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30 02:31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6 04:57
应该是*,吃人的鹰是鹫鹰。
*之俗是在11世纪末12世纪初,由在藏区创立希解和觉宇两教派的著名印度僧人唐巴桑杰带来的。据说在*传法时,大力提倡这种葬俗,并亲自到*台为死者超度。由于佛教徒们认为把遗体献给鹰,这是一种功德,能赎回生前罪孽,且利于灵魂转世。
扩展资料:
*台呈长方形,东西朝向,由一块块厚实的长条形方正花岗石毛坯垒成,西侧有一根碗口粗的石柱,石柱上系着一条哈达,大概是固定死者头颅之用。
东侧并列着两块高出*台基座约50厘米的大石头,其中一块石头上还只有一把斧子,西侧山坡上散放着尖刀、利刃之类,是*师行*时用的工具。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6 04:57
是鹫鹰。
*的实行与藏传佛教的兴起及印度文化的输入有着密切的关系。有学者根据汉文史籍《大唐西域记》中关于天竺(古印度) 有“送终殡葬,其仪有三,三日野葬,弃林饮兽”风俗的记载,认为*所行之*风俗源于印度古代的“林葬”、“野葬”。
而不是藏民族祖宗传承的本土仪式。在藏文史籍中也有关于这方面的记载,并明确地说*之俗是在11世纪末12世纪初,由在藏区创立希解和觉宇两教派的著名印度僧人唐巴桑杰带来的。据说他在*传法时,大力提倡这种葬俗,并亲自到*台为死者超度。
由于佛教徒们认为把遗体献给鹰,这是一种功德,能赎回生前罪孽,且利于灵魂转世,因而认同了这一葬法,逐渐在藏区流行成为一种风俗。
扩展资料:
*开始后,*师打开裹尸包,将尸体脸朝下置于*台上,头部用哈达固定在石柱上。第一刀落在背上,先竖三刀,后横三刀,意思是:“安息吧”接着肢解四肢,割成小块,取出内脏,待这些处理停当,*师就向周围的鹰示意。
得到*师的招呼,鹰鹫纷纷上前,不多时,所有的肌肉和内脏都被吃得干干净净。*师再把余下的骨头砸碎后,拌以糌粑,捍成团团,再把地上的血水粘干,然后扔给鹰鹫,直到没有一点遗漏。做完这一切,*师就到山下去洗手和刀具,整个*过程宣告结束。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6 04:58
*,就是将死者的尸体喂鹫鹰。鹫鹰食后飞上天空,藏族则认为死者顺利*。*在*场举行,各地有固定地点。人死后,停尸数日,请喇嘛念经择日送葬。出殡一般很早,有专人将尸体送至*师首先焚香供神,鹫见烟火而聚集在*场周围。*师随即将尸体衣服剥去,按一定程序肢解尸体,肉骨剥离。骨头用石头捣碎,并拌以糌粑,肉切成小块放置一旁。最后用哨声呼来鹫,按骨、肉顺序分别喂食,直到吞食净尽 。 *是藏地古老而独特的风俗习惯,也是大部分*人采用的丧葬方法。 藏族的丧葬形式是经历了历史变化的,据藏文史籍记载,在远古的“七天墀”之时,诸王死时是“握天绳*”,“如虹散失,无有尸骸”。这种情况同藏族当时的认识有关,当时藏族认为其祖先来自天上,死后归天。 藏语称*为“杜垂杰哇”意为“关(尸)到葬场”;又称“恰多”意为“喂鹫鹰”。文中“恰”是一种专门食尸肉秃鹰,谓之“哈桂”。据此可知这种“*”亦可谓之“鸟葬”。 另外, 蒙古族传统的*仪式,是将死者的尸体面孔朝天,盖上一块写有经咒的布,放在荒郊野外,任狐狸、狼、食肉性禽吞食。 野葬则投向食肉禽直至食肉禽将肉吃的所剩无几,而残余肉丝则由乌鸦、喜鹊叼进腹中。 参考 http://ke.baidu.com/view/52935.htm 鹫(鷲)jiù,一种猛禽,毛色深褐,体大雄壮,嘴呈钩状,视力很强,腿部有羽毛,捕食野兔,小羊等。亦称“雕”。 http://ke.baidu.com/view/134162.htm 秃鹫通常栖息于平原、丘陵地带的高山裸岩和草地环境。一般为单个活动,觅食时则集结成群。喜在高大的乔木上筑巢,巢穴以树枝为材料,内铺小树枝和兽毛等。繁殖期间每窝可产卵1~2枚,雌雄均参与孵卵,孵化期约55天左右。秃鹫主要以各种鸟兽的尸体腐肉为食,有时也捕食小型的鸟类。 鷲鷹科 : 本科鳥類出現滿平常的,分別有 大冠鷲 、 林雕 、 鳳頭蒼鷹 、 松雀鷹 及過境的 赤腹鷹 、 灰面鷲 等共六種。 http://wugo.tacocity.com.tw/taiwubird/twubird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