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修建武汉长江大桥在哪一政策的领导下2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0-20 07:35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1 17:45
武汉长江大桥是列入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工程项目。
在武汉修建一座长江大桥是多少代人的梦想。清朝就曾有过设想,在孙中山先生的《治国方略》中有规划,但限于当时国力薄弱,未能实施。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背景下,铁路运输的重要性凸现,建造大桥跨越长江天堑被提上了议事日程。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将武汉长江大桥列入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工程项目。
1950年初,**指示铁道部着手筹备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并成立“武汉大桥测量钻探队”,开始大桥的筹建工作。曾参与武汉长江大桥设计施工的桥梁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方秦汉回忆说,当时可以说是举全国之力修建武汉长江大桥,召集了当时最优秀的专家,调动了当时全国最先进的设备。
在“集全国优秀人才,建长江第一大桥”的动员令下,各地优秀桥梁专家、技术人员汇聚武汉。他们有的来自铁道部北京桥梁事务所,有的来自茅以升先生的中国桥梁公司;有的来自南方的广州铁路局,有的来自东北的哈尔滨铁路局……1955年2月成立的武汉长江大桥技术顾问委员会,主任是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委员包括罗英、陶述曾、李国豪、张维、梁思成等。
建桥所需的钢材等材料和设备,靠全国人民支援。
参战人员忘我工作,不计报酬,不讲条件,大家把工地当成家,吃在工地,住在工地。
为了修好这座桥,铁道部还请前苏联桥梁专家、苏联科学院院士西林等人组成一个28人的专家组,提供技术指导。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1 17:45
从武汉长江大桥历史可以看出,武汉长江大桥是谁设计建造的。请看:
1913年——北京大学德籍教授乔治·米勒在当时川汉铁路督办詹天佑的支持下,带领北京大学土木科毕业生13人,作“武汉纪念桥”的计划和测量,提出了自龟山与蛇山间的桥址线及桥式3种,均为公铁两用桥。这是在武汉修建现代化桥梁的第一次设想。
1919年——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也具体提出在武汉建设长江大桥的设想。此后的数十年间,华德尔(美国人)、茅以升、罗英、李文骥、梅日易春等一批又一批中外桥梁专家及国人均对万里长江第一桥倾注了无限*,然而这一梦想在旧中国始终未能实现。
1934年——茅以升主持的钱塘江桥工处又对长江大桥的桥址作测量钻探,并请驻华莫利纳森德森工程顾问团拟定又一建桥计划:桥址在武昌黄鹤楼到汉阳莲花湖北刘家桥码头,桥长1932米,设两台7墩8孔,6、7号墩间主跨237.74米,以拱形钢梁架设于6、7两墩之上;桥面一层,公路铁路并列;桥下在最高洪水位时净高30米,可通航最大江轮;在汉江上分设铁路桥和公路桥,工期4年。这两个计划均给后人建桥以启示。
1949年——**决定修建武汉长江大桥。
1950年——政务院责成铁道部进行勘测和设计。(1950年,王序森担当了武汉长江大桥钢梁设计组组长。在开国之初修建这一技术复杂的浩大工程缺乏经验,请了苏联专家作技术援助,而王序森过去所习惯的美国桥梁标准与苏联的有较大差异,在接受苏联桥梁规范研讨任务后,他刻苦自学了俄文,很快能以阅读俄文专业书籍,对比美苏技术标准,贯通了两者的联系和不同,这就便于在理论原则基础上理解和执行苏联专家的建议。)
1953年——3月完成初步设计,延聘苏联专家进行指导并委托苏联交通部对设计方案鉴定。(1953年时任武汉长江大桥工程局技术科长的王序森,与我国桥梁专家、时任副科长的刘曾达一道,一面自己画钢梁方案,一面领导全科进行武汉长江大桥的总体设计和施工设计。在武汉长江大桥的钢梁设计中,为充分发挥材料强度,简化制造工作,方便在江面高空拼铆作业,主桁杆件采用了H型截面,考虑了杆件的互换,以适应桥梁制造工厂采用无孔拼装工艺,这对于保证钢梁制造和安装时的精确度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而采用的悬臂架设法,则是我国架梁技术的一项重要进步。这些都是在王序森具体指导下,由绝大多数年轻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出来的,而且其布置和细节还为我国以后修建的很多长大钢梁所沿用。)
1955年——年初,铁道部大桥工程局编制了技术设计,9月1日建桥工程开工。
1957年——9月底,竣工。10月15日正式通车。
而如今,武汉内共有桥梁109座,其中,跨长江、汉江桥梁9座,立交桥(高架桥)10座,人行天桥32座,跨河及其它桥梁58座,桥梁及高架总面积达42万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