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 咏梅表达了什么情感?312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1-07 15:47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30 07:33
1、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以梅花自况,通过梅的凄苦境况感叹人生失意坎坷之情,赞梅的精神又表达了坚定的爱国情怀。
词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以清新的情调写出了傲然不屈的梅花,暗喻了自己虽终生坎坷却坚贞不屈,达到了物我融一的境界,笔致细腻,意味深隽,是咏梅词中的绝唱。
2、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以梅花坚贞不屈,不畏严寒的情景,塑造了梅花俊美而坚韧不拔的形象,表达了积极乐观、奋发有为的革命情怀。
全词运用逆向思维来立意,融合象征、拟人、衬托、比喻、夸张等手法,读来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扩展资料
1、陆游《卜算子·咏梅》的创作背景:
陆游一生酷爱梅花,将其作为一种精神的载体来倾情歌颂,梅花在他的笔下成为一种坚贞不屈的形象的象征。联系陆游的生平不难理解,词中的梅花正是作者自身的写照。陆游的一生可谓充满坎坷。他出生于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正值北宋摇摇欲坠、金人虎视耽耽之时。
宋高宗绍兴二十三年(1153),陆游赴临安应进士考试,因其出色的才华被取为第一,但因秦桧的孙子被排在陆游之后,触怒了秦桧,第二年礼部考试时居然被黜免。直到秦桧死后,陆游方开始步入仕途。这之后,陆游的仕途也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几起几落。
尽管陆游的爱国热情惨遭打击,但其爱国志向始终不渝。这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不难理解,其《卜算子·咏梅》正是以梅寄志的代表,那“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梅花,正是诗人一生对恶势力不懈的抗争精神和对理想坚贞不渝的品格的形象写照。
2、毛泽东《卜算子·咏梅》的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1961年,最早发表于1963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诗词》。1961年12月,毛泽东在广州筹划即将召开的中共中央扩大的工作会议,当时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是欧美封锁,苏联翻脸;面临的国内环境是经济困难,灾害重重。
面对困难和压力,毛泽东想要表明共产党人的态度和斗志,便酝酿写一首词。他读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感到文辞好;但意志消沉,只可借其形,不可用其义,所以他要再读与陆游的词风格不同的咏梅词。
此词的目的主要是鼓励大家蔑视困难,敢于战胜困难。毛泽东的这首词,借用陆游的原调原题,但整首词所反映出来的意境却截然不同,故作者说:“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卜算子·咏梅(陆游作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卜算子·咏梅(毛泽东创作词作)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30 07:40
这首《卜算子》以“咏梅”为题,这正和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濂溪先生(周敦颐)以莲花自喻一样,作者亦是以梅花自喻。陆游曾经称赞梅花“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落梅》)。梅花如此清幽绝俗,出于众花之上,可是如今竟开在郊野的驿站外面,破败不堪的 “ 断桥”,自然是人迹罕至、寂寥荒寒、梅花也就倍受冷落了。从这一句可知它既不是官府中的梅,也不是名园中的梅,而是一株生长在荒僻郊外的“野梅”。它既得不到应有的护理,更谈不上会有人来欣赏。随着四季的代谢,它默默地开了,又默默地凋落了。它孑然一身,四顾茫然—— 有谁肯一顾呢,它可是无主的梅呵。“寂寞开无主”这一句,词人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客观景物之中,首句是景语,这句已是情语了。日落黄昏,暮色朦胧,这孑然一身、无人过问的梅花,何以承受这凄凉呢?它只有“愁”—— 而且是“独自愁”,这与上句的“寂寞”相呼应。驿外断桥、暮色、黄昏,本已寂寞愁苦不堪,但更添凄风冷雨,孤苦之情更深一层。“更著”这两个字力重千钧,前三句似将梅花困苦处境描写已至其但二句“更著风和雨”似一记重锤将前面的“极限”打得崩溃。这种愁苦仿佛无人能承受, 至此感情渲染已达高潮,然而尽管环境是如此冷峻,它还是“开”了!它,“ 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道源);它,“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杨维桢)。上阕四句,只言梅花处境恶劣、于梅花只作一“开”字,但是其倔强、顽强已不言自明。
上阕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 它也的确还有 “ 愁”。从艺术手法说,写愁时作者没有用诗人、词人们那套惯用的比喻手法,把愁写得象这象那,而是用环境、时光和自然现象来烘托。况周颐说:“词有淡远取神,只描取景物,而神致自在言外,此为高手。”(《蕙风词话》)就是说,词人描写这么多“景物”,是为了获得梅花的“神致”;“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写景”( 田同之《西圃词说》)。上阕四句可说是“情景双绘”。让读者化一系列景物中感受到作者的特定环境下的心绪—— 愁!也让读者逐渐踏入作者的心境。这着实、妙!
