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题: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及博大的人道主义胸怀,是如何表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中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1 14:38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08:29
杜甫出身于“奉儒守官”的家庭,但在他的实际生活和创作中,却能摆脱他所出身的阶级的褊狭观念,逐步接近人民。他的作品由抒写个人情感扩大到反映人民生活的疾苦。诗人对人民群众的命运如此关切,是有其历史和社会原因的。历来不少研究者把杜甫的生平分为四个时期,从而获知诗人思想和创作的发展:学习和游历时期,从小好学,二十岁漫游祖国壮丽山河为期近十年,同时结识了当时的著名诗人,为诗人的创作准备了基础。困居长安时期,这一时期诗人深刻地体验到了统治阶级的昏庸腐朽。于是站在了人民的立场来观察问题,产生了《兵车行》、《丽人行》等直斥统治阶级的作品。战乱流离时期,此时诗人的思想更接近人民。民族危机的深重,产生了如《春望》、《哀江头》、《北征》表现爱国性的作品。漂泊西南时期,这时期诗人虽然离开了当时的*中心,但“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这样忧国忧民的思想,仍一直是他抒情的主题。
其中表现杜甫的人民性的有《兵车行》、《石壕吏》等名篇,首先让我赏析一下他作的《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尖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千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此为天宝十一年(752)杜甫四十一岁所作。当时,在唐王朝的国境线上,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入侵。为了进行征讨,*课重税,勤抓丁,民族日益疲敝。杜甫这首诗就是描绘这一情景的。这首诗采取了过路人与士兵对话问答的方式。从第八句”但云点行频“开始,直到二十八句“反是生女好,”一共二十一句都是借用士兵之口说出的当时现实情况。其基本格调为七言诗,但有时另外加上“君不见”三个字,并在语调深沉处改为五言,以表示内心的愤慨,尤其变五言处的“役夫敢申恨”这句,更加重了愤慨的气氛,令人感到不寒而栗。这是中间部分的精彩处。开始部分的“牵衣顿足拦道哭”,及结尾部分新鬼旧鬼的“天阴雨湿声啾啾”,首尾遥相呼应,对照鲜明,令人毛骨悚然。这时正处安禄山之乱的三、四年之前。当时,诗人似已敏锐地感觉到在玄宗与杨贵妃那种豪华奢侈的太平盛世背后,正在蕴酿着一更大的混乱。
《兵车行》的一字一句都让人感受到诗人的思想,而《石壕吏》则表现得更是淋漓尽致。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事件的发展提供了典型环境。“暮投石壕村”中的“暮”字,“投”字,都含义丰富,值得仔细玩味。“有吏夜捉人”一句,“吏”、“人”并举,而用一个“捉”字联系起来,点出了矛盾双方和矛盾性质,从而也预示了情节发展的方向及其悲剧性的格局。不说“征兵”,“点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寄寓了揭露,批判之意。再用一个“夜”字作“捉”的时间状语,含意就更丰富。“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两句,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情感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酝酿出悲痛的气氛。“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此句照应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作者的感受。前两句表明老妇已被抓走,儿媳妇低声哭泣。“夜久”二字,承“有吏夜捉人”的“夜”字而来。入“夜”之时,吏来“捉人”,直到夜久,“语声”才“绝”。一个“久”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的漫长过程。“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后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在艺术表现上,此诗有许多特点,最突出的一点是:精炼。作者之所以能够到达这样高的艺术境界与他的精神境界密不可分;但他的深厚的艺术修养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无疑也起着重要作用:一、寓褒贬于叙事,二、高度概括与具体描写相结合。三、藏问于答。通过以上的赏析,不能不说此诗是一篇佳作。
杜甫有很大一部分的作品是表现其爱国性的,如短小精悍的《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此诗是至德二年(757),杜甫四十六岁在长安幽居的第二年头所作。此诗亦为杜甫的代表作,几乎尽皆知。其首联为千古绝唱。国家忽兴忽衰,人世变幻无常,但大自然依旧,并无多大变化。而且,每逢春来,草木繁茂,鲜花盛开。这原本应是感到一种愉悦、舒意的。可这却令诗人是十分悲痛的。当时,就连人口二百万,号称世界最大城市的长安,也已化为瓦砾,遍地草木丛生。
颔联描写感时(公)与恨别(私)颈联写战火不息(公)及家书断绝(私),而尾联则以身体衰老(私)和不能在朝为官(公)来作结。这种把公与私两大矛盾交织在一起的写法,也是杜甫的笔风之一。
