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30 12:55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2 09:17
白驹过隙,时光飞逝,大学四年弹指一挥间。在踏上新征途之际,回顾昔日学习生活,数度花开花落,几载雁去雁归,令我思绪万千百感交集。大学给予我的不仅是系统的专业知识,更多的是氤氲的人文关怀,这种教学育人、至善至真的学术熏陶令我终身难忘。这里我谨将自己的一些学习生活感想付诸笔端,希望与大家共勉。大一便是我大学生活的重要转折点。记得曾经在杂志上看过一篇文章,说的是举世闻名的哈佛大学的学生在入学之初都会得到一张详细的生活学习计划,让每个哈佛学子在大学里“知道哪些事是自己应该做的,哪些事是自己不应该做的”,然后“沿着别人已经铺好的轨道而不是自己的速度快速奔跑”。然而,当我三年前初来乍到之时,却也曾向往过能有这样一份计划。我不是唯心主义者,但是迷茫却是对我当时状态的最好描述。带着懵懂的意识去学习生活,其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大一上学期没能拿到奖学金,生活也是一团糟。对大学生活的困惑,外带学习上的失落,使得自己备感沮丧。没过几天,我便在滑冰时摔伤了腿,倒霉的我只好在床上度过了大一上学期的最后一个月。这一个月的病床生活和接下来的漫长寒假,让我有了更多的时间去调整自己。我逐渐意识到,作为一名管理专业的学生,其学习的特点是应当是博大和精深并举。所谓博大,即整个学习过程中需涉及到多学科、多科目,其知识树无论从纵向还是从横向来说都要求“枝叶繁茂”;所谓精深,即在博大的基础上,能够在某个具体方向有所突出。所以我对自己当时的学习要求是:力求基础扎实,学习方法见仁见智。良好的生活方式是日常学习工作的有力保障,一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的学习和工作态度,通过自己对大一上学期的生活总结,我意识到一个有规律的生活方式将是自己所不可缺少的。这样,通过自己对大学学习生活的重新认识,虽不能完全达到“知道哪些事是自己应该做的,哪些事是自己不应该做的”的程度,但已经从迷茫逐渐转向清晰。大一下学期课程骤然增多,多达14门的课程,期末考试还大多集中在一起,无论学习还是生活中都能感受到强烈的压迫感,我却能较为顺畅地理顺其中的冲突和矛盾,期末的时候还拿到了奖学金,可以说,与我对大学学习生活的重新认识密不可分。大二与大三是涉及到专业课学习的两年。管理类课程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没有理工类课程学习那么乏味,课堂上的气氛比较轻松活跃。我通过这两年多的专业课学习强烈感受到,由于管理学的许多知识往往就源自于实际中的社会活动。因此管理学的课程学习往往更侧重“学以致用”。一个实际中的管理学问题,如果自己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释,那远比在考试中取得一个高分数来得有意义。管理类的课程在学习的过程中还须特别注重对思考问题的方式的学习。有人曾经提过,管理类的课程由于计算推理的部分不多,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大致理解即可。我不敢苟同这种说法,管理类的课程的确涉及到计算推理的部分不多,但是并不代表对它的学习仅仅停留在表面理解的程度就可以了。管理类的课程学习同样需要我们具备那种理工类课程学习中推理演绎的思维方式,只不过前者往往较后者在学习中需要自己感悟的东西较多。在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令我至今记忆犹新:那是在我们的系主任郭老师的一堂组织行为学案例讨论课上,郭老师让我们轮流上台就一个很简单的案例发表自己的见解。连续上去了十几位同学(其中包括我)就案例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各自的发言细听起来也颇有道理,但郭老师整个过程一言不发。最后轮到我们班班长上去发言,他不谈问题怎样解决,先谈的是发生这个问题的原因,在细细分析完问题的原因后,再给出一个非常简单明了的解决方案。这时郭老师终于说话了,他说这才是他希望的回答,姑且不论答案正确与否,但前面发言的同学无人提到对案例本身的分析,这样直接提出的解决方案犹如不对症而乱下药,最后的结果往往是南辕北辙。