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评价晁错和黄子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1 12:47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5:06
客观评价晁错
首先他是一个有学问的人,晁错最早是学“刑名之学”的,什么叫“刑名之学”呢?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学*法律的。也就是说晁错是*学院或者*系毕业的。因为学习成绩还不错,而且主要是文字工夫好,就当上了太常掌故。我们要知道,古人判案子很讲究判决书的起草,要求判决书写得很有文采,晁错很有文采,所以选他做太常掌故。
晁错时来运转是什么时候呢?是被太常选拔去读《尚书》。我们知道,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古代的典籍失传,很多典籍流散在民间,传人一代一代地没有了。到了汉文帝的时候,懂得《尚书》的只剩下一个人,叫做济南伏生,但是等汉文帝找到这个人的时候,他已经九十多岁了,不可能把他请到朝廷来,怎么办?所以只好下命令说:太常寺不是教育部吗?选拔一个可造之材,到济南伏生家里去学。苍天有眼,太常寺选中的就是晁错。晁错在济南伏生家,跟着济南伏生学了《尚书》,这就是儒家的学说,他原来学的是法家的东西,现在又学了儒家的东西,这叫做学贯儒法,学问大长,名声也大长,回到朝廷以后,说起话来是头头是道。汉文帝说这是个人才啊,这个人才不能浪费了啊,那就去辅佐太子吧,太子就是后来的汉景帝,于是就任命晁错做了太子舍人,后来又做了太子门大夫,后来做到太子家令,太子家令是个什么级别呢?算是一个中层干部。
晁错也是一个有智慧的人,口才特别好,能言善辩,他进了太子府以后,太子嘛,他是储君,就是他等着做皇帝,他平时不管事儿,他没什么事儿做,晁错又一肚子学问,就天天跟太子谈学问,谈得太子对他有点崇拜,经常和他坐而论道。太子的家人也对他有点崇拜,就给他起了个外号叫“智囊”。
晁错是一个有学问的人,他也是一个有思想的人,他非常关心国家大事,他虽然在太子府里面做一个家令,或者还只是做一个门大夫等等,官职不大,但是“位卑未敢忘忧国”,他时常研究国家大事,向汉文帝提出各种各样的建议,他给汉景帝上了好几道疏文,其中最有名的是谈两件事情的:一件事情是守边,一件事情是劝农,这篇疏文后来被收入《汉书》的时候被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收入晁错的本传,一部分收入《食货志》,收入《食货志》的后来被命名为《论贵粟疏》。《论贵粟疏》是一篇有名的文章。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晁错,他又是一个有思想的人、有办法的人,还是一个不甘寂寞的人。正因为他是一个有学问的、有思想的、有能力的、还不甘寂寞的人,就命中注定了他会来趟朝政这汪“浑水”,他一定会来管这个国家的事情。
晁错最大的错误那是太相信皇帝了,他认为他忠心耿耿,他认为他一心为公,他认为他一往无前,他认为他奋不顾身,他认为他给皇帝出了这个好主意,皇帝怎么着会保他,没想到,文帝、景帝虽然在历史上算是好皇帝了,同样是要杀人的。这就是晁错之错,他太急于成功了,他就想在自己有生之年,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干成一件惊天动地、轰轰烈烈的大事,他也太个人英雄主义了,他不知道即使是一个英雄,也是需要有后援的,要有后盾的。而他这种孤军奋战,是既无后援,就是朝廷的大臣不帮他,也无后盾,就是最后皇帝也不帮他,皇帝也舍弃他。这就是历史的教训。
黄子澄,更字伯渊,明朝分宜澧源(今为大冈山乡大坑村)人。生于元顺帝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靖难”,是明成祖朱棣篡夺他侄子允(火加文)帝位遁词。结果是朱棣得逞了。黄子澄是忠于朱允(火加文)的,在这所谓“靖难之役”的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位的斗争中,他做了“无惭臣节”的牺牲品。“烈女不嫁二夫,忠臣不事二主”,这是封建社会的准则。由于黄子澄惭臣节,不降服朱棣,被朱棣残酷地杀害,还祸连十族,所以旧时的士子都歌唱黄子澄的节义,鞭挞朱棣的凶残,如赵逊颜的《过太常祠》诗曰如公节义振义秋,不负科名第一流。(上日下兆)错计纾忧更切,景隆荐误恨难收。一朝鼎镬君臣薄,异代蒸尝奸宄羞。最是伤心株连处,还多十族双眸。这诗在赞叹疾风劲草、百折不移的黄子澄,针砭鼎镬臣僚、株连十族的朱棣的同时,还对黄子澄参与这场斗争的得失作了评价。因他学识优异,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乡试第二名,十八年会度第一名,廷试,取一甲第三名,即探花。
