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青铜制作的古代乐器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30 04:38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8:20
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1969年于浙江省江山市须江镇出土。编钟为古代打击乐器,将成系列的铜甬钟或铜钮钟悬挂在木架上,用木槌击奏出动听的乐曲。各时代钟的形制大小不一,枚数也不尽相同。江山出土的青铜甬钟共有6枚,最大的通高36.5厘米,最小的通高17厘米。经对该组编钟进行排比和初步测音,大体为宫、角、变徵、徵、羽、变宫六音,其中尚缺一枚商音。经考古工作者实地勘察,推断编钟系出土于一座贵族的墓葬。这几枚甬钟的钟体为合瓦形,上窄下宽,甬作上小下大的柱状,钲部两边饰圆枚共36个,正面其钲、篆、鼓三部分均饰勾连云雷纹,舞面饰一周勾连雷纹。甬和舞部有明显的铸痕,当系采用双面合范合铸而成。现藏于浙江省江山市博物馆。 希望采纳! 谢谢!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8:21
编钟,操作就太难了,至少不懂,不过原理应该就跟敲打装水容量不同的玻璃杯一样。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8:20
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1969年于浙江省江山市须江镇出土。编钟为古代打击乐器,将成系列的铜甬钟或铜钮钟悬挂在木架上,用木槌击奏出动听的乐曲。各时代钟的形制大小不一,枚数也不尽相同。江山出土的青铜甬钟共有6枚,最大的通高36.5厘米,最小的通高17厘米。经对该组编钟进行排比和初步测音,大体为宫、角、变徵、徵、羽、变宫六音,其中尚缺一枚商音。经考古工作者实地勘察,推断编钟系出土于一座贵族的墓葬。这几枚甬钟的钟体为合瓦形,上窄下宽,甬作上小下大的柱状,钲部两边饰圆枚共36个,正面其钲、篆、鼓三部分均饰勾连云雷纹,舞面饰一周勾连雷纹。甬和舞部有明显的铸痕,当系采用双面合范合铸而成。现藏于浙江省江山市博物馆。 希望采纳! 谢谢!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8:21
编钟,操作就太难了,至少不懂,不过原理应该就跟敲打装水容量不同的玻璃杯一样。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8:21
编钟?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8:21
编钟?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8:22
编钟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用青铜铸成,它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照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1]
在木架上悬挂一组音调高低不同的铜钟,用小木槌敲打奏乐。 编钟的发声原理大体是,编钟的钟体小,音调就高,音量也小;钟体大,音调就低,音量也大,所以铸造时的尺寸和形状对编钟有重要的影响。
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发现我国在西周时期就有了编钟,那时候的编钟一般是由大小3枚组合起来 编钟图片2 的。春秋末期到战国时期的编钟数目就逐渐增多了,有9枚一组的和13枚一组的,等等……1978年,湖北随州南郊擂鼓墩的一座战国时代(约公元前433年)的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是至今为止所发现的成套编钟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套,这套编钟之大,足以占满一个现代音乐厅的整个舞台。曾侯乙墓编钟由19个钮钟、45个甬钟,外加楚惠王送的一件大傅钟共65件组成。这些钟分3层8组挂在钟架上,直挂在上层的3组叫钮钟,斜悬在中下层的5组叫甬钟,其中最小的一个钮钟高20.4厘米、质量为2.4千克,在演奏中能起定调作用,最大的一个低音甬钟高达153.4厘米、质量为203.6千克,全套编钟总质量在2500千克以上。钟架是铜木结构的,它的外形呈直角曲尺形(如┏),全长10米以上,上下3层,高273厘米,由6个佩剑的青铜武士和几根圆柱承托。整套编钟和梁架气势宏大、壮观无比。演奏时乐队由几个人组成,用6只丁字形木锤敲高、中音,用两根长形棒撞低音。经声学专家研究,编钟中的每只钟都可以发出两个不同的乐音,只要准确地敲击钟上标音的位置,它就能发出合乎一定频率的乐音,整套编钟能奏出现代钢琴上的所有黑白键的音响。这套编钟的定音频率为256.4赫,与现在钢琴上的*“C”频率几乎完全相等。[2]
