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别结合资产结构调整效应和财富效应说明我国货币*传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1 13:52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9:07
货币*是*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运行状态的各类方针和措施的总称,在国家宏观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货币*理论在宏观经济学中也处于核心地位。在货币*的研究中涉及到一个相当重要的方面即货币*的传导渠道问题。自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银行职能以后,我国现代意义上的货币*开始正式形成。在这20多年里,中国人民银行由原来的“*出纳”角色逐渐演变成了国民经济的重要宏观*部门,货币*由原来基本被忽视逐渐被公认为宏观*的重要手段。
自1984年我国建立*银行制度开始,*银行的*手段也随经济*的转化而逐步由直接*向间接*过渡,使货币*的传导机制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特征。从1984年至今,我国货币**工具及传导机制的变迁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一)直接*的货币*(1984~1993年)
这一时期,全国的货币*主要以央行的直接*为主,货币*工具主要为利率、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并不断加强对信贷规模和再贷款额度的控制。这一时期货币*传导中,1984~1985年为抑制信用失控采取紧缩的货币*,1986年紧缩货币*起到效果,当年工业增长速度下降到0.9%。由于要求放松银根的压力存在,*银行同年取消了信贷指令性控制做法。1986年银行贷款增加28.5%,农村信用社贷款增长42.1%,经济再度升温。1992年宏观经济*再度宽松,新一轮经济过热开始。当年信贷规模增长如表1所示,金融秩序出现混乱现象,人民银行开始实施严厉紧缩*。结合表1的数据分析,从*的实施结果来看,虽然直接*缺乏必要的弹性,使我国的货币供应量和经济增长大起大落,但就*而言,无论扩张还是收缩行为,都能很快实现货币**意图。
(二)直接*为主、间接*为辅的货币*(1994-1997年)
这一时期,*银行的货币*手段主要为信贷计划,其次为利率工具,存款准备金率这一常用的货币*工具在这一时期较少采用。1994年为了克服总需求受到抑制,而通货膨胀仍在继续的局面,选择了将治理通货膨胀作为货币*首要目标,从而开始了长达4年的从紧货币*。1994-1997年我国*银行货币*操作的最大特点是一再贷款和外汇市场的“对冲”操作来*基础货币供应量(见表2)。
表l:1984~1993年货币**结果 年份 信贷计划数(亿元) 实际信贷额(亿元) 增长率(%) 增长率(%) 增长率(%) GDP增长率(%) 通胀率(%)
1984 423 1176 49.5 34.3 34.8 16.9 2.8
1985 713 1140 24.4 14 25.4 13.5 8.8
1986 950 1685 23.3 29.4 20.6 8.8 6
1987 1225 1442 19.4 14.4 24 11.6 7.3
1988 1560 1519 46.7 21 21.2 11.3 18.5
1989 1600 1858 9.8 6.6 18.3 4.1 17.8
1990 1700 2757 12.8 19.2 28 3.8 2.1
1991 2100 2877 20.2 23 26.5 9.2 2.9
1992 2800 3526 36.5 25.2 31.2 14.2 5.4
1993 3800 4846 3513 38.3 37.3 13.5 13.2
资料来源:中国银行监督委员会网站。
表2:*银行基础货币结构变动 年份\增加额比例\基础货币工业主要渠道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增加额 比重 增加额 比重 增加额 比重
外汇占款 2302 64 2765 45 3072 87
对国有银行再贷款 2832 -79 1317 21 -2059 -54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1996.01-1998.01)。
(三)间接*为主的货币*(1998-2003年)
这一时期,*银行的货币管理采用资产负债比例取代贷款规模限额,在*工具上,注重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等,以强化对货币供应量的调节。1998-1999年为货币适度扩张时期。亚洲金融危机后,*银行为了克服商业银行“借贷”行为,采取了有利措施放松银根。2000-2002年8月货币*为稳中偏松时期。此期间,消费物价指数为0.6%,通货紧缩的现象并未完全消失。2002年9月~2003年末16个月间为通货适度紧缩时期。
(四)间接**的确立阶段(2004~2007年)
2004年以来,*银行采取了一系列市场化措施,对信贷资金的过快增长进行了“微调”,当时我国的货币*传导主要以信贷传导为主,汇率、利率等传导途径为辅的间接货币**基本确立。
(五)实行积极的财政*和适度宽松的货币*(2008年至今)
2008年9月全球金融危机蔓延以后,受金融危机影响,国际经济形势急剧恶化,我国经济受冲击加大,人民银行开始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五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从4.14%下调至2.25%累计下调1.89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从7.47%下调至5.31%累计下调2.16个百分点。四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见表3),货币*使用密度较为频繁。到了2009年下半年,已实现经济快速恢复增长,这时央行开始考虑宽松货币*适时逐渐退出的问题。
表3:存款准备金率调整 时间 存款准备金调整
2008.9.16 17.5%调至16.5%
2008.10.9 16.5%调至16%
2008.12.5 16%调至15%
2008.12.23 15%调至14.5%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2010年,货币供给平稳回落,货币*回归常态。进入2010年,中国人民银行分别于2010年1月18日、2月25日和5月10日,三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法定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农村信用社等小型金融机构暂不上调,以对冲银行体系部分过剩流动性,控制货币信贷总量适度增长,同时又兼顾到支持中小企业融资和农村金融发展。
2010年上半年,我国继续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但宽松力度有所减弱。中国人民银行三次上调了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货币供给逐渐平稳回落;引导银行把握信贷总量、节奏和结构,加强金融风险防范;银行体系流动性基本适度,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稳步推进,金融运行总体平稳。但也出现了资产价格剧烈波动、实际利率水平为负值、股票市场整体走弱和系统性金融风险集聚的情况。
2010年公开市场操作在流动性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市场流动性变化,灵活、适时、适度地开展公开市场操作,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
2010年6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新闻发言人表示,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我国国际收支状况,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银行此次汇率改革的直接目标是缓解国际压力。无论从5月外贸形势、国际投机性短期资本流向和国内CPI超过3%等国内因素来看,还是从全球汇率结构性变动看,此时人民币重启汇率改革的成本都是比较低的。在一定意义上,这意味着我国将容许一定程度的人民币缓慢升值,因此也意味着收紧国内总需求,减小了年内加息可能性。在2010年G20多伦多峰会召开前夕重启汇率改革,较好地把握了时机。今后,将继续按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进一步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发挥市场供求在人民币汇率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从上述各阶段货币*的实证分析不难看出,目前我国仍执行着信贷渠道为主的传导机制,但是随着经济、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利率传导渠道在货币*传导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资产价格渠道在货币*传导中的作用也逐步凸显出来。
三、我国货币*传导渠道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通过对我国货币*传导渠道发展沿革以及各种渠道发挥作用的约束条件的分析,结合货币*传导渠道存在的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一)利率传导渠道
在我国,由于利率市场化并未完成,利率形成机制不尽合理,使商业银行的信贷供给和企业的投融资行为受到制约,削弱了货币*的效果。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利率非完全市场化扭曲了利率的形成体系。在利率市场化国家,基准利率一般指央行再贴现率和再贷款利率,然后以此为基准通过货币市场利率中介等短期利率形成对应存贷款利率等长期利率的调节。由于我国存贷款等长期利率是受管制的,短期的货币市场利率难以通过市场化的利率期限结构来影响长期利率;存贷款利率作为一种*利率反而会对货币市场短期利率产生不小影响。如此一来,虽然短期利率已市场化,而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的长期利率并没有完全市场化,最终导致一方面投资、消费等经济变量对市场化短期利率的反应不灵敏,另一方面非市场化的长期利率失去了对经济资源市场均衡优化配置的功能。
第二,利率非完全市场化制约了消费和投资对利率的弹性。市场化的利率体现了社会投资报酬和资金成本,对于企业,市场化利率是其投资决策与内涵报酬率相比较的基准,而官方公布的贷款利率非市场化利率,不能真实反应企业的资金成本,这就造成了投资对官方公布的贷款利率不敏感。而从居民层面看,利率管制使利率长期处于低水平、波动幅度小且频率低,这使得财富收益的变化范围较小,即使利率有些微调,人们也不会因此认为财富收益有大的改变;同时,利率非完全市场化*了市场的流动性,并产生了对居民消费的抵减作用,从而进一步降低了利率变化对财富价值的影响程度,这从本质上制约了利率对消费和储蓄的影响力度。
