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1-06 07:5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08 23:35
1.桐柏-大别、新县-潜山两“岩片组合”的对比
大别造山带内由桐柏-大别“岩片组合”构成造山带根部岩石(桐柏杂岩、大别杂岩、阚集杂岩等组成),其上出现浅变质岩层(港河岩组)。向西与秦岭造山带内南部陡岭杂岩,向东与苏鲁造山带内胶南岩群、东海杂岩对比,所不同的是在苏鲁造山带内未能将超高压变质岩予以分开,而与秦岭造山带北部的秦岭岩群的对比,还存在争议。
陡岭杂岩(河南区测队,1976)分布于豫陕交界的豫西淅川和西峡县间,与陕南榨水小磨岭杂岩相当。原意包括周进沟组、瓦屋坊组和大沟组,河南岩石地层清理(1997)时将周进沟组划出,其它两组总称陡岭杂岩,主要岩性为眼球状混合岩,斜长角闪片麻岩、透辉变粒岩、石墨二长片麻岩夹石墨大理岩组成。北侧与周进沟组呈断层接触,南与原毛堂群中姚营寨组呈不整合接触,其上未出现新县-潜山“岩片组合”。杂岩内部新元古代岩浆活动强烈,混合岩化石英闪长岩表面年龄为797Ma,淇河庄岩体表面年龄为896Ma;另在淅川、西峡一带测得斜长角闪岩Sm-Nd等时线年龄为2000Ma左右,其时代置于古元古代,与大别杂岩相当(河南省地矿厅,1997)。
东海杂岩(江苏区调队,1986)主要分布于苏北东海、赣榆一带,主要由中深变质表壳岩(沉积岩、火山岩及其碎屑岩)和变质深成侵入岩组成(薛林家等,1993)。主要岩石类型有磁铁透辉石英岩、长英质云母片岩、白云石大理岩、十字矽线石白云片岩、斜长角闪岩、浅粒岩、黑云角闪片麻岩、二云二长(钠长)片麻岩等组成,其中夹有大量榴辉岩,但未能予以独立分出。其上在赣榆石桥分布有浅变质韵律状含砾细砂岩、粉砂岩(图3-12)的石桥群,于下伏片麻岩接触关系,江苏地矿局(1997)认为是不整合接触,董树文等(1996)等认为是韧性构造界面接触。东海杂岩内分布有大量的变质深成侵入岩,主要有牛山含(霓辉石)黑云角闪花岗片麻岩、驼峰含(霓辉石)黑云花岗片麻岩,驹山二长花岗片麻岩等,形成时代主要为新元古代。东海杂岩应相似于桐柏-大别“岩片组合”及新县-潜山“岩片组合”的下部。据江苏区调队(1986)在石榴子石二长浅粒岩中获锆石U-Pb年龄2210.07Ma以及大量微古植物资料,其时代为新太古代至古元古代,可能还包括部分中元古代地层与岩石。
表3-3 大别造山带与秦岭、苏鲁造山带地层序列对比表
注:1.中新生代地层序列对比参见表3-2;2.打问号者时代归属尚有争议。
胶南群与大山沟岩组(山东区调队,1982)主要分布于鲁南日照一带,由大量变形变质侵入岩(新元古代)以及包裹于其中的表壳岩(斜长角闪岩、黑云变粒岩、二长浅粒岩、黑云片岩、透闪透辉大理岩等)以及超基性岩、榴辉岩等组成,其上在莒南棚河石附近有一套相当于石桥群的浅变质岩层(图3-13)朋河石组,主要有含砾砂岩、韵律状粉砂岩、千枚岩等组成,与下伏杂岩接触关系有“不整合”或“韧性断层”接触等不同认识。关于浅变质岩层时代,宋明春等(1998)在其底部千枚岩全岩Rb-Sr年龄为620Ma,下伏片麻状二长花岗岩锆石U-Pb年龄830Ma以及其中采获微古植物化石,定其时代为新元古代。据侵入其中二长花岗岩中锆石U-Pb上交点年龄为854Ma、840.53Ma以及黑云变粒岩中锆石U-Pb上交点年龄为1914Ma、2125Ma,斜长角闪岩中锆石U-Pb年龄为(2618.8±2.7)Ma,将其时代划为新太古代—古元古代。新元古代变形侵入体仍含有大量榴辉岩包体,其时代有可能延续至中元古代。
图3-12 江苏赣榆石桥剖面
1—白云斜长片麻岩;2—石英岩;3—薄层状石英岩夹白云石英片岩;4—粉砂质千枚岩(韵律状);5—韵律状含砾细砂岩,粉砂质千枚岩
