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调控中国经济使其健康稳定地发展?(用宏观经济学理论)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1 22:53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4 14:49
一、目前我国宏观*仍面临着较为严峻的挑战(独家证券内参,披露更多内幕……)
1.经济开放度进一步提高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继续发展,这是当今世界不可抗拒的潮流,现在我国已经成为WTO的正式成员,和世界经济的联系和交融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将对我国宏观*的有效性构成较为严峻的挑战。当前我们正处于加入WTO后最为关键的“过渡期”,一方面,我国经济开放速度将进一步加快,开放程度将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我国必须充分利用时间有限的“过渡期”,提高驾驭宏观经济全局的能力,以适应日益加速的开放步伐。由于时间表的*,与过去20年的“自主开放”相比,其紧迫性将更为突出,刚性将会更强,将会更加“不由自主”,对于这种开放型经济深化过程中出现的这种质的变化,宏观*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目前,我国选择的是“货币*的独立性和汇率的稳定”,而对资本流动进行了管制。这意味着,一旦资本流动得不到完全的管制,货币*的独立性就会大打折扣。而实际情况是,虽然目前中国的资本项目尚不能自由流动,然而巨额的“错误与遗漏”数额的存在表明,资本项目一直在变相地实现着国际间的流动。这说明,货币*独立性的条件不充分,也为决策层如何处理好开放经济条件下对内平衡的*限度提出了挑战。
2.宏观*的基本环境进一步复杂化
从严格意义上说,我国目前还只是处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宏观*面临的是不成熟的市场经济,在经济快速发展中,一些深层次问题和矛盾开始更为凸显,使得宏观*的基本环境相对复杂化,可变性大,从而对宏观*的运作构成了较为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不够高。宏观*生效有一个隐含的前提条件——经济市场化程度必须很好,以便于任何宏观*措施的实施都能够迅速、无偏地通过*中介传递到基本的经济单元,使其根据自身利益的受影响程度作出反应,间接地实现预定的宏观*目标。企业和个人作为宏观*的个体,其行为直接关系到宏观*目标能否落实,*信号能否生效。从现实经济生活中可以看到,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的行为都还不尽合理,还没有成为规范的市场经济主体。从企业的经济行为来看,无论是公有产权还是私有产权,都存在着不清晰或不甚清晰的问题,还没有按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起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生产经营行为短期化、产品缺乏竞争力、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益不高等现象十分突出。就个人经济行为而言,作为劳动力,难以完全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公平自由流动;作为消费者,尚未完全以货币所有者身份进入市场;作为投资者,尚不具备独立的资格自由从事多种生产经营活动。
第二,市场机制不健全,市场经济秩序混乱,市场信号扭曲,地方保护主义严重,还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大市场。诸如,价格扭曲现象较为突出,资金、资源、技术、价格不合理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生产要素市场尚处于发育阶段,既不健全也不规范;经济行为的利益驱动更加明显,严重的地区贸易封锁和地方保护主义不仅妨碍着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而且造成局部利益刚化。这些扭曲现象不纠正,宏观*措施就很难到位。
3.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矛盾进一步突出
首先,在出口下降和进口增加的双重压力下,需求不足和通货紧缩压力仍很突出,需求的内在自主增长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社会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基本格局没有根本改变,多数工业消费品和生产资料仍处于供给过剩状态。严峻的出口形势又进一步加剧着国内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从供求总量来看,加入WTO初期,由于扩大开放国内市场和降低关税税率,进口刚性增长,总供给超过总需求的矛盾还有可能加剧,通货紧缩的趋势仍是宏观*中需要特别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其次,城乡居民就业压力持续增长。“十五”期间,城乡每年新增劳动力人数将升到峰值,加上现有的下岗失业人员,城镇每年劳动力供给量在2000万人以上,而每年新增就业岗位在800万个左右,缺口很大。另一方面,我国现正处在深化改革和调整的关键时期,现有企业和今后新增企业,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等量资本投入所需的劳动力将会减少。