下阕,托梅寄志。梅花,它开得最早。“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齐已);“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张谓)。是它迎来了春天。但它却“无意苦争春”。春天,百花怒放,争丽斗妍,而梅花却不去“苦争春”,凌寒先发,只有迎春报春的赤诚。“苦”者,抵死、拼命、尽力也。从侧面讽刺了群芳。梅花并非有意相争,即使“群芳”有“妒心”,那也是它们自己的事情,就“一任”它们去嫉妒吧。在这里,写物与写人,完全交织在一起了。草木无情,花开花落,是自然现象。其中却暗含着作者的不幸遭遇揭露了苟且偷安的那些人的无耻行径。说“争春”,是暗喻人事; “ 妒”,则非草木所能有。这两句表现出陆游性格孤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崚.傲骨。
最后几句,把梅花的“独标高格”,再推进一层: “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前句承上阕的寂寞无主、黄昏日落、风雨交侵等凄惨境遇。这句七个字四次顿挫:“ 零落”, 不堪雨骤风狂的摧残,梅花纷纷凋落了,这是第一层。落花委地,与泥水混杂,不辩何者是花,何者是泥了,这是第二层。从“碾”字,显示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的凄惨境遇,这是第三层。结果呢,梅花被摧残、被践踏而化作灰尘了。这是第四层。看,梅花的命运有多么悲惨,简直不堪入目令人不敢去想像。读者在此时已融入了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情感中。但作者的目的决不是单为写梅花的悲惨遭遇,引起人们的同情;从写作手法上来说,仍是铺垫,是蓄势,是为了把下句的词意推上最高峰。虽说梅花凋落了,被践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尘灰了,请看,“只有香如故”,它那“别有韵致”的香味,却永远“如故”,仍然不屈服于寂寞无主、风雨交侵的威胁,只是尽自己之能,一丝一毫也不会改变。即使是凋落了,化为“尘”了,也要“香如故” 。
末句具有扛鼎之力,它振起全篇,把前面梅花的不幸处境,风雨侵凌,凋残零落,成泥作的凄凉、衰飒、悲戚,一股脑儿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正是“末句想见劲节”(卓人月《词统》)。而这“劲节”得以 “ 想见”,正是由于此词十分成功地运用比兴手法作者以梅花自喻,以梅花的自然代谢来形容自己。此时,已将梅花人格化。“咏梅”,实为表白自己的思想感情,给我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成为一首咏梅的杰作。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30 07:37
时间:早春。空间:驿外,断桥边。情感:壮志难酬的无奈、遗憾或君子坦荡荡的大度(若心态不同,对零落成泥的主语解释不同,其情感和主题也大不相同)。
驿外和断桥,生长在这个冷清环境里的梅花,没开放之前可能就是“无主”的寂寞状态。谁知等到花儿开放了,现状并没有改变,原本对此还有所期待,这下寂寞里又平添了几分失落,正因此独自发愁,还要面临风雨的侵袭,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
下片“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有两点需要明确。一是,梅花本意是不想“争春”的,却因自己不畏严寒独自开放争了春;二是,在“群芳”看来,梅花争春是事实,只不过它们只看到梅花“出风头”,却没看到梅花吃的苦,要不然怎么说“苦争春”呢!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里若是零落成泥的主语不同,后面的解读,甚至本词表达的情感和主题都将截然不同。
最初,我把零落成泥的主语默认为是梅花,那么本词就是词人有志难酬情绪的宣泄。梅花香所依附的载体化为了尘埃,虽然香如故,但“只有”则表示还留有遗憾,遗憾身前没有实现人生抱负,被人记住的只有身前高洁的品格罢了。
这样的解读,虽然跟上片环境冷清的基调是一致的,但是太消极了。本来人生已经够惨淡了,若是自己不能消化,反而还深陷其中,那就真是雪上加霜没盼头了!
