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海得伤感网名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10:03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8 03:02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简介
1770年生于德国波恩市,祖籍佛兰德
贝多芬生平介绍
"竭力为善,爱自由甚于一切,即使为了王位,也不要忘记真理。" —— 贝多芬(1792年手记)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1770-1827) 伟大的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 “乐圣”。 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莱茵河畔距法国不远的小城—波恩。他出生于夫拉芒家族,一个音乐世家。他的祖父叫鲁特维克,是波恩宫廷乐团的乐长,父亲是一个宫廷男高音歌手。他的母亲是一个女佣,一个厨子的女儿。贝多芬自幼便已显露出他的音乐天才,父亲急于把他培养成为一个像莫扎特那样的神童,从小就*着他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八岁时他已开始在音乐会上表演并尝试作曲,但是,他在这段时期中所受的音乐教育一直是非常零乱和没有系统的。
十二岁,他已经能够自如地演奏,而且担任了管风琴师聂费(1748-1798)的助手。就在这时他开始正式跟聂费学习音乐。聂费是一位具有多方面天才的音乐家,他扩大了贝多芬的艺术视野,使贝多芬熟悉了德国古典艺术的一些优秀范例,并巩固了贝多芬对崇高的目的的理解。贝多芬的正规学习和有系统的教养,实际上是从聂费的细心教导和培养开始的:聂费还引导他在1787年到维也纳就教于莫扎特 。莫扎特听过他的演奏之后,就预言有朝一日贝多芬将震动全世界。贝多芬到维也纳不久便接到母亲的死讯,他不得不立即赶回波恩。由于家庭的拖累,一直到1792年秋他父亲死后,他才第二次来到维也纳,但这时莫扎特却已不在人世了。贝多芬第二次来到维也纳后,很快地便赢得了维也纳最卓越的演奏家(特别是即兴演奏)的称谓。以后,他先跟海顿学习,后来跟申克、阿勃列希贝尔格和萨利耶里等人学习。他在波恩通过同知识分子勃莱宁的交往,接触到当时许多著名教授、作家和音乐家,并从他们那儿,受到"狂飙运动"的思潮影响。他的民主思想在法国大*前几年已臻成熟,但在*年代中成长尤为迅速。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进步的思想意识给他了很多启发,从而奠定了他人文主义世界鄣幕.深信人类平等,追求正义和个性自由,憎恨封建*的压迫。尽管维也纳古典乐派中的三位著名作曲家所处的生活年代相当接近,但是贝多芬的思想同海顿和莫扎特显然并不属同一个“时代”。海顿一生备受*,他虽也偶而被激怒过,但却总是逆来顺受,当时进步的文学思潮和*情绪都很少能使他激动,他的音乐同斗争也是永远绝缘的。莫扎特精神上遭受的苦难并不比海顿少,他勇敢于反抗,宁愿贫困而不能忍受大主教的侮辱,但在他的音乐中,从那充满阳光和青春活力的欢乐的背后,往往还是可以感觉得到一丝痛苦、忧郁和伤感的情绪。只有贝多芬,他不但愤怒地反对封建制度的*,而且用他的音乐号召人们为自由和幸福而斗争。贝多芬在波恩时期(1782-1792)的创作,大都是一些小型的钢琴曲、重奏曲和歌曲等,这一时期可以说他还只是处于创作的准备阶段。他在维也纳最初十年(1792-1802)的创作,比较著名的作品也只有《悲伤》、《月光》和《克罗采》奏鸣曲及《第三钢琴协奏曲》等。但在这期间,他对社会与*诸问题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也能意识到他要努力探寻的目标。1802-1812年,他的创作进入了成熟时期,这段时间后来成为他的"英雄年代"。
贝多芬创作活动的成熟过程表面看来是相当迟缓的,但实际上却非常稳固。他三十岁时才开始写第一部交响曲,而在象这样年纪的莫扎特已经写了四十部左右的交响曲了。
贝多芬生活道路非常坎坷,晚年失聪.他从1796年26岁时开始便已感到听觉日渐衰弱,但直到1801年,当他确信自己的耳疾无法医治时,才把这件事情告诉给他的朋友。但是,他对艺术的爱和对生活的爱战胜了他个人的苦痛和绝望--苦难变成了他的创作力量的源泉。在这样一个精神危机发展到顶峰的时候,贝多芬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了重重困难他开始创作他的乐观主义的《英雄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标志着贝多芬的精神的转机,同时也标志着他创作的"英雄年代"的开始。
贝多芬在维也纳的后一阶段,由于欧洲正经历着严重的*反动时期,即梅特涅的反动统治特别的猖獗的时期,他的创作也暂时呈现颓势(1813-1817)。从1818年起,在贝多芬一生的最后十年当中(1818一1827),他在耳朵全聋、健康情况恶化和生活贫困,精神上受到折磨的情况下,仍以巨人般的毅力创作了《第九(合唱)交响曲》,总结了他光辉的、史诗般的一生并展现了人类的美好愿望。
贝多芬于1827年3月26日在维也纳辞世。死时没有一个亲人在他身旁,但是在同月29日下葬时却形成了群众性的一个浪潮,所有的学校全部停课表示哀悼,有两万群众护送着他的棺枢,他的墓碑上铭刻着奥地利诗人格利尔巴采(1791-1872)的题词:"当你站在他的灵柩跟前的时候,笼罩着你的并不是志颓气丧,而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我们只有对他这样一个人才可以说:他完成了伟大的事业……。"
贝多芬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伟大作曲家之一,他的创作集中体现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进步思想,它的*英雄主义形象可以用"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获得胜利"加以概括。他的作品了既壮丽宏伟又极朴实鲜明,它的音乐内容丰富,同时又易于为听众所理解和接受。贝多芬的音乐集中体现了他那个时代人民的痛苦和欢乐,斗争和胜利,因此它过去总是那样激励着人们,鼓舞着人们的斗志,即使在现在也使人们感到亲切和鼓舞。
贝多芬的作品有“月光曲”、“第九交响曲”、“第一交响曲”、“奏鸣曲”、“命运交响曲”、“庄严弥撒曲”等等,这些都是摆脱古典主义、展现自由、热情奔放的美丽乐章。
关于贝多芬的课文:《月光曲》,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 语文 第8组 第26课。课文大意:讲的是贝多芬到莱茵河边上的小镇时的一天夜晚,贝多芬在路上散步时候听到一所茅屋有琴声传来,贝多芬进去后看见一位皮鞋匠在做鞋子,窗前的一位盲姑娘在钢琴前,在他们的谈话中贝多芬听出盲姑娘想听他弹琴,而没钱去音乐厅听,贝多芬听到这里,就上前弹奏了那首盲姑娘刚刚弹的曲子,一曲弹完,盲姑娘赞叹着,当盲姑娘问他是不是贝多芬,贝多芬并没回答,说想再弹一首,贝多芬即兴创作,弹出了一首《月光曲》,当皮鞋匠和盲姑娘听得入神后醒来,贝多芬早就回了客店,他花了一夜功夫,谱写了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这是一篇多美的课文,特别是描写月光曲的那段,把月光照在水面上........真是幽雅美丽!
