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英雄王直夫谁知道的更多啊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1 11:21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18:41
1947年8月,我人民*在陕北、山东两个解放区粉碎了*的重点进攻后,开始转入战略*。刘(伯承)邓(小平)大军挺进豫皖苏,陈(赓)谢(富治)兵团于8月23日在西起平陆、东至孟县之间,分两路南渡黄河,挺进豫西,牵制敌人,配合刘邓大军作战。9月10日,我4纵12旅、37军17师进入陕南。当时鄂豫陕边区周围的敌情是:湖北襄阳、老河口驻敌整编163旅、整编164旅、整编104旅;河南南阳驻敌整编第10师;陕西蓝田、商县、洛南驻敌整编65师;山阳、镇安、白河、旬阳、郧西、郧县、均县等地共有地方武装近万人,但无*正规军。地方武装除豫西土匪较为顽固外,其余士气消沉,战斗力薄弱,各自“看家”,互不支援,总体战争态势于我军有利。
11月上旬,刘金轩率领4纵12旅攻占豫西的卢氏县后,决定兵分两路,分别打开局面。在我37军17师掩护下,12旅34团由陕西五里川迅速进入郧西。*郧西县*从密电中获悉我军进军郧西这一军事情报后,一面请求郧阳专署派兵增援,一面调集地方团队在上津、天蓬山、五谷梁连设三道防线,搭哨棚、挖坑道、修炮楼、筑碉堡,分兵把守。11月12日,我南路34团的一个营解放了漫川关,接着南下攻打上津,打响了解放十堰第一*。*上津乡长兼县中队长周俗化带领兵丁、亲信及其喽罗100余人,在十八盘抵抗一阵子后,由孟川向县城方向逃跑。当日上午,我军解放了郧西上津。
13日,我军以上津、漫川关两镇及蒿坪地区为中心地带,成立了*上关县委、上关县民主*。12旅卫生处政委王直夫任上关县委*,宣传科长宋景先任上关*。上关县是我军在湖北境内成立的第一个县级政权。
11月14日,34团的一个营由漫川关出发东进。15日上午,我军攻下黄云铺。当地乡公所义警班和由上津逃来的周俗化部共计100余人,边打边跑。下午,我军追至香口过风楼,在大胜关歼敌一部。敌人只顾逃命,生怕被活捉,我军从黄云铺到过风楼,沿路通过几次包抄,俘敌20余人。黄昏时分,残敌全部逃至郧西县城,沿途只留下少数岗哨。
16日拂晓,我军由各个山梁整装下山,开始了新的进攻。在土门街只打了数*,敌人望风而逃,我军顺利通过,直抵六官坪金钗石一带。当34团一营在副团长牛玉川带领下前进到红庙时,突然听到正前方有*声传来,原来是守卫在五谷梁第三道防线的*县团队大队长邓汉民在率部顽抗。双方接火后,一营当即兵分三路,一路向东,穿过燕子沟、翻寺沟,登上县城背后的华盖山;一路向南,沿大河而下,绕过敌人火力点,直插教场坡南端,进入天主堂附近;主力部队则借田埂作掩护,依山沿路,匍匐前进,突破敌人的第三道防线,抢占五谷梁山顶。上午9时左右,一营形成 “口袋式”三方包抄态势,对郧西县城进行围攻。敌方3个中队和一个独立中队共计500余人,分布在东西黄山、春山等几个火力点进行抵抗。半小时后,敌人见势不妙,开始弃城逃跑;除敌*汪世燮带着部分人员逃往安家河方向外,其余均向河夹店方向溃退。*进入郧西县城北关,打开城门,生俘敌方人员58名,缴获武器270余件,并贴出署名*邵康的 《郧西民主县*布告》。这一天,郧西县宣告解放。
注意13日的报道,我就找到这些。
资料源自:http://syrb.10yan.com/Read.asp?NewsID=92696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18:41
vv王直夫 莱芜人。性格刚介,不媚鬼神。相传公元1156年(金正隆元年)某日,王直夫家“变怪昼兴,画鬼庭见,窥户啸梁,移床徙釜,歌笑驰走,举室怖骇”。王直夫则“凝然不动,呼长幼戒之曰:无以异物置疑也”,其家人才稍稍安定。又一日,王直夫端坐堂上,“见巨魅身长七尺,高冠大带,深衣朱履,拱立于前”,而王直夫却不动声色,而鬼魅去掉伪装说:“王公真正人”,原来,此人对王直夫不怕鬼魅心有怀疑,故意扮作鬼魅进行试探,知道王直夫刚正不阿后,从此不敢相戏。
王直夫曾说:虽然人的生死不能自己决定,但生平立志不可改易。反映了其科学、积极的人生观。明清两朝崇祀为乡贤。
参考资料:http://syrb.10yan.com/Read.asp?NewsID=92696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18:42
王直夫
王直夫莱芜人。性格刚介,不媚鬼神。相传公元1156年(金正隆元年)某日,王直夫家“变怪昼兴,画鬼庭见,窥户啸梁,移床徙釜,歌笑驰走,举室怖骇”。王直夫则“凝然不动,呼长幼戒之曰:无以异物置疑也”,其家人才稍稍安定。又一日,王直夫端坐堂上,“见巨魅身长七尺,高冠大带,深衣朱履,拱立于前”,而王直夫却不动声色,而鬼魅去掉伪装说:“王公真正人”,原来,此人对王直夫不怕鬼魅心有怀疑,故意扮作鬼魅进行试探,知道王直夫刚正不阿后,从此不敢相戏。
王直夫曾说:虽然人的生死不能自己决定,但生平立志不可改易。反映了其科学、积极的人生观。明清两朝崇祀为乡贤。
参考资料:http://ke.baidu.com/view/1170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