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19:56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4-17 10:03
粽叶都是青青的,放置一段时间后,会逐渐变成黄绿色或者黄褐色。经验丰富的老人会将粽叶泡在水中保存,或将其悬挂晾干,待食用时再放到水中浸泡复原。
一些生产粽子的厂家为了保证粽子的“卖相”,在浸泡粽叶的时候向水中添加工业硫酸铜和工业氯化铜,这样粽叶便可以达到“返青”效果。
市场上的粽子多用芦苇叶、箬竹叶。粽叶颜色翠绿,并不代表粽子新鲜,反而可能藏有安全隐患。他指出,粽叶的绿色主要来自叶绿素,但叶绿素是一种非常不稳定的色素,粽叶受到高温、氧气的影响,颜色就会变黄变褐。
粽子经过运输和储存,与消费者见面时粽叶很难保持新鲜的绿色;蒸煮熟透后,粽叶就更难保持绿色了。
扩展资料:
广东挑选粽叶和粽绳小秘诀:
1、粤西-粽叶芦功效多多:
粤西人习惯用粽叶芦(也称莽草)来包粽子。粽叶芦主要生长在广东、广西等地的山坡、山谷或树林下,便于村民采摘售卖,据说有止咳平喘、清热利湿等功效。
粤西还有一种搭配粽叶芦的绳子,叫假菠萝粽藤,其韧性极好,不容易断。这对“最佳搭档”包出来的粽子特别结实。有多年包粽子经验的梁姨说,包粽子前得先把粽叶芦和假菠萝粽藤彻底煮熟,接着浸泡一个晚上,再用刷子把叶子一片片刷干净,否则包出来的粽子会又苦又黄。
2、东莞-蕉叶散发缕缕香:
东莞麻涌盛产香蕉,硕大的蕉叶随处可见。因此,村民就地取材,用香蕉叶包裹粽子,制作出来的蕉叶粽与身穿芦苇叶或箬叶的粽子风味自是不同。
端午节前夕,不少麻涌人去周边的香蕉种植地里采摘合适的蕉叶,以温水泡洗干净,裁好尺寸用作粽叶。裹好的蕉叶粽需以明火煮5个小时左右,而且粽子要完全浸泡在水中,这样蕉叶粽才不会暗藏“夹生米”。
3、潮汕-“栀粽”还需咸草配:
“栀子花开,如此可爱。”鲜为人知的是,在潮汕地区,人们喜欢用栀子对糯米进行着色和调味,再用咸草来包裹,制作出节令特色小食“栀粽”。
栀子的枝叶四季不凋,香味诱人,栀子果实自古就被用作染料。在汕头高级技工学校老师陈文修看来,利用栀子对食物进行着色和调味,是潮汕人的一大创造。
4、河源-稻秆作绳很环保:
河源客家人包粽子一般采用乡村常见的箬叶、芭蕉叶等材料,捆扎的粽绳以稻秆、竹篾、灯芯草或蒲草居多,使用这些天然材料既环保又实用。
人们在每年的夏收或秋收季节,将稻秆晒干备用,到了端午时节就用来包粽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粽叶
人民网-北粽清香甜 南粽味咸鲜 粽叶过绿藏隐患
人民网-“粽”是叶飘香 广东挑选粽叶和粽绳都有这些小秘诀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4-17 11:21
粽叶都是青青的,放置一段时间后,会逐渐变成黄绿色或者黄褐色。经验丰富的老人会将粽叶泡在水中保存,或将其悬挂晾干,待食用时再放到水中浸泡复原,但是这两种做法都无法让粽叶一直保持青绿色。近年来,一些生产粽子的厂家为了保证粽子的“卖相”,在浸泡粽叶的时候向水中添加工业硫酸铜和工业氯化铜,这样粽叶便可以达到“返青”效果。
首先,粽子返青并非染色。粽叶和其它绿色蔬菜、绿色植物叶片一样,其绿色来源于叶绿素及其含镁衍生物。他们在光、热、酶、化学物质等作用下,叶绿素降解、异构;其含镁衍生物脱镁便形成*或橄榄褐色,也就是我们常见的黄叶或叫干叶。在黄叶或干叶中存在的叶绿素脱镁衍生物,当存在足量的锌或铜离子时,它们可与锌或铜形成绿色络合物。粽叶的返青加工,正是以氯化铜、氯化锌、焦亚硫酸钠等为络合试剂,通过干粽叶挑选、络合返青、清洗、酸泡、再清洗、沥干、真空包装而成。这种以通过生成叶绿素金属络合物而达到形成一种更易接受的绿色的加工工艺,是一种国际上常用的护色(护绿)技术,并非人们通常所认为的(色素)染色。
其次,叶绿素金络合物的商业应用,在大多数受欧共体法规制约的欧洲国家早已允许将其使用于罐装食品(罐装蔬菜)、汤料、糖果和乳制品中。联合国世界粮农组织(FAO)也批准可将其安全用于食品,但要求游离铜离子含量不得超过200mg/kg。GB2760《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规定:叶绿素铜钠盐作为食品添加剂,在其使用范围(如:糖果、果冻、雪糕、饼干等)内,最大使用量为500mg/kg。
其三,GB15199《食品中铜限量卫生标准》对食品中铜含量(≤10mg/kg)的*,是指直接食用部分,不能主观等同于作为包装的棕叶。
其四,叶绿素金属络合物具有较强的光、热、酸稳定性。试验表明:经过返青加工的棕叶,在清水中100℃加热1h颜色几无变化,加热4h其颜色等级(-a值)降低≤0.7;而粽体本身的酸性反会增加叶体中络合物的稳定性。因此,只要遵循合理的护色工艺并保证游离铜离子的一定限量,铜离子的游离不会污染粽体而影响其使用安全性。铜作为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对大多数哺乳动物是相对无毒的。铜中毒主要为误食铜盐所至。成年人每日铜参考摄入量为2mg,平均吸收率为40% - 60%;每天摄入量超过正常量10倍以上未见慢性中毒。铜和碘及其他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维生素一样不可或缺、不可过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