[编辑本段]创作生涯
他的祖父原是荷兰籍,移居德国后,曾任当地宫廷乐长。 父亲是个男高音歌手,母亲是宫廷御厨的女儿。
贝多芬生长的年代,正是约瑟夫二世实行"开明*"的时期,波恩的统治者也实行了一些改良的措施。波恩成了当时德国启蒙运动的中心地之一。
贝多芬一出生就开始了他与命运的抗争。父亲想开拓他的音乐天赋,总是把他当作神童一样四处炫耀。四岁的时候,父亲就让他整天坐在洋琴(洋琴是一种形式和组织都类似于钢琴的乐器,是在钢琴出现之前的一种键盘乐器)前,或是把他和一把提琴一起关在一间屋子里。父亲总是用暴力迫使他学习。十一岁时,贝多芬加入了戏院的乐队。十三岁时,他当上了大风琴手。他总算不厌恶音乐,这是非常幸运的事了。
从1781年起,贝多芬在剧院工作的同时,跟乐队指挥奈弗学 习*的《平均律钢琴曲》和作曲法。
奈弗是位很有修养、倾向 于启蒙运动的作曲家.指挥家,他对发展德国的民族歌剧、清唱剧都曾有过贡献。
贝多芬通过向这位老师学习,认识到学习德国 民族音乐传统的重要,并在奈弗的引导下也接受了启蒙运动的影 响,
对德国当时的进步文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贝多芬作为钢琴家所具有的娴熟技巧给所有的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不仅是一名成功的演奏家,也是一位优秀的教师。
他不久就成为一名多产的作曲家。他的作品颇受欢迎,二十五六岁时就能轻而易举地把作品卖给出版商。
贝多芬将近而立之年时就有了失聪的先兆,这位年轻的作曲家为此不祥之兆而感到惴惴不安,这是可想而知的。一时间他竟想到了自杀。
贝多芬不断地谱写出大量的音乐作品。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他对当时音乐观众所喜闻乐听的音乐的关注日渐减少。但是他却在不断地获得成功。
贝多芬快到50岁时已经完全耳聋。结果他不再登台演出,甚至变得更加孤独怪癖。他并不象先前那样多产,而且作品也给人以诘屈聱牙之感。那时他主要是为自己和一些理想的未来观众而作曲。据说,他曾对一位批评家说,他的作品“不是为你而是为未来的一代而创作的”。
如果说这位超乎时空的最富有天才的作曲家饱尝了失聪的辛酸,不如说那就是对命运的一种最无情的嘲弄;如果说贝多芬不顾失聪的痛苦,以一种超人的毅力继续保证了作品的质量,那么这就是一种鼓舞人心的、近乎令人难以置信的功绩。但是事实比想象的还要出人意料:实际上贝多芬在完全失聪的岁月里,谱写出的乐章超出了他早期作品的水准。一般认为他在晚年的岁月里创作的作品是他一生中最伟大的杰作。他1827年在维也纳去逝,终年57岁。
贝多芬创作了大量作品,其中包括九部交响曲,32部钢琴奏鸣曲,五部钢琴协奏曲,十部钢琴小提琴奏鸣曲,一系列弦乐四重奏曲,声乐曲,剧乐曲,以及许多其他乐曲。但是和他众多的乐曲的数量相比,更重要的是其质量。他的作品把完美的想象和奔放的感情有机地融为一体。贝多芬用自己的演奏扣动了人们的心弦,他们再也不认为器乐是一种次要的艺术。
贝多芬是一位颇具有创造性的作曲家,他给音乐带来的变化中有许多已经产生了流芳百世的效果。他扩大了管弦乐队的规模,增加了交响曲的长度,扩大了它们的领域。他证明了钢琴具有极其广泛的用途,为使它成为第一流的乐器做出了贡献。贝多芬代表了音乐从古典式向浪漫式的转变。他的作品给许多富有浪漫色彩的乐曲带来启迪。
贝多芬对许多后来的作曲家都有很大的影响,其中包括各种风格不同的人,如勃拉姆斯、瓦格纳、舒伯特和柴柯夫斯基。他还为柏辽兹、古斯塔夫、马勒、斯特劳斯等许多人开辟了道路。
贝多芬在本册中的名次看来显然应排在任何其他作曲家之首。虽然约翰·塞巴斯蒂安·*几乎和他同享盛名,但是贝多芬的乐曲比*的乐曲拥有范围更广、数目更多的听众,而且贝多芬做出的众多革新比*的作品对后来的音乐发展具有更为深刻的影响。
一般说来,用语言表达*思想和道德思想能比用音乐表达得更容易、更清晰,因此文学是一个比音乐更具有影响的艺术领域,就是根据这个道理,虽然贝多芬是音乐史上最杰出的人物,但还是比莎士比亚排得低些,(非常错误,音乐是艺术的最高形式!音乐抽象到了无形,只存在于时间中,一切艺术形式都是趋向于音乐的形式发展的,从某种意义上说,音乐已经超过的所有艺术的形式)在比较贝多芬和米开朗基罗时,我深受这样事实的影响:大多数人听音乐远比看画和雕像所花的时间多。因此我认为一般说来音乐作曲家比画家和雕塑家具有更大的影响,如果两者在各自的领域里都享有同样的盛名。总而言之,大体上把贝多芬排在莎士比亚和米开朗基罗之间看来是再合适不过了。
贝多芬的交响曲是交响曲中的极品中的极品。《第三交响曲》的结构最为严谨,复杂,《第五交响曲》的思想性最为深刻,《第九交响曲》的气势和规模最为宏大,同时也为后世指明的音乐发展的方向。以表现*斗争的英雄为中心,他把英雄的主题放在他交响曲创作中的首位。从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第五交响曲》、《第六交响曲》、《第七交响曲》、《第九交响曲》中,我们都可以看出这些作品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描绘了英雄的活动与思想、英雄与*斗争、英雄与大自然、英雄与人民、英雄与胜利、英雄与他的内心世界等等,这些富于英雄性的音调,把英雄塑在人民中间,表现了他们为实现正义的事业而战斗,甚至牺牲自己,直到赢得斗争的胜利。
贝多芬的交响曲创作多采用扩充的奏鸣曲形式,他的创作构思宽广、宏伟,思想深邃,形象对比鲜明,丰富多样,在曲式的处理上都达到了作品整体上的高度统一,在创作之中把原交响曲中的第三乐章小步舞曲改为谐谑曲,把歌剧中对人世间矛盾冲突通过斗争取得胜利的戏剧性表现手法运用到交响曲中,在《第九交响曲》中甚至加入了合唱,扩大了交响曲的表现能力与氛围。另外,在交响曲的创作中,贝多芬在配器方面作了大胆的创新,确立单簧管在乐队中的地位,在《第九交响曲》中使用四支长号等等,形成了一个新颖的风格,开始了一个新的领域,用这种创新的音乐形式充分表达了他的内心世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进步思潮,将欧洲古典乐派的音乐发展到了最高峰,开创了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音乐之先河。
但贝多芬最后的晚年是他一生最悲惨、最痛苦的年月,孤寂和贫困的威胁使他穷愁潦倒,孑然一身,1827年3月26日病逝于维也纳。
据说在他临终的一刻,暴雨雷电交加,贝多芬举起干枯的手臂向天空作最后的奋击。这种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全部贯注在他那些不朽的巨作中。
贝多芬是人类艺术上最伟大的创造者之一。他一方面有着卓越的音乐天赋、炽热的叛逆气质和巨人般的坚强性格;
另一方面他那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而产生的崇高思想,形成他作为一个音乐家的特殊品质。
他通过自己的创作,特别在他的九部交响曲中,反映了那个时代伟大的人*动和最进步的思想。
他以时代和个人的命运为题,通过深刻的哲理和感人的艺术形象相结合,写出了一系列交响乐作品,
表现了从斗争到胜利、 从黑暗到光明、从苦难到快乐的 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精神历程, 他的九首交响曲象珍珠一样永远闪闪发光。
通过对贝多芬九首交响曲的研究和分析,特别是其中四首 (即第三、五、六、九首)标题*响曲的剖析,我们不仅可以 了解贝多芬全部创作的基本面貌和他那伟大而纯真的思想,
而且 可以了解到交响乐创作上的重大革新,可以看到交响乐是如何从 海顿、莫扎特时代过渡到以舒柏特、门德尔逊为代表的新发展时期。
