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1 20:4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3 02:43
从电影艺术形成的历史看,长镜头是早就有了的,但那时候的长镜头仅仅是起长时间、机械地记录一个场面的作用,并不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段。把长镜头作为一种新的美学观念、作为美学因素,作为电影理论和创作流派,公开向经典的蒙太奇理论挑战,那是在本世纪五十年代才出现的,其代表人物是巴赞等人。主要理论观点是:
1.照相本体论
巴赞认为电影是从照相发展起来的,它的本性仍然是照相,它的巨大威力全在于摄影形象的客观性、真实性,这就是所谓的照相本体论的基本内容。
2.强调电影的真实,倡导“纪实主义”
巴赞从照相本体论出发,强调电影的真实,电影的意义在于揭示了现实的本来面目,在于它不带偏见的摄影再现性。在他看来,电影的真实首先是时空的真实,提出电影要表现“未经组织的”真实的空间和时间,特别是“空间的真实”的观念,是巴赞理论的核心。
为了保持空间的真实,巴赞特别注重镜头调度,尤其是长镜头的运用,认为只有长镜头才既能够保存客观存在的时空连续性,又具有协调镜头内部组织的充分能力。他还特别强调景深镜头的调度现象,指出景深镜头的空间更为完整、真实并且不失其内在的多义性,观众在这个空间中有更多的自由去感受和选择。
长镜头理论学派认为电影在艺术上的特征就是照相的延伸,因此它的本质特征就是“物质现实的复原”,“当影片纪录和揭示物质现实时,它才成为名副其实的影片”。巴赞批评蒙太奇理论使电影丧失了真实。在巴赞看来,蒙太奇在拍摄中把一定的事件分割为若干片断,当把它们重新组织起来的时候,不论个别镜头是如何现实主义的,但叙述的实质和思想主要是从这些片断之间的(剪辑)关系中产生的,这个结果的本源在任何具体的因素中都是找不到的。
巴赞认为,蒙太奇还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即电影观众在看电影的时候是被动的,他们的思路,基本受导演的支配。因此他主张电影照搬、复制生活,不应受到人的干预;反对传统的戏剧化,主张生活化;不追求曲折的故事情节,人为强化矛盾,而注重表现日常性的生活、人物和事件,按照生活本来的面目反映生活。为了真实自然,在影片创作过程、尽量采用实景(常常直接将摄影机搬到街头去拍实景),启用非职业演员,使用长镜头,使用无技巧的画面转换。因此巴赞理论也叫记录派、写实派、再现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