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30 05:1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17:36
今天打车的时候跟司机随意聊天,看我怀孕挺个大肚,他就想到了他老婆,他告诉我他二宝现在1岁半,老婆带的比较多,大宝上三年级了,之前大宝一直是老人带的。
听到这里我心里咯噔一下,不是觉得老人带的不好,而是隐隐约约的觉得不太妙。于是我就问他大宝现在怎么样,他说:"还行,就是学习不太好。
"我问他哪里不太好,他说:"爱磨蹭,对学习不感兴趣,没有好的习惯,早应该在幼儿园阶段吧习惯培养起来就好了。"
比起听到"早知道买栋房子就好了""早知道那时入股就好了",教育上的"早知道...就好了"更让人觉得惋惜。
为什么我们常会有"早知如此,何必当初"的感觉,未来学家丹尼尔伯勒斯和畅销书作家约翰戴维曼合作著称的《理解未来的七个原则》一书中告诉我们:因为你根本没有用心观察!
我们没有留心去观察孩子,没有培养从已知出发的习惯,就更谈不上对孩子未来的掌控和预见了。那可以预见孩子的未来吗?《理解未来的7个原则》会肯定的告诉你"Yes!"
这本书里,全篇都围绕着"远见力"来阐述,告诉我们远见力是一种感性认识,是一种可以开发,细化,强化的技能。关于如何提高自远见力的7个原则,分别是:
从确定性开始
洞察先机
变革
跳出你面临的问题
反其道而行
重新定义和再创造
主导未来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压力越来越大,这时,我们不能只想着要加快脚步,而是应该放慢速度,停下来思考。《理解未来的7个原则》读完后,我对教育上的远见力的理解也有了新的认识。
先学会观察吧!从确定性开始观察,立足于孩子自身,又放眼全球的教育!
首先我们要对自己的孩子充分了解,不仅要了解他成长发育过程中敏感期的特点,还要了解自家娃的气质类型,有几个观察和引导的重点我想强调下:
1、专注力
专注于培养孩子的强项,而非弱项。
专注于让孩子充分探索的时候,不要轻易打扰。
专注于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
专注于孩子提出的问题,以此为兴趣点,去引导孩子多角度的思考。
2、好奇心
孩子天生是一个探索家,不要*他探索的*和空间,在探索初期,我们重要的不是做什么,而是不做什么。观察孩子的探索行为,陪或不陪孩子准则看孩子的意愿和专注力的时间,起初鼓励孩子自己玩,之后我们可以为了延长孩子专注力的时间或从另一个角度调动他的积极性。
只要有好奇心,就有热情;只要有热情,就有探索;只要有探索,就有学习,关键看我们怎么引导了。孩子的好奇心真的难能可贵,因为他好奇的事物可以变成孩子一生追随的爱好,坚持下去也许能变成孩子的梦想。
3、运动能力
曾经看过一个教育理念叫"7岁前体育就是智育",在孩子出生后,我们需要让孩子不断的协调他的感觉器官和大脑的联系,只有让孩子的感觉器官更灵敏,孩子的学习通道才会更畅通。
所以我们需要设计各种眼耳协调,手脚协调,眼脚协调的游戏,让孩子通过尝试一遍遍的确认自己身体的能力,了解对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产生自信。
身体动作越灵敏的孩子,对周围事物的掌控会更自信,也有利于孩子将来的社交。
还有很多,有机会再和大家分享。世界随着科技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小,我们不仅观察不仅限于孩子自身的情况,还要观察发达国家的教育培养的重点,有助于我们取其精华,作为我们的指导方向,更好的给孩子提供教育。
比如在英国,对体育的重视程度超乎我们的想象。
英国一些学校每周体育课时大约超过20小时,文化课时每周为30小时左右。这么说来,每天几乎有半天在运动。为什么如此重视体育?英国一所学校的一段话做了精辟的概括:
学会赢,也学会输;学会去领导,也学会被领导;学会做极致的自己,也学会做团队的一员;学会什么时候去奋争,也学会什么时候去承认失败;这些,都是我们成为一个人所要学习的内容。