我当时听到这番话感到很惭愧,许多管理学的问题就是因为出自实际,“简单”得让人忘掉分析过程而凭直观突兀得出结论,这就好比是高数中解高次方程,没有过程却能随笔写出答案,可能吗?前几天看书看到理工类课程的学习中老师经常提到 “工程素养”这个名词,我认为如果对于一个学管理的学生而言,这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姑且称之为“管理素养”好了。我认为每一个学管理的同学都应当在有意无意中培养自己的这种“管理素养”。管理学的课程学习还需特别注重学习进阶的问题。尽管单从每一门科目来说实际学习难度并不大,但还是存在知识上的连续性和学习上的阶段性。举例来说,会计学基础没学好的同学,后续的财务管理、成本会计、财务会计学起来就较吃力;宏、微观经济学不能很好掌握,很难对管理经济学中的内容融会贯通;至于统计学、运筹学、预测与决策和计量经济学四门课程,那更是诸多知识点相互交叉涉及,牵一发而动全身,哪一门学不好都会影响其余的课程的学习掌握。最后,管理学的课程学习还有一个兴趣影响的因素。管理学的很多知识就存在于我们身边的日常社会活动中,因此常看看报纸和新闻是有助于培养这种兴趣的,我自己是经常看新闻,对这点感触较深。此外,我经常看到身边有的同学,不满足上课老师所讲授的内容,自己抱着萨缪尔森、巴纳德和德鲁克等经典著作课外用功。这种强烈兴趣驱使下的学习劲头常常令我感到佩服不已,在管理学很多科目的学习中兴趣可能就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因此适当培养对管理学的兴趣对我们的学习是大有裨益的。 在大学学习生活期间,我还担任了04-921班的党支部*和学习委员,忠实地为同学服务。在工作中我深刻感受到团队协作精神的无处不在。现在社会竞争中越来越关注团队协作,社会需要有协作精神的人才,而不是高能力低素质的人。我所在的班级历获“校三好班级标兵”、“省三好班级标兵”、“省五四红旗团支部”等一系列荣誉称号,无一不是这种团队协作精神的集中体现。可以说,我在自己的岗位上工作的时间愈长,愈感受到自己的工作离不开大家的支持。不论是我工作的班委支部还是其他的同学老师,他们对我的工作所给予的直接或者间接的支持,令我现在回想起来仍感激不已。这种默契协作的团队精神,是我在工作期间所收获的最珍贵的礼物。进入到大四后,保研成为第一个月的主旋律。在这段时间里,我既要为自己的保研事业奔波,作为学委又要兼顾班级的保研工作,着实累得不轻。但令我欣慰的是,自己三年的努力没有付诸东流,最终我顺利地保上了本校的研究生。保研一直是大家比较关注的事,随着近年来学校保研名额的增多和保研*的人性化关怀,保研的门槛降低了不少。我认为保研可以看作是对大家平时刻苦学习的一种奖励,但不提倡一味为了保研而学习,特别是为了保研而去单纯追求考试中的高分数。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是建立在本科时的专业素养上的,如果仅仅是追求高分数,而不注重自己的专业能力的培养,这样即使能够保上研,进一步的学习研究没有牢固的专业基础,回头又要重拾本科时的家底,岂不是本末倒置?反观周围一些同学,尽管考试成绩并不算高,却能够熟练地运用专业知识去分析具体问题,甚至可以牛刀小试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远比刻意为了保研而强用功要好许多。此外得益于保研*的人性化关怀,许多课外活动在保研时亦会被考虑加分,也就是说现在在保研名额的甄选上对除学习外的能力素养开始有所侧重。大家可以适当参加一些这样的活动,不必刻意追求好名次,在过程中有所收获即可。四年的大学生活即将接近尾声,想到明年的这个时候同窗同学早已远赴天南海北,我将更加珍惜这四年的大学生活。“曲尽人散意难留,冬去春来又一年”,在这最后的日子里,我衷心祝愿大家能够心想事成,同时对大学期间关注和帮助过我的各位老师、同学和朋友致以最诚挚的感谢。“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四年的美好时光即将过去,而今新的征途在等待着我。无论前路多么坎坷曲折,我都会一如既往继续努力,去书写人生新的辉煌篇章。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2 09:18
自己写吧!!把经历些出来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