早在贝多芬在世时他就已被公认是具有世界意义的音乐家, 他既是伟大的古典作曲家,又以浪漫派的先驱而载入史册。一八二七年,贝多芬去世时,众多的朋友和崇拜者前来吊唁。
贝多芬被安葬在魏林格墓地(Waehringer Friedhof)。文学巨匠格里尔帕策曾经在悼词中说 “贝多芬把他的一切献给了众人,从他们那里却一无所获,于是他就远离了众人。”
能够让贝多芬瞑目九泉的是,舒伯特一八二八年也被安葬在此,与他相伴。人们为了纪念舒伯特这位年轻的天才音乐家,在魏林格墓地的旁边修建了一座舒伯特花园(Schubertpark)。
如今,这座魏林格大街上的舒伯特花园是众多游客流连的地方。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的遗迹贝多芬尽管生在德国,但是自从他22岁离开德国之后,就再也没有离开过维也纳。他在维也纳留下了众多的遗迹。
帕斯克瓦拉蒂楼房Pasqualatihaus
1., Moelker Bastei 8, 有轨电车 D, 1, 2: Schottentor
电话: 535 89 05
周二至周日10:00-13:00
14:00-18:00
这座楼房以房子的主人命名,建造于1791至1798年间。在1804至1815年间,贝多芬曾经多次在这里居住过。在这里,贝多芬经历了他创作的鼎盛期,他的第4, 5, 6交响曲,第4钢琴协奏曲和歌剧《费德里奥》都是在这里创作的。
海利根施塔特遗嘱屋Heiligenstaedter-Testament-Haus
19.,Probusgasse 6
有轨电车37: Geweygasse
有轨电车38A: Armbrustergasse
电话: 370 54 08
周二至周日10:00-13:00, 14:00-18:00
海利根施塔特当年是维也纳城墙外很远的地方了,如今是维也纳北部高雅的别墅区。在这里,贝多芬在失去听觉的绝望之际,于1802年10月在这里留下了遗嘱,这所故居如今对外开放。
英雄屋Eroica-Haus
19., Doeblinger Hauptstrasse 92
有轨电车37: Pokornygasse
电话: 505 87 47
周五: 15:00-18:00或电话预约
在离遗嘱屋不远的地方,还有一座贝多芬故居,这就是英雄屋,是贝多芬创作《英雄交响曲》的地方。贝多芬的另外一部交响曲《田园》也是在附近的地方创作的。这座故居如今已经变成了一座非常有名的新酒酒店。在充满城郊风情的小路上,游客可以领略到贝多芬当年创作的气氛。在这里,人们把贝多芬散步的小路称为《贝多芬小道》,小道的尽头,有一个《贝多芬休息处》。
贝多芬纪念碑Beethovendenkmal
1., Beethovenplatz
, Waehringer Strasse
在维也纳音乐厅对面,有一座贝多芬纪念碑,广场也因此而得名。这座建造于1880年的纪念碑上塑造的是贝多芬的坐像,周围是九个小天使,象征着这位音乐大师的九部交响乐。
贝多芬墓(魏林格墓地)Waehringer Friedhof
18, Waehringer Strasse
有轨电车38
1827年,贝多芬去世时被安葬在维也纳北郊的魏林格墓地。1828年,贝多芬的好朋友舒伯特去世时,人们把舒伯特也安葬在此。1888年,两位音乐大师的棺木被一起移到*陵园。现在贝多芬的墓穴在32A区29号墓穴。
[编辑本段]主要作品:
交响曲:
贝多芬 C大调第一交响曲
贝多芬 D大调第二交响曲
贝多芬 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
贝多芬 降B 大调第四交响曲
贝多芬 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
贝多芬 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
贝多芬 A大调第七交响曲
贝多芬 F大调第八交响曲
贝多芬 d小调第九交响曲[合唱(欢乐颂)
协奏曲:
贝多芬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贝多芬 C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贝多芬 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
贝多芬 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
序 曲:
贝多芬命运序曲
贝多芬 《科里奥兰》序曲
贝多芬 《莱奥诺拉》序曲
贝多芬 《菲岱里奥》序曲
贝多芬 《爱格蒙特》序曲
其 他:
贝多芬 G大调小提琴浪漫曲
贝多芬 F大调小提琴浪漫曲
贝多芬 钢琴奏鸣曲《悲怆》
贝多芬 钢琴奏鸣曲《月光奏鸣曲》
贝多芬 钢琴奏鸣曲《热情》
贝多芬 钢琴奏鸣曲《黎明》
贝多芬 钢琴奏鸣曲《田园》
贝多芬 钢琴奏鸣曲《暴风雨》
贝多芬 钢琴曲《致爱丽丝》
贝多芬 钢琴曲《月光曲》
贝多芬 管弦乐曲 《土耳其进行曲》
奏鸣及练习曲:
作品49之2(G大调)
之1(g小调)
作品79(G大调)
作品14号之1(E大调)
作品2之1(F小调)
作品14之2(G大调)
作品10之2(F大调)
作品10之1(C小调)
作品10之3(D大调)
作品13号(C小调也叫悲怆)
作品26号(降A大调)
作品27之1(降E大调)
作品28(D大调)
作品22(降B大调)
作品2之2(A大调)
作品2之3(C大调)
作品78(升F大调)
作品90(E小调)
作品7(降E大调)
作品31之3(降E大调)
作品54(F大调)
作品31之2(D小调)
作品27之2(升C小调月光)
作品31之1(G大调)
作品109(E大调)
作品110(降A大调)
作品81a(降E大调告别)
作品53号(C大调,华尔斯坦)
作品57号(F小调热情)
作品101(A大调)
作品111(C小调)
作品106降B大调(锤子钢琴)
相关文学作品,影视作品:
1《约翰.克里斯多夫》
2《名人传》(罗曼.罗兰)
3《复制贝多芬》
4《音乐巨人贝多芬》(被载入中学课本)
5《月光曲》 (被载入小学课本)
贝多芬的反叛精神和崇尚自由的性格 事例1807年,贝多芬正住在维也纳李希诺夫斯基公爵家中。一天,公爵家里来了一大批客人,他们都是当时拿破仑派驻占领维也纳的法*官。公爵想请客人们听音乐,就派人去请贝多芬,但未向贝多芬说明情况。贝多芬不明就里,带着自己新写完的《热情奏鸣曲》兴致勃勃地赶来。进客厅一看,竟是一帮占领军,贝多芬当即就拒绝了公爵的要求。公爵恼羞成怒,竟然板起面孔对贝多芬下了演奏的命令。贝多芬为李希诺夫斯基的无耻*行径愤怒到极点,他不顾夜中的滂沱大雨拿起乐谱忿然离去,并把公爵以前送他的一尊胸像摔了个粉碎。第二天,公爵接到了这样一封信:“公爵!你的地位是凭偶尔出生得来的。而我之所以成为贝多芬,则全靠我自己。公爵现在有的是,将来还有的是,而我贝多芬却永远只有一个!”也许实际情形比资料所载的更为暴烈,但贝多芬的朋友们设法把事情掩盖过去。魏格勒资料库中的《魏格勒和布鲁林家族的朋友贝多芬》有1837年12月28日里斯致魏格勒的信,提到:“假如没有奥普斯多夫伯爵等人在场,恐怕免不了发生殴斗,贝多芬已经举起一张椅子准备向里奇诺夫斯基亲王迎头痛击,因为贝多芬躲在房间里拴上门,亲王却把门撞开。幸亏奥普斯多夫挡在他们两人之间。”吵架的起因是贝多芬拒绝里奇诺夫斯基为他召晚宴的几个法*官演奏。
但贝多芬爱他们;他说过一些话,显示他心里对他们的感激,但这种感激并不授权任何人干涉他的自由。
[编辑本段]贝多芬的其他故事
童年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8 03:03
建议你到百度百科上去搜搜,就点“贝多芬”会有相关资料!!
