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口语表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哪些?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1 20:49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3 04:38
一、教师口语表达的重要性
(一)对学生的影响示范作用
孩子学习新的知识包括话语除了从父母那里以外,最重要的渠道就是从教师那里学习。教师口语表达是否准确规范影响了学生们学习的效果。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地域广阔的国家,在学校推广普通话,教师又是重中之重。一般来说,教师在两个方面起作用:一是示范,二是引导提高。这都要求教师要有较好的口语水平,不仅要标准规范,还要流畅精彩、妙语连珠、有魅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掌握知识,又在潜移默化中掌握普通话。
(二)对教师本人的魅力提升及嗓音保护的作用
字正腔圆,生动富于*的口语表达对提升教师个人魅力也有很大的作用。在做调查时,有的学生喜欢一个教师就是因为他(她)说话声音好听,朗诵好,讲课有*等等,而这些方面都是口语表达的不同体现。
另外正确的口语表达,尤其是用声发声方法对教师的嗓音也起到保护作用。每个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声音清晰、响亮,同时音色圆润而富有个性魅力。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并非人人都能如愿,教师应在发声方法上加以改进,进而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二、目前教师口语表达中存在的问题
1、语言表达缺乏*
在《教师言语表达》一书中,白晓明教授认为教师言语是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的最为重要的方式,必须符合教育规律,必须适应教育对象的心理特征、语言发展及认识规律。学生时期是一个充满活力、异想天开的阶段。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要有*,又要生动有活力有爱心。有学者调查,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类型有:亲近型、柔和型。最不受欢迎的教师类型有“古板严肃型”、“*型”、“部队长官型”。
2、语音表达不够规范
有些教师语音不纯,乡音难改,如把 “南方”说成“蓝方”,“诗人”说成“私人”;夹杂方言语汇,语法错误;声音嘶哑,尖细;有的教师语调平直无趣,缺乏节奏、情感,说话快的像“打机关*”,语调也缺少抑扬顿挫,使学生来不及思考和体会,容易产生听课疲劳,不利于消化吸收;说话慢的又喜欢“拉长腔”,慢条斯理,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另外部分语文教师示范朗读和指导朗读能力差,如授课时使用方言词汇,语法上也容易犯错误。在新教师中,较多存在照本宣读,通读教案、讲义或书本,讲课时习惯夹杂着诸如“这个”“那个”“嗯、啊”“是不是”等口头禅。这些无疑对于学生的发展是不利的。
3、面部表情僵滞,眼神交流不够
美国艾帕尔・梅拉别思曾通过许多实验,总结出这样一个公式:信息的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这就是说,表情给了人们更多、更丰富的信息。①
有些教师虽然站在讲台上面对几十或上百学生讲课,但好像对他们视而不见――或者抬头看天花板,好像是牧师做祷告一样念念有词;或者眼睛不离稿,只顾念教案;或者是眼睛只盯着自己满意的几个学生而忽略了其他学生,这样容易使学生分散注意力,降低教学效果。同样那种面无表情、冷若冰霜的神态则易使课堂变得死气沉沉,让学生感到压抑,失去学习兴趣。
三、解决教师口语表达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如何使教师口语具有魅力
1、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
教师想要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应关注两个方面:气息(呼吸)的控制和吐字(口腔)控制。
首先呼出的气息是发声的动力,声音的强弱、高低、长短以及共鸣状况与呼出气息的速度、流量、压力大小都有直接关系。气流的变化关系到声音的响亮度、声音的清晰度,声音的优美圆润、嗓音的持久性及情绪的饱满充沛。胸腹联合呼吸法不仅吸气量大,增强了稳健感,有利于控制,同时也易于产生坚实、响亮的声音。