图3-13 山东莒南朋河石剖面
1—含砾细砂岩夹粉砂质千枚岩;2—薄层石英岩
综上所述:桐柏-大别“岩片组合”及其上部的新县-潜山“岩片组合”,西与陡岭杂岩,东与东海杂岩、胶南岩群及大山沟组完全可以对比,唯陡岭杂岩内尚未发现榴辉岩及浅变质岩层。
需要说明的是与秦岭造山带内北秦岭地区的秦岭岩群的对比。据张国伟等(2001)研究,秦岭群为一套中深变质杂岩,变质程度达到角闪岩相,局部为麻粒岩相,有强烈深熔混合岩化,多期变形变质岩浆侵入,以深层塑性流变和韧性剪切变形为特征,下部黑云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石榴子石夕线黑云片麻岩及石墨大理岩,上部为云斜片麻岩、云斜变粒岩与云母石英片岩及钙质硅酸盐类,顶部为一套厚层石墨白云质大理岩、结晶灰岩等,其间主要为韧性断层接触。根据大理岩中发现虫牙化石,以及冯庆来等(1994)在桐柏山相同层位中发现放射虫化石,定其时代为Pz—T,应非原秦岭群组成部分,可能是早期褶皱核部的岩层夹片。秦岭岩群的下部和上部岩层,则构成一套杂岩。据张本仁等(1998)研究,其中基性火山岩中同位素比值高,与华北地块属性差异很大,而接近扬子地块。又据胡能高(1994)、刘良等(1994)在相当秦岭杂岩北缘狮子坪以北炉道-小河口构造岩块中发现榴辉岩,其中发现有柯石英,其形成时代据张宗清等(1994、1996)用多种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获得(1987±49,2267±173)Ma主体为古元古代。综上述特征,秦岭岩群(除去厚层大理岩)应与大别杂岩及其上部的“岩片组合”相当。但“秦岭岩群”与“大别杂岩”并不同处一构造带上,“秦岭岩群”在秦岭造山带北秦岭带内呈EW向延长千余千米,穿过南阳盆地后,向东至桐柏山区。近期河南地矿局通过1∶5万填图及李云安等(1997)在光山马畈一带发现有相似秦岭岩群(花岗片麻岩)的出露,在该处东侧安徽金寨县花园—带相当于北淮阳构造带内,也发现有相似的大别杂岩(片麻状二长花岗岩)的出露。因此秦岭岩群中以变形变质深成侵入体为标志特征的岩石,在大别山北部北淮阳地区(河南光山、安徽金寨)一带的出露,可能表明在深部相连,即秦岭、大别造山带可能为同一变质基底。
2.红安-宿松、苏家河-卢镇关、随县-张八岭“岩片组合”对比
上述三个“岩片组合”分布于大别造山带南北两侧。下部以出现双峰式火山岩及片麻岩,上部以出现磷矿层及大理岩层为特征,尽管有部分古生代岩层夹片出现,但主体应相当于新元古代青白口纪、南华纪、震旦纪地层。其间及其内部均以韧性断层为界面。其地层对比情况如下。
1)与秦岭造山带南部(南秦岭)对比:即在“陡岭杂岩”之南,主要分布有毛堂群(含姚营寨组)及耀岭河组(马头山组),再南为武当群、耀岭河组。在其北侧有周进沟组。秦岭岩群之南有峡河岩群(寨根岩组、界牌岩组)。关于武当群(相当于随县群)、耀岭河组的岩层组合及时代归属前已述及。姚营寨组(北京地质学院,1961)分布于河南内乡县姚营寨一带,主要岩性,下部为砾岩、长石砂岩、含砾长石砂岩及绢云千枚岩;上部为石英角斑质凝灰岩、长石砂岩及含石墨绢云片岩,与陡岭杂岩呈不整合接触,与耀岭河组平行不整合接触。砾石中砾石成分主要为石英岩,次为硅质岩、花岗斑岩及中细粒花岗岩等,多为滚圆—次滚圆状,分选性好。毛堂群向东南延伸至湖北随县,相当于随县群中上部,处耀岭河组之下。西峡南部侵入该组的石英闪长岩K-Ar年龄为796Ma,河南地质志将其时代暂归新元古代早期。表明与红安-宿松、随县-张八岭“岩片组合”可能为大体同时代不同沉积相的“构造重复”。在陡岭杂岩以北的周进沟组,河南区调队(1981)将其从原陡岭群中划出,归入信阳群,主要岩性为二云(白云)石英片岩、钙质二云(石英)片岩、二云(白云)片岩,局部夹石英岩、浅粒岩,上部为大理岩,内夹含金红石黑云母角闪片岩为特征。