第三,利率非完全市场化制约了商业银行的信贷供给。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利率具有调节经济的内在平衡机制,而利率非完全市场化破坏了这种平衡机制,对商业银行信贷供给形成制约。
第四,利率非完全市场化制约了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效率。发展中国家的利率管制对经济增长造成了较大损害,这些低的或负的实际利率造成了金融的非中介化,利率不能有效发挥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杠杆作用。就我国现实而言,以金融机构存贷差作为储蓄投资转化效率的考查指标,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存贷差一直在增加,长期沉淀在金融机构的资金,最终一部分会成为金融机构弥补不良贷款和亏损的资金,对货币*形成传导障碍。
第五,利率非完全市场化扭曲了股市价格。利率作为股票市场的一个敏感指标,*银行的每一次利率调整,甚至投资者对利率走势的预测或市场对利率变动的谣言都极易造成股价的波动,可以说,利率在某种程度上是股价变动的参照基准。在利率非完全市场化背景下,由于利率实质上充当了再分配的一种手段,而无法反映真实的资金供求关系,由此,实际利率的变动必然导致股票价格的非正常反应,这也是造成我国近年来股市泡沫、风险累积,最终导致股市传导机制不畅的重要制约因素。
(二)信贷传导渠道
第一,货币*通过信贷渠道在中国人民银行阶段传导不畅主要是由于利率弹性不足,利率的变化不能有效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进而影响其可贷资金规模。
第二,货币*通过信贷渠道在商业银行阶段传导不畅主要是由于商业银行存在多重经营目标,银行信贷供给不完全受可贷资金规模的影响。通过对银行信贷渠道各时期有效性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出:“企业主导时期”的传导非常有效;“*银行主导时期”和“商业银行主导时期”的传导是弱有效的。
第三,货币*信贷传导渠道在“企业主导时期”传导有效是由于企业所获得的贷款及时用于了生产性投资。正因为如此,货币*信贷传导渠道在“企业主导时期”这一传导过程中,实证分析结果显示银行贷款能影响国内生产总值。
(三)金融资产价格传导渠道
第一,股票资产在居民个人资产中的比重不高,财富效应不明显。从我国的情况来看,目前我国股民只占总人口不到5%,而美国的这一比例已达40%。而且,在我国居民的金融资产结构中,各类有价证券(债券、股票、保单)占全部金融资产的比例不足30%,主要还是现金和银行存款。此外,我国股票市场上的投机氛围较浓,股市波动较大,居民对股票收益和风险的认识较为谨慎,整个社会的股票持有率较低。这样,股价的变动对居民的实际资产额影响较小,因此股票价格变动对整个居民消费的影响有限。
第二,股票市场不完善,使“托宾Q效应”难以发挥。由于我国股票市场发展还处于初始阶段,股票市场中还存在一些制度性和*性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也阻碍了股票市场对国民经济的传导作用。
(四)汇率传导渠道
根据国际金融学的相关理论,在存在资本流动的条件下,货币*在固定汇率制下是无效的,即汇率传导渠道的影响与货币*的目标完全相反。因而,面对当前国际金融环境与加入WTO后的新形势,为增强货币*的自主性和有效性,对汇率制度进行改革或重新选择是必要的,扩大汇率制度的灵活性应是我国汇率制度改革的正确方向。同时应该看到在我国还存在一些实施灵活性汇率制度的不利因素:
第一,我国外汇市场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还是一个比较“薄”的市场,每日外汇交易量十分有限,外汇市场的规模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东亚新兴市场国家。这样一个薄的市场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如果扩大汇率变化的灵活性,就可能引起汇率的大幅波动,不仅起不到稳定经济的作用,反而会成为新的冲击源,对贸易和投资行为产生不利影响。
第二,我国的外汇市场如同其他各类金融市场一样,在发展早期存在市场规则不健全、监管不力、投资者行为不规范不理性等问题,而外汇市场本来就是存在着多重均衡的较为不稳定的市场,这些现象的存在可能进一步加剧汇率的波动性。
第三,我国的外汇市场还缺乏规避风险的交易工具,如果汇率的灵活性扩大,将加大企业和金融机构面临的汇率风险。
第四,我国的汇率制度安排还不能完全从短期宏观经济稳定的角度来考虑,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为实现一些中长期的发展目标可能会在短期内扭曲市场,降低市场效率,但这种代价从长期看是值得的。
第五,东欧转型国家的实践表明,从固定汇率制向浮动汇率制的转变,采取逐步加大汇率制度灵活性的渐进方式,实效要优于“休克疗法”的转变方式。
四、对策建议
面对当前这种多种货币*传导渠道并存的局面,我国应在进一步完善信贷渠道和利率渠道作用的同时,兼顾资产价格渠道和汇率渠道的发展。
(一)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提高利率弹性
1.逐步扩大商业银行贷款利率浮动范围
目前我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和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以及外汇存贷款利率已经放开,为加强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商业银行应有确定利率的自主权,并逐步扩大其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使市场利率能够灵敏地反映资金的供求状况,发挥利率优化配置资源的作用,以支持经济发展。
2.适度调整利率结构
建立合理的利率结构是利率市场化的基础。合理的利率结构应包括*银行与商业银行间的资金利率结构;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间的利率结构;利率与其他资产负债业务间的利率结构。只有建立合理的利率结构,才能发挥利率市场化的积极作用。
3.加强对利率渠道运行的监管
在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应加强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货币*运行状况的监管,以便于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同时,应建立有效的风险监测体系,增强金融*的透明度,来减少利率形成机制的偏差,提高利率市场化的有效性。
4.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提高其利率敏感性
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促使其作为真正的市场主体通过竞争获得资金,使利率发挥对投资的调节和导向作用。目前,我国必须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实行国有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改革,促使国有企业出资人到位,避免“出资人缺位”现象的出现,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理性的市场竞争主体,增强成本约束,增强企业对投资成本和风险变化的敏感度和应对能力,提高对货币*变动作出反应的敏感性。
5.完善非国有企业治理结构,提高个体、私营企业的素质
非国有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要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行股份制改造,改变家族式管理模式,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同时要加强和改进对非国有企业的金融服务,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的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从而扩大货币*传导的覆盖面。
6.改善居民资产负债结构
拓宽居民投资渠道,大力发展货币市场基金、个人委托贷款、集合信托、集合理财、保险等投资工具,促进居民金融资产多元化。进一步发展个人消费信贷,规范发展个人经营性贷款,增加个人信用消费和投资对货币*的敏感度。
(二)改革商业银行内部机制、完善货币*信贷传导渠道
1.继续推进国有商业银行的综合改革,充分发挥其在国民经济中资金融通中介的主导作用
积极推进国有商业银行实施股份制改造,优化产权结构、明晰产权关系。进一步明晰和改善产权关系,优化产权结构。另一方面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先进的管理方式和金融产品,树立盈利目标和所有者权益最大化的经营理念,增强国有银行的国际竞争能力,保持银行体系的稳定,为货币*的传导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2.加强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
按照《巴塞尔新协议》的要求,该协议将于今年在全球银行业全面实施。为此,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应加强《巴塞尔新协议》的研究,完善国有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和内部控制强化银行内部权力的约束与监管,以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防范金融风险。建立银行的信息披露制度,尤其是加强银行衍生交易工具的信息披露,增强银行信息的透明度,以保证银行稳健,安全运营。建立有效的内部风险控制机制,实现内部稽核管理*的独立性。
3.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增强货币*的覆盖面
加快现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增资扩股、上市和兼并重组,吸收民间资金建立规范的地方中小金融组织,为当地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将货币*的效力带到地方,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这些分散在地方的金融组织对当地的中小企业情况比较熟悉,取得信息的成本比较低,运作比较灵活。中小银行的发展壮大,为中小企业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通过非国有银行与非国有经济的相匹配发展,使货币*的效力传导到国民经济的各个组成部分,从而使货币*的影响更加全面有效。
(三)建立健全金融市场体系,提高资产价格渠道的有效性
1.疏通股票市场渠道