我再次为你复制了一些,仅供参考,最好自己去查,会有更多的收获的!!
贝多芬生平介绍
"竭力为善,爱自由甚于一切,即使为了王位,也不要忘记真理。" —— 贝多芬(1792年手记)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1770-1827) 伟大的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 “乐圣”。 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莱茵河畔距法国不远的小城—波恩。他出生于夫拉芒家族,一个音乐世家。他的祖父叫鲁特维克,是波恩宫廷乐团的乐长,父亲是一个宫廷男高音歌手。他的母亲是一个女佣,一个厨子的女儿。贝多芬自幼便已显露出他的音乐天才,父亲急于把他培养成为一个像莫扎特那样的神童,从小就*着他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八岁时他已开始在音乐会上表演并尝试作曲,但是,他在这段时期中所受的音乐教育一直是非常零乱和没有系统的。
十二岁,他已经能够自如地演奏,而且担任了管风琴师聂费(1748-1798)的助手。就在这时他开始正式跟聂费学习音乐。聂费是一位具有多方面天才的音乐家,他扩大了贝多芬的艺术视野,使贝多芬熟悉了德国古典艺术的一些优秀范例,并巩固了贝多芬对崇高的目的的理解。贝多芬的正规学习和有系统的教养,实际上是从聂费的细心教导和培养开始的:聂费还引导他在1787年到维也纳就教于莫扎特 。莫扎特听过他的演奏之后,就预言有朝一日贝多芬将震动全世界。贝多芬到维也纳不久便接到母亲的死讯,他不得不立即赶回波恩。由于家庭的拖累,一直到1792年秋他父亲死后,他才第二次来到维也纳,但这时莫扎特却已不在人世了。贝多芬第二次来到维也纳后,很快地便赢得了维也纳最卓越的演奏家(特别是即兴演奏)的称谓。以后,他先跟海顿学习,后来跟申克、阿勃列希贝尔格和萨利耶里等人学习。他在波恩通过同知识分子勃莱宁的交往,接触到当时许多著名教授、作家和音乐家,并从他们那儿,受到"狂飙运动"的思潮影响。他的民主思想在法国大*前几年已臻成熟,但在*年代中成长尤为迅速。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进步的思想意识给他了很多启发,从而奠定了他人文主义世界鄣幕.深信人类平等,追求正义和个性自由,憎恨封建*的压迫。尽管维也纳古典乐派中的三位著名作曲家所处的生活年代相当接近,但是贝多芬的思想同海顿和莫扎特显然并不属同一个“时代”。海顿一生备受*,他虽也偶而被激怒过,但却总是逆来顺受,当时进步的文学思潮和*情绪都很少能使他激动,他的音乐同斗争也是永远绝缘的。莫扎特精神上遭受的苦难并不比海顿少,他勇敢于反抗,宁愿贫困而不能忍受大主教的侮辱,但在他的音乐中,从那充满阳光和青春活力的欢乐的背后,往往还是可以感觉得到一丝痛苦、忧郁和伤感的情绪。只有贝多芬,他不但愤怒地反对封建制度的*,而且用他的音乐号召人们为自由和幸福而斗争。贝多芬在波恩时期(1782-1792)的创作,大都是一些小型的钢琴曲、重奏曲和歌曲等,这一时期可以说他还只是处于创作的准备阶段。他在维也纳最初十年(1792-1802)的创作,比较著名的作品也只有《悲伤》、《月光》和《克罗采》奏鸣曲及《第三钢琴协奏曲》等。但在这期间,他对社会与*诸问题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也能意识到他要努力探寻的目标。1802-1812年,他的创作进入了成熟时期,这段时间后来成为他的"英雄年代"。
贝多芬创作活动的成熟过程表面看来是相当迟缓的,但实际上却非常稳固。他三十岁时才开始写第一部交响曲,而在象这样年纪的莫扎特已经写了四十部左右的交响曲了。
贝多芬生活道路非常坎坷,晚年失聪.他从1796年26岁时开始便已感到听觉日渐衰弱,但直到1801年,当他确信自己的耳疾无法医治时,才把这件事情告诉给他的朋友。但是,他对艺术的爱和对生活的爱战胜了他个人的苦痛和绝望--苦难变成了他的创作力量的源泉。在这样一个精神危机发展到顶峰的时候,贝多芬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了重重困难他开始创作他的乐观主义的《英雄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标志着贝多芬的精神的转机,同时也标志着他创作的"英雄年代"的开始。
贝多芬在维也纳的后一阶段,由于欧洲正经历着严重的*反动时期,即梅特涅的反动统治特别的猖獗的时期,他的创作也暂时呈现颓势(1813-1817)。从1818年起,在贝多芬一生的最后十年当中(1818一1827),他在耳朵全聋、健康情况恶化和生活贫困,精神上受到折磨的情况下,仍以巨人般的毅力创作了《第九(合唱)交响曲》,总结了他光辉的、史诗般的一生并展现了人类的美好愿望。
贝多芬于1827年3月26日在维也纳辞世。死时没有一个亲人在他身旁,但是在同月29日下葬时却形成了群众性的一个浪潮,所有的学校全部停课表示哀悼,有两万群众护送着他的棺枢,他的墓碑上铭刻着奥地利诗人格利尔巴采(1791-1872)的题词:"当你站在他的灵柩跟前的时候,笼罩着你的并不是志颓气丧,而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我们只有对他这样一个人才可以说:他完成了伟大的事业……。"
贝多芬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伟大作曲家之一,他的创作集中体现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进步思想,它的*英雄主义形象可以用"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获得胜利"加以概括。他的作品了既壮丽宏伟又极朴实鲜明,它的音乐内容丰富,同时又易于为听众所理解和接受。贝多芬的音乐集中体现了他那个时代人民的痛苦和欢乐,斗争和胜利,因此它过去总是那样激励着人们,鼓舞着人们的斗志,即使在现在也使人们感到亲切和鼓舞。
贝多芬的作品有“月光曲”、“第九交响曲”、“第一交响曲”、“奏鸣曲”、“命运交响曲”、“庄严弥撒曲”等等,这些都是摆脱古典主义、展现自由、热情奔放的美丽乐章。
参考资料:http://ke.baidu.com/view/3160.htm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8 03:03
1770年生于德国波恩市,祖籍佛兰德
贝多芬生平介绍