该组呈狭长条带夹持于两条断裂带内,构造变形强烈,发育紧密同斜褶皱,面理置换强烈,以绿片岩相为主,其原岩为石英砂岩、灰岩夹基性火山岩。据作者调查其岩性组合及峡河岩群相似于北淮阳地区东段(安徽)杜岭岩组、郑堂子岩组及北楼岩组。但商庆芳(1992)在其上部透闪石大理岩中发现粗枝藻、腕足类碎屑和钙质单射海绵骨针(?)等化石,且上部大理岩中所夹金红石角闪石片岩中角闪石年龄为455Ma,与湖北区调队近期在原红安群上部发现新元古代早期金红石变粒岩极为相似,其时代可能属新元古代,其中有早古生代岩层夹片。
2)与苏鲁造山带的对比:在其南侧江苏连云港—海州—灌云一带的原海州群1980年江苏区调队自下而上分为锦屏组、云台山组,不整合在驹山花岗岩体(原驹山组)之上。1984年江苏地矿局将海州泗阳断裂作为华北与扬子两地层区分界,将“驹山组”作为“武陵期花岗岩”,并根据灌云县杨集钻孔剖面划出了相当于“张八岭群”岩层。需要指出的是早在1958年,张秋生就否定了驹山花岗岩与锦屏组不整合接触关系,认为:“底部砾岩是一种注入片麻岩,砾石层是不存在的”。常任之(1993)提出云台山组与锦屏组之间为构造接触,两组之间存在一断裂和滑动面,见有构造片岩。孙竞雄等(1991)将海州群自下而上分为锦屏组、云台山组,两组之间呈假整合接触,并认为锦屏组不整合于东海群之上,云台山组部分岩性可与张八岭群对比,锦屏组相当于肥东群、宿松群。各岩层组合特征如下。
锦屏组。下部为暗绿色云母片岩夹大理岩、磷灰岩、石英岩、石墨片岩和锰、磷矿凸镜体;中部为钙质云母片岩;上部为含磷白色大理岩夹磷灰岩。底部以含“砾”白云石英片岩与驹山片麻状花岗岩接触。
云台山组。下部为白云钠长变粒岩,中部为浅粒岩夹白云钠长变粒岩,上部为二长浅粒岩夹白云(石英)片岩。其中夹有蓝晶石英岩,并在灌云钻孔中发现蓝片岩。据樊金涛等(1991)研究,其原岩属于细碧岩—石英角斑岩建造。
海州群的时代归属,江苏地矿局(1984;1997)依据:锦屏(岩)组磷灰石U-Pb年龄为(1735±170)Ma,江苏地质六队1987在大理岩中获微古植物,将时代归属为中元古代。
据作者调查分析,依据:
(A)苏北分布的云台山组,是一套海相细碧-角斑岩系,其中产蓝晶石矿和蓝片岩,总体特征应与安徽张八岭岩群中西冷岩组,宿松岩群中甘田坳(岩)组,湖北红安岩群塔尔岗岩组对比,其时代可归属新元古代青白口纪。另据在江苏省第六地质大队在云台山组已获锆石U-Pb年龄929Ma,可得到佐证。
(B)作者等多次实地调查认为,云台山组与锦屏组为构造接触关系,表明云台山组推覆在锦屏组之上。锦屏组与驹山片麻状花岗岩为先侵入后构造接触关系,并非不整合关系(图版16)。锦屏组本身由两期变形叠加而形成倒转(似翻卷)构造(唐炎森,1990),其变质程度远比云台山组要浅,其时代应与宿松群磷矿、黄麦岭磷矿对比,可能归属震旦纪。
在其北侧山东五莲—王台一带的原五莲群(山东区调队,1982),自下而上分为海眼口组、坤山组。据作者等野外调查,该组岩层变形强烈,发育一系列紧密同斜褶皱及层间滑断,其确切层序已难以恢复。其中海眼口组原岩主要为中基性—中酸性火山岩为主,坤山组以大理岩、石英岩为主。赵达等(1995)在其中发现管孔藻类化石,认为属震旦纪。董树文等(1996)曾将其与佛子岭群祥云寨组、仙人冲组对比。作者认为海眼口组应相当于郑堂子岩组—小溪河岩组,坤山组厚层白云质大理岩相当于杜岭岩组(仙人冲组),因此原五莲群主体相当于苏家河-卢镇关“岩片组合”,时代为新元古代。坤山组中石英岩可能相当于佛子岭岩群下部的祥云寨岩组中石英岩。山东岩石清理(1996)却将五莲群与华北区粉子山组对比,时代定为古元古代,显然是不适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