第一,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健全股票发行手续,严格实行退市制度以抑制投机性泡沫。众多绩优公司是增强投资者长期投资信心和股票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础。我国一部分上市公司经营效益低下甚至亏损,失去了投资的价值,往往就成为投机炒作的对象。
第二,建立规范的信息披露制度,切实提高市场透明度。庄家操纵市场、噪音交易者非理性行为等的发生,主要源于市场信息的不对称。规范的信息披露制度要求信息披露要体现有效性、及时性和充分性的原则;信息披露的内容、格式和标准要统一化和规范化,以便投资者进行比较和分析。
第三,构建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联系机制。我国要在加强金融中介风险管理、提高金融监管水平的基础上,“开明流,堵暗流”,进一步沟通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联系。要建立规范的证券融资渠道,有条件地使银行与证券业、资本市场与信贷市场资金互相融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有效控制资金供求量;进一步扩大券商进入同业拆借市场的数量,完善股票质押贷款管理办法,对质押率、平仓线等予以弹性控制;允许券商进入银行间的国债回购市场;更进一步放宽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将传统的存贷款业务扩展到投资银行业务,在参与企业的兼并重组和银行不良资产的剥离重组方面发挥自己的优势。
2.疏通房产市场渠道
第一,加强*的宏观*,平抑房地产的周期波动,防止供求关系过大波动。供给方面,应尽力改善住房供应结构。当前,宏观*的重点应放在调节商品住房的供求关系,改善住房供应结构,扩大普通商品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比重上。要严格土地转让管理,对不符合法律规定条件的房地产开发项目用地,要严格禁止转让,依法制止“炒买炒卖”土地行为。需求方面,以引导需求来*房地产市场。一是要运用税收*,对短期投机行为进行打击;二是金融*不能“一刀切”,应区分投机需求与正常需求,同时要考虑地区差异;三是控制土地的重点应是控制土地炒作,而不是控制土地供应,可以通过对闲置的土地进行征税,增加土地的持有成本;四是对商品房预售进行严格监管,加强网上备案和销售合同管理,防止虚拟交易、炒卖楼花、加价出售、拒售房屋等炒作行为;五是完善信息公开披露制度,培育正确的住房消费观念,引导人们理性购房,避免百姓盲目跟风搭车,成为最后的买单者,引起房市和社会动荡;六是对投机需求宜“疏”,不宜“堵”。
第二,拓宽融资渠道,实现房地产融资渠道多元化。一是要加大房地产企业上市的规模,同时鼓励一些实力强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发*地产建设债券。二是大力发展以具体项目融资为主要特征的私募型房地产信托产品,积极鼓励一些具备良好资质的房地产企业与证券公司合作成立产业投资基金,逐步推动以购买和长期持有成熟物业为目的的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的发展。三是尽快在中国建设银行等商业银行试点的基础上扩大住房抵押贷款资产证券化的实施范围,改善房地产贷款结构,增加房地产贷款的流动性,同时缓解资本充足性指标对银行资产扩张的压力。四是吸引外资投入房地产市场,鼓励境外投资银行来华建立以房地产业为投资方向的合作项目和项目投资。五是建立房地产金融资产的流通市场体系,借助资产证券化、指数化、基金化等金融手段,实现房地产金融资产的流通和交易。
(四)改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证汇率*与货币*的协调
随着我国经济对外开放度的提高,人民币“自由兑换”进程也在加快,汇率渠道在我国货币*传导机制中的作用和地位将逐步提高。从实践来看,这项制度基本符合我国国情。但是必须看到,目前我国的汇率形成机制是在强制结售汇及外汇周转限额的约束下形成的。这种汇率形成机制一定程度上会使央行在综合运用汇率*、货币*干预外汇市场时处于被动地位。因此,为疏通汇率传导渠道,配合货币*的实施,要对外汇制度进一步深化改革,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第一,逐步推行企业意愿结售汇和外汇周转限额弹性制度,改变外汇市场供过于求的局面,以减轻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充分发挥银行“蓄水池”的功能,扩大企业在经常项目下保留现汇的比例,降低企业的汇率风险和经营成本,增强在国际市场在的竞争能力。
第二,为保证*银行在外汇市场上公开业务的顺利开展,应在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的前提下,根据国际市场情况调整汇率,放宽汇率波动幅度,增强名义汇率的灵活性,使由于外资流入形成的外汇供过于求的局面,由本币汇率的适度上浮而得以缓解,从而减少央行被动投放基础货币的压力。
第三,要加快外汇市场的发展,适当增加其他类型的外汇市场交易主体,扩大交易主体的数量,逐渐弱化*银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刺激市场交易的活跃程度,增大市场交易的规模,为浮动汇率制的真正实施准备一个良好的外汇市场。
第四,建立合理的外汇储备管理制度,逐步将国家外汇储备与其他外汇分开。我国净外汇资产与*银行基础货币的管理有很大关系,近年来,人民银行一直难以摆脱随外汇占款增减而被动投放或收缩基础货币的局面,主要是没有把国家外汇储备与其他外汇分开。实际上,*银行应只对保持合理的外汇储备负责。逐步实现*银行外汇资产的证券化,按照安全、流动、微利的原则将外汇储备用好。
第五,实现*银行*手段的多样化,应创造条件改变目前*手段单一的状况,采用多种手段*汇市,包括银行间市场公开业务、远期外汇市场干预、利率调整以及财政和货币*的调整等。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9:07
我国的货币*是自上而下的,也就是说货币首先供应给那些国家的大型建设项目,比如基础设施建设,国家重点扶持的项目等等。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最先得到这些货币的企业大多数都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他们首先得到这些货币,其中的一部分作为利润和工资留在了企业及发给了员工的工资,另外一部分作为成本采购了原材料等等,于是剩下的那部分钱进入了二级企业和二级企业工作的个人,二级企业又采购其所需要的原材料及付给员工工资以此类推。。。。。。
这个过程也许需要一年多的时间,也就是说刚开始的时候最先得到货币的那些企业和个人赚了很多钱,并且由于那个时候货币还处于自上而下传导的过程,所以社会上还感觉不到有通胀的压力,然而这些货币最终都需要购买最初级的原材料-----也就是农产品及矿产品等等。于是到了这一个环节以后,大家突然发现物价上涨了,最明显的就是粮食等农产品价格的上涨,于是大家惊呼通胀来了。于是专家开始分析通胀的原因,他们会得出结论-----本轮通胀主要是由于农产品价格上涨引起的,于是一系列的*或扶持*出台了。当央行的四万亿从大型的央企一直往下传导,各个级别的人都得到了相应的货币,直到传导到农产品这个环节的时候人们说通胀来了,*开始采取措施*农产品价格。于是不公平出现了,央行多发出的四万亿本来应该平分给每个人,这样即使通胀来了,大家的收入也得到了相应的增加。然而往往是市场刚刚准备将这些货币分给最后一批受众-----农民的时候,国家出手干预了。当初四万亿的错误却被抛到脑后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9:08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269-2008147708.htm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9:07
货币*是*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运行状态的各类方针和措施的总称,在国家宏观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货币*理论在宏观经济学中也处于核心地位。在货币*的研究中涉及到一个相当重要的方面即货币*的传导渠道问题。自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银行职能以后,我国现代意义上的货币*开始正式形成。在这20多年里,中国人民银行由原来的“*出纳”角色逐渐演变成了国民经济的重要宏观*部门,货币*由原来基本被忽视逐渐被公认为宏观*的重要手段。
自1984年我国建立*银行制度开始,*银行的*手段也随经济*的转化而逐步由直接*向间接*过渡,使货币*的传导机制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特征。从1984年至今,我国货币**工具及传导机制的变迁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一)直接*的货币*(1984~1993年)
这一时期,全国的货币*主要以央行的直接*为主,货币*工具主要为利率、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并不断加强对信贷规模和再贷款额度的控制。这一时期货币*传导中,1984~1985年为抑制信用失控采取紧缩的货币*,1986年紧缩货币*起到效果,当年工业增长速度下降到0.9%。由于要求放松银根的压力存在,*银行同年取消了信贷指令性控制做法。1986年银行贷款增加28.5%,农村信用社贷款增长42.1%,经济再度升温。1992年宏观经济*再度宽松,新一轮经济过热开始。当年信贷规模增长如表1所示,金融秩序出现混乱现象,人民银行开始实施严厉紧缩*。结合表1的数据分析,从*的实施结果来看,虽然直接*缺乏必要的弹性,使我国的货币供应量和经济增长大起大落,但就*而言,无论扩张还是收缩行为,都能很快实现货币**意图。
(二)直接*为主、间接*为辅的货币*(1994-1997年)
这一时期,*银行的货币*手段主要为信贷计划,其次为利率工具,存款准备金率这一常用的货币*工具在这一时期较少采用。1994年为了克服总需求受到抑制,而通货膨胀仍在继续的局面,选择了将治理通货膨胀作为货币*首要目标,从而开始了长达4年的从紧货币*。1994-1997年我国*银行货币*操作的最大特点是一再贷款和外汇市场的“对冲”操作来*基础货币供应量(见表2)。
表l:1984~1993年货币**结果 年份 信贷计划数(亿元) 实际信贷额(亿元) 增长率(%) 增长率(%) 增长率(%) GDP增长率(%) 通胀率(%)
1984 423 1176 49.5 34.3 34.8 16.9 2.8
1985 713 1140 24.4 14 25.4 13.5 8.8
1986 950 1685 23.3 29.4 20.6 8.8 6
1987 1225 1442 19.4 14.4 24 11.6 7.3
1988 1560 1519 46.7 21 21.2 11.3 18.5
1989 1600 1858 9.8 6.6 18.3 4.1 17.8
1990 1700 2757 12.8 19.2 28 3.8 2.1
1991 2100 2877 20.2 23 26.5 9.2 2.9
1992 2800 3526 36.5 25.2 31.2 14.2 5.4
1993 3800 4846 3513 38.3 37.3 13.5 13.2
资料来源:中国银行监督委员会网站。