再次,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日趋突出,存量资产结构重组、增量资产结构高效要求更加迫切,地区结构、产业结构优化的任务更加繁重。如何既提高效益又优化结构,如何既*总量又*结构,都在挑战着现行的宏观*。
4.宏观*的难度进一步增加
完善的宏观*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一方面必须担负起市场经济宏观*目标所赋予的艰巨任务,另一方面必须在为实现目标服务的同时,尽快地弥补自身的缺陷。事实上,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化已经对宏观*形成了一种“硬约束”,即宏观*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而且越是随着*改革的深化,越是需要提高*的质量。再加上前面述及的问题,使得我国的宏观*更具有特殊性。比如,我国已经确定“十五”期间将从追求经济增长速度为主要目标的高速增长阶段转变为追求经济增长质量为主要目标的适度增长阶段。这种转变必然伴随着结构调整,因而经济增长速度出现波动的可能性也会增大。但既然以追求经济增长质量为主要目标,就意味着即使经济速度下滑,也不应牺牲经济增长质量。然而,如果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结构调整也会受到*。又如,我国宏观*目标不仅要追求效益,还要兼顾公平。为了维持社会稳定,*还需要增加完善社会保障、支持农业生产等方面的支出,这使得*负担加重,宏观*空间缩小,难度加大。另外,*作为宏观*的主体,其行为仍不尽合理,不尽规范,如何在重构*职能、加快转变*职能的过程中,在推进现代化建设目标的进程中,建立起公平合理、有机配合、相互制约的宏观*体系亦非易事。
二、宏观*需要注意把握的几个基本原则
1.廓清宏观*的界限
准确而完整地理解宏观*是正确实施宏观*的先决条件。在现实经济中,宏观*异化和滥用的现象并不鲜见。因此,有必要“正本清源”,还宏观*以本来面目。
首先,要明确*的经济职能和*的宏观*职能。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三重身份:
一是国有资产的管理者,其基本职能是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二是社会经济秩序的维护者,其基本职能是保持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三是宏观*者,其基本职能是保持国民经济总量平衡,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引导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同的身份必须履行不同的职能,否则就会造成“越位”。所以,在转轨时期,尤其是在目前*机构进行重大改革,进一步把综合经济部门改组为宏观*部门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界定清宏观*的职能,这是我国建立成熟的市场经济宏观*体系的基本出发点。
其次,要把宏观*与*管制严格区别开来。*管制属于微观经济学范畴,可以理解为对微观经济的干预,其管制对象往往是个体经济单位;而宏观*属于宏观经济学范畴,可以理解为对宏观经济的干预,其*对象是经济总量和结构。虽然微观基础是宏观*得以充分发挥作用的现实前提,但是宏观*和*管制毕竟不是一码事。
再次,要把宏观*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格区分开来。虽然宏观*的顺利实施离不开规范的市场经济秩序,但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却不是宏观*者身份下的份内之事。
最后,要把宏观经济*与带有全局性质的管理和纵向管理严格区别开来。虽然宏观*所要解决的都是就业、经济增长等重大经济问题,但并不是所有重大经济问题都是宏观*的对象。
2.正确确定宏观**取向,把握好*力度、时机和手段
宏观*要成功,首先要立足现实,准确把握现实,正确判断形势,选择正确的*方向。西方发达国家“逆经济风向行事”的原则对我们也是适用的。笔者在此强调两点:一是为和国际惯例和通行做法接轨,也为了清晰地界定出宏观**的方向,宜将积极的*更名为扩张性的或膨胀性的*。因为积极仅表明一种态度,并不能清楚地刻划出方向。当经济偏冷时,扩张是积极的,而当经济过热时,从紧也是积极的,故不能把积极与扩张划等号,把紧缩和消极划等号。二是决策层要见微知著,审时度势,准确地找出经济走势的“拐点”,及时调整*方向。*方向一旦确定,力度的把握便至关重要。力度适度关键在于“微调”,微调这个词是美国前经济顾问委员会*沃尔特·海勃创造的用来指导*精确地*宏观经济的专业术语。要搞好微调,一是要把它当作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来开展;二是要及时掌握信息,科学作出判断;三是要充分了解不同微观主体的*反应。*时机的把握一方面应考虑时滞因素,加强预调。任何一项*的实施或停止都要留出余地,以便和实际经济走势同步发生;另一方面应考虑*的及时性,要在问题发展过程中及时采取措施,而不是等到问题严重到不可收拾时才采取行动。为了能够准确地把握*力度和时机,就需要加强对国民经济运行态势的监测和预警,不断完善宏观*统计指标体系。在*手段运用方面,笔者认为主要应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行政手段除计划手段外均应淡化,甚至有时可以把它们作为一种紧急救援手段看待。
3.应该更加注重*手段的协调与配合,努力搞好“五个结合”虽然我国经济出现了转机,但是稳定增长的基础并不十分牢靠。加强和改善宏观*必须研究新形势下的新问题,继续增加财政*、货币*及其他*的协调渠道,提高配合水平,努力搞好“五个结合”。