比如在新加坡会非常重视人格培养。
曾经看到一位在新加坡上学的中国家长在学校里问到孩子的表现时,被反应:经常大声喧哗,打断别人说话,缺乏饭桌礼仪,不时欺负同学。
家长想问老师孩子成绩如何,老师说:“孩子的数学是全班最好的,但那不是重点。重点是,他缺乏教养。教养,就是懂得为他人着想。
成绩是一时的,做人是一世的。如果只看重成绩,成绩好就成功,成绩不好难道生活就毁灭了吗?做人却不同,无论成绩好不好,一个素质优秀的人总是能生活得更好。”
比如在欧洲的一些国家会重视逻辑训练的问题。
从小学开始,欧洲主要国家的孩子,已经学会了老师布置课题——学生分组分解课题——分头研究子课题——自行阅读延展材料和参考教材——小组开会总结提炼观点——修正原始课题和观点——补充材料——撰写报告——修正报告并练习Presentation——最终提交作业这样的流程化的逻辑处理模式。
这样的课题学习方式,对阅读量和阅读能力的要求是很高的,而欧洲比较好的学校的学生们,阅读量是惊人的。阅读广度和深度也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虽然,目前国内顶级名校做的也还不错,但是和欧洲孩子做出来的作业的深度,真的不可同日而语。
比如在日本教育中会体现以人为本、以孩子为中心的理念。
孩子上幼儿园,家长需要准备各种大大小小的包,经过两年,妈妈们都可以驾轻就熟,孩子也可以非常有条理地分门别类。早晚接送孩子的时候,日本家长,无论是爸爸妈妈,还是爷爷奶奶,都不会替孩子拿包。
那些各种大大小小的包都由孩子们自己肩背着手拿着,而且还都跑得飞快。
在幼儿园完全混班教育,在早上9:30之前,下午3:30以后,全园的孩子都在一起玩,而且在院子里,大孩子抱小孩子,小孩子追大孩子,玩得很疯狂。孩子们真正能体会到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的感觉,成长感特别明显。
日本幼儿园重视"食育"。在中国,幼儿园的老师会鼓励孩子吃饭动作快一点。日本更重视"食育",提倡细嚼慢咽。在"食育"中,"丰富的心灵"是重要的一环。
它包括"快乐的进食过程"、"感谢的心"和"参与意识",不仅教孩子正确地吃,还要从吃中体会出感恩、环保和节俭的内涵来。快乐又充满想象力的童年,从充满爱的便当开始,吃了还想吃,也不愿意浪费。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17:36
今天打车的时候跟司机随意聊天,看我怀孕挺个大肚,他就想到了他老婆,他告诉我他二宝现在1岁半,老婆带的比较多,大宝上三年级了,之前大宝一直是老人带的。
听到这里我心里咯噔一下,不是觉得老人带的不好,而是隐隐约约的觉得不太妙。于是我就问他大宝现在怎么样,他说:"还行,就是学习不太好。
"我问他哪里不太好,他说:"爱磨蹭,对学习不感兴趣,没有好的习惯,早应该在幼儿园阶段吧习惯培养起来就好了。"
比起听到"早知道买栋房子就好了""早知道那时入股就好了",教育上的"早知道...就好了"更让人觉得惋惜。
为什么我们常会有"早知如此,何必当初"的感觉,未来学家丹尼尔伯勒斯和畅销书作家约翰戴维曼合作著称的《理解未来的七个原则》一书中告诉我们:因为你根本没有用心观察!
我们没有留心去观察孩子,没有培养从已知出发的习惯,就更谈不上对孩子未来的掌控和预见了。那可以预见孩子的未来吗?《理解未来的7个原则》会肯定的告诉你"Yes!"
这本书里,全篇都围绕着"远见力"来阐述,告诉我们远见力是一种感性认识,是一种可以开发,细化,强化的技能。关于如何提高自远见力的7个原则,分别是:
从确定性开始
洞察先机
变革
跳出你面临的问题
反其道而行
重新定义和再创造
主导未来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压力越来越大,这时,我们不能只想着要加快脚步,而是应该放慢速度,停下来思考。《理解未来的7个原则》读完后,我对教育上的远见力的理解也有了新的认识。
先学会观察吧!从确定性开始观察,立足于孩子自身,又放眼全球的教育!
