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的由来5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1-07 21:19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2-18 06:26
农历的含义
中国传统历法。安排有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事活动而且主要在广大农村中使用,因此又称农历。又名旧历、中历,民间也有称为阴历的。它用严格的朔望周期来定月,又用设置闰月的办法使年平均长度与回归年相近,兼有阴历月和阳历年的性质,因此实质上是一种阴阳合历。夏历把日月合朔(太阳和月亮的黄经相等)的日期做为月首,即初一。朔望月平均约长29.53059日,所以有的月份是30日,称月大;有的月份是29日,称月小。夏历以12个月为一年,共354或355日,与回归年相差11日左右,所以隔3年安排一个闰月,再过两年又安排一个闰月,平均19年有7个闰月。月份的名称按照“中气”而定,含“雨水”的月份称为正月,含“春份”为月份叫二月等。不含中气的月份就定为闰月,用上个月的月份名称称闰某月。
“农历”名称从何而来?
2004年是指公历,甲申年是什么历?现今大多历书都称“农历”,但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学》中,“农历”条目中注明国际规范名称。Chinesetraditionalcalendar,直译成中文就是“中国的传统历”,可见“农历”之称并不规范。
它始于1968年元旦*各报的报头。此前中国传统历法自*起一直称“夏历”;新中国建立后,宣布以世界通用的公历为法定历,按公元纪年,夏历为辅历。《辞海》“夏历”条释义称:“辛亥*后,一般将中国历代颁订的阴阳历为夏历,也以建寅之月为正月,故名。”这里的所谓“建寅之月”是指24节气中的“雨水”节气所在的月份,这样岁首正月初一必在“立春”前后。中国的第一个王朝夏朝是以建寅之月为正月,它之后的商、周、秦、西汉初都分别提前,直至汉武帝颁行《太初历》,又恢复夏王朝历法的原有月序,以后各王朝也基本沿用这一月序,故辛亥*后中国传统历法为“夏历”。但到了文化大*,极左思潮泛滥,“横扫四旧”,认为“夏历”是夏王朝的印记,必须改名;因传统历法在农村使用较普遍,故通过报纸改名“农历”,并影响港澳台。
如今诸多“*”问题都已拨乱反正,但对“农历”是否恢复“夏历”之称,并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许多历改专家认为还是恢复“夏历”名称好。理由是:“农历”之称是“*”产物,应予拨乱反正;中国传统历法是全民族的,不仅仅限于农村农民,“农历”不足以概括该历法的历史意义;恢复“夏历”名称,既突出其悠久历史,“夏”又是代表华夏,“华夏历法”就与国际规范名称接轨。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2-18 06:26
农历又称夏历,相传起源我国夏代。其科学性、实用性都很强,因此流传至今。农历按照全年的自然日划分为四季、二十四节气和年节。农历的二十四节气包括:春季的立春、雨水、惊蛮、春分、清明、谷雨;夏季的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秋季的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冬季的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此外,全年中的月份按照月相变化周期而设置。即大月30天,小月29天。农历每月的初一称为“朔”,每月的十五称为“望”。在“朔”日,月球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暗影对着地球,而与太阳同时出没,于是人们看不到月亮。在“望”日,地球运行到了太阳与月球中间,太阳从西方落下,月亮从东方升起,因而能看到满月。由于农历一年约为355日,与地球年相差约11日左右,所以每3年要置一闰月,每19年要置7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也叫闰年,具体闰哪个月,则要视节气情况灵活而定。
农历既依据地球回归年所用时间,又依据月相变化而指定,而且以身边的气象与物候条件、农事活动为参照,实用性强,因而成为四季分明,便于记忆的历法。在我国,农历历法尤其适用于中原的广大地区。
中国人晚上看月亮,发现每经过29或30 个日出日落(意思就是“天”啦),月亮就会由缺到圆再变缺变化一次,所以称之为1个月。
而经过12个月,地面上的四季也会变化一次。农历就是以月亮的运动来制定的历法。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2-18 06:27
农历是从夏朝开始产生的
农历是我国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又名夏历、中历、旧历,民间也有称阴历的。它用严格的朔望周期来定月,又用设置闰月的办法使年的平均长度与回归年相近,兼有阴历月和阳历年的性质,因此在实质上是一种阴阳合历。农历把日月合朔(太阳和月亮的黄经相等)的日期作为月首,即初一。朔望月的平均长度约为29.53059日,所以有的月份是30日。称月大;有的月份是29日,称月小。月初所在的日期,按太阳和月亮的位置推算定,不机械地安排。农历以12个月为一年,共354日或355日,与回归年相差11日。为此,通过每十九年安插七个闰月的办法回以协调。闰月的安排由二十四节气来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