"竭力为善,爱自由甚于一切,即使为了王位,也不要忘记真理。" —— 贝多芬(1792年手记)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1770-1827) 伟大的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 “乐圣”。 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莱茵河畔距法国不远的小城—波恩。他出生于夫拉芒家族,一个音乐世家。他的祖父叫鲁特维克,是波恩宫廷乐团的乐长,父亲是一个宫廷男高音歌手。他的母亲是一个女佣,一个厨子的女儿。贝多芬自幼便已显露出他的音乐天才,父亲急于把他培养成为一个像莫扎特那样的神童,从小就*着他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八岁时他已开始在音乐会上表演并尝试作曲,但是,他在这段时期中所受的音乐教育一直是非常零乱和没有系统的。
十二岁,他已经能够自如地演奏,而且担任了管风琴师聂费(1748-1798)的助手。就在这时他开始正式跟聂费学习音乐。聂费是一位具有多方面天才的音乐家,他扩大了贝多芬的艺术视野,使贝多芬熟悉了德国古典艺术的一些优秀范例,并巩固了贝多芬对崇高的目的的理解。贝多芬的正规学习和有系统的教养,实际上是从聂费的细心教导和培养开始的:聂费还引导他在1787年到维也纳就教于莫扎特 。莫扎特听过他的演奏之后,就预言有朝一日贝多芬将震动全世界。贝多芬到维也纳不久便接到母亲的死讯,他不得不立即赶回波恩。由于家庭的拖累,一直到1792年秋他父亲死后,他才第二次来到维也纳,但这时莫扎特却已不在人世了。贝多芬第二次来到维也纳后,很快地便赢得了维也纳最卓越的演奏家(特别是即兴演奏)的称谓。以后,他先跟海顿学习,后来跟申克、阿勃列希贝尔格和萨利耶里等人学习。他在波恩通过同知识分子勃莱宁的交往,接触到当时许多著名教授、作家和音乐家,并从他们那儿,受到"狂飙运动"的思潮影响。他的民主思想在法国大*前几年已臻成熟,但在*年代中成长尤为迅速。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进步的思想意识给他了很多启发,从而奠定了他人文主义世界鄣幕.深信人类平等,追求正义和个性自由,憎恨封建*的压迫。尽管维也纳古典乐派中的三位著名作曲家所处的生活年代相当接近,但是贝多芬的思想同海顿和莫扎特显然并不属同一个“时代”。海顿一生备受*,他虽也偶而被激怒过,但却总是逆来顺受,当时进步的文学思潮和*情绪都很少能使他激动,他的音乐同斗争也是永远绝缘的。莫扎特精神上遭受的苦难并不比海顿少,他勇敢于反抗,宁愿贫困而不能忍受大主教的侮辱,但在他的音乐中,从那充满阳光和青春活力的欢乐的背后,往往还是可以感觉得到一丝痛苦、忧郁和伤感的情绪。只有贝多芬,他不但愤怒地反对封建制度的*,而且用他的音乐号召人们为自由和幸福而斗争。贝多芬在波恩时期(1782-1792)的创作,大都是一些小型的钢琴曲、重奏曲和歌曲等,这一时期可以说他还只是处于创作的准备阶段。他在维也纳最初十年(1792-1802)的创作,比较著名的作品也只有《悲伤》、《月光》和《克罗采》奏鸣曲及《第三钢琴协奏曲》等。但在这期间,他对社会与*诸问题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也能意识到他要努力探寻的目标。1802-1812年,他的创作进入了成熟时期,这段时间后来成为他的"英雄年代"。
贝多芬创作活动的成熟过程表面看来是相当迟缓的,但实际上却非常稳固。他三十岁时才开始写第一部交响曲,而在象这样年纪的莫扎特已经写了四十部左右的交响曲了。
贝多芬生活道路非常坎坷,晚年失聪.他从1796年26岁时开始便已感到听觉日渐衰弱,但直到1801年,当他确信自己的耳疾无法医治时,才把这件事情告诉给他的朋友。但是,他对艺术的爱和对生活的爱战胜了他个人的苦痛和绝望--苦难变成了他的创作力量的源泉。在这样一个精神危机发展到顶峰的时候,贝多芬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了重重困难他开始创作他的乐观主义的《英雄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标志着贝多芬的精神的转机,同时也标志着他创作的"英雄年代"的开始。
贝多芬在维也纳的后一阶段,由于欧洲正经历着严重的*反动时期,即梅特涅的反动统治特别的猖獗的时期,他的创作也暂时呈现颓势(1813-1817)。从1818年起,在贝多芬一生的最后十年当中(1818一1827),他在耳朵全聋、健康情况恶化和生活贫困,精神上受到折磨的情况下,仍以巨人般的毅力创作了《第九(合唱)交响曲》,总结了他光辉的、史诗般的一生并展现了人类的美好愿望。
贝多芬于1827年3月26日在维也纳辞世。死时没有一个亲人在他身旁,但是在同月29日下葬时却形成了群众性的一个浪潮,所有的学校全部停课表示哀悼,有两万群众护送着他的棺枢,他的墓碑上铭刻着奥地利诗人格利尔巴采(1791-1872)的题词:"当你站在他的灵柩跟前的时候,笼罩着你的并不是志颓气丧,而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我们只有对他这样一个人才可以说:他完成了伟大的事业……。"
贝多芬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伟大作曲家之一,他的创作集中体现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进步思想,它的*英雄主义形象可以用"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获得胜利"加以概括。他的作品了既壮丽宏伟又极朴实鲜明,它的音乐内容丰富,同时又易于为听众所理解和接受。贝多芬的音乐集中体现了他那个时代人民的痛苦和欢乐,斗争和胜利,因此它过去总是那样激励着人们,鼓舞着人们的斗志,即使在现在也使人们感到亲切和鼓舞。
贝多芬的作品有“月光曲”、“第九交响曲”、“第一交响曲”、“奏鸣曲”、“命运交响曲”、“庄严弥撒曲”等等,这些都是摆脱古典主义、展现自由、热情奔放的美丽乐章。
关于贝多芬的课文:《月光曲》,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 语文 第8组 第26课。课文大意:讲的是贝多芬到莱茵河边上的小镇时的一天夜晚,贝多芬在路上散步时候听到一所茅屋有琴声传来,贝多芬进去后看见一位皮鞋匠在做鞋子,窗前的一位盲姑娘在钢琴前,在他们的谈话中贝多芬听出盲姑娘想听他弹琴,而没钱去音乐厅听,贝多芬听到这里,就上前弹奏了那首盲姑娘刚刚弹的曲子,一曲弹完,盲姑娘赞叹着,当盲姑娘问他是不是贝多芬,贝多芬并没回答,说想再弹一首,贝多芬即兴创作,弹出了一首《月光曲》,当皮鞋匠和盲姑娘听得入神后醒来,贝多芬早就回了客店,他花了一夜功夫,谱写了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这是一篇多美的课文,特别是描写月光曲的那段,把月光照在水面上........真是幽雅美丽!
