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12:1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7 01:16
(一)喜马拉雅期构造运动的期、幕划分
根据中国东部及邻区的构造发展与地壳演化过程,可将喜马拉雅期构造运动序列划分为两期:早喜马拉雅期(古近纪阶段)、晚喜马拉雅期(新近纪—第四纪阶段)。进而还可在早期内部的始新世末、早期与晚期之间(古近纪与新近纪之间)。以及晚期内部(新近纪与第四纪之间),划分出三个区域性的构造幕(表3—4)。
(二)陆内裂陷盆地带、裂谷带
喜马拉雅期以来,中国东部滨太平洋带伴随着陆洋之间强烈挤压扭动作用,产生陆内裂陷作用,从而在西太平洋海沟-岛弧带和边缘海盆地带之西的*地壳范围内,形成三条裂陷盆地带、裂谷带(图3—14)。
1.黄海-东海-南海北部陆架裂陷盆地带
自闽浙沿海的重力梯度带向东,北起黄海、东海陆架,向南到南海北部陆架,构成向东南突出的弧形陆架裂陷盆地带。东海陆架以其东缘隆起带以东的断裂带与冲绳海槽为界,南海北部陆架的东南缘则隔以阶梯状断裂,经过东沙、西沙群岛一带的陆坡连向南海*海盆。本带的地壳厚度一般在24~28km之间。
2.中国东部*外侧裂陷、裂谷带
约自松辽—下辽河—渤海—华北—苏北—江汉,由一系列裂陷或裂谷盆地所构成一条NNE向的*外侧裂陷、裂谷带。本带西缘以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的重力梯度带为限。本带在发育过程中,伴随同沉积断裂活动,发生断陷与差异升降作用,造成幔源玄武岩浆多处、多期喷溢。同时,根据现今若干主要裂谷系盆地之下,莫霍面上穹,热流值增高,地壳有所减薄等方面现象,说明其发育具有深部的地质-地球物理背景,并从总体上反映出本带在喜马拉雅期处于以拉伸作用为主的应力场状态。
3.中国东部*内侧裂陷、裂谷带
东亚*内部自东西伯利亚至中国北方一带,在高山、高地或高原的总体背景上,间互发育一系列喜马拉雅期的河谷盆地、山间洼地或湖泊,构成升降相间、起伏交替的地貌景观,形成一条*内侧裂陷、裂谷带。该带以中国北方的汾渭裂谷系、鄂尔多斯地块北缘-西缘裂谷系及二连-海拉尔裂谷系为代表,东西伯利亚的贝加尔裂谷系也应属本带范围之内。
(三)喜马拉雅期的构造演化
1.早喜马拉雅期
自燕山期末到早喜马拉雅期,中国东部及邻区在总体隆升的背景上发生裂陷作用。早喜马拉雅期的裂陷盆地有两种类型,秦岭带以北多以新生型为主,早喜马拉雅期之初,自白垩纪末至古新世,多处于陆隆剥蚀阶段,在时、空上可能大致与始发的幔隆作用相对应;秦岭带以南多以继承性为主,早喜马拉雅期的古近纪盆地常是在燕山晚期白垩纪盆地的基础上继承发展起来的,如江汉盆地、苏北盆地以及湘赣粤地区线系性明显的箕状红色盆地等。东海-南海北部陆架大部地区继承了晚燕山期的裂陷作用。自始新世起,在陆隆与裂陷作用加强的背景上,陆架裂陷盆地带在始新世与渐新世继续发展:*外侧裂陷带增添一些新生的裂谷盆地,如大型华北-渤海盆地开始发育;*内侧裂陷带中,汾渭裂谷系的渭河盆地等在始新世末—渐新世开始出现,部分地区还产生裂隙性的玄武岩浆喷溢作用。在*外侧及内侧裂谷带的演化中,早喜马拉雅期末的地壳运动,不仅反映在古近系与新近系的接触关系方面,而且造成裂谷作用自裂陷阶段向拗陷阶段的转变。
图3—14 中国东部及邻区晚喜马拉雅期构造略图
(据崔盛芹等,1990补充)
1—海沟;2—俯冲带;3—洋盆界线;4—海相沉积及火山岩;5—超基性岩;6—蛇绿岩;7—混杂堆积;8—边缘海盆地;9—扩张轴;10—海相沉积为主;11—陆相沉积为主;12—陆相沉积;13—等厚线/km;14—断裂;15—背斜、向斜;16—玄武岩;17—火山口;18—花岗岩
西太平洋边缘海盆带:JCB—日本海盆;OTB—冲绳海槽;SCB—南海海盆
黄海-东海-南海北部陆架裂谷带:YSRS—黄海裂谷系;ESRS—东海裂谷系;NSRS—南海北部裂谷系
中国东部*外侧裂谷带:SJRS—松辽-结雅裂谷系;NCRS—华北裂谷系;JNRS—江汉-南阳裂谷系
中国东部*内侧裂谷带:ESRS—东西伯利亚裂谷系;EHRS—二连-海拉尔裂谷系;FWRS—汾渭裂谷系;MORS—鄂尔多斯地块北缘-西缘裂谷系
2.晚喜马拉雅期
晚喜马拉雅期自中新世或上新世开始,中国东部及邻区*裂陷带主要转入稳定扩张的拗陷披盖阶段,大致应与深部幔隆减弱及重力调整时期相对应。如华北-渤海及苏北等裂陷盆地,皆自古近纪的断陷为主阶段转入中新世—第四纪的披盖阶段。陆架裂陷带在晚喜马拉雅期沉陷明显,沉积物厚度可达数千米。
综上所述,中国东部及邻区滨太平洋带喜马拉雅期的区域应力场状态其演变特点,表现出引张作用与挤压作用,二者具备在空间上相互交替、在时间上相互消长的演变关系。如*内侧及外侧裂陷作用、边缘海盆地带拉伸扩张,与海沟-岛弧带的强裂挤压两种不同方式的应力状态在空间上近于平行展布,相互交替。另一方面,就全区来说,喜马拉雅期发生重要造山幕的激化期与两个造山幕之间的渐进期,挤压与引张作用在时间上又大致呈现相互消长关系。上述区域应力场演变特点,似反映出中国东部滨太平洋地区喜马拉雅期在地球自转条件下,*与大洋相互作用、表部与深部相互作用的密切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