曾侯乙编钟用料是铜、锡、铝合金,全套编钟上装饰有人、兽、龙等花纹,铸制精美,花纹细致清晰,并刻有错金铭文,用以标明各钟的发音音调,它是公元前433年的实物。可见,远在2400多年以前。我国的音乐文化和铸造技术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它比欧洲十二平均律的键盘乐器的出现要早将近2000年。
早在3500年前的商代,中国就有了编钟,不过那时的编钟多为三枚一套。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每套编钟的个数也不断增加。古代的编钟多用于宫廷的演奏,在民间很少流传,每逢征战、朝见或祭祀等活动时,都要演奏编钟。
在中国古代,编钟是上层社会专用的乐器,是等级和权力的象征。近代,在中国云南、山西和湖北等地的古代王侯贵族的墓葬中,曾先后出土了许多古代的编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在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发现的曾侯乙编钟。这套编钟工艺精美,音域可以达到五个八度,音阶结构接近于现代的C大调七声音阶。另外,编钟上还标有和乐律有关的铭文2800多字,记录了许多音乐术语,显示了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先进水平。曾侯乙编钟是目前中国出土数量最多、规模最大、保存较好的编钟,被誉为人类文化史上的奇迹。 编钟音乐清脆明亮,悠扬动听,能奏出歌唱一样的旋律,又有歌钟之称。
用曾侯乙编钟演奏的乐曲《楚殇》。乐曲表现了中国古代诗人屈原被流放时的悲愤之情。
1985年8月25日杨家村出土了西周时期编钟一架。这架大型编钟,总重量为340公斤。它在西周考古发现中是不多见的稀世文物。 西周青铜编钟
这架乐器,共为4组,铸造的时间各不同,可能为一个家族数代人的制品。它对我们研究西周“钟”,“”的演变规律将有很大的帮助。从器物的用途看,既有编组使用的,又有单独使用的。从“”来看,以前出土实物不多,传世的有“克”,上海博物馆收藏有“四虎”等,但都是单个出现。杨家村“编”,属于西周晚期遗物,是目前已知资料中最早最完整的一套。另外,从“钟”的铭文看,对研究西周社会史和官职制度等方面的问题,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同时充分证明编钟无愧为我国古代众乐之首,击之耳边荡漾着雄浑凝重的“金石之声”,形象地再现了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充分显示了我们祖先伟大的创造力,使*开眼界,惊叹不已![3]
被誉为“国宝”的编钟古乐器,从1954以来,在我省出土过多次。《隋书·音乐志》载:编钟“各应律吕,大小以次,编而悬之。”编悬的木架,西周时叫“(xuān)”,呈“月”形。演奏时用小木槌敲击,音色纯净,旋律优雅,音域宽广,表现力丰富。高音昂扬,惊天动地;低音浑厚,沉雄飞扬,演奏起来八音齐鸣,古音神韵娓娓动听。
编钟是西周时代祭祀、朝聘、宴享、歌伎的主要和声乐器,尤其适合于伴奏,富有中国古乐的独特风貌。西周时还以此礼乐制度规定名位、等级。编钟是王公贵族权势的标志。
西周编钟,距今至少有3000年的历史。那时候,地球上大部分地区还是荒无人烟,有些地方虽有人群,却过着“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那时,我们这里的祖先不但越过了钻木取火的时代,而且已达到了能用火冶炼青铜铸造编钟的先进时期,它是中国古代科学文化高度发展的结晶。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8:22
编钟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用青铜铸成,它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照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1]
在木架上悬挂一组音调高低不同的铜钟,用小木槌敲打奏乐。 编钟的发声原理大体是,编钟的钟体小,音调就高,音量也小;钟体大,音调就低,音量也大,所以铸造时的尺寸和形状对编钟有重要的影响。