子澄年少时便发愤读书,他将自己的书房取名为“勤斋”。黄子澄在精通经史的同时,对文学也肯下功夫。他的诗文委有造诣,且才思敏捷。据《曝书亭诗话》记载:他去蒙山石门初次拜谒梁寅时,梁寅令他作《枯梅》诗,他稍事想索,一首好诗就出来了。
黄子澄于洪武十八年进士及第后,授翰林院编修,后升修撰,伴读东宫,到皇太孙朱允(火加文)即帝位,官至太常寺卿,为太学士,与兵部尚书齐泰一起,同参国政,辅佐朱允(火加文)。
子澄与齐泰本是书生,不谙于军事。燕军南下,朝廷大将军耿炳文率大军北伐,在真定(今河北正定)与燕军对抗时,败得一塌糊涂,当时子澄却说:“胜败乃兵家常事,不足虑。因荐李景隆(封曹国公)代炳文,说景隆娴熟兵事,堪大任。谁知景隆也是个草苞,治军无方,将兵五十万,开始在白沟河等地吃败仗,以后又在济南城下惨败,丧师数十万。允(火加文)着急了,将景隆召还,撤了他的职,赦他死罪。子澄恸哭请求允(火加文)将景隆正法,以激励将士,允(火加文)仁慈,不听。子澄伤心地捶着胸脯说:“大事去矣!荐景隆误国,万死不足赎罪!并作《李景隆师败》一诗以记其悲愤。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5:07
第一讲·冤死的晁错(上)
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中,晁错是第一个出场的重要人物,也是第一个被冤杀的功臣。当时就有人认为他死得很冤。
晁错是西汉初期的*家,他学贯儒法,知识渊博,深受文、景两帝的器重和宠信。景帝前元三年,为巩固大汉王朝的千秋大业,晁错上书《削藩策》,他被杀就是因为削藩。晁错“衣朝衣斩东市”的历史真实是被骗至刑场腰斩,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晁错的死,是西汉初年的一大冤案。西汉这个王朝应该说冤案不少。比方说,晁错之前的韩信,韩信的死是一个冤案。晁错之后的窦婴,窦婴的死也是一个冤案。但是比较而言,晁错死得最冤。为什么呢?晁错是为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而死的,而他的这个*理想又是在他死后实现的,而且是正在实现他的*理想的时候,他被冤杀了,所以他死得特别冤。这个冤呢,也不是我们现在人看他是冤的,当时就有人说他冤。
当时有一个叫邓公的人就跟汉武帝说过,晁错死得太冤了。邓公是一个什么人呢?邓公当时的官职叫做“谒者仆射”。“谒者仆射”的级别叫做秩比千石,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相当于副部级。
吴楚之乱的时候,汉景帝派“谒者仆射”邓公到前线去打仗。当邓公从前线回来,向汉景帝汇报军情时,汉景帝就问了他一个问题,说这个晁错现在已经被朕杀了,吴楚两国应该退兵了吧?汉景帝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呢?如果大家看过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就应该知道,所谓吴楚之乱,就是当时一个叫吴的王国,还有一个叫楚的王国,联合了另外五个王国发动叛乱。
我这里有一张当时的形势图(见右页):吴国在这儿,楚国在这儿,另外五个国家在这儿。吴王就牵头联合楚王,然后再联合其他五个国家,组成七国联军,浩浩荡荡地杀向京师。他们当时打出的口号叫做“诛晁错,清君侧”。什么叫做“清君侧”呢?就是皇帝身边有小人,要把他清理掉。小人是谁?晁错。所以汉景帝就说,既然你们的口号是“清君侧”,说我身边有小人,小人是晁错,依你们的意见我把晁错杀了,你们应该退兵了吧?邓公说,他们怎么可能会退兵呢?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吴王想造反,已经准备了几十年了。好容易逮着一个机会,你杀了晁错他就退兵了?这是不可能的。邓公还说了一句话。他说,反倒是我认为天底下的人都会因此把自己的嘴巴闭起来。汉景帝就问他,为什么呢?邓公说,陛下想一想,晁错是为什么死的?晁错主张削藩,也就是主张加强*集权,巩固*政权,这是我们大汉王朝的千秋大业。但是,他的计划刚刚实行的时候,自己却被冤杀了,像这样以后还有人说话吗?还有人说真话吗?还有人愿意向朝廷提建议吗?汉景帝听了这个话以后呢,默然良久,呆了很长时间,然后叹了一口气说,朕也是后悔莫及呀!