所以,我更愿意相信陆游所指的零落成泥的主语是梅花和群芳!如此一来,整首词的主题和境界将会全然不同。
“梅花”从自悲自怜的愁绪中抽离出来,把视野转向周遭事物及生命的本质,你看,管你争也好,不争也罢,时间是公平的,所有的躯体最终都要化为尘埃,转为虚无。有所不同的是,只有这如梅花般的君子能流芳百世,千古留香!那么,此刻的烦恼就显得微不足道,内心也就坦荡荡了!
虽然是一样的境遇,当我们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它,那么,展现在我们眼前的世界必将更加开阔、更加明朗!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30 07:35
1、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以梅花自况,通过梅的凄苦境况感叹人生失意坎坷之情,赞梅的精神又表达了坚定的爱国情怀。
词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以清新的情调写出了傲然不屈的梅花,暗喻了自己虽终生坎坷却坚贞不屈,达到了物我融一的境界,笔致细腻,意味深隽,是咏梅词中的绝唱。
2、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以梅花坚贞不屈,不畏严寒的情景,塑造了梅花俊美而坚韧不拔的形象,表达了积极乐观、奋发有为的革命情怀。
全词运用逆向思维来立意,融合象征、拟人、衬托、比喻、夸张等手法,读来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扩展资料
1、陆游《卜算子·咏梅》的创作背景:
陆游一生酷爱梅花,将其作为一种精神的载体来倾情歌颂,梅花在他的笔下成为一种坚贞不屈的形象的象征。联系陆游的生平不难理解,词中的梅花正是作者自身的写照。陆游的一生可谓充满坎坷。他出生于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正值北宋摇摇欲坠、金人虎视耽耽之时。
宋高宗绍兴二十三年(1153),陆游赴临安应进士考试,因其出色的才华被取为第一,但因秦桧的孙子被排在陆游之后,触怒了秦桧,第二年礼部考试时居然被黜免。直到秦桧死后,陆游方开始步入仕途。这之后,陆游的仕途也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几起几落。
尽管陆游的爱国热情惨遭打击,但其爱国志向始终不渝。这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不难理解,其《卜算子·咏梅》正是以梅寄志的代表,那“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梅花,正是诗人一生对恶势力不懈的抗争精神和对理想坚贞不渝的品格的形象写照。
2、毛泽东《卜算子·咏梅》的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1961年,最早发表于1963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诗词》。1961年12月,毛泽东在广州筹划即将召开的中共中央扩大的工作会议,当时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是欧美封锁,苏联翻脸;面临的国内环境是经济困难,灾害重重。
面对困难和压力,毛泽东想要表明共产党人的态度和斗志,便酝酿写一首词。他读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感到文辞好;但意志消沉,只可借其形,不可用其义,所以他要再读与陆游的词风格不同的咏梅词。
此词的目的主要是鼓励大家蔑视困难,敢于战胜困难。毛泽东的这首词,借用陆游的原调原题,但整首词所反映出来的意境却截然不同,故作者说:“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30 07:39
表达了对同志们的支持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