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张艺谋导演的《活着》?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19:59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30 07:51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电影的改编是低俗和功利的。
张艺谋对小说情节中可悲、可怒的元素进行了极尽粉饰,将余华颇为复杂的小说,改造为了无害的、小资感伤的民族名片,去掉了有可能造成危险的锋芒,回归了醇厚的拨乱反正主流旋律。
举例:
有庆死于为*夫人抽血,活活抽死,为了救上等人的命,把一个孩子害死了。有庆说抽的头晕,全身苍白,还不住手,还继续抽,说“献血都这样”,最终有庆死了。
那时候有庆已经不行了,可出来个医生说血还不够用。抽血的是个乌龟王八蛋,把我儿子的血差不多都抽干了。有庆嘴唇都青了,他还不住手,等到有庆脑袋一歪摔在地上,那人才慌了,去叫来医生,医生蹲在地上拿听筒听了听说:"心跳都没了。"
医生也没怎么当会事,只是骂了一声抽血的:"你真是胡闹。"就跑进产房去救*的女人了。
张艺谋改为有庆被误杀,并且是区长“缺乏睡眠”,而且区长也受伤了,甚至还付出了自己最喜欢的汽车作为代价,后来还心心念念了一辈子,有庆的死所折射出的种种随处可见的现实被消隐在一片正能量尴尬煽情中。
这一改动非常低俗。
张艺谋把皮影戏加入更是纯纯为了故作深刻和拿奖去的,展示民族符号,在《长城》中他加入了秦腔也是这个路数,拿奖骗外宾。
其他的一些改动,如家珍病的走着路能摔倒,村民们笑嘻嘻的说夜里干的太狠了,队长作威作福,延续了历史,流氓样子电影并未表现出来。
人民公社请风水先生看屋子,烧了老孙的屋,还是饥饿年代用人们嘴里省下来、抠出来的油浪费、玩闹似的烧的,老孙说烧了我也得死了,这些也没有拍。
有庆穿不起鞋,鞋底都磨穿了还继续穿,为了珍惜来之不易的鞋子,上学路上光着脚走路,把鞋拿着,下雪天也是这样。衣服更是破破烂烂的。结果电影里有庆穿的里三层外三层,和欺负凤霞的小孩子打架那场戏,衣服恨不得比地主家孩子穿的都要好。
占故事很大篇幅的饥饿,从头到尾的饥饿,完全删除,你在电影里看得出他们饥饿过?
贫穷,完全从头到尾摆脱不了的贫穷,完全架空为符号。有庆的饭盒比我的都好,大炼钢铁时家里那一桌子碟碟碗碗,我好像看见了史矛革的金库了,都眼晕了。余华小说里对贫穷的概念表现的非常清楚,《细雨中呼喊》,亲爹吃点饭都要摆臭脸,最后老头被排挤的盼着自己死。摔了一个碗,一是没有替代的了,物资匮乏到极点,二是摔了碗的人给家里造成了极大的麻烦,贫穷造成的消沉和恐怖气氛,在电影中完全轻松和谐,福贵的日子看上去几乎是小康的。
电影中原创了一个人物,王教授。原著中只是说凤霞产后出事死了,而电影原创了一段低能剧情:说学生们把老教授们都*了,所以没人会看病了,电影表现了造反的学生们一开始志得意满胸有成竹的样子,到凤霞大出血后,戏剧性的大喊“我没学过,我不会呀!”完全变成了丑角。
这点情节太拙劣了,漫画一样,给外国人看的。
至于再后来,家珍死了,包产到户以后,二喜去城里干苦力,拉板车,呼哧呼哧气都喘不过来,还要背着儿子苦根,在板车上绑竹竿晾尿布,在城里完完全全作为一个原始人、失去*挣命的农民挣扎在最底层。后来二喜拉水泥板被挤扁了,死的一根完整的骨头都没有。
福贵在私有化社会过的更是猪狗不如的生活,下了雨爷孙俩抢收棉花,累的小孩子发了烧,家里都没有糖给他熬姜糖水,豆子都难得吃上,吃豆子高兴的撑死了。
这些事情由于发生的年代不对劲,所以电影不允许发生,宁肯把时间大幅度的浪费给重复的镇长被错划资产阶级反*啦,春生要重开了之类的,却不肯稍微花一分钟给后来这些事一些内容,来让故事从【昏君当道,民不聊生】这种传统的低能叙事超脱出来,格局更大一点,去着眼于历史和文化,而非一朝一代甚至一家一姓甚至一条路线的责任去。
种种情形来看,贫穷、饥饿、彷徨、如蛆附骨的苦难,全部被拆解,电影结局时,外孙馒头玩小鸡,福贵说生活越来越好,电影变得非常低俗。《活着》无法和《霸王别姬》比较,也谈不上在94年获得一席之地。未来如果有人再翻拍余华的这本小说,很难拍的比张艺谋版本更低俗。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30 07:52
1993年,向来小气的张艺谋找到余华,想用25000的改编费把《活着》拍成电影。这把余华吓坏了,因为张艺谋找苏童改编《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时候,才给了4000块改编费,苏童还觉得自己赚到了。
所以面对这么一大笔改编费,余华始终以为在做梦。直到张艺谋真的把20000块送到他的手上,他才知道这是事实!