杜甫的诗极大程度地表现了他的同情人民以及爱国的思想。这正是他所作的诗的精髓之处,是他伟大的一方面。另外,杜甫的伟大,还在于他在艺术上的贡献。“语不惊人死不休”,表现了他对诗歌的热爱和苦心追求的精神。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08:29
杜甫出身于“奉儒守官”的家庭,但在他的实际生活和创作中,却能摆脱他所出身的阶级的褊狭观念,逐步接近人民。他的作品由抒写个人情感扩大到反映人民生活的疾苦。诗人对人民群众的命运如此关切,是有其历史和社会原因的。历来不少研究者把杜甫的生平分为四个时期,从而获知诗人思想和创作的发展:学习和游历时期,从小好学,二十岁漫游祖国壮丽山河为期近十年,同时结识了当时的著名诗人,为诗人的创作准备了基础。困居长安时期,这一时期诗人深刻地体验到了统治阶级的昏庸腐朽。于是站在了人民的立场来观察问题,产生了《兵车行》、《丽人行》等直斥统治阶级的作品。战乱流离时期,此时诗人的思想更接近人民。民族危机的深重,产生了如《春望》、《哀江头》、《北征》表现爱国性的作品。漂泊西南时期,这时期诗人虽然离开了当时的*中心,但“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这样忧国忧民的思想,仍一直是他抒情的主题。
其中表现杜甫的人民性的有《兵车行》、《石壕吏》等名篇,首先让我赏析一下他作的《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尖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千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此为天宝十一年(752)杜甫四十一岁所作。当时,在唐王朝的国境线上,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入侵。为了进行征讨,*课重税,勤抓丁,民族日益疲敝。杜甫这首诗就是描绘这一情景的。这首诗采取了过路人与士兵对话问答的方式。从第八句”但云点行频“开始,直到二十八句“反是生女好,”一共二十一句都是借用士兵之口说出的当时现实情况。其基本格调为七言诗,但有时另外加上“君不见”三个字,并在语调深沉处改为五言,以表示内心的愤慨,尤其变五言处的“役夫敢申恨”这句,更加重了愤慨的气氛,令人感到不寒而栗。这是中间部分的精彩处。开始部分的“牵衣顿足拦道哭”,及结尾部分新鬼旧鬼的“天阴雨湿声啾啾”,首尾遥相呼应,对照鲜明,令人毛骨悚然。这时正处安禄山之乱的三、四年之前。当时,诗人似已敏锐地感觉到在玄宗与杨贵妃那种豪华奢侈的太平盛世背后,正在蕴酿着一更大的混乱。
《兵车行》的一字一句都让人感受到诗人的思想,而《石壕吏》则表现得更是淋漓尽致。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事件的发展提供了典型环境。“暮投石壕村”中的“暮”字,“投”字,都含义丰富,值得仔细玩味。“有吏夜捉人”一句,“吏”、“人”并举,而用一个“捉”字联系起来,点出了矛盾双方和矛盾性质,从而也预示了情节发展的方向及其悲剧性的格局。不说“征兵”,“点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寄寓了揭露,批判之意。再用一个“夜”字作“捉”的时间状语,含意就更丰富。“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两句,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情感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酝酿出悲痛的气氛。“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此句照应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作者的感受。前两句表明老妇已被抓走,儿媳妇低声哭泣。“夜久”二字,承“有吏夜捉人”的“夜”字而来。入“夜”之时,吏来“捉人”,直到夜久,“语声”才“绝”。一个“久”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的漫长过程。“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后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在艺术表现上,此诗有许多特点,最突出的一点是:精炼。作者之所以能够到达这样高的艺术境界与他的精神境界密不可分;但他的深厚的艺术修养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无疑也起着重要作用:一、寓褒贬于叙事,二、高度概括与具体描写相结合。三、藏问于答。通过以上的赏析,不能不说此诗是一篇佳作。
杜甫有很大一部分的作品是表现其爱国性的,如短小精悍的《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此诗是至德二年(757),杜甫四十六岁在长安幽居的第二年头所作。此诗亦为杜甫的代表作,几乎尽皆知。其首联为千古绝唱。国家忽兴忽衰,人世变幻无常,但大自然依旧,并无多大变化。而且,每逢春来,草木繁茂,鲜花盛开。这原本应是感到一种愉悦、舒意的。可这却令诗人是十分悲痛的。当时,就连人口二百万,号称世界最大城市的长安,也已化为瓦砾,遍地草木丛生。
颔联描写感时(公)与恨别(私)颈联写战火不息(公)及家书断绝(私),而尾联则以身体衰老(私)和不能在朝为官(公)来作结。这种把公与私两大矛盾交织在一起的写法,也是杜甫的笔风之一。
杜甫的诗极大程度地表现了他的同情人民以及爱国的思想。这正是他所作的诗的精髓之处,是他伟大的一方面。另外,杜甫的伟大,还在于他在艺术上的贡献。“语不惊人死不休”,表现了他对诗歌的热爱和苦心追求的精神。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08:29
