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1 23:2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5 00:32
《沂蒙山小调》诞生
一曲《沂蒙山小调》,唱红了沂蒙山区,风靡齐鲁大地,飞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成为一首反映沂蒙山乡土气息的代表曲作。不论何时何地,只要听到那悠扬动听的旋律,亲切感人的歌词,一种对沂蒙山崇敬爱慕的心情便会油然而生。
星期日我们几个老头老太太去爬望海楼下山正好路过沂蒙山小调诞生的地方——我县马头崖乡白石屋村。我们几个人坐在写有“沂蒙山小调诞生地”的大石头上,不约而同的唱起了这首具有**的山东民歌。唱着唱着,我们几个老女人手舞足蹈起来了,那几个老男人在旁边笑的喘不过气来了,前仰后仰的喜笑不停,有的把眼泪都给笑出来了。这一唱一笑把我们爬山的苦和累都统统的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据说,这首歌的诞生是由两个年轻的文工团员阮若珊作词,李林作曲创作的。曲调是他们根据山东逃荒到东北卖唱人所唱的曲调加工整理而成的。当时抗大一分校就在白石屋这一带学习,当时白石屋村子很贫穷,偏僻,群众基础比较好,且隐蔽、安全。当时的抗大文工团就在马头崖等地召开干部群众座谈会,进行调查研究,搜集群体的各种索材。《沂蒙山小调》就是在白石屋的一间乱石砌墙,茅草盖顶的简陋的民房里创作出来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首“山东民歌”已蜚声国内外,深入人心了。
这首歌唱出了沂蒙山的壮丽河山,唱出了沂蒙人的勤劳、朴实,唱出了沂蒙人民热爱*党,热爱毛*的情怀,唱出了沂蒙人民喜洋洋的幸福生活。
《沂蒙山小调》响起
新华网山东频道4月21日电(记者 郝桂尧) 4月20日下午,已是黄昏时节,中国网络媒体山东行的记者们来到了山东省费县白石屋村,这里就是《沂蒙山小调》这首歌曲的诞生地。
山石,绿水,人家,这里是一个宁静的小山村,有一二十户人家。由于附近的山石都是白色的,所以这个村子叫白石屋村。这里风光秀丽,民风淳朴。西边是海拔1000多米的蒙山第三峰,是观日出的好地方。导游给我们讲起了故事:1940年抗日战争进入最困难的时期,当地的反动势力黄沙会散布谣言,阻挠群众参军。我军民在进行武装斗争的同时,积极运用宣传武器配合活动。文工团员阮若珊在一间民房里写成歌词,另一名团员李林以山东逃荒到东北人要饭的调子为基调谱曲。在一次庆功会上,阮若琳唱了这首歌曲,群众听后情绪激愤,当场就有300多人报名参军。当时,这首歌曲的名字是〈反对黄沙会〉,大约在建国前后,才形成现在的《沂蒙山小调》。1946年,华东地区举行民歌汇演,受到陈毅元帅称赞,轰动全国。现在,它已经是临沂市市歌。
山风很大,但是参加中国网络山东行的记者们情绪高涨,他们顶风向山上走去。越过那片绿水就是几块巨大的岩石,一块上题写着沂蒙山小调诞生地,是当时文工团团长袁承隆题写的,再向上,另一块岩石上有阮若琳题写的深深怀念沂蒙山好地方。
过了这几块花岗岩,是一个小的平台。这里是《沂蒙山小调》诞生地纪念碑和纪念亭。两座碑,一座是袁承隆的照片、简介,以及文工团员的名单;另一座是《沂蒙山小调》的歌曲和歌词。据说,袁承隆的墓就在蒙山脚下。
费县县委宣传部的女*提议大家在这里合唱一曲《沂蒙山小调》,想不到大家都积极响应,于是在这黄昏的山村里,响起了美丽动听的歌声: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这歌声仿佛来自我们的血液。这一首歌曲就是沂蒙人性格的画龙点睛之笔,所以它传唱至今仍有极强的生命力。那些曲调里,歌唱的是临沂人的忠孝仁义、舍生取义、精忠报国。就是这样的歌曲,支撑起临沂人民对美好理想的向往,使他们积极投身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华东烈士陵园6万烈士,有3万多是临沂人,他们有多少是唱着《沂蒙山小调》英勇献身的。
《沂蒙山小调》通俗易懂,充满乡土气息,然而它又是世界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出的两首优秀中国民歌之一。怪不得记者们唱得那么尽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