[编辑本段]创作生涯
他的祖父原是荷兰籍,移居德国后,曾任当地宫廷乐长。 父亲是个男高音歌手,母亲是宫廷御厨的女儿。
贝多芬生长的年代,正是约瑟夫二世实行"开明*"的时期,波恩的统治者也实行了一些改良的措施。波恩成了当时德国启蒙运动的中心地之一。
贝多芬一出生就开始了他与命运的抗争。父亲想开拓他的音乐天赋,总是把他当作神童一样四处炫耀。四岁的时候,父亲就让他整天坐在洋琴(洋琴是一种形式和组织都类似于钢琴的乐器,是在钢琴出现之前的一种键盘乐器)前,或是把他和一把提琴一起关在一间屋子里。父亲总是用暴力迫使他学习。十一岁时,贝多芬加入了戏院的乐队。十三岁时,他当上了大风琴手。他总算不厌恶音乐,这是非常幸运的事了。
从1781年起,贝多芬在剧院工作的同时,跟乐队指挥奈弗学 习*的《平均律钢琴曲》和作曲法。
奈弗是位很有修养、倾向 于启蒙运动的作曲家.指挥家,他对发展德国的民族歌剧、清唱剧都曾有过贡献。
贝多芬通过向这位老师学习,认识到学习德国 民族音乐传统的重要,并在奈弗的引导下也接受了启蒙运动的影 响,
对德国当时的进步文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贝多芬作为钢琴家所具有的娴熟技巧给所有的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不仅是一名成功的演奏家,也是一位优秀的教师。
他不久就成为一名多产的作曲家。他的作品颇受欢迎,二十五六岁时就能轻而易举地把作品卖给出版商。
贝多芬将近而立之年时就有了失聪的先兆,这位年轻的作曲家为此不祥之兆而感到惴惴不安,这是可想而知的。一时间他竟想到了自杀。
贝多芬不断地谱写出大量的音乐作品。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他对当时音乐观众所喜闻乐听的音乐的关注日渐减少。但是他却在不断地获得成功。
贝多芬快到50岁时已经完全耳聋。结果他不再登台演出,甚至变得更加孤独怪癖。他并不象先前那样多产,而且作品也给人以诘屈聱牙之感。那时他主要是为自己和一些理想的未来观众而作曲。据说,他曾对一位批评家说,他的作品“不是为你而是为未来的一代而创作的”。
如果说这位超乎时空的最富有天才的作曲家饱尝了失聪的辛酸,不如说那就是对命运的一种最无情的嘲弄;如果说贝多芬不顾失聪的痛苦,以一种超人的毅力继续保证了作品的质量,那么这就是一种鼓舞人心的、近乎令人难以置信的功绩。但是事实比想象的还要出人意料:实际上贝多芬在完全失聪的岁月里,谱写出的乐章超出了他早期作品的水准。一般认为他在晚年的岁月里创作的作品是他一生中最伟大的杰作。他1827年在维也纳去逝,终年57岁。
贝多芬创作了大量作品,其中包括九部交响曲,32部钢琴奏鸣曲,五部钢琴协奏曲,十部钢琴小提琴奏鸣曲,一系列弦乐四重奏曲,声乐曲,剧乐曲,以及许多其他乐曲。但是和他众多的乐曲的数量相比,更重要的是其质量。他的作品把完美的想象和奔放的感情有机地融为一体。贝多芬用自己的演奏扣动了人们的心弦,他们再也不认为器乐是一种次要的艺术。
贝多芬是一位颇具有创造性的作曲家,他给音乐带来的变化中有许多已经产生了流芳百世的效果。他扩大了管弦乐队的规模,增加了交响曲的长度,扩大了它们的领域。他证明了钢琴具有极其广泛的用途,为使它成为第一流的乐器做出了贡献。贝多芬代表了音乐从古典式向浪漫式的转变。他的作品给许多富有浪漫色彩的乐曲带来启迪。
贝多芬对许多后来的作曲家都有很大的影响,其中包括各种风格不同的人,如勃拉姆斯、瓦格纳、舒伯特和柴柯夫斯基。他还为柏辽兹、古斯塔夫、马勒、斯特劳斯等许多人开辟了道路。
贝多芬在本册中的名次看来显然应排在任何其他作曲家之首。虽然约翰·塞巴斯蒂安·*几乎和他同享盛名,但是贝多芬的乐曲比*的乐曲拥有范围更广、数目更多的听众,而且贝多芬做出的众多革新比*的作品对后来的音乐发展具有更为深刻的影响。
一般说来,用语言表达*思想和道德思想能比用音乐表达得更容易、更清晰,因此文学是一个比音乐更具有影响的艺术领域,就是根据这个道理,虽然贝多芬是音乐史上最杰出的人物,但还是比莎士比亚排得低些,(非常错误,音乐是艺术的最高形式!音乐抽象到了无形,只存在于时间中,一切艺术形式都是趋向于音乐的形式发展的,从某种意义上说,音乐已经超过的所有艺术的形式)在比较贝多芬和米开朗基罗时,我深受这样事实的影响:大多数人听音乐远比看画和雕像所花的时间多。因此我认为一般说来音乐作曲家比画家和雕塑家具有更大的影响,如果两者在各自的领域里都享有同样的盛名。总而言之,大体上把贝多芬排在莎士比亚和米开朗基罗之间看来是再合适不过了。
贝多芬的交响曲是交响曲中的极品中的极品。《第三交响曲》的结构最为严谨,复杂,《第五交响曲》的思想性最为深刻,《第九交响曲》的气势和规模最为宏大,同时也为后世指明的音乐发展的方向。以表现*斗争的英雄为中心,他把英雄的主题放在他交响曲创作中的首位。从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第五交响曲》、《第六交响曲》、《第七交响曲》、《第九交响曲》中,我们都可以看出这些作品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描绘了英雄的活动与思想、英雄与*斗争、英雄与大自然、英雄与人民、英雄与胜利、英雄与他的内心世界等等,这些富于英雄性的音调,把英雄塑在人民中间,表现了他们为实现正义的事业而战斗,甚至牺牲自己,直到赢得斗争的胜利。
贝多芬的交响曲创作多采用扩充的奏鸣曲形式,他的创作构思宽广、宏伟,思想深邃,形象对比鲜明,丰富多样,在曲式的处理上都达到了作品整体上的高度统一,在创作之中把原交响曲中的第三乐章小步舞曲改为谐谑曲,把歌剧中对人世间矛盾冲突通过斗争取得胜利的戏剧性表现手法运用到交响曲中,在《第九交响曲》中甚至加入了合唱,扩大了交响曲的表现能力与氛围。另外,在交响曲的创作中,贝多芬在配器方面作了大胆的创新,确立单簧管在乐队中的地位,在《第九交响曲》中使用四支长号等等,形成了一个新颖的风格,开始了一个新的领域,用这种创新的音乐形式充分表达了他的内心世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进步思潮,将欧洲古典乐派的音乐发展到了最高峰,开创了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音乐之先河。
但贝多芬最后的晚年是他一生最悲惨、最痛苦的年月,孤寂和贫困的威胁使他穷愁潦倒,孑然一身,1827年3月26日病逝于维也纳。
据说在他临终的一刻,暴雨雷电交加,贝多芬举起干枯的手臂向天空作最后的奋击。这种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全部贯注在他那些不朽的巨作中。
贝多芬是人类艺术上最伟大的创造者之一。他一方面有着卓越的音乐天赋、炽热的叛逆气质和巨人般的坚强性格;
另一方面他那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而产生的崇高思想,形成他作为一个音乐家的特殊品质。
他通过自己的创作,特别在他的九部交响曲中,反映了那个时代伟大的人*动和最进步的思想。
他以时代和个人的命运为题,通过深刻的哲理和感人的艺术形象相结合,写出了一系列交响乐作品,
表现了从斗争到胜利、 从黑暗到光明、从苦难到快乐的 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精神历程, 他的九首交响曲象珍珠一样永远闪闪发光。
通过对贝多芬九首交响曲的研究和分析,特别是其中四首 (即第三、五、六、九首)标题*响曲的剖析,我们不仅可以 了解贝多芬全部创作的基本面貌和他那伟大而纯真的思想,
而且 可以了解到交响乐创作上的重大革新,可以看到交响乐是如何从 海顿、莫扎特时代过渡到以舒柏特、门德尔逊为代表的新发展时期。
早在贝多芬在世时他就已被公认是具有世界意义的音乐家, 他既是伟大的古典作曲家,又以浪漫派的先驱而载入史册。一八二七年,贝多芬去世时,众多的朋友和崇拜者前来吊唁。