首先我们要对自己的孩子充分了解,不仅要了解他成长发育过程中敏感期的特点,还要了解自家娃的气质类型,有几个观察和引导的重点我想强调下:
1、专注力
专注于培养孩子的强项,而非弱项。
专注于让孩子充分探索的时候,不要轻易打扰。
专注于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
专注于孩子提出的问题,以此为兴趣点,去引导孩子多角度的思考。
2、好奇心
孩子天生是一个探索家,不要*他探索的*和空间,在探索初期,我们重要的不是做什么,而是不做什么。观察孩子的探索行为,陪或不陪孩子准则看孩子的意愿和专注力的时间,起初鼓励孩子自己玩,之后我们可以为了延长孩子专注力的时间或从另一个角度调动他的积极性。
只要有好奇心,就有热情;只要有热情,就有探索;只要有探索,就有学习,关键看我们怎么引导了。孩子的好奇心真的难能可贵,因为他好奇的事物可以变成孩子一生追随的爱好,坚持下去也许能变成孩子的梦想。
3、运动能力
曾经看过一个教育理念叫"7岁前体育就是智育",在孩子出生后,我们需要让孩子不断的协调他的感觉器官和大脑的联系,只有让孩子的感觉器官更灵敏,孩子的学习通道才会更畅通。
所以我们需要设计各种眼耳协调,手脚协调,眼脚协调的游戏,让孩子通过尝试一遍遍的确认自己身体的能力,了解对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产生自信。
身体动作越灵敏的孩子,对周围事物的掌控会更自信,也有利于孩子将来的社交。
还有很多,有机会再和大家分享。世界随着科技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小,我们不仅观察不仅限于孩子自身的情况,还要观察发达国家的教育培养的重点,有助于我们取其精华,作为我们的指导方向,更好的给孩子提供教育。
比如在英国,对体育的重视程度超乎我们的想象。
英国一些学校每周体育课时大约超过20小时,文化课时每周为30小时左右。这么说来,每天几乎有半天在运动。为什么如此重视体育?英国一所学校的一段话做了精辟的概括:
学会赢,也学会输;学会去领导,也学会被领导;学会做极致的自己,也学会做团队的一员;学会什么时候去奋争,也学会什么时候去承认失败;这些,都是我们成为一个人所要学习的内容。
比如在新加坡会非常重视人格培养。
曾经看到一位在新加坡上学的中国家长在学校里问到孩子的表现时,被反应:经常大声喧哗,打断别人说话,缺乏饭桌礼仪,不时欺负同学。
家长想问老师孩子成绩如何,老师说:“孩子的数学是全班最好的,但那不是重点。重点是,他缺乏教养。教养,就是懂得为他人着想。
成绩是一时的,做人是一世的。如果只看重成绩,成绩好就成功,成绩不好难道生活就毁灭了吗?做人却不同,无论成绩好不好,一个素质优秀的人总是能生活得更好。”
比如在欧洲的一些国家会重视逻辑训练的问题。
从小学开始,欧洲主要国家的孩子,已经学会了老师布置课题——学生分组分解课题——分头研究子课题——自行阅读延展材料和参考教材——小组开会总结提炼观点——修正原始课题和观点——补充材料——撰写报告——修正报告并练习Presentation——最终提交作业这样的流程化的逻辑处理模式。
这样的课题学习方式,对阅读量和阅读能力的要求是很高的,而欧洲比较好的学校的学生们,阅读量是惊人的。阅读广度和深度也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虽然,目前国内顶级名校做的也还不错,但是和欧洲孩子做出来的作业的深度,真的不可同日而语。
比如在日本教育中会体现以人为本、以孩子为中心的理念。
孩子上幼儿园,家长需要准备各种大大小小的包,经过两年,妈妈们都可以驾轻就熟,孩子也可以非常有条理地分门别类。早晚接送孩子的时候,日本家长,无论是爸爸妈妈,还是爷爷奶奶,都不会替孩子拿包。
那些各种大大小小的包都由孩子们自己肩背着手拿着,而且还都跑得飞快。
在幼儿园完全混班教育,在早上9:30之前,下午3:30以后,全园的孩子都在一起玩,而且在院子里,大孩子抱小孩子,小孩子追大孩子,玩得很疯狂。孩子们真正能体会到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的感觉,成长感特别明显。
日本幼儿园重视"食育"。在中国,幼儿园的老师会鼓励孩子吃饭动作快一点。日本更重视"食育",提倡细嚼慢咽。在"食育"中,"丰富的心灵"是重要的一环。
它包括"快乐的进食过程"、"感谢的心"和"参与意识",不仅教孩子正确地吃,还要从吃中体会出感恩、环保和节俭的内涵来。快乐又充满想象力的童年,从充满爱的便当开始,吃了还想吃,也不愿意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