题。(读得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