第一,把总量调节和结构调整结合起来。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与经济结构高度相关。经济结构优化是经济稳定增长的基础,反之则是经济过热或有效需求不足。
第二,把扩大内需*和增加有效供给*结合起来。姑且不论现行的财政*和货币*的作用空间及影响,仅就*本身而言,它们都是短期*,是外生力量,而经济的长期增长是内生力量的结果。因此,应该在继续扩大内需的同时,对有效供给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调整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
第三,把宏观*与微观搞活结合起来。这一结合需要*作为社会经济管理者职能的配合。主要是通过创造公平环境,强化竞争,激发微观活力,提高企业竞争力,以促进经济发展。
第四,把治标与治本结合起来。我国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是多年积累起来的,是多种矛盾交织在一起的结果,毕其功于一役不现实,但又不能悬而不决。所以,在治标的同时也要考虑治本。治标就是先消除“盛火”,而治本则注重“调理”,不仅考虑消除“盛火”,而且考虑“盛火”的根源。
第五,把宏观**的稳定与调整结合起来。宏观**应该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并非意味着不可调整。但是这种调整是“稳中求变”、“稳中微调”,以避免*大起大落给经济带来的震动。
三、宏观*领域值得深思的几个理论问题
1.关于西方宏观*理论
对西方宏观*理论,一方面要具体分析,尤其是要考虑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应用条件。即使是西方发达国家行之有效的理论和*工具,也要看它是否适合我国国情。由于国情的差异,对西方适用的*未必在我国能产生同样的效果。其原因在于:有用的东西能否产生应有的效果,除了本身的原因之外,还取决于它所在的环境条件。由于西方发达国家与我国环境条件的差异性,就注定我们不可对号入座、照抄照搬,以防食“洋”不化。比如,在市场经济一般情况下,经济增长率与通胀率同方向变化,而与失业率反方向变动。而在我国,现实的情况·是:在经济增长回升的同时,物价持续下降;在经济增长保持较高速度的同时,下岗失业率上升。针对这种特殊情况,需要进一步具体分析*工具及其组合,方能奏效。另一方面,对西方宏观*理论中的合理成分要予以高度重视,大胆吸收借鉴。根据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我认为两种观点值得特别关注。一个是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稳定化*,其基本观点是由于价格和工资粘性,经济从非充分就业均衡状态回复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有必要采取刺激性*使经济迅速恢复。这一点对我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作为宏观*的主体应主动采取相应的*,充分发挥出*导向对市场机制的促进作用。就这一点而言,宏观*不是市场机制作用后的二次调节,而是完全可以和市场机制同步运作,对经济因势利导,共同促进增长。另一个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理性预期的观点。虽然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从总体上否定一切宏观经济*,但是对预期在经济*制定中的作用却给予了相当的重视,这对于我国宏观经济*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主体会获得越来越多的自主权,越来越多地作出自己的预期,预期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和地位会日益重要。所以,在制定宏观**时应充分考虑预期这个因素,并把以预期为基础的博弈理论自觉地应用其中,尽可能克服宏观**的博弈选择对宏观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最大限度地发挥宏观**的功效。
2.关于宏观*的路径依赖
所谓路径依赖是指制度变迁一旦在自我增强机制下选择了一条路径,它就会沿其路径走下去。路径依赖原本是制度经济学中的一个专业术语,笔者在此提出宏观*的路径依赖无意故弄玄虚,也不避牵强附会之嫌,只是想借此概念说明宏观*有可能出现的一种危险。如果初始选择的路径是正确的,则在自我增强机制的作用下,制度变迁会进入良性循环,这自然求之不得。但是,我们正处于*转轨、制度变迁的过程中,市场经济*的框架才初步建立,如何在自我增强机制的作用下选择正确的变迁路径,还存在着多种不确定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选择路径出现差异,同样会在自我增强机制的作用下进入恶性循环。一旦这样,则与宏观*的初衷南辕北辙。从实际情况看,原有*的惯性和原有*下形成的思维定式在一定时期仍会存在并产生影响,有使新*下宏观*走偏的危险。这就要求我们对制度变迁中宏观*的每一次选择都要慎之又慎,实施后还要与既定目标经常进行对比分析,一旦偏离,立即采取措施,使之回归正确路径。
3.关于宏观*的可持续性
从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来看,宏观*作为国家一种特定的经济职能,会成为市场经济体系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样,就必须把宏观*的可持续性提上议事日程。不能是不惜一切代价单纯追求近期目标的实现,而是应适当着眼于今后长期目标和*的可持续性。按可持续的观点,当前宏观*既要满足现行目标的需求,又不能对今后实现*目标的能力构成危害。而要做到这一点还要在实践中艰辛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