黄子澄:为“仁政”捐躯的大忠臣
离开江西安福县后,记者一路北上,来到分宜县。分宜是个只有30多万人口的小县,在历史上却是一个文化昌盛、名人辈出的名县。说起分宜,许多人就会想起那个独揽朝政20年的大奸相“严分宜”,“严分宜”就是严嵩。除了严嵩,分宜还有一批铁骨铮铮、大义凛然的忠臣烈士,其代表人物就是为建文朝捐躯的重要大臣黄子澄,他是分宜民族气节的旗帜,是分宜人民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由于没有电影与戏剧的传播,当代人对他知之甚少。其实黄子澄这位为维护*权威、保持政令畅通、削减藩王势力而献身的大忠臣,是为建文朝的仁政流尽最后一滴血的名臣,是被朱棣处以诛九族的酷刑、值得后人怀念的历史名人,是与方孝孺齐名的重要历史人物。方孝孺在南京与浙江受到高度景仰,在雨花台的墓修得庄严肃穆,成为南京一景,而黄子澄与之相比,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令人深为遗憾。
举全县之力建黄子澄纪念碑
9月中旬,记者来到分宜采访。分宜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作出了新建“黄子澄纪念馆”的决定,要求举全县之力,走*投资为主、民间捐资为辅的路子,挖掘历史文化,提升分宜品位,早日建成纪念馆,实现分宜人民的共同愿望。来到“黄子澄纪念馆筹备处”时,只见十余位年过花甲的老同志正在紧张忙碌着,他们都是已经退休的老干部,都要为早日建成“黄子澄纪念馆”尽一份力。现在纪念馆的总体方案已经确定。纪念馆就建在风景如画的分宜县城钤山公园,土地按文化建设项目划给。建筑面积为2000平方米,总投资500万元,分为黄子澄事迹陈列馆、历史名人馆与近代*斗争史陈列馆三部分,于2008年全面竣工。筹资与征集文物的工作有了较大进展。资金一部分来自*拨款,一部分来自市民捐助,目前市民捐资还比较踊跃,但还有很大缺口。文物的征集也有较大进展,有些历史文物还相当精彩。
书生仁政难敌朱棣*
在分宜,记者采访了黄子澄弟弟的后裔黄伏海老人,他已76岁。在一次重修黄氏家谱时,他才知道他的远祖黄子澄是一个为建文仁政而牺牲的重要*,为分宜纪念黄子澄的重要古迹“黄太常祠”深埋在水库库底而感到痛心,为黄子澄的优秀历史文化没有得到弘扬深感可惜。多年来,他为重建黄子澄纪念馆而奔走呼号,为征集黄子澄遗物,他多次自费奔走于分宜与江苏昆山之间,现在他的愿望很快就要实现。在对他的采访中,记者获得许多鲜为人知的史料。朱允文是个开明仁君,一个仁慈宽厚有余、英武威猛不足的书生,一个500年来受到史学家深切怀念与同情的皇帝,和他那个心狠手辣、出手时如雷霆万钧、一生杀人如麻的皇爷爷朱元璋完全不同。朱允文“削藩”是强化*权威、统护政令畅通、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的正义事业,是得到主要*支持的正确方针,是名正言顺、师出有名的正义大行动。黄子澄作为主要辅政大臣,对燕王的认识与对形势的判断也是正确的,朱允文若认同他的“先发制人能制人、后发制人制于人”的策略,该出手时就出手,乘朱棣称病之际,派兵突袭燕王府,削藩大业就告成功,明朝历史就会改写。但建文帝优柔仁弱的性格决定了他的命运,对朱棣动了恻隐之心,一再贻误战机,最终虽拥有绝对优势却失败了,而那个以“清君侧”为名公开举兵叛乱的燕王,取得了皇位。方孝孺所说“燕贼篡位”竟然成功。
黄子澄家族被惨杀445人
黄子澄的气节是可歌可泣的。当朱棣的叛军*近南京、建文朝大势已去时,他不在主战场南京,而是在苏州募兵,他没有逃跑,没有投降,决心与建文朝共存亡,还将妻子许氏与四个儿子拉入了血腥战场,今天看来是迂腐的书生行为,在当时可是忠臣义举。不久,南京陷落,朱棣当上了皇帝,黄子澄在嘉兴被人告发,押到了南京。朱棣亲自审问,要他写认罪书,黄子澄写道:“我作为先帝文臣,没有尽到责任,上书削藩时间太晚,最后成了如此凶残的局面,后人要谨慎,不足以效法。”朱棣看后,勃然大怒,下令砍去他的双手。朱棣下令对黄子澄处以五马分尸的酷刑,他的家族被“诛九族”,共有445人被杀,遇害人之多仅次于方孝孺家族。他的一个妹妹被朱棣发付教坊司当作娼妓,受到人们无法想像的*,遭轮奸后还生下孩子。
忠良之后逃过了朱棣大*