表2:*银行基础货币结构变动 年份\增加额比例\基础货币工业主要渠道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增加额 比重 增加额 比重 增加额 比重
外汇占款 2302 64 2765 45 3072 87
对国有银行再贷款 2832 -79 1317 21 -2059 -54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1996.01-1998.01)。
(三)间接*为主的货币*(1998-2003年)
这一时期,*银行的货币管理采用资产负债比例取代贷款规模限额,在*工具上,注重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等,以强化对货币供应量的调节。1998-1999年为货币适度扩张时期。亚洲金融危机后,*银行为了克服商业银行“借贷”行为,采取了有利措施放松银根。2000-2002年8月货币*为稳中偏松时期。此期间,消费物价指数为0.6%,通货紧缩的现象并未完全消失。2002年9月~2003年末16个月间为通货适度紧缩时期。
(四)间接**的确立阶段(2004~2007年)
2004年以来,*银行采取了一系列市场化措施,对信贷资金的过快增长进行了“微调”,当时我国的货币*传导主要以信贷传导为主,汇率、利率等传导途径为辅的间接货币**基本确立。
(五)实行积极的财政*和适度宽松的货币*(2008年至今)
2008年9月全球金融危机蔓延以后,受金融危机影响,国际经济形势急剧恶化,我国经济受冲击加大,人民银行开始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五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从4.14%下调至2.25%累计下调1.89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从7.47%下调至5.31%累计下调2.16个百分点。四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见表3),货币*使用密度较为频繁。到了2009年下半年,已实现经济快速恢复增长,这时央行开始考虑宽松货币*适时逐渐退出的问题。
表3:存款准备金率调整 时间 存款准备金调整
2008.9.16 17.5%调至16.5%
2008.10.9 16.5%调至16%
2008.12.5 16%调至15%
2008.12.23 15%调至14.5%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2010年,货币供给平稳回落,货币*回归常态。进入2010年,中国人民银行分别于2010年1月18日、2月25日和5月10日,三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法定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农村信用社等小型金融机构暂不上调,以对冲银行体系部分过剩流动性,控制货币信贷总量适度增长,同时又兼顾到支持中小企业融资和农村金融发展。
2010年上半年,我国继续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但宽松力度有所减弱。中国人民银行三次上调了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货币供给逐渐平稳回落;引导银行把握信贷总量、节奏和结构,加强金融风险防范;银行体系流动性基本适度,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稳步推进,金融运行总体平稳。但也出现了资产价格剧烈波动、实际利率水平为负值、股票市场整体走弱和系统性金融风险集聚的情况。
2010年公开市场操作在流动性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市场流动性变化,灵活、适时、适度地开展公开市场操作,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
2010年6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新闻发言人表示,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我国国际收支状况,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银行此次汇率改革的直接目标是缓解国际压力。无论从5月外贸形势、国际投机性短期资本流向和国内CPI超过3%等国内因素来看,还是从全球汇率结构性变动看,此时人民币重启汇率改革的成本都是比较低的。在一定意义上,这意味着我国将容许一定程度的人民币缓慢升值,因此也意味着收紧国内总需求,减小了年内加息可能性。在2010年G20多伦多峰会召开前夕重启汇率改革,较好地把握了时机。今后,将继续按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进一步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发挥市场供求在人民币汇率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从上述各阶段货币*的实证分析不难看出,目前我国仍执行着信贷渠道为主的传导机制,但是随着经济、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利率传导渠道在货币*传导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资产价格渠道在货币*传导中的作用也逐步凸显出来。
三、我国货币*传导渠道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通过对我国货币*传导渠道发展沿革以及各种渠道发挥作用的约束条件的分析,结合货币*传导渠道存在的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一)利率传导渠道
在我国,由于利率市场化并未完成,利率形成机制不尽合理,使商业银行的信贷供给和企业的投融资行为受到制约,削弱了货币*的效果。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利率非完全市场化扭曲了利率的形成体系。在利率市场化国家,基准利率一般指央行再贴现率和再贷款利率,然后以此为基准通过货币市场利率中介等短期利率形成对应存贷款利率等长期利率的调节。由于我国存贷款等长期利率是受管制的,短期的货币市场利率难以通过市场化的利率期限结构来影响长期利率;存贷款利率作为一种*利率反而会对货币市场短期利率产生不小影响。如此一来,虽然短期利率已市场化,而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的长期利率并没有完全市场化,最终导致一方面投资、消费等经济变量对市场化短期利率的反应不灵敏,另一方面非市场化的长期利率失去了对经济资源市场均衡优化配置的功能。
第二,利率非完全市场化制约了消费和投资对利率的弹性。市场化的利率体现了社会投资报酬和资金成本,对于企业,市场化利率是其投资决策与内涵报酬率相比较的基准,而官方公布的贷款利率非市场化利率,不能真实反应企业的资金成本,这就造成了投资对官方公布的贷款利率不敏感。而从居民层面看,利率管制使利率长期处于低水平、波动幅度小且频率低,这使得财富收益的变化范围较小,即使利率有些微调,人们也不会因此认为财富收益有大的改变;同时,利率非完全市场化*了市场的流动性,并产生了对居民消费的抵减作用,从而进一步降低了利率变化对财富价值的影响程度,这从本质上制约了利率对消费和储蓄的影响力度。
第三,利率非完全市场化制约了商业银行的信贷供给。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利率具有调节经济的内在平衡机制,而利率非完全市场化破坏了这种平衡机制,对商业银行信贷供给形成制约。
第四,利率非完全市场化制约了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效率。发展中国家的利率管制对经济增长造成了较大损害,这些低的或负的实际利率造成了金融的非中介化,利率不能有效发挥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杠杆作用。就我国现实而言,以金融机构存贷差作为储蓄投资转化效率的考查指标,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存贷差一直在增加,长期沉淀在金融机构的资金,最终一部分会成为金融机构弥补不良贷款和亏损的资金,对货币*形成传导障碍。
第五,利率非完全市场化扭曲了股市价格。利率作为股票市场的一个敏感指标,*银行的每一次利率调整,甚至投资者对利率走势的预测或市场对利率变动的谣言都极易造成股价的波动,可以说,利率在某种程度上是股价变动的参照基准。在利率非完全市场化背景下,由于利率实质上充当了再分配的一种手段,而无法反映真实的资金供求关系,由此,实际利率的变动必然导致股票价格的非正常反应,这也是造成我国近年来股市泡沫、风险累积,最终导致股市传导机制不畅的重要制约因素。
(二)信贷传导渠道
第一,货币*通过信贷渠道在中国人民银行阶段传导不畅主要是由于利率弹性不足,利率的变化不能有效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进而影响其可贷资金规模。
第二,货币*通过信贷渠道在商业银行阶段传导不畅主要是由于商业银行存在多重经营目标,银行信贷供给不完全受可贷资金规模的影响。通过对银行信贷渠道各时期有效性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出:“企业主导时期”的传导非常有效;“*银行主导时期”和“商业银行主导时期”的传导是弱有效的。
第三,货币*信贷传导渠道在“企业主导时期”传导有效是由于企业所获得的贷款及时用于了生产性投资。正因为如此,货币*信贷传导渠道在“企业主导时期”这一传导过程中,实证分析结果显示银行贷款能影响国内生产总值。
(三)金融资产价格传导渠道
第一,股票资产在居民个人资产中的比重不高,财富效应不明显。从我国的情况来看,目前我国股民只占总人口不到5%,而美国的这一比例已达40%。而且,在我国居民的金融资产结构中,各类有价证券(债券、股票、保单)占全部金融资产的比例不足30%,主要还是现金和银行存款。此外,我国股票市场上的投机氛围较浓,股市波动较大,居民对股票收益和风险的认识较为谨慎,整个社会的股票持有率较低。这样,股价的变动对居民的实际资产额影响较小,因此股票价格变动对整个居民消费的影响有限。
第二,股票市场不完善,使“托宾Q效应”难以发挥。由于我国股票市场发展还处于初始阶段,股票市场中还存在一些制度性和*性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也阻碍了股票市场对国民经济的传导作用。
(四)汇率传导渠道
根据国际金融学的相关理论,在存在资本流动的条件下,货币*在固定汇率制下是无效的,即汇率传导渠道的影响与货币*的目标完全相反。因而,面对当前国际金融环境与加入WTO后的新形势,为增强货币*的自主性和有效性,对汇率制度进行改革或重新选择是必要的,扩大汇率制度的灵活性应是我国汇率制度改革的正确方向。同时应该看到在我国还存在一些实施灵活性汇率制度的不利因素:
第一,我国外汇市场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还是一个比较“薄”的市场,每日外汇交易量十分有限,外汇市场的规模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东亚新兴市场国家。这样一个薄的市场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如果扩大汇率变化的灵活性,就可能引起汇率的大幅波动,不仅起不到稳定经济的作用,反而会成为新的冲击源,对贸易和投资行为产生不利影响。
第二,我国的外汇市场如同其他各类金融市场一样,在发展早期存在市场规则不健全、监管不力、投资者行为不规范不理性等问题,而外汇市场本来就是存在着多重均衡的较为不稳定的市场,这些现象的存在可能进一步加剧汇率的波动性。
第三,我国的外汇市场还缺乏规避风险的交易工具,如果汇率的灵活性扩大,将加大企业和金融机构面临的汇率风险。
第四,我国的汇率制度安排还不能完全从短期宏观经济稳定的角度来考虑,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为实现一些中长期的发展目标可能会在短期内扭曲市场,降低市场效率,但这种代价从长期看是值得的。
第五,东欧转型国家的实践表明,从固定汇率制向浮动汇率制的转变,采取逐步加大汇率制度灵活性的渐进方式,实效要优于“休克疗法”的转变方式。
四、对策建议
面对当前这种多种货币*传导渠道并存的局面,我国应在进一步完善信贷渠道和利率渠道作用的同时,兼顾资产价格渠道和汇率渠道的发展。
(一)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提高利率弹性
1.逐步扩大商业银行贷款利率浮动范围
目前我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和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以及外汇存贷款利率已经放开,为加强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商业银行应有确定利率的自主权,并逐步扩大其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使市场利率能够灵敏地反映资金的供求状况,发挥利率优化配置资源的作用,以支持经济发展。
2.适度调整利率结构
建立合理的利率结构是利率市场化的基础。合理的利率结构应包括*银行与商业银行间的资金利率结构;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间的利率结构;利率与其他资产负债业务间的利率结构。只有建立合理的利率结构,才能发挥利率市场化的积极作用。
3.加强对利率渠道运行的监管
在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应加强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货币*运行状况的监管,以便于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同时,应建立有效的风险监测体系,增强金融*的透明度,来减少利率形成机制的偏差,提高利率市场化的有效性。
4.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提高其利率敏感性
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促使其作为真正的市场主体通过竞争获得资金,使利率发挥对投资的调节和导向作用。目前,我国必须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实行国有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改革,促使国有企业出资人到位,避免“出资人缺位”现象的出现,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理性的市场竞争主体,增强成本约束,增强企业对投资成本和风险变化的敏感度和应对能力,提高对货币*变动作出反应的敏感性。
5.完善非国有企业治理结构,提高个体、私营企业的素质
非国有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要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行股份制改造,改变家族式管理模式,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同时要加强和改进对非国有企业的金融服务,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的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从而扩大货币*传导的覆盖面。
6.改善居民资产负债结构
拓宽居民投资渠道,大力发展货币市场基金、个人委托贷款、集合信托、集合理财、保险等投资工具,促进居民金融资产多元化。进一步发展个人消费信贷,规范发展个人经营性贷款,增加个人信用消费和投资对货币*的敏感度。
(二)改革商业银行内部机制、完善货币*信贷传导渠道
1.继续推进国有商业银行的综合改革,充分发挥其在国民经济中资金融通中介的主导作用
积极推进国有商业银行实施股份制改造,优化产权结构、明晰产权关系。进一步明晰和改善产权关系,优化产权结构。另一方面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先进的管理方式和金融产品,树立盈利目标和所有者权益最大化的经营理念,增强国有银行的国际竞争能力,保持银行体系的稳定,为货币*的传导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2.加强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
按照《巴塞尔新协议》的要求,该协议将于今年在全球银行业全面实施。为此,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应加强《巴塞尔新协议》的研究,完善国有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和内部控制强化银行内部权力的约束与监管,以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防范金融风险。建立银行的信息披露制度,尤其是加强银行衍生交易工具的信息披露,增强银行信息的透明度,以保证银行稳健,安全运营。建立有效的内部风险控制机制,实现内部稽核管理*的独立性。
3.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增强货币*的覆盖面
加快现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增资扩股、上市和兼并重组,吸收民间资金建立规范的地方中小金融组织,为当地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将货币*的效力带到地方,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这些分散在地方的金融组织对当地的中小企业情况比较熟悉,取得信息的成本比较低,运作比较灵活。中小银行的发展壮大,为中小企业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通过非国有银行与非国有经济的相匹配发展,使货币*的效力传导到国民经济的各个组成部分,从而使货币*的影响更加全面有效。
(三)建立健全金融市场体系,提高资产价格渠道的有效性
1.疏通股票市场渠道
第一,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健全股票发行手续,严格实行退市制度以抑制投机性泡沫。众多绩优公司是增强投资者长期投资信心和股票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础。我国一部分上市公司经营效益低下甚至亏损,失去了投资的价值,往往就成为投机炒作的对象。
第二,建立规范的信息披露制度,切实提高市场透明度。庄家操纵市场、噪音交易者非理性行为等的发生,主要源于市场信息的不对称。规范的信息披露制度要求信息披露要体现有效性、及时性和充分性的原则;信息披露的内容、格式和标准要统一化和规范化,以便投资者进行比较和分析。
第三,构建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联系机制。我国要在加强金融中介风险管理、提高金融监管水平的基础上,“开明流,堵暗流”,进一步沟通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联系。要建立规范的证券融资渠道,有条件地使银行与证券业、资本市场与信贷市场资金互相融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有效控制资金供求量;进一步扩大券商进入同业拆借市场的数量,完善股票质押贷款管理办法,对质押率、平仓线等予以弹性控制;允许券商进入银行间的国债回购市场;更进一步放宽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将传统的存贷款业务扩展到投资银行业务,在参与企业的兼并重组和银行不良资产的剥离重组方面发挥自己的优势。
2.疏通房产市场渠道
第一,加强*的宏观*,平抑房地产的周期波动,防止供求关系过大波动。供给方面,应尽力改善住房供应结构。当前,宏观*的重点应放在调节商品住房的供求关系,改善住房供应结构,扩大普通商品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比重上。要严格土地转让管理,对不符合法律规定条件的房地产开发项目用地,要严格禁止转让,依法制止“炒买炒卖”土地行为。需求方面,以引导需求来*房地产市场。一是要运用税收*,对短期投机行为进行打击;二是金融*不能“一刀切”,应区分投机需求与正常需求,同时要考虑地区差异;三是控制土地的重点应是控制土地炒作,而不是控制土地供应,可以通过对闲置的土地进行征税,增加土地的持有成本;四是对商品房预售进行严格监管,加强网上备案和销售合同管理,防止虚拟交易、炒卖楼花、加价出售、拒售房屋等炒作行为;五是完善信息公开披露制度,培育正确的住房消费观念,引导人们理性购房,避免百姓盲目跟风搭车,成为最后的买单者,引起房市和社会动荡;六是对投机需求宜“疏”,不宜“堵”。
第二,拓宽融资渠道,实现房地产融资渠道多元化。一是要加大房地产企业上市的规模,同时鼓励一些实力强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发*地产建设债券。二是大力发展以具体项目融资为主要特征的私募型房地产信托产品,积极鼓励一些具备良好资质的房地产企业与证券公司合作成立产业投资基金,逐步推动以购买和长期持有成熟物业为目的的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的发展。三是尽快在中国建设银行等商业银行试点的基础上扩大住房抵押贷款资产证券化的实施范围,改善房地产贷款结构,增加房地产贷款的流动性,同时缓解资本充足性指标对银行资产扩张的压力。四是吸引外资投入房地产市场,鼓励境外投资银行来华建立以房地产业为投资方向的合作项目和项目投资。五是建立房地产金融资产的流通市场体系,借助资产证券化、指数化、基金化等金融手段,实现房地产金融资产的流通和交易。
(四)改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证汇率*与货币*的协调