那个时候余华的稿费才400块钱,他还和老婆挤在一间小房子里,好在生活的艰难让他不由生出一股力量,这股力量一直鼓励着他坚持创作。
其实余华很愿意让别人把自己的作品拍摄成电影,毕竟看到作品的人越多越好,再说电影还能带火小说原著,于是余华很快地答应了。
后来有一次余华在酒店和大家一起讨论剧本的时候,副导演王斌把余华叫到一旁,想跟余华聊一聊改编费的事情,没想到余华刚一听到,脸色顿时大变说:“改编费不是都已经定下来了吗?还商讨什么?”还没等副导演说完就气哄哄地走掉了。
过了一会,王斌打电话给余华解释说:“我和艺谋导演是想把您的改编费提到50000块,想让您在作品里面多加些细节,以后改稿也更方便些,这才跟您说到稿费的事”,余华听完楞住了,这还是第一次遇到导演主动提改编费的事情,他也不知道说什么好。
后来余华真的给《活着》这部作品添加了十多万字,还加了不少精彩的章节。1994年张艺谋带着《活着》这部电影去参加戛纳电影节,这部电影也得到了评委的一致的好评,还获得了很多的奖项。
由于电影的热度带动了原著,《活着》这*篇小说开始慢慢地进入到大众的视野,先后翻译成十几种语言出版。4年后余华凭借作品《活着》获得了意大利文学最高奖项,也一跃成为了国内当红的畅销书作家、会赚钱的作家,《活着》的版税达到1550万。
余华在书中说:“人活着是为了自己本身而活着,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活着需要意义,也需要勇气。”
这部作品中主人公富贵是地主家的儿子,家财万贯。年轻的时候浪荡不羁,沉迷于*,由于过于张扬,掉进了别人设好的圈套,把家里的财产都给败光了,一夜之间沦为了穷人,父亲被活活地气死。
父亲的死亡也让富贵清醒了过来,他决定痛改前非,好好生活。但富贵的生活并没有因为他的改变顺利下去。在他请医生为母亲看病的路上,被抓去充当了壮丁,回来的时候发现母亲已经去世了。*夫人因为生孩子急需用血,让儿子被一个不负责任的医生抽血过量而死掉了。女儿也因为生产大出血去世,妻子随后也撒手人寰。
富贵看着亲人们相继离他而去,生命里难得的温情一次又一次被现实破坏。最后富贵买下了一头即将被宰杀的牛,并给它取名为“富贵”,和它一起度过余生。
余华用他那冷峻的笔调给我们呈现出了富贵少爷的荒诞、落魄、艰苦的故事。故事中富贵的亲人们相继离去,十分悲惨,而这个现实的故事让人们懂得了活着的内涵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活着?也明白了苦——才是人生的百态。
第一次看这本书,很不理解为什么命运一次又一次地把富贵推下“深渊”,但是他每一次都能顽强地活着,最后还能平静地叙述着这些经历。如果你慢慢读下去,你就会发现答案其实都在书中:活着是自己去感受活着的幸福和辛苦,无聊和平庸;幸存,只是别人的评价罢了。
这本书可以说是经典中的经典,他运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来讲述了一个我们都能明白的道理,还给我们传递了很多有价值的生活态度,这也是这本书能被大家一直喜欢的原因。
人生总会有些磨难,熬过去了,挺下来了,就过去了。回头看看还能风轻云淡地谈起,那便是成长。
如果一个人一生中经历了种种磨难,还能坚强乐观地生活下去,那他就是一个英雄。看到富贵这么饱经风霜却还是顽强地活着,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地生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