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古代的虎符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1 20:54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3 06:56
虎符是古代皇帝调兵遣将用的兵符,用青铜或者黄金做成伏虎形状的令牌,劈为两半,其中一半交给将帅,另一半由皇帝保存,只有两个虎符同时使用,才可以调兵遣将。
中国古代对虎的形象十分崇拜,特别是在军事上,比如在调兵遣将的兵符就是用黄金刻上一只老虎,称为虎符。
考古学家发现过得最早的虎符是秦惠君的杜虎符,汉以后的虎符设计上又有了变化,
调发军队时,须有使臣持符,两符相合,方能发兵。现代常用的“符合”一词,便源出于此。
虎符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采用铜制的虎形作为作为*发给地方官或驻军首领的调兵凭证,称为虎符。虎符的背面刻有铭文,分为两半,右半存于朝廷,左半发给统兵将帅或地方长官,并且从来都是专符专用,一地一符,绝不可能用一个兵符同时调动两个地方的军队,调兵谴将时需要两半勘合验真,才能生效。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中藏有“西汉堂阳侯错银铜虎符”(汉错银铜虎符)一枚,长7.9厘米,2.5厘米,虎作伏状,平头,翘尾,左右颈肋间,各镌篆书两行,文字相同,曰“与堂阳侯为虎符第一”。西安市的陕西历史博物馆也藏有一枚从西安西郊发现的虎符,据考是公元前475至公元前221年的战国文物,称为秦代错金“杜”字锏虎符,高4厘米、作猛虎疾奔状,象征军威和进军神速。虎符的身上刻有嵌金铭文40字,记述调兵对象和范围,制作却极为精巧。
虎符在古代战争中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发生了很多与其相关的故事。《史记》中记载,战国时期的公元前257年,秦国发兵围困赵国国都邯郸,赵平原君因夫人为魏信陵君之姊,乃求援于魏王及信陵君,魏王使老将晋鄙率10万军队救援赵国,但后来又畏惧秦国的强大,又命令驻军观望。魏国公子信陵君无忌为了驰援邯郸,遂与魏王夫人如姬密谋,使如姬在魏王卧室内窃得虎符,并以此虎符夺取了晋鄙的军队,大破秦兵,救了赵国。郭沫若先生曾经选取这一题材创作了著名话剧《虎符》的剧本,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在《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中,曹操因赤壁之战兵败北退,诸葛亮则趁南郡空虚,命勇将赵云夺城成功,并且俘获守将陈矫,取得虎符,然后以此虎符诈调荆州守军出救南郡,趁势又由张飞袭取了荆州,接着再用同样的方法调出襄阳守军,乘机由关羽袭取了襄阳。诸葛亮仅凭一个小小的虎符,便将曹兵调开,兵不血刃就夺取了三处城池,而耗费许多钱粮、兵马的东吴周瑜却一无所获,如何不生气?由此也可见当时虎符作用之大。
在历史上,虎符的形状、数量、刻铭以及尊卑也有很多较大的变化。从汉朝开始至隋朝,虎符均为铜质,骑缝刻铭以右为尊。隋朝时改为麟符。唐朝因为讳虎,改用鱼符或兔符,后来又改用龟符。南宋时恢复使用虎符。元朝则用虎头牌,后世演变为铜牌。
现存最早的铜制虎符都是秦国的,共4件:
杜虎符
· 杜虎符: 据称于1973年西安郊区山门口公社发现,现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杜虎符高4.4厘米,长9.5厘米,厚0.7厘米,背面有槽,颈上有一小孔。虎符呈站立状,虎身有错金铭文9行40字,绝大部分是小篆:“兵甲之符,右才(在)君,左在杜。凡兴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虽母(毋)会符,行殴(也)。”意思是:“右半符存于君王之处,左半符存于杜地(故址在今西安市南)的军事长官手中,凡要调动军队五十人以上,杜地的左符就要与君王的右符会合,才能行军令。但遇有紧急情况,可以点燃烽火,不必会君王的右符。”
· 新郪虎符: 现为法国巴黎陈氏所收藏,上有错金铭文四行:“甲兵之符,右在王,左在新。凡兴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王符。燔燧事,虽毋会符,行殴。”
秦国的国君在秦孝公以前皆称“公”,惠文君即位时才称“君”,而在他即位的第13年(公元前325年)里,更在秦相张仪的怂恿下,紧随魏、齐两国国君的脚步,进一步称王注(2)。因此杜虎
阳陵虎符展览图片