胸腹联合呼吸的方法可以通过闻花香、搬重物等方法来掌握,另一个需要掌握的就是吐字归音。
2、语言表达生动贴切,富有幽默特点
恰当地运用语气、语调、节奏。教师要表达肯定、否定、疑问、感叹、不满等就要用不同的语气加以呈现。书面语上相同的文字由于语气、语调不同,表达的意思则不同。此外语言表达的外部技巧还有停连、重音、节奏。通过语音的长短、快慢、高低、强弱、粗细的变化来表达丰富细腻的思想感情。
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文章段落进行训练,如节奏方面可以通过对比训练培养自己对节奏的把握。如果是轻快型的节奏,整篇文章多扬少抑,声轻不着力,语流中顿挫少,且顿挫时间短,语速较快,轻巧明丽,有一定的跳跃感。全篇重点处的基本语气、基本转换,都比较轻快。朱自清的散文《春》、柯蓝的散文《困难》,就是典型的轻快节奏。
幽默就像是调味品中的味精,点上一点整个菜就会更鲜美。幽默是思想、学识、智慧和灵感的结晶,高超的幽默技巧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控制课堂节奏,还可以增强内容的趣味性和感染力,让学生在发出会心笑声的同时领悟其中蕴含的智慧。
3、充分的课程准备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美的声音如果说的都是千篇一律的废话也会让人觉得味同嚼蜡。这就要求教师在课下做足准备。俗话说“给人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只有教师自己吃透大纲、消化教材,才能在课堂上讲得到位。因此,教师平时要多积累,学会利用现代媒体处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等不同形态的信息,更好地为课堂服务。
4、学生心理的把握
教师讲课的过程中应该动态地把握学生的心理。比如下午第一节课学生往往会犯困,如果讲的内容又不是那么吸引人,老师依然照本宣科说,“这节课我们讲的是伟大的唐代著名道士,医药学家孙思邈……”一节课下来,学生趴下一片,仅有几个挣扎在听的也是眼神迷离。而百家讲坛的纪连海老师处理得就很好:他首先从孙思邈开棺救孕妇说起,然后再介绍孙思邈是唐代著名道士,医药学家,人称“药王”。这样就很好地把学生的精神气调动起来,提高上课的效果。
另外学生上课的时候可能认真听了,也认真记了,但是下课玩了一圈回来思绪就会不在学习上了,上节课讲的内容也会有所遗忘,如何让学生很快回到学习状态,同时把两节课的内容连接上也要讲究方法。如果老师接着上第二节课的时候说“上节课我们讲了……”,把上节课的内容又大概复述一遍,学生就会没耐心听或者走神,因为他觉得这些已经讲过了,了解了。如果老师能将学生身边的事或者自己经历的有趣的事联系课堂内容,效果就又不一样了。如中国传媒大学姚喜双老师在讲到三十年播音成果时,中间穿插了大家感兴趣的“金话筒”奖评奖过程、经验教训,再回到三十年播音成果,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积极性。
5、恰当使用体态语
达芬奇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们心灵深处的东西都可以通过这个“窗户”折射出来。因此,眼神较之其他体态语,是一种更微妙、更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讲课,既要学生听,又要学生看。有经验的教师讲课不是对着学生的耳朵讲,而是对着学生的眼睛说话。授课中,教师巧妙地运用自己的眼睛,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并善于洞悉、审视学生的眼神,及时捕捉反馈信息,检查自己的教学效果。如果课堂上学生精神凝聚、视线都交织在老师的脸上时,这便是肯定的反馈信息。相反,学生目光散射、东倒西歪、交头接耳,或者趴在桌子上等,这便是厌倦、否定的态度。那么教师就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讲课内容上来。
手势,是能够传情达意的手指、手掌和手臂的姿势动作,是体态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常常以拍桌捶腿表示“高兴”;频频捶胸以表示“悲痛”;不停地搓手是“为难”的表现,拍拍脑门为“悔恨”的意思。教师常用的有指示性手势,用来指示具体的对象或者数量,当讲到“第一”、“第二”……顺序时,常伸出一只手,用另一只手扳手指头,这些手势都给学生具体、真实的感觉。
另外,教师着装应大方,站立讲话时头部端正,站姿稳健挺直。这样能给学生传递出正直、挺拔之美,令学生感到可信赖,有利于稳定学生的情绪,振作学生的精神。在课堂上走动时步伐稳健,不快不慢,上身正直。在巡回辅导时,步履以慢、轻、静为宜。坐的时侯尽量保持优雅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