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埠往事,谁能讲一些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1 09:56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5 12:43
埠头与集市,两者对于有船能通过的水系来说,历来都有着重合的关系。陆埠原称陆家埠,顾名思义,陆姓在此地占了头筹,于是这条兰溪流过的集市因陆家所在的埠头而从兰溪市改名为陆家埠市。改名的缘由不得而知,不过也不出两种可能,一是集市位置的移动,从原来的兰溪市集区域转向地理位置更为方便的陆家埠区域;二是因为陆姓的强势,若陆姓把此地当做集市交换的核心场所,对于参与集市的人来说,埠头集市谁家开便姓谁。似乎第一种猜想更接近现实,它同时也包含了第二种猜想中陆行渐渐强势的趋势。
那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地方志上也仅仅是记录了改名这一事实,至于细节并未作进一步的展开,地方志似乎是秉承了官史缺点的衣钵,自从汉书以来只记变化不体人情,与史祖司马迁的文风大相径庭,可以这么说,地方志是极难读的,尤其说是史书,不如说是资料汇编,对于文献查考来说倒是不错的选择。
陆埠作为里山七二岙的汇集之所,处于四明山北麓的丘陵与平原交汇处,不仅有顺流而下河道足够宽的水势,又有纵横宁绍平原的平地优势。不过,姚江流域水系相对来说还是很发达的,这也就造成了河道之间船只运载人或货物成为运输的首选,这也是在商品经济从明朝萌芽以来,陆家埠作为里山七十二岙的商品集散地的功能骤显,代替原来简单集市功能的兰溪市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我的儿童时代,差不多是1985年左右。那时候的陆埠,开始有了改革春风的迹象,同时还保留着相当多的地方传统,这些地方传统往往体现在旧房子旧街道依然如旧,街上的叫卖声还是土里的乡音,卖的东西也大多是自己产的东西,很少有专门从事贩卖的商业应为,如果时光拨回去,你会觉得这是一个多么纯朴的时代,纯朴中又不乏积极的生活态度。
我的外婆家,在余姚城南的乡下,田畈边的村庄叫上畈,其实那也只是个自然村,又被称作为大队,真正的行政村名叫双桥村,据说是因桥得名,奇怪的是,我的印象中再也找不出桥的摸样了,也不知桥的方位在何处,只记得有个奇怪的桥名还印在脑海中,类似乒乓的词汇结构,其(缺右脚)其(缺左脚)桥,发音也非常不可思议,叫jueg,字典上是找不着。不过话说回来,当时的很多乡音与汉语普通话是对应不起来的,按照这样的说法,类似的部分词汇在民间的保留可能意味着两种可能,一是土著的发音,二来此地是非汉语普通话体系的外来移民的发音。随着汉语普通话的普及,带有地方特色的词汇将渐渐死亡,不知道这是种可惜的成就还是无奈的伤感,从文化多样性的角度来看,后者的成分似乎占据了上风。
每次外婆家来回,都会经过陆埠最繁华的街道,现在菜场外围得两条街便是,最有名的当然是兰溪街,每当有人提起的时候总是声调略显升高,著名的陆埠豆酥糖就是生产于这条街上,一层白色的纸包着,外面印有一个小章 “陆埠豆酥糖”的字样。陆埠豆酥糖承载着我们一代人的回忆,只要你吃过你便会有印象,好吃的是粘粘的部分,略微干的时候会分成片,恼人的是粉状部分,吃得满嘴都是,所以说,只要你在家偷吃了豆酥糖,你是无法抵赖的,一看便知。
记得那个时候,每逢走亲戚,或者过年过节,都会送上糕点包,一般都是豆酥糖、红枣或者白糖,用厚厚的麻纸包起来,上面贴一张印有糕点字样的红纸,最后用线包扎好。我们最常见的偷吃方法就是从一角弄开来弄一包豆酥糖出来吃,以为大人会不知道,要是今天偷了一包明天又偷两包的话,那就比较不好了,因为那个包大多是用来串门走亲戚的时候再送出去的,等到最后一个环节停下来不再转送的时候,原来十二包都豆酥糖只剩能六七包的时候,总是会让人尴尬的,不过,谁会当着客人的面拆开客人送来的礼呢,这不符合习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