随着我国经济对外开放度的提高,人民币“自由兑换”进程也在加快,汇率渠道在我国货币*传导机制中的作用和地位将逐步提高。从实践来看,这项制度基本符合我国国情。但是必须看到,目前我国的汇率形成机制是在强制结售汇及外汇周转限额的约束下形成的。这种汇率形成机制一定程度上会使央行在综合运用汇率*、货币*干预外汇市场时处于被动地位。因此,为疏通汇率传导渠道,配合货币*的实施,要对外汇制度进一步深化改革,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第一,逐步推行企业意愿结售汇和外汇周转限额弹性制度,改变外汇市场供过于求的局面,以减轻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充分发挥银行“蓄水池”的功能,扩大企业在经常项目下保留现汇的比例,降低企业的汇率风险和经营成本,增强在国际市场在的竞争能力。
第二,为保证*银行在外汇市场上公开业务的顺利开展,应在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的前提下,根据国际市场情况调整汇率,放宽汇率波动幅度,增强名义汇率的灵活性,使由于外资流入形成的外汇供过于求的局面,由本币汇率的适度上浮而得以缓解,从而减少央行被动投放基础货币的压力。
第三,要加快外汇市场的发展,适当增加其他类型的外汇市场交易主体,扩大交易主体的数量,逐渐弱化*银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刺激市场交易的活跃程度,增大市场交易的规模,为浮动汇率制的真正实施准备一个良好的外汇市场。
第四,建立合理的外汇储备管理制度,逐步将国家外汇储备与其他外汇分开。我国净外汇资产与*银行基础货币的管理有很大关系,近年来,人民银行一直难以摆脱随外汇占款增减而被动投放或收缩基础货币的局面,主要是没有把国家外汇储备与其他外汇分开。实际上,*银行应只对保持合理的外汇储备负责。逐步实现*银行外汇资产的证券化,按照安全、流动、微利的原则将外汇储备用好。
第五,实现*银行*手段的多样化,应创造条件改变目前*手段单一的状况,采用多种手段*汇市,包括银行间市场公开业务、远期外汇市场干预、利率调整以及财政和货币*的调整等。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9:07
我国的货币*是自上而下的,也就是说货币首先供应给那些国家的大型建设项目,比如基础设施建设,国家重点扶持的项目等等。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最先得到这些货币的企业大多数都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他们首先得到这些货币,其中的一部分作为利润和工资留在了企业及发给了员工的工资,另外一部分作为成本采购了原材料等等,于是剩下的那部分钱进入了二级企业和二级企业工作的个人,二级企业又采购其所需要的原材料及付给员工工资以此类推。。。。。。
这个过程也许需要一年多的时间,也就是说刚开始的时候最先得到货币的那些企业和个人赚了很多钱,并且由于那个时候货币还处于自上而下传导的过程,所以社会上还感觉不到有通胀的压力,然而这些货币最终都需要购买最初级的原材料-----也就是农产品及矿产品等等。于是到了这一个环节以后,大家突然发现物价上涨了,最明显的就是粮食等农产品价格的上涨,于是大家惊呼通胀来了。于是专家开始分析通胀的原因,他们会得出结论-----本轮通胀主要是由于农产品价格上涨引起的,于是一系列的*或扶持*出台了。当央行的四万亿从大型的央企一直往下传导,各个级别的人都得到了相应的货币,直到传导到农产品这个环节的时候人们说通胀来了,*开始采取措施*农产品价格。于是不公平出现了,央行多发出的四万亿本来应该平分给每个人,这样即使通胀来了,大家的收入也得到了相应的增加。然而往往是市场刚刚准备将这些货币分给最后一批受众-----农民的时候,国家出手干预了。当初四万亿的错误却被抛到脑后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9:08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269-2008147708.htm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9:07
货币*是*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运行状态的各类方针和措施的总称,在国家宏观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货币*理论在宏观经济学中也处于核心地位。在货币*的研究中涉及到一个相当重要的方面即货币*的传导渠道问题。自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银行职能以后,我国现代意义上的货币*开始正式形成。在这20多年里,中国人民银行由原来的“*出纳”角色逐渐演变成了国民经济的重要宏观*部门,货币*由原来基本被忽视逐渐被公认为宏观*的重要手段。
自1984年我国建立*银行制度开始,*银行的*手段也随经济*的转化而逐步由直接*向间接*过渡,使货币*的传导机制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特征。从1984年至今,我国货币**工具及传导机制的变迁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一)直接*的货币*(1984~1993年)
这一时期,全国的货币*主要以央行的直接*为主,货币*工具主要为利率、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并不断加强对信贷规模和再贷款额度的控制。这一时期货币*传导中,1984~1985年为抑制信用失控采取紧缩的货币*,1986年紧缩货币*起到效果,当年工业增长速度下降到0.9%。由于要求放松银根的压力存在,*银行同年取消了信贷指令性控制做法。1986年银行贷款增加28.5%,农村信用社贷款增长42.1%,经济再度升温。1992年宏观经济*再度宽松,新一轮经济过热开始。当年信贷规模增长如表1所示,金融秩序出现混乱现象,人民银行开始实施严厉紧缩*。结合表1的数据分析,从*的实施结果来看,虽然直接*缺乏必要的弹性,使我国的货币供应量和经济增长大起大落,但就*而言,无论扩张还是收缩行为,都能很快实现货币**意图。
(二)直接*为主、间接*为辅的货币*(1994-1997年)
这一时期,*银行的货币*手段主要为信贷计划,其次为利率工具,存款准备金率这一常用的货币*工具在这一时期较少采用。1994年为了克服总需求受到抑制,而通货膨胀仍在继续的局面,选择了将治理通货膨胀作为货币*首要目标,从而开始了长达4年的从紧货币*。1994-1997年我国*银行货币*操作的最大特点是一再贷款和外汇市场的“对冲”操作来*基础货币供应量(见表2)。
表l:1984~1993年货币**结果 年份 信贷计划数(亿元) 实际信贷额(亿元) 增长率(%) 增长率(%) 增长率(%) GDP增长率(%) 通胀率(%)
1984 423 1176 49.5 34.3 34.8 16.9 2.8
1985 713 1140 24.4 14 25.4 13.5 8.8
1986 950 1685 23.3 29.4 20.6 8.8 6
1987 1225 1442 19.4 14.4 24 11.6 7.3
1988 1560 1519 46.7 21 21.2 11.3 18.5
1989 1600 1858 9.8 6.6 18.3 4.1 17.8
1990 1700 2757 12.8 19.2 28 3.8 2.1
1991 2100 2877 20.2 23 26.5 9.2 2.9
1992 2800 3526 36.5 25.2 31.2 14.2 5.4
1993 3800 4846 3513 38.3 37.3 13.5 13.2
资料来源:中国银行监督委员会网站。
表2:*银行基础货币结构变动 年份\增加额比例\基础货币工业主要渠道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增加额 比重 增加额 比重 增加额 比重
外汇占款 2302 64 2765 45 3072 87
对国有银行再贷款 2832 -79 1317 21 -2059 -54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1996.01-1998.01)。
(三)间接*为主的货币*(1998-2003年)
这一时期,*银行的货币管理采用资产负债比例取代贷款规模限额,在*工具上,注重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等,以强化对货币供应量的调节。1998-1999年为货币适度扩张时期。亚洲金融危机后,*银行为了克服商业银行“借贷”行为,采取了有利措施放松银根。2000-2002年8月货币*为稳中偏松时期。此期间,消费物价指数为0.6%,通货紧缩的现象并未完全消失。2002年9月~2003年末16个月间为通货适度紧缩时期。
(四)间接**的确立阶段(2004~2007年)
2004年以来,*银行采取了一系列市场化措施,对信贷资金的过快增长进行了“微调”,当时我国的货币*传导主要以信贷传导为主,汇率、利率等传导途径为辅的间接货币**基本确立。
(五)实行积极的财政*和适度宽松的货币*(2008年至今)
2008年9月全球金融危机蔓延以后,受金融危机影响,国际经济形势急剧恶化,我国经济受冲击加大,人民银行开始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五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从4.14%下调至2.25%累计下调1.89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从7.47%下调至5.31%累计下调2.16个百分点。四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见表3),货币*使用密度较为频繁。到了2009年下半年,已实现经济快速恢复增长,这时央行开始考虑宽松货币*适时逐渐退出的问题。
表3:存款准备金率调整 时间 存款准备金调整
2008.9.16 17.5%调至16.5%
2008.10.9 16.5%调至16%
2008.12.5 16%调至15%
2008.12.23 15%调至14.5%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2010年,货币供给平稳回落,货币*回归常态。进入2010年,中国人民银行分别于2010年1月18日、2月25日和5月10日,三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法定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农村信用社等小型金融机构暂不上调,以对冲银行体系部分过剩流动性,控制货币信贷总量适度增长,同时又兼顾到支持中小企业融资和农村金融发展。
2010年上半年,我国继续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但宽松力度有所减弱。中国人民银行三次上调了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货币供给逐渐平稳回落;引导银行把握信贷总量、节奏和结构,加强金融风险防范;银行体系流动性基本适度,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稳步推进,金融运行总体平稳。但也出现了资产价格剧烈波动、实际利率水平为负值、股票市场整体走弱和系统性金融风险集聚的情况。
2010年公开市场操作在流动性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市场流动性变化,灵活、适时、适度地开展公开市场操作,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