朱棣对黄子澄家族实行凶残的“瓜蔓抄”,布下了天罗地网,还是不能将黄子澄家族斩尽杀绝,原因是忠良之后得到许多人的保护。黄伏海说,南京城破之前,黄子澄的妻子许氏与儿子黄圭、黄玉、黄润、黄泽从老家江西宜春到了苏州府,决心与黄子澄共赴国难。苏州知府姚善见局势难以挽回,有意要为忠臣义士留下血脉,就及时改变了他们的姓名、户籍与身份,以便能逃脱即将到来的大*。黄圭改名为田立微,户籍改在苏州府昆山县,身份是位道士,还教他学会了昆山方言。二儿子黄玉改名为田彦修,身份是昆山县一农村的“里正”,也学会了昆山方言。三儿子黄润改名为田彦温,四儿子黄泽还是少年,也改名换姓。黄子澄遇难后,他的二儿子黄玉已改名为田彦修,又有昆山口音,谁也没有认出他的真实身份,终于逃过一劫。此人极有胆量,作为昆山县衙役到了南京,取回了黄子澄的骸骨,先是藏匿在镇江的焦山,最后葬在江苏昆山县的马鞍山。记者在昆山采访顾炎武故居时,还看到了黄子澄的墓碑,上面镌刻着“明黄节愍公子澄墓”八个大字,可以证实黄子澄就葬在昆山马鞍山。朱棣死后,明仁宗朱高炽就改变了朱棣的*,对黄子澄后人较为宽容,到明正德年间,明武宗为黄子澄平反昭雪,称其为忠臣,完全恢复名誉,后人立祠公开纪念。黄子澄终于成为忠诚厚道的大臣榜样。黄子澄的后人继承先辈遗志,中举入仕者不乏其人,后来还有人在昆山县城区建了一座石桥,名为“高板桥”,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成为昆山重要历史文物。昆山人经过高板桥,就会想起为建文仁政而献身的黄子澄。
一位执着而可敬的黄氏后裔
黄伏海老人也是忠臣旁系后裔,决心用有生之年把黄子澄的文化挖掘出来,为家乡文化事业作出贡献。他只享受低保待遇,资金相当困难,为查清黄子澄和他儿子在昆山的墓葬地,他先后自费六次到昆山,每次都坐硬席车,每次带着家中做好的干粮作为在昆山的伙食。到了昆山,他晚上不住旅店,而在火车站过夜,前后共花去了一万多元的积蓄,这对每月只有400元低保的老人来说是笔不小的开支。这位老人有着执着而不可动摇的信念,就是要把黄子澄的历史文化整理出来,他的精神也感动了昆山市政协与文物管理所,给了他不小的帮助,不仅帮他搜集资料,还帮他安排伙食与住宿。现在黄子澄墓已不存在,但墓址已无从考证;黄子澄后人在昆山建的高板桥依然完好,但直系后人仍无法找到。有了这样的执着精神,分宜一定能把“黄子澄纪念馆”建设好,成为分宜县一面民族气节的大旗,成为激励后人的一座历史丰碑。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5:07
晁错和黄子澄都是智商高于情商;
都是饱读诗书;
都是未经官场历练而轻松上到高位;
通俗的说,就是小聪明多于大聪明,不具备大智若愚的德能力和肚量。
他们的死,说冤是冤,说不冤也不冤。关键是没有认清服侍的皇帝的能力,没有认清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军事实力。
现编一首诗作评价:
晁错有错哭昭陵;
子澄不澄削三藩。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5:08
晁错是个很有才能的人,但他能掌握大的方略,却不能处理好小的细节,而且有一点,就是不会在复杂环境下明哲保身,太过于锋芒毕露,最终冤死.
黄子澄忠心可嘉,但是在不是什么治世之才,最错误的一次就是明明要对付朱棣,人家进京城了你还不抓,理由竟然是打草惊蛇!你要搞藩王简直是煸炒写的都知道,你还用这理由!还有就是错用李景隆,拿军国当儿戏,错一次后竟然再次推举,再错一次!要不是如此贻误战机历史肯定要改写.这两个错误简直不可原谅!要不是最后殉主自杀,这人难免会被后世鄙视!
评,晁错是难得的治世之才,但做是不讲方法过于激进!
黄子澄,写写文书还可以,处理军国大事只能说他是书生误国!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5:08
晁错,很有才能的人,治国有能力,很多观点队汉以后的朝代都有影响。成功之路太顺利使他有点骄躁,不能准确的给自己定一个位置,还有不怎么懂得为官之道,得罪人很多,最后被杀。引用一句话就是不善其身能善国。 黄子澄,一个很有才华和能力忠臣,治国很有眼光的。不过看他的几个错误都是因为没有听从别人的意见。没有意识到当时的时事,朱棣造反没有采取果断措施,用人不当!终于被车裂。总之,两个人都是君主权利争夺的牺牲品,或许这个就是那个时代的价值观吧,但是对于他们为国竭尽力量做贡献的精神和杰出的才华是值得肯定的。呵呵,些许浅见,见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