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30 13:1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2 12:55
中国自古有“医乃仁术”之说,而黄省三的高徒叶任高教授对老师最简洁的评价是:“仁人”。
黄省三气质儒雅、和蔼可亲,病人在他面前一坐便有如沐春风之感。不管来求医者是*贵贱,甚至不管能否付得起诊金,均一视同仁,细心诊察病情,耐心听病者诉说,剖析病因病理,详细说明药方煎服方法及服后反应等等。病者往往一下子对战胜疾病的自信心骤增。据后人回忆,有不少病者还未服药便自觉病情好转。
对于贫困病者,黄省兰常赠医送药,他一生为多少贫苦人免费医治难以计数。只要他观察到经济困难的病者,不但分文诊金不收,还在处方上加盖印章,病者到药店配药都不用付钱,由他自掏腰包与药店结账。
在儒家思想长期作为主流的中国,评价各行业杰出者都有向“儒”这“正宗”靠拢的惯例:这正如岳飞等能文能武、心忧天下的将军被称为“儒将”;像“红顶商人”胡雪岩等被称作“儒商”;而知识渊博、富有儒家思想的良医被称作“儒医”。黄省三自幼年起一生不辍于向古典医籍求索,同时博览包括儒家经典在内的典籍,无论个人品行还是报国理想,都受儒学思想影响甚深,可谓一代儒医。
黄省三早年丧父,事母至孝,每天早上亲自到母亲床前请安,晚间必到母亲房中问好;母亲如有不适、他必亲奉汤药。由于他的悉心侍奉,他母亲足足活满了一百岁无疾而终。在他出版的第一本医学著作的时候,他本人年近古稀,父母双逝,他还在该书的扉页印上“谨以此书之成,奉献给先父黄紫轩公、先母卫太夫人”以示不忘养育之恩。
据其子侄辈黄永俊等后来的回忆,黄省三待人一向彬彬有礼。凡乡亲到他医馆求医治病的,诊治完毕,无论他工作多忙碌,都亲自送到门外,站在门前鞠躬送客;而黄永俊作为子侄到他家中做客,黄省三也一样执意要躬送到门外,这使后辈们十分过意不去。
上世纪20年代,黄省三因人身安全得不到保证,连夜悄然离穗赴港。而解放后,在香港已行医三十多年,已成为誉满港澳、收入丰厚的名医的黄省三,1955年却利用旅游的机会突然从澳门举家迁回广州。这事轰动港澳及海外,从后来他接受香港记者采访的话中,可看到他当时那种报效祖国的心怀:“回国来为国家服务,与在香港时为个人生活,意义大不相同了。只因为*反动*残民以逞,才不得不羁居香港,但是谁人不怀念自己的家乡庐墓?所以解放以后,我从报刊消息,亲友相告,知道了*党的各项优惠*,尤其是*党和*如此重视中医,对我的确是极大感召,因此我决心把我的一些经验,多年来研究的一得之愚,贡献给国家和人民,于是我毅然回到广州。”(见《文汇报》1955年9月14一日)。
黄省三大半生超然于*和任何组织之外,一个人潜心行医及研究。而回国后,积极出任公职:如任中山医学院教授,无私地传道授业,培养后辈医学者;出任广东省卫生厅顾问、中华医学会理事会理事等职,极力推动中国医学特别是中西医结合学的发展;还任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积极参政,议政。而在回国的十年中,在社会活动。和门诊之余,他更分秒必争地总结提炼毕生的经验,著作一本本问世。
1965年6月24日,黄省三医生与世长辞,而他以超卓医术、高尚医德而誉满海内外,在他逝世的追悼会现场,庄严地放着周恩来总理送来的悼念花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