贝多芬被安葬在魏林格墓地(Waehringer Friedhof)。文学巨匠格里尔帕策曾经在悼词中说 “贝多芬把他的一切献给了众人,从他们那里却一无所获,于是他就远离了众人。”
能够让贝多芬瞑目九泉的是,舒伯特一八二八年也被安葬在此,与他相伴。人们为了纪念舒伯特这位年轻的天才音乐家,在魏林格墓地的旁边修建了一座舒伯特花园(Schubertpark)。
如今,这座魏林格大街上的舒伯特花园是众多游客流连的地方。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的遗迹贝多芬尽管生在德国,但是自从他22岁离开德国之后,就再也没有离开过维也纳。他在维也纳留下了众多的遗迹。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8 03:04
生平概要
贝多芬。德国作曲家。1770年12月16日,生於波昂;1827年3月26日,逝於维也纳。
早年的学习与发展
贝多芬四岁时就*练习乐器;八岁开音乐会;十一岁起随宫廷风琴师尼菲学习。尼菲看出贝多芬有创作天才,因此不断地鼓励他、帮助他。
当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喊的阵天价响的时候,贝多芬来到音乐之都维也纳。当时风行的理想主义主张:人应该身体力行发挥人性的潜力,救赎自己。贝多芬不由自主被这些思想所吸引。於是浪漫主义早期的思想,和贝多芬心灵中的乐音结合成震撼人心的音乐。
海得堡遗书
贝多芬在维也纳的第一个十年里,获得极高的成就。可惜二十八岁开始耳聋,最后终於完全聋掉。此事曾对贝多芬造成不小的打击,甚至一度想到轻生,而留下著名的「海得堡遗书」。但贝多芬最后仍没被命运所击倒。
开创音乐新风貌
在与外界声音隔绝之后,贝多芬开始用"心"来作曲。而这时美国独立与法国大*,带给了欧洲自由平等的观念。於是贝多芬由於失聪的心历路程加上这个启示,他的作品跨入另一个新的境界。原有贵族式的典雅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强烈的热情与波涛汹涌的情感。曲子的力度对比加大、音域的距离加宽、和弦的连接脱离古典的范畴。使音乐从古典乐派的传统之中解放出来,开创出另一种崭新风貌。
2 回复:贝多芬资料
贝多芬是一位作曲家。
贝多芬,也是浪漫乐派的开路先锋。在十八世纪末时,开启了作曲家独立自主的风格。贝多芬是第一个获得自由的艺术家,也就是有了这种自由,贝多芬的作品才能脱离实用的曲式,而依凭内心深处涌现的灵感自由创作,使得每一首作品都有著独特的个性,洋溢著撼动人心的热与力。他的作曲技巧是可以分析的,但作品中蕴藏的力求量却是无法言传的,只有不的聆听,才能体悟贝多芬的启示--向命运挑战,永不妥协。
贝多芬的生平
一七七零年,鲁德维克˙范˙贝多芬诞生在德国莱茵河畔波昂市的一个清寒家庭中。贝多芬的父亲约翰是一位才华平庸的又爱酗酒的男高音手,母亲玛丽亚则是一位贤淑的女性,贝多芬从小极受在宫廷中担任指挥的祖父宠爱,可惜好景不长,贝多芬三岁时祖父就与世长辞了。
他从小就受到父亲喜爱严厉的教育,贝多芬特别孤僻,在八岁时於科隆举行演奏会,虽然获得不少掌声,但却不如莫札特那样轰动,因此约翰也感到自己天份有限,无法再教导贝多芬了。十六岁那年,贝多芬担任白朗宁家的钢琴老师,是生活上的一个转折点。也与白家的大女儿有了一段没有结果的初恋。
十八岁时会见莫札特,被他认为是日后的一颗新星,几年后,莫札特去世,维也纳的音乐领袖就首推海顿了,但贝多芬对海顿单调的作曲却十分不以为然。他三十岁那年发表了第一首交响曲,这时的他,已经有暂时性的耳聋了。三十三岁他完成名曲「英雄交响曲」,更是表现出贝多芬的独特。也有人认定从这首歌以后,浪漫派音乐就产生了,为音乐史上的新纪元。
贝多芬的一生中实在是失意到极点了尤其是在恋情方面,他的成就也到死后才被肯定。但是我们却不能否认他的成就。他只有五十七岁(一八二七年三月二十六日逝世),但是带给后世的冲击却是如此的大,难怪他会被誉为「乐圣」。
贝多芬的作品
贝多芬的作品,充满了震撼力,在当时可以说是疯狂到了极点,所以很难被当时的人接受。形容他作品最好的词就是"热情奔放"。以下是几首较为著名的:
月光奏鸣曲
第一乐章是哀沉的慢版,彷佛面对少女般的纯洁和矜持;第二乐章,轻快的节奏,为第三乐章埋下伏笔,而快乐的气氛也和下一乐章造成强烈的对比;第三乐章抛开了愉悦的曲调,转而成为极速的,悲哀的乐风,为整首歌带来另一波*。全曲约有十面多页的琴谱,是一首非常困难的曲子。悲怆奏鸣曲
第一乐章为大家耳熟能详的,我在这里就不多加以介绍;第二乐章是一个缓慢的主题,和第一乐章的急速有极大的差异;第三乐章是我在这首奏鸣曲里最喜欢的,听似悲哀的快板蕴藏了无比的情感。失去爱人的悲苦感表露无疑。
--------------------------------------------------------------------------------
--------------------------------------------------------------------------------
4 回复:贝多芬资料
一、生平介绍:
贝多芬出生於一七七0年十二月的德国波昂,母亲是吃苦耐劳、性情温和的女仆,而父亲却是贪婪无餍、喜欢酗酒的歌手,所以家境贫困。父亲管教严苛使他的童年过得相当悲惨,仅能从母亲及祖父那儿得到一丁点儿的慈爱。
贝多芬从小就显露音乐方面的才华及天分,四岁启蒙学习音乐、五岁学习钢琴及小提琴、八岁首次公开演奏、十一岁时以钢琴演奏即兴曲的才能,初露头角,加入家乡剧院的乐队。十七岁时母亲去世,父亲失业,他负起照顾家庭,教育两个弟弟的重任。二十二岁父亲去世,背多芬到维也纳球发展,展开了刚琴演奏与作曲的生涯。二十五岁成为钢琴名家。不久,作曲的声誉也渐渐提高,但是二十七岁时其听力开始减退,三十岁两耳渐聋,到四十五岁双耳全聋,在此期间,发表了其伟大的「第九交响曲」(合唱)等。
贝多芬一生虽然恋爱多次,却始终没有结婚,晚年被侄子连累,性情变得乖张异常,又受到胃肠病和黄疸病的折磨,终於在一八二七年三月二十六日的暴风雨中病逝於维也纳,死后有二万五千多位崇拜仰慕他的人前往瞻仰他的遗容。维也纳各级学校,在他丧礼那天全部停课,表示对他的崇敬之意。
贝多芬是由古典乐派跨进浪漫派,中间的一座桥梁,他出身寒微,虽遭到诸多不幸与痛苦,可是他有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积极向上的进取心,自我充实,以致於成长茁壮。他从小被强制学习音乐,早年曾向海顿与阿布雷治克学习理论作曲,奠定了作曲技巧的深厚基础,终成一代巨匠。
贝多芬一生与苦难命运博斗,永不低头,对人生的感触极深,了悟人生的意义,因此在作品中融入不少前人不曾想像的深刻感情,处处充满了自信。这些作品正如灿烂绚丽的万丈光芒,照耀著整个生命的园地,展现出崇高的志节,与奔放的热情,十分令人感佩,我们应学习贝多芬这种不畏艰难努力向上的情操。
二、趣闻轶事:
三、作品一览:
种类 作品编号 作品名称
交响曲 Op.21 C大调第一号交响曲
Op.36 D大调第二号交响曲
Op.55 降E大调第三号交响曲(英雄)
Op.60 降B大调第四号交响曲
Op.67 C小调第五号交响曲(命运)
Op.68 F大调第六号交响曲(田园)
Op.92 A大调第七号交响曲
Op.93 F大调第八号交响曲
Op.91 战争交响曲(威灵顿的胜利)
Op.125 D小调第九号交响曲(合唱)
管弦乐 Op.40 G小调小提琴浪漫曲
Op.50 F大调小提琴浪漫曲
弦乐
四重奏 Op.127 降E调第十二号
Op.132 A小调第十五号
Op.133 降B调(大赋格曲)
Op.130 降B调第十三号
Op.131 升C小调第十四号
Op.135 F大调第十六号
Op.33 伟大追逸曲
宗教音乐 Op.123 D大调(庄严弥撒曲)
钢琴作品 Woo59 给爱丽丝
芭蕾舞剧 Op.43 普罗米修斯的创造物序曲