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发现我国在西周时期就有了编钟,那时候的编钟一般是由大小3枚组合起来 编钟图片2 的。春秋末期到战国时期的编钟数目就逐渐增多了,有9枚一组的和13枚一组的,等等……1978年,湖北随州南郊擂鼓墩的一座战国时代(约公元前433年)的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是至今为止所发现的成套编钟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套,这套编钟之大,足以占满一个现代音乐厅的整个舞台。曾侯乙墓编钟由19个钮钟、45个甬钟,外加楚惠王送的一件大傅钟共65件组成。这些钟分3层8组挂在钟架上,直挂在上层的3组叫钮钟,斜悬在中下层的5组叫甬钟,其中最小的一个钮钟高20.4厘米、质量为2.4千克,在演奏中能起定调作用,最大的一个低音甬钟高达153.4厘米、质量为203.6千克,全套编钟总质量在2500千克以上。钟架是铜木结构的,它的外形呈直角曲尺形(如┏),全长10米以上,上下3层,高273厘米,由6个佩剑的青铜武士和几根圆柱承托。整套编钟和梁架气势宏大、壮观无比。演奏时乐队由几个人组成,用6只丁字形木锤敲高、中音,用两根长形棒撞低音。经声学专家研究,编钟中的每只钟都可以发出两个不同的乐音,只要准确地敲击钟上标音的位置,它就能发出合乎一定频率的乐音,整套编钟能奏出现代钢琴上的所有黑白键的音响。这套编钟的定音频率为256.4赫,与现在钢琴上的*“C”频率几乎完全相等。[2]
曾侯乙编钟用料是铜、锡、铝合金,全套编钟上装饰有人、兽、龙等花纹,铸制精美,花纹细致清晰,并刻有错金铭文,用以标明各钟的发音音调,它是公元前433年的实物。可见,远在2400多年以前。我国的音乐文化和铸造技术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它比欧洲十二平均律的键盘乐器的出现要早将近2000年。
早在3500年前的商代,中国就有了编钟,不过那时的编钟多为三枚一套。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每套编钟的个数也不断增加。古代的编钟多用于宫廷的演奏,在民间很少流传,每逢征战、朝见或祭祀等活动时,都要演奏编钟。
在中国古代,编钟是上层社会专用的乐器,是等级和权力的象征。近代,在中国云南、山西和湖北等地的古代王侯贵族的墓葬中,曾先后出土了许多古代的编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在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发现的曾侯乙编钟。这套编钟工艺精美,音域可以达到五个八度,音阶结构接近于现代的C大调七声音阶。另外,编钟上还标有和乐律有关的铭文2800多字,记录了许多音乐术语,显示了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先进水平。曾侯乙编钟是目前中国出土数量最多、规模最大、保存较好的编钟,被誉为人类文化史上的奇迹。 编钟音乐清脆明亮,悠扬动听,能奏出歌唱一样的旋律,又有歌钟之称。
用曾侯乙编钟演奏的乐曲《楚殇》。乐曲表现了中国古代诗人屈原被流放时的悲愤之情。
1985年8月25日杨家村出土了西周时期编钟一架。这架大型编钟,总重量为340公斤。它在西周考古发现中是不多见的稀世文物。 西周青铜编钟
这架乐器,共为4组,铸造的时间各不同,可能为一个家族数代人的制品。它对我们研究西周“钟”,“”的演变规律将有很大的帮助。从器物的用途看,既有编组使用的,又有单独使用的。从“”来看,以前出土实物不多,传世的有“克”,上海博物馆收藏有“四虎”等,但都是单个出现。杨家村“编”,属于西周晚期遗物,是目前已知资料中最早最完整的一套。另外,从“钟”的铭文看,对研究西周社会史和官职制度等方面的问题,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同时充分证明编钟无愧为我国古代众乐之首,击之耳边荡漾着雄浑凝重的“金石之声”,形象地再现了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充分显示了我们祖先伟大的创造力,使*开眼界,惊叹不已![3]
被誉为“国宝”的编钟古乐器,从1954以来,在我省出土过多次。《隋书·音乐志》载:编钟“各应律吕,大小以次,编而悬之。”编悬的木架,西周时叫“(xuān)”,呈“月”形。演奏时用小木槌敲击,音色纯净,旋律优雅,音域宽广,表现力丰富。高音昂扬,惊天动地;低音浑厚,沉雄飞扬,演奏起来八音齐鸣,古音神韵娓娓动听。
编钟是西周时代祭祀、朝聘、宴享、歌伎的主要和声乐器,尤其适合于伴奏,富有中国古乐的独特风貌。西周时还以此礼乐制度规定名位、等级。编钟是王公贵族权势的标志。
西周编钟,距今至少有3000年的历史。那时候,地球上大部分地区还是荒无人烟,有些地方虽有人群,却过着“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那时,我们这里的祖先不但越过了钻木取火的时代,而且已达到了能用火冶炼青铜铸造编钟的先进时期,它是中国古代科学文化高度发展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