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1-27 14:3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2-25 14:14
35岁职场困境,成为了互联网人焦虑的心结之一。其实不仅仅35岁才会有职场困境,在职场多年后遇到瓶颈是普遍问题,工作三年,五年,十年都是一个坎。今天就和大家聊聊这个心结如何解开。先讲个故事。前些日子,我打了一辆网约车,司机是个东北大叔,将近50岁,很健谈。“我之前是在吉林的通化的钢铁厂做工人,这东北经济不景气,厂子效益不好关门了,当年真是多少人挤破头进来啊,谁能想到这个国有企业的厂子会倒闭呢?后来自己琢磨干了好多工作,还开过小饭馆,这四十多岁了,也没什么文化,现在来大城市跑滴滴,这也干了两年多,自己够吃够用挺好。”他和我讲述他之前的工作经历。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科学技术的革新如此之快,以前一辈子干一份工作干到退休的工作也越来越少,这样一眼望到头的工作也并非我们所期待的。我们每个人一生都会面临着很多次的职业变动,据统计在美国19岁-44岁的职场人平均会换11份工作。我们常常会把职业生涯比喻成“爬梯子”。你有一个目标,比如是要登上屋顶,而你的方式就是爬梯子。爬梯子只有两种情况,要么上去要么下来。梯子上面的人不动,你也前进不了,而爬到屋顶的方式就只有这一条路,如此一来则非常容易陷入困境。其实职业生涯更像是方格架,而非竖梯。假如我们的目标依然是屋顶,而你抵达屋顶的通路是一个方格架,你可以向前,可以向左,可以向右,甚至可以向下迂回曲折换一个格子再向上。你实现目标的路径就会非常多元化。当你在事业上受阻停滞不前,或是外部环境变化巨大,或是个人休息了一段时间重新进入职场的时候,都要想到职业生涯不是竖梯,而是方格架。你有很多可选择的路径,不必钻入牛角尖。我曾经也因为自己的职业“爬梯子”规划*打乱,不知如何是好而心情郁闷。可我换了一个格子之后,发现竟然也豁然开朗,甚至在这个格子里成长和收获了更多,职场的路不是只有一条路。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更好的实现爬好方格架呢?在阅读了谢丽尔·桑德伯格《向前一步》给出的建议,结合我自己在职业上踩过的坑,我总结了三个最为重要的方法。第一,先要确立自己人生的终极使命和职业发展的2年目标。人生终极使命就像是我们要攀登的屋顶,即我们要到达什么地方,有了这个长远的目标,你才知道方格架的方向要怎么爬。这个人生使命,不是指一个title,而是你想要拥有的人生状态,最简单的说,就是你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是一个人生理想,它像是你的指路明灯,为你提供人生的方向。(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此书的影响力仅次于《圣经》有写过关于人生使命是什么,如何写,可以参考)也许有些人一辈子也没有想清楚自己的屋顶在哪,那么梯子的方向也就无从知晓,很多就是在原地打转或最多平移。然后,根据自己的人生使命,确定一个2年的职业发展规划。按照摩尔定律,每过一段时间(大概18个月到24个月)同样的钱能买到的电脑的性能会翻一番。我们也应该在18-24个月当中让自己革新一次。第二,选择一份工作的唯一标准就是是否能让你快速成长。在30岁-35岁之间,面临更多的职场不确定性,有很多机会与陷阱。Google的前CEO埃里克·施密特则说:“选择一份工作只有一个标准是重要的,就是它是否能让你快速成长。”当你能够快速成长的时候,你就具备了更快横向和纵向爬格子的能力。职业的选择最重要的看两层。第一行业是否是积极向上发展的朝阳行业。当年互联网冲击下传统媒体行业日渐衰微,而新媒体行业却刚刚兴起,敢于选择新媒体行业的人才会在这个新赛道获得巨大的成长。曾经也听过一些故事,高考毕业时学霸如愿进了生物工程专业,而学渣被调剂到了冷门的计算机专业,毕业后的故事想必大家也猜得到。上个世纪90年代的外企如宝洁,联合利华,2010年的互联网网行业如腾讯阿里。而现在,也许新能源造车、人工智能、高新科技,新消费品行业才是更有未来的行业,看清行业发展大趋势才能更好做选择。第二企业是否在高速成长。谢丽尔·桑德伯格,在2001年互联网泡沫之后加入了当时还是一家初创企业的Google,成为了业务部总经理。六年后,扎克伯格来邀请她加入*,当时*刚刚崭露头角还是一个100人的小公司,在小扎给她的职位是COO,而其他橄榄枝是CEO的情况下,她依然选择了*,就是她看到了*未来成为行业巨头的发展潜力。拿自己来说,我毕业时同时拿到了腾讯QQ事业部和滴滴的校招offer。当时滴滴还是一家不足2000人的独角兽公司,还在激烈的行业战争中(当然那时候也已经不算是创业早期了,这个机会不够早),我选择了滴滴,因为我认为在一个在快速发展的企业更有机会成长,腾讯固然好但QQ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到达了产品成熟期甚至衰退期,我可能也无法帮助QQ解决问题。确实,在2016年网约车行业攻城略地发展的时候,我在实战中也获得了充分的空间锻炼,也帮助业务实现了破峰增长,同时自己也实现了快速成长。所以当你打算换一个工作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是一个公司快速成长的潜力以及它的发展目标,而不是工作职位的头衔和薪资。埃里克·施密特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有人邀请你上一搜火箭,你不要问上去以后坐哪儿,你只要上去就可以了。”第三,接受风险,拥抱不确定性,挑战自我。我最近面了十几个候选人,我的第一个问题一般都是“你为什么选择离开这家公司”,得到的答案大多数是,公司的业务和组织调整,我不喜欢这个方向。当然,我非常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业内容的倾向性,这无可厚非。不过,我更钦佩那些在变动当中不断适应,拥抱变化,在新的领域也能做的十分出色的同学。举一个我身边的例子。我先生所在的集团因为疫情的原因,家电产品研发的项目中断,他被安排去做消防工程的管理。对他来说,这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一个电子类研发工程师到一个消防建筑工程类管理者,从行业到工作内容都妥妥的跨界。而他却一点点摸索,从陌生到熟悉,从看懂施工图,到各种器材的型号的了解,到处理各种建筑工地的关系,这过程中虽然也有过挫折和无奈,但他的成长和蜕变是巨大的,拥抱变化与挑战自我的能力令我非常的佩服。自古以来,男性对冒险更偏爱,而女性则更谨慎,这也许跟跟远古时候男子狩猎,女子织布有渊源关系。而在当今的职场,我们追求男女平等,但女生却往往对于一些机会持有保守的态度。一方面源于对于稳定的需求,这里面就会有很多关于家庭和生育的考量,而追求稳定的代价就是成长机会的减少。一方面源于对于自我能力的怀疑,惠普公司的调研显示,男性在自认为60%符合经验的时候就会申请岗位,而女性要自认为100%才会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