歌剧 Op.72 费德里奥
合唱曲 Op.80 合唱幻想曲
小提琴
与钢琴
奏鸣曲 Op.24 F大调(春)
Op.31 C小调奏鸣曲
Op.47 G大调(克罗采)
协奏曲 Op.15 C大调第一号钢琴协奏曲
Op.19 降B大调第二号钢琴协奏曲
Op.37 C小调第三号钢琴协奏曲
Op.56 C大调六重协奏曲
Op.58 G大调第四号钢琴协奏曲
Op.61 D大调第一号小提琴协奏曲
Op.73 降E大调第五号钢琴协奏曲(皇帝)
序曲 Op.72a 雷奥诺拉序曲
Op.62 柯里奥兰序曲
Op.84 艾格蒙序曲
Op.113 雅典废墟序曲
Op.117 史蒂芬生序曲
Op.115 命名日庆典序曲
奏鸣曲
与
变奏曲 Op.13 C小调钢琴奏鸣曲(悲怆)
Op.27 No.2 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月光)
Op.28 D大调钢琴奏鸣曲(田园)
Op.34 降E大调英雄变奏曲
Op.31 No2 D小调钢琴奏鸣曲
Op.53 C大调钢琴奏鸣曲(华德斯坦)
Op.81a 降E大调钢琴奏鸣曲(告别)
Op.90 E小调钢琴奏鸣曲
Op.106 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汉马克拉维亚)
Op.120 狄亚贝里变奏曲
~The End~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8 03:05
建议你到百度百科上去搜搜,就点“贝多芬”会有相关资料!! 我再次为你复制了一些,仅供参考,最好自己去查,会有更多的收获的!! 贝多芬生平介绍 "竭力为善,爱自由甚于一切,即使为了王位,也不要忘记真理。"——贝多芬(1792年手记)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伟大的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莱茵河畔距法国不远的小城—波恩。他出生于夫拉芒家族,一个音乐世家。他的祖父叫鲁特维克,是波恩宫廷乐团的乐长,父亲是一个宫廷男高音歌手。他的母亲是一个女佣,一个厨子的女儿。贝多芬自幼便已显露出他的音乐天才,父亲急于把他培养成为一个像莫扎特那样的神童,从小就*着他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八岁时他已开始在音乐会上表演并尝试作曲,但是,他在这段时期中所受的音乐教育一直是非常零乱和没有系统的。 十二岁,他已经能够自如地演奏,而且担任了管风琴师聂费(1748-1798)的助手。就在这时他开始正式跟聂费学习音乐。聂费是一位具有多方面天才的音乐家,他扩大了贝多芬的艺术视野,使贝多芬熟悉了德国古典艺术的一些优秀范例,并巩固了贝多芬对崇高的目的的理解。贝多芬的正规学习和有系统的教养,实际上是从聂费的细心教导和培养开始的:聂费还引导他在1787年到维也纳就教于莫扎特。莫扎特听过他的演奏之后,就预言有朝一日贝多芬将震动全世界。贝多芬到维也纳不久便接到母亲的死讯,他不得不立即赶回波恩。由于家庭的拖累,一直到1792年秋他父亲死后,他才第二次来到维也纳,但这时莫扎特却已不在人世了。贝多芬第二次来到维也纳后,很快地便赢得了维也纳最卓越的演奏家(特别是即兴演奏)的称谓。以后,他先跟海顿学习,后来跟申克、阿勃列希贝尔格和萨利耶里等人学习。他在波恩通过同知识分子勃莱宁的交往,接触到当时许多著名教授、作家和音乐家,并从他们那儿,受到"狂飙运动"的思潮影响。他的民主思想在法国大*前几年已臻成熟,但在*年代中成长尤为迅速。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进步的思想意识给他了很多启发,从而奠定了他人文主义世界鄣幕.深信人类平等,追求正义和个性自由,憎恨封建*的压迫。尽管维也纳古典乐派中的三位著名作曲家所处的生活年代相当接近,但是贝多芬的思想同海顿和莫扎特显然并不属同一个“时代”。海顿一生备受*,他虽也偶而被激怒过,但却总是逆来顺受,当时进步的文学思潮和*情绪都很少能使他激动,他的音乐同斗争也是永远绝缘的。莫扎特精神上遭受的苦难并不比海顿少,他勇敢于反抗,宁愿贫困而不能忍受大主教的侮辱,但在他的音乐中,从那充满阳光和青春活力的欢乐的背后,往往还是可以感觉得到一丝痛苦、忧郁和伤感的情绪。只有贝多芬,他不但愤怒地反对封建制度的*,而且用他的音乐号召人们为自由和幸福而斗争。贝多芬在波恩时期(1782-1792)的创作,大都是一些小型的钢琴曲、重奏曲和歌曲等,这一时期可以说他还只是处于创作的准备阶段。他在维也纳最初十年(1792-1802)的创作,比较著名的作品也只有《悲伤》、《月光》和《克罗采》奏鸣曲及《第三钢琴协奏曲》等。但在这期间,他对社会与*诸问题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也能意识到他要努力探寻的目标。1802-1812年,他的创作进入了成熟时期,这段时间后来成为他的"英雄年代"。 贝多芬创作活动的成熟过程表面看来是相当迟缓的,但实际上却非常稳固。他三十岁时才开始写第一部交响曲,而在象这样年纪的莫扎特已经写了四十部左右的交响曲了。 贝多芬生活道路非常坎坷,晚年失聪.他从1796年26岁时开始便已感到听觉日渐衰弱,但直到1801年,当他确信自己的耳疾无法医治时,才把这件事情告诉给他的朋友。但是,他对艺术的爱和对生活的爱战胜了他个人的苦痛和绝望--苦难变成了他的创作力量的源泉。在这样一个精神危机发展到顶峰的时候,贝多芬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了重重困难他开始创作他的乐观主义的《英雄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标志着贝多芬的精神的转机,同时也标志着他创作的"英雄年代"的开始。 贝多芬在维也纳的后一阶段,由于欧洲正经历着严重的*反动时期,即梅特涅的反动统治特别的猖獗的时期,他的创作也暂时呈现颓势(1813-1817)。从1818年起,在贝多芬一生的最后十年当中(1818一1827),他在耳朵全聋、健康情况恶化和生活贫困,精神上受到折磨的情况下,仍以巨人般的毅力创作了《第九(合唱)交响曲》,总结了他光辉的、史诗般的一生并展现了人类的美好愿望。 贝多芬于1827年3月26日在维也纳辞世。死时没有一个亲人在他身旁,但是在同月29日下葬时却形成了群众性的一个浪潮,所有的学校全部停课表示哀悼,有两万群众护送着他的棺枢,他的墓碑上铭刻着奥地利诗人格利尔巴采(1791-1872)的题词:"当你站在他的灵柩跟前的时候,笼罩着你的并不是志颓气丧,而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我们只有对他这样一个人才可以说:他完成了伟大的事业……。" 贝多芬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伟大作曲家之一,他的创作集中体现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进步思想,它的*英雄主义形象可以用"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获得胜利"加以概括。他的作品了既壮丽宏伟又极朴实鲜明,它的音乐内容丰富,同时又易于为听众所理解和接受。贝多芬的音乐集中体现了他那个时代人民的痛苦和欢乐,斗争和胜利,因此它过去总是那样激励着人们,鼓舞着人们的斗志,即使在现在也使人们感到亲切和鼓舞。 贝多芬的作品有“月光曲”、“第九交响曲”、“第一交响曲”、“奏鸣曲”、“命运交响曲”、“庄严弥撒曲”等等,这些都是摆脱古典主义、展现自由、热情奔放的美丽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