符应是秦惠文君称王前使用的信物。而新郭虎符则可能是在秦惠文王称王与秦始皇统一六国之间制作的了。
· 阳陵虎符: 阳陵虎符呈卧虎状,高3.14厘米,长8.9厘米。相传在山东省临城出土,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虎符上刻有铭文:“甲兵之符,右才(在)皇帝,左才(在)阳陵。”阳陵是秦时的郡名,即今陕西省高陵县。而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才自称“皇帝”,此件虎符应该是秦始皇统治时代的用品,并被**授予驻守阳陵的将领。可惜因年代久远,它的对合处已生锈,现在左右不能分开了。
东郡虎符
· 东郡虎符: 1953年陕西省周至县文化馆征集所得,现藏于周至县文物管理所。东郡虎符呈卧虎状,虎符长9.5厘米,高4.3厘米。虎背有错金铭文,字体为小篆,左右两半铭文相同:“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东君。”从铭文上看,东郡虎符应该合阳陵虎符一样都是秦始皇时代的用品。但也有人认为东郡虎符是后人伪造的。
陕西省凤翔县还曾出土过金虎符。这件虎符没有铭文,且体型较小,高仅2.3厘米,长仅4.8厘米,重
金虎符
35.6克,为金制。虎符也为卧虎状,但造型夸张: 虎巨目大耳,张口露齿,四腿曲卧,长尾上卷,通身纹饰为凸雕和阴刻,背面还有扣槽。可惜仅存半符。此件虎符应该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用品,而秦国首都最早在雍(今陕西凤翔东),有可能它也是秦国所制。 此件虎符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铜鎏金虎符
战国时期的虎符还有玉虎符和铜鎏金虎符,可惜这两件虎符都没有太多的资料。见下图:
玉虎符 汉代在兵符上承袭秦制,但不同的是,汉代虎符上的铭文大多刻于虎背上,采用错银书,用篆书刻写“一、二、三、四、五”等字样。同时字由中间剖开,因此只有两个半符的字完全相合才可发兵。但在汉代,要发兵除了对验虎符,还要需要有玺书或诏书。虎符是发兵信物,诏书则是为了明确统兵长官的职权和任务。当然,汉代的军队调动并非只靠诏书和虎符作为信物,同时作为信物的还有“节”和“羽檄”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3 06:56
虎符是古代皇帝调兵遣将用的兵符,用青铜或者黄金做成伏虎形状的令牌,劈为两半,其中一半交给将帅,另一半由皇帝保存,只有两个虎符同时使用,才可以调兵遣将。
中国古代对虎的形象十分崇拜,特别是在军事上,比如在调兵遣将的兵符就是用黄金刻上一只老虎,称为虎符。
考古学家发现过得最早的虎符是秦惠君的杜虎符,汉以后的虎符设计上又有了变化,
调发军队时,须有使臣持符,两符相合,方能发兵。现代常用的“符合”一词,便源出于此。
虎符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采用铜制的虎形作为作为*发给地方官或驻军首领的调兵凭证,称为虎符。虎符的背面刻有铭文,分为两半,右半存于朝廷,左半发给统兵将帅或地方长官,并且从来都是专符专用,一地一符,绝不可能用一个兵符同时调动两个地方的军队,调兵谴将时需要两半勘合验真,才能生效。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中藏有“西汉堂阳侯错银铜虎符”(汉错银铜虎符)一枚,长7.9厘米,2.5厘米,虎作伏状,平头,翘尾,左右颈肋间,各镌篆书两行,文字相同,曰“与堂阳侯为虎符第一”。西安市的陕西历史博物馆也藏有一枚从西安西郊发现的虎符,据考是公元前475至公元前221年的战国文物,称为秦代错金“杜”字锏虎符,高4厘米、作猛虎疾奔状,象征军威和进军神速。虎符的身上刻有嵌金铭文40字,记述调兵对象和范围,制作却极为精巧。
虎符在古代战争中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发生了很多与其相关的故事。《史记》中记载,战国时期的公元前257年,秦国发兵围困赵国国都邯郸,赵平原君因夫人为魏信陵君之姊,乃求援于魏王及信陵君,魏王使老将晋鄙率10万军队救援赵国,但后来又畏惧秦国的强大,又命令驻军观望。魏国公子信陵君无忌为了驰援邯郸,遂与魏王夫人如姬密谋,使如姬在魏王卧室内窃得虎符,并以此虎符夺取了晋鄙的军队,大破秦兵,救了赵国。郭沫若先生曾经选取这一题材创作了著名话剧《虎符》的剧本,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在《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中,曹操因赤壁之战兵败北退,诸葛亮则趁南郡空虚,命勇将赵云夺城成功,并且俘获守将陈矫,取得虎符,然后以此虎符诈调荆州守军出救南郡,趁势又由张飞袭取了荆州,接着再用同样的方法调出襄阳守军,乘机由关羽袭取了襄阳。诸葛亮仅凭一个小小的虎符,便将曹兵调开,兵不血刃就夺取了三处城池,而耗费许多钱粮、兵马的东吴周瑜却一无所获,如何不生气?由此也可见当时虎符作用之大。