2010年6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新闻发言人表示,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我国国际收支状况,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银行此次汇率改革的直接目标是缓解国际压力。无论从5月外贸形势、国际投机性短期资本流向和国内CPI超过3%等国内因素来看,还是从全球汇率结构性变动看,此时人民币重启汇率改革的成本都是比较低的。在一定意义上,这意味着我国将容许一定程度的人民币缓慢升值,因此也意味着收紧国内总需求,减小了年内加息可能性。在2010年G20多伦多峰会召开前夕重启汇率改革,较好地把握了时机。今后,将继续按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进一步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发挥市场供求在人民币汇率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从上述各阶段货币*的实证分析不难看出,目前我国仍执行着信贷渠道为主的传导机制,但是随着经济、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利率传导渠道在货币*传导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资产价格渠道在货币*传导中的作用也逐步凸显出来。
三、我国货币*传导渠道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通过对我国货币*传导渠道发展沿革以及各种渠道发挥作用的约束条件的分析,结合货币*传导渠道存在的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一)利率传导渠道
在我国,由于利率市场化并未完成,利率形成机制不尽合理,使商业银行的信贷供给和企业的投融资行为受到制约,削弱了货币*的效果。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利率非完全市场化扭曲了利率的形成体系。在利率市场化国家,基准利率一般指央行再贴现率和再贷款利率,然后以此为基准通过货币市场利率中介等短期利率形成对应存贷款利率等长期利率的调节。由于我国存贷款等长期利率是受管制的,短期的货币市场利率难以通过市场化的利率期限结构来影响长期利率;存贷款利率作为一种*利率反而会对货币市场短期利率产生不小影响。如此一来,虽然短期利率已市场化,而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的长期利率并没有完全市场化,最终导致一方面投资、消费等经济变量对市场化短期利率的反应不灵敏,另一方面非市场化的长期利率失去了对经济资源市场均衡优化配置的功能。
第二,利率非完全市场化制约了消费和投资对利率的弹性。市场化的利率体现了社会投资报酬和资金成本,对于企业,市场化利率是其投资决策与内涵报酬率相比较的基准,而官方公布的贷款利率非市场化利率,不能真实反应企业的资金成本,这就造成了投资对官方公布的贷款利率不敏感。而从居民层面看,利率管制使利率长期处于低水平、波动幅度小且频率低,这使得财富收益的变化范围较小,即使利率有些微调,人们也不会因此认为财富收益有大的改变;同时,利率非完全市场化*了市场的流动性,并产生了对居民消费的抵减作用,从而进一步降低了利率变化对财富价值的影响程度,这从本质上制约了利率对消费和储蓄的影响力度。
第三,利率非完全市场化制约了商业银行的信贷供给。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利率具有调节经济的内在平衡机制,而利率非完全市场化破坏了这种平衡机制,对商业银行信贷供给形成制约。
第四,利率非完全市场化制约了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效率。发展中国家的利率管制对经济增长造成了较大损害,这些低的或负的实际利率造成了金融的非中介化,利率不能有效发挥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杠杆作用。就我国现实而言,以金融机构存贷差作为储蓄投资转化效率的考查指标,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存贷差一直在增加,长期沉淀在金融机构的资金,最终一部分会成为金融机构弥补不良贷款和亏损的资金,对货币*形成传导障碍。
第五,利率非完全市场化扭曲了股市价格。利率作为股票市场的一个敏感指标,*银行的每一次利率调整,甚至投资者对利率走势的预测或市场对利率变动的谣言都极易造成股价的波动,可以说,利率在某种程度上是股价变动的参照基准。在利率非完全市场化背景下,由于利率实质上充当了再分配的一种手段,而无法反映真实的资金供求关系,由此,实际利率的变动必然导致股票价格的非正常反应,这也是造成我国近年来股市泡沫、风险累积,最终导致股市传导机制不畅的重要制约因素。
(二)信贷传导渠道
第一,货币*通过信贷渠道在中国人民银行阶段传导不畅主要是由于利率弹性不足,利率的变化不能有效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进而影响其可贷资金规模。
第二,货币*通过信贷渠道在商业银行阶段传导不畅主要是由于商业银行存在多重经营目标,银行信贷供给不完全受可贷资金规模的影响。通过对银行信贷渠道各时期有效性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出:“企业主导时期”的传导非常有效;“*银行主导时期”和“商业银行主导时期”的传导是弱有效的。
第三,货币*信贷传导渠道在“企业主导时期”传导有效是由于企业所获得的贷款及时用于了生产性投资。正因为如此,货币*信贷传导渠道在“企业主导时期”这一传导过程中,实证分析结果显示银行贷款能影响国内生产总值。
(三)金融资产价格传导渠道
第一,股票资产在居民个人资产中的比重不高,财富效应不明显。从我国的情况来看,目前我国股民只占总人口不到5%,而美国的这一比例已达40%。而且,在我国居民的金融资产结构中,各类有价证券(债券、股票、保单)占全部金融资产的比例不足30%,主要还是现金和银行存款。此外,我国股票市场上的投机氛围较浓,股市波动较大,居民对股票收益和风险的认识较为谨慎,整个社会的股票持有率较低。这样,股价的变动对居民的实际资产额影响较小,因此股票价格变动对整个居民消费的影响有限。
第二,股票市场不完善,使“托宾Q效应”难以发挥。由于我国股票市场发展还处于初始阶段,股票市场中还存在一些制度性和*性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也阻碍了股票市场对国民经济的传导作用。
(四)汇率传导渠道
根据国际金融学的相关理论,在存在资本流动的条件下,货币*在固定汇率制下是无效的,即汇率传导渠道的影响与货币*的目标完全相反。因而,面对当前国际金融环境与加入WTO后的新形势,为增强货币*的自主性和有效性,对汇率制度进行改革或重新选择是必要的,扩大汇率制度的灵活性应是我国汇率制度改革的正确方向。同时应该看到在我国还存在一些实施灵活性汇率制度的不利因素:
第一,我国外汇市场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还是一个比较“薄”的市场,每日外汇交易量十分有限,外汇市场的规模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东亚新兴市场国家。这样一个薄的市场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如果扩大汇率变化的灵活性,就可能引起汇率的大幅波动,不仅起不到稳定经济的作用,反而会成为新的冲击源,对贸易和投资行为产生不利影响。
第二,我国的外汇市场如同其他各类金融市场一样,在发展早期存在市场规则不健全、监管不力、投资者行为不规范不理性等问题,而外汇市场本来就是存在着多重均衡的较为不稳定的市场,这些现象的存在可能进一步加剧汇率的波动性。
第三,我国的外汇市场还缺乏规避风险的交易工具,如果汇率的灵活性扩大,将加大企业和金融机构面临的汇率风险。
第四,我国的汇率制度安排还不能完全从短期宏观经济稳定的角度来考虑,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为实现一些中长期的发展目标可能会在短期内扭曲市场,降低市场效率,但这种代价从长期看是值得的。
第五,东欧转型国家的实践表明,从固定汇率制向浮动汇率制的转变,采取逐步加大汇率制度灵活性的渐进方式,实效要优于“休克疗法”的转变方式。
四、对策建议
面对当前这种多种货币*传导渠道并存的局面,我国应在进一步完善信贷渠道和利率渠道作用的同时,兼顾资产价格渠道和汇率渠道的发展。
(一)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提高利率弹性
1.逐步扩大商业银行贷款利率浮动范围
目前我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和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以及外汇存贷款利率已经放开,为加强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商业银行应有确定利率的自主权,并逐步扩大其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使市场利率能够灵敏地反映资金的供求状况,发挥利率优化配置资源的作用,以支持经济发展。
2.适度调整利率结构
建立合理的利率结构是利率市场化的基础。合理的利率结构应包括*银行与商业银行间的资金利率结构;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间的利率结构;利率与其他资产负债业务间的利率结构。只有建立合理的利率结构,才能发挥利率市场化的积极作用。
3.加强对利率渠道运行的监管
在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应加强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货币*运行状况的监管,以便于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同时,应建立有效的风险监测体系,增强金融*的透明度,来减少利率形成机制的偏差,提高利率市场化的有效性。
4.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提高其利率敏感性
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促使其作为真正的市场主体通过竞争获得资金,使利率发挥对投资的调节和导向作用。目前,我国必须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实行国有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改革,促使国有企业出资人到位,避免“出资人缺位”现象的出现,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理性的市场竞争主体,增强成本约束,增强企业对投资成本和风险变化的敏感度和应对能力,提高对货币*变动作出反应的敏感性。
5.完善非国有企业治理结构,提高个体、私营企业的素质
