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2 01:33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07:05
青少年轻生事件频发,但各种心理干预机制好像并未奏效。
自疫情爆发以来,全球青少年轻生发生率不断上升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专家指出,要启动危机干预预警系统,将心理危机干预应用于青少年群体的各种突发事件当中。
于是各地教育主管部门也都要求校园内开设心理咨询室、并配齐专职心理老师,设置服务热线等方式以便方便学生主动寻求帮助,并为学生开展心理疏导。
但青少年轻生事件仍然频发,某城市医院的门诊数据显示,13~16周岁,抑郁症伴随轻生倾向的患者占学生患者比率很高。
各种心理干预机制之所以失效,多因主动寻求帮助的青少年比例较低。
遇到过一些有抑郁自杀倾向的孩子,多数是单亲家庭或者父母感情不好的家庭,他们在家里感觉不到关怀与温暖,甚至在学校也没有比较要好的朋友。
这样的孩子多数不太会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与感受,当然有时候还会有一些自卑,自己的难处和痛苦也不太想和别人倾诉,也不知道如何正确处理自己的这些负面情绪。
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他们也根本不愿意说给别人听,也怕别人会笑话自己,把所有的心事都藏在心底,直到自己无法承受的时候选择轻生。
各种心理干预机制之所以失效,就是因为中间少了一个环节,青少年心理问题不能被及时发现。
回头看看这些轻生的年轻生命,大多数是因为学业压力、亲子矛盾,深度网瘾以及拖延惯性产生的心理冲突等而导致的,但这些问题并未被及时发现。
作为孩子的家长,很多时候只注重孩子的生活质量,给他们提供更为丰富的物质生活,而并不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甚至有些孩子没了之后,家长都觉得不可能。
而事实上父母的教育方式,教师的情绪问题都会无时无刻传导给孩子,再加上孩子考核压力,排名焦虑等导致的负能量,就成为压垮青少年的最后一根稻草。
与孩子们朝夕相伴的是孩子的家长,最可能第一时间发现孩子问题的也是家长,只有家长能第一时间发现孩子的问题,这个时候家长的干预才是最有效的。
只有家长发现问题及时联合学校的干预手段,才能将孩子从悬崖边拉回来,没有家长的关怀与关注,学校的干预机制就形同虚设。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07:05
因为刺激太多了,所以干预没有用,还是需要他们从小就培养自己的心理承受,提高阈值。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07:05
很少有人去关注他们,这导致内心越来越空虚。要想避免还得父母多多陪伴孩子,多给孩子一些关心。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07:06
因为现在互联网发达,青少年无法有自我判断力,暴露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之下,心理健康很难有一个比较好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