在历史上,虎符的形状、数量、刻铭以及尊卑也有很多较大的变化。从汉朝开始至隋朝,虎符均为铜质,骑缝刻铭以右为尊。隋朝时改为麟符。唐朝因为讳虎,改用鱼符或兔符,后来又改用龟符。南宋时恢复使用虎符。元朝则用虎头牌,后世演变为铜牌。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3 06:57
中国古代对虎的形象十分崇拜,特别是在军事上,比如在调兵遣将的兵符上面就用黄金刻上一只老虎,称为虎符。虎符是古代皇帝调兵遣将用的兵符,用青铜或者黄金做成伏虎形状的令牌,劈为两半,其中一半交给将帅,另一半由皇帝保存,只有两个虎符同时使用,才可以调兵遣将。考古学家发现过得最早的虎符是秦惠君的杜虎符,汉以后的虎符设计上又有了变化,虎符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采用铜制的虎形作为作为*发给地方官或驻军首领的调兵凭证,称为虎符。虎符的背面刻有铭文,分为两半,右半存于朝廷,左半发给统兵将帅或地方长官,并且从来都是专符专用,一地一符,绝不可能用一个兵符同时调动两个地方的军队,调兵谴将时需要两半勘合验真,才能生效。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中藏有“西汉堂阳侯错银铜虎符”(汉错银铜虎符)一枚,长7.9厘米,2.5厘米,虎作伏状,平头,翘尾,左右颈肋间,各镌篆书两行,文字相同,曰“与堂阳侯为虎符第一”。西安市的陕西博物馆也藏有一枚从西安西郊发现的虎符,据考是公元前475至公元前221年的战国文物,称为秦代错金“杜”字锏虎符,高4厘米、作猛虎疾奔状,象征军威和进军神速。虎符的身上刻有嵌金铭文40字,记述调兵对象和范围,制作却极为精巧。虎符在古代战争中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发生了很多与其相关的故事。《史记》中记载,战国时期的公元前257年,秦国发兵围困赵国国都邯郸,赵平原君因夫人为魏信陵君之姊,乃求援于魏王及信陵君,魏王使老将晋鄙率10万军队救援赵国,但后来又畏惧秦国的强大,又命令驻军观望。魏国公子信陵君无忌为了驰援邯郸,遂与魏王夫人如姬密谋,使如姬在魏王卧室内窃得虎符,并以此虎符夺取了晋鄙的军队,大破秦兵,救了赵国。郭沫若先生曾经选取这一题材创作了著名话剧《虎符》的剧本,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在《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中,曹操因赤壁之战兵败北退,诸葛亮则趁南郡空虚,命勇将赵云夺城成功,并且俘获守将陈矫,取得虎符,然后以此虎符诈调荆州守军出救南郡,趁势又由张飞袭取了荆州,接着再用同样的方法调出襄阳守军,乘机由关羽袭取了襄阳。诸葛亮仅凭一个小小的虎符,便将曹兵调开,兵不血刃就夺取了三处城池,而耗费许多钱粮、兵马的东吴周瑜却一无所获,如何不生气?由此也可见当时虎符作用之大。在历史上,虎符的形状、数量、刻铭以及尊卑也有很多较大的变化。从汉朝开始至隋朝,虎符均为铜质,骑缝刻铭以右为尊。隋朝时改为麟符。唐朝因为讳虎,改用鱼符或兔符,后来又改用龟符。南宋时恢复使用虎符。元朝则用虎头牌,后世演变为铜牌。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3 06:57
虎符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采用铜制的虎形作为作为*发给地方官或驻军首领的调兵凭证,称为虎符。虎符的背面刻有铭文,分为两半,右半存于朝廷,左半发给统兵将帅或地方长官,并且从来都是专符专用,一地一符,绝不可能用一个兵符同时调动两个地方的军队,调兵谴将时需要两半勘合验真,才能生效。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3 06:58
虎符是用来调动军队的,主要是在秦代和先秦时代使用的,比如说秦代的虎符,一分为二,一半掌握在太尉手中,另一半在皇帝手中,若要调动军队,需要两者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