非国有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要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行股份制改造,改变家族式管理模式,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同时要加强和改进对非国有企业的金融服务,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的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从而扩大货币*传导的覆盖面。
6.改善居民资产负债结构
拓宽居民投资渠道,大力发展货币市场基金、个人委托贷款、集合信托、集合理财、保险等投资工具,促进居民金融资产多元化。进一步发展个人消费信贷,规范发展个人经营性贷款,增加个人信用消费和投资对货币*的敏感度。
(二)改革商业银行内部机制、完善货币*信贷传导渠道
1.继续推进国有商业银行的综合改革,充分发挥其在国民经济中资金融通中介的主导作用
积极推进国有商业银行实施股份制改造,优化产权结构、明晰产权关系。进一步明晰和改善产权关系,优化产权结构。另一方面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先进的管理方式和金融产品,树立盈利目标和所有者权益最大化的经营理念,增强国有银行的国际竞争能力,保持银行体系的稳定,为货币*的传导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2.加强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
按照《巴塞尔新协议》的要求,该协议将于今年在全球银行业全面实施。为此,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应加强《巴塞尔新协议》的研究,完善国有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和内部控制强化银行内部权力的约束与监管,以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防范金融风险。建立银行的信息披露制度,尤其是加强银行衍生交易工具的信息披露,增强银行信息的透明度,以保证银行稳健,安全运营。建立有效的内部风险控制机制,实现内部稽核管理*的独立性。
3.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增强货币*的覆盖面
加快现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增资扩股、上市和兼并重组,吸收民间资金建立规范的地方中小金融组织,为当地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将货币*的效力带到地方,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这些分散在地方的金融组织对当地的中小企业情况比较熟悉,取得信息的成本比较低,运作比较灵活。中小银行的发展壮大,为中小企业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通过非国有银行与非国有经济的相匹配发展,使货币*的效力传导到国民经济的各个组成部分,从而使货币*的影响更加全面有效。
(三)建立健全金融市场体系,提高资产价格渠道的有效性
1.疏通股票市场渠道
第一,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健全股票发行手续,严格实行退市制度以抑制投机性泡沫。众多绩优公司是增强投资者长期投资信心和股票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础。我国一部分上市公司经营效益低下甚至亏损,失去了投资的价值,往往就成为投机炒作的对象。
第二,建立规范的信息披露制度,切实提高市场透明度。庄家操纵市场、噪音交易者非理性行为等的发生,主要源于市场信息的不对称。规范的信息披露制度要求信息披露要体现有效性、及时性和充分性的原则;信息披露的内容、格式和标准要统一化和规范化,以便投资者进行比较和分析。
第三,构建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联系机制。我国要在加强金融中介风险管理、提高金融监管水平的基础上,“开明流,堵暗流”,进一步沟通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联系。要建立规范的证券融资渠道,有条件地使银行与证券业、资本市场与信贷市场资金互相融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有效控制资金供求量;进一步扩大券商进入同业拆借市场的数量,完善股票质押贷款管理办法,对质押率、平仓线等予以弹性控制;允许券商进入银行间的国债回购市场;更进一步放宽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将传统的存贷款业务扩展到投资银行业务,在参与企业的兼并重组和银行不良资产的剥离重组方面发挥自己的优势。
2.疏通房产市场渠道
第一,加强*的宏观*,平抑房地产的周期波动,防止供求关系过大波动。供给方面,应尽力改善住房供应结构。当前,宏观*的重点应放在调节商品住房的供求关系,改善住房供应结构,扩大普通商品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比重上。要严格土地转让管理,对不符合法律规定条件的房地产开发项目用地,要严格禁止转让,依法制止“炒买炒卖”土地行为。需求方面,以引导需求来*房地产市场。一是要运用税收*,对短期投机行为进行打击;二是金融*不能“一刀切”,应区分投机需求与正常需求,同时要考虑地区差异;三是控制土地的重点应是控制土地炒作,而不是控制土地供应,可以通过对闲置的土地进行征税,增加土地的持有成本;四是对商品房预售进行严格监管,加强网上备案和销售合同管理,防止虚拟交易、炒卖楼花、加价出售、拒售房屋等炒作行为;五是完善信息公开披露制度,培育正确的住房消费观念,引导人们理性购房,避免百姓盲目跟风搭车,成为最后的买单者,引起房市和社会动荡;六是对投机需求宜“疏”,不宜“堵”。
第二,拓宽融资渠道,实现房地产融资渠道多元化。一是要加大房地产企业上市的规模,同时鼓励一些实力强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发*地产建设债券。二是大力发展以具体项目融资为主要特征的私募型房地产信托产品,积极鼓励一些具备良好资质的房地产企业与证券公司合作成立产业投资基金,逐步推动以购买和长期持有成熟物业为目的的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的发展。三是尽快在中国建设银行等商业银行试点的基础上扩大住房抵押贷款资产证券化的实施范围,改善房地产贷款结构,增加房地产贷款的流动性,同时缓解资本充足性指标对银行资产扩张的压力。四是吸引外资投入房地产市场,鼓励境外投资银行来华建立以房地产业为投资方向的合作项目和项目投资。五是建立房地产金融资产的流通市场体系,借助资产证券化、指数化、基金化等金融手段,实现房地产金融资产的流通和交易。
(四)改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证汇率*与货币*的协调
随着我国经济对外开放度的提高,人民币“自由兑换”进程也在加快,汇率渠道在我国货币*传导机制中的作用和地位将逐步提高。从实践来看,这项制度基本符合我国国情。但是必须看到,目前我国的汇率形成机制是在强制结售汇及外汇周转限额的约束下形成的。这种汇率形成机制一定程度上会使央行在综合运用汇率*、货币*干预外汇市场时处于被动地位。因此,为疏通汇率传导渠道,配合货币*的实施,要对外汇制度进一步深化改革,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第一,逐步推行企业意愿结售汇和外汇周转限额弹性制度,改变外汇市场供过于求的局面,以减轻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充分发挥银行“蓄水池”的功能,扩大企业在经常项目下保留现汇的比例,降低企业的汇率风险和经营成本,增强在国际市场在的竞争能力。
第二,为保证*银行在外汇市场上公开业务的顺利开展,应在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的前提下,根据国际市场情况调整汇率,放宽汇率波动幅度,增强名义汇率的灵活性,使由于外资流入形成的外汇供过于求的局面,由本币汇率的适度上浮而得以缓解,从而减少央行被动投放基础货币的压力。
第三,要加快外汇市场的发展,适当增加其他类型的外汇市场交易主体,扩大交易主体的数量,逐渐弱化*银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刺激市场交易的活跃程度,增大市场交易的规模,为浮动汇率制的真正实施准备一个良好的外汇市场。
第四,建立合理的外汇储备管理制度,逐步将国家外汇储备与其他外汇分开。我国净外汇资产与*银行基础货币的管理有很大关系,近年来,人民银行一直难以摆脱随外汇占款增减而被动投放或收缩基础货币的局面,主要是没有把国家外汇储备与其他外汇分开。实际上,*银行应只对保持合理的外汇储备负责。逐步实现*银行外汇资产的证券化,按照安全、流动、微利的原则将外汇储备用好。
第五,实现*银行*手段的多样化,应创造条件改变目前*手段单一的状况,采用多种手段*汇市,包括银行间市场公开业务、远期外汇市场干预、利率调整以及财政和货币*的调整等。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9:07
我国的货币*是自上而下的,也就是说货币首先供应给那些国家的大型建设项目,比如基础设施建设,国家重点扶持的项目等等。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最先得到这些货币的企业大多数都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他们首先得到这些货币,其中的一部分作为利润和工资留在了企业及发给了员工的工资,另外一部分作为成本采购了原材料等等,于是剩下的那部分钱进入了二级企业和二级企业工作的个人,二级企业又采购其所需要的原材料及付给员工工资以此类推。。。。。。
这个过程也许需要一年多的时间,也就是说刚开始的时候最先得到货币的那些企业和个人赚了很多钱,并且由于那个时候货币还处于自上而下传导的过程,所以社会上还感觉不到有通胀的压力,然而这些货币最终都需要购买最初级的原材料-----也就是农产品及矿产品等等。于是到了这一个环节以后,大家突然发现物价上涨了,最明显的就是粮食等农产品价格的上涨,于是大家惊呼通胀来了。于是专家开始分析通胀的原因,他们会得出结论-----本轮通胀主要是由于农产品价格上涨引起的,于是一系列的*或扶持*出台了。当央行的四万亿从大型的央企一直往下传导,各个级别的人都得到了相应的货币,直到传导到农产品这个环节的时候人们说通胀来了,*开始采取措施*农产品价格。于是不公平出现了,央行多发出的四万亿本来应该平分给每个人,这样即使通胀来了,大家的收入也得到了相应的增加。然而往往是市场刚刚准备将这些货币分给最后一批受众-----农民的时候,国家出手干预了。当初四万亿的错误却被抛到脑后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9:08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269-20081477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