杜甫出身于“奉儒守官”的家庭,但在他的实际生活和创作中,却能摆脱他所出身的阶级的褊狭观念,逐步接近人民。他的作品由抒写个人情感扩大到反映人民生活的疾苦。诗人对人民群众的命运如此关切,是有其历史和社会原因的。历来不少研究者把杜甫的生平分为四个时期,从而获知诗人思想和创作的发展:学习和游历时期,从小好学,二十岁漫游祖国壮丽山河为期近十年,同时结识了当时的著名诗人,为诗人的创作准备了基础。困居长安时期,这一时期诗人深刻地体验到了统治阶级的昏庸腐朽。于是站在了人民的立场来观察问题,产生了《兵车行》、《丽人行》等直斥统治阶级的作品。战乱流离时期,此时诗人的思想更接近人民。民族危机的深重,产生了如《春望》、《哀江头》、《北征》表现爱国性的作品。漂泊西南时期,这时期诗人虽然离开了当时的*中心,但“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这样忧国忧民的思想,仍一直是他抒情的主题。
其中表现杜甫的人民性的有《兵车行》、《石壕吏》等名篇,首先让我赏析一下他作的《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尖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千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此为天宝十一年(752)杜甫四十一岁所作。当时,在唐王朝的国境线上,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入侵。为了进行征讨,*课重税,勤抓丁,民族日益疲敝。杜甫这首诗就是描绘这一情景的。这首诗采取了过路人与士兵对话问答的方式。从第八句”但云点行频“开始,直到二十八句“反是生女好,”一共二十一句都是借用士兵之口说出的当时现实情况。其基本格调为七言诗,但有时另外加上“君不见”三个字,并在语调深沉处改为五言,以表示内心的愤慨,尤其变五言处的“役夫敢申恨”这句,更加重了愤慨的气氛,令人感到不寒而栗。这是中间部分的精彩处。开始部分的“牵衣顿足拦道哭”,及结尾部分新鬼旧鬼的“天阴雨湿声啾啾”,首尾遥相呼应,对照鲜明,令人毛骨悚然。这时正处安禄山之乱的三、四年之前。当时,诗人似已敏锐地感觉到在玄宗与杨贵妃那种豪华奢侈的太平盛世背后,正在蕴酿着一更大的混乱。
《兵车行》的一字一句都让人感受到诗人的思想,而《石壕吏》则表现得更是淋漓尽致。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事件的发展提供了典型环境。“暮投石壕村”中的“暮”字,“投”字,都含义丰富,值得仔细玩味。“有吏夜捉人”一句,“吏”、“人”并举,而用一个“捉”字联系起来,点出了矛盾双方和矛盾性质,从而也预示了情节发展的方向及其悲剧性的格局。不说“征兵”,“点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寄寓了揭露,批判之意。再用一个“夜”字作“捉”的时间状语,含意就更丰富。“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两句,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情感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酝酿出悲痛的气氛。“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此句照应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作者的感受。前两句表明老妇已被抓走,儿媳妇低声哭泣。“夜久”二字,承“有吏夜捉人”的“夜”字而来。入“夜”之时,吏来“捉人”,直到夜久,“语声”才“绝”。一个“久”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的漫长过程。“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后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在艺术表现上,此诗有许多特点,最突出的一点是:精炼。作者之所以能够到达这样高的艺术境界与他的精神境界密不可分;但他的深厚的艺术修养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无疑也起着重要作用:一、寓褒贬于叙事,二、高度概括与具体描写相结合。三、藏问于答。通过以上的赏析,不能不说此诗是一篇佳作。
杜甫有很大一部分的作品是表现其爱国性的,如短小精悍的《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此诗是至德二年(757),杜甫四十六岁在长安幽居的第二年头所作。此诗亦为杜甫的代表作,几乎尽皆知。其首联为千古绝唱。国家忽兴忽衰,人世变幻无常,但大自然依旧,并无多大变化。而且,每逢春来,草木繁茂,鲜花盛开。这原本应是感到一种愉悦、舒意的。可这却令诗人是十分悲痛的。当时,就连人口二百万,号称世界最大城市的长安,也已化为瓦砾,遍地草木丛生。
颔联描写感时(公)与恨别(私)颈联写战火不息(公)及家书断绝(私),而尾联则以身体衰老(私)和不能在朝为官(公)来作结。这种把公与私两大矛盾交织在一起的写法,也是杜甫的笔风之一。
杜甫的诗极大程度地表现了他的同情人民以及爱国的思想。这正是他所作的诗的精髓之处,是他伟大的一方面。另外,杜甫的伟大,还在于他在艺术上的贡献。“语不惊人死不休”,表现了他对诗歌的热爱和苦心追求的精神。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08:29
杜甫出身于“奉儒守官”的家庭,但在他的实际生活和创作中,却能摆脱他所出身的阶级的褊狭观念,逐步接近人民。他的作品由抒写个人情感扩大到反映人民生活的疾苦。诗人对人民群众的命运如此关切,是有其历史和社会原因的。历来不少研究者把杜甫的生平分为四个时期,从而获知诗人思想和创作的发展:学习和游历时期,从小好学,二十岁漫游祖国壮丽山河为期近十年,同时结识了当时的著名诗人,为诗人的创作准备了基础。困居长安时期,这一时期诗人深刻地体验到了统治阶级的昏庸腐朽。于是站在了人民的立场来观察问题,产生了《兵车行》、《丽人行》等直斥统治阶级的作品。战乱流离时期,此时诗人的思想更接近人民。民族危机的深重,产生了如《春望》、《哀江头》、《北征》表现爱国性的作品。漂泊西南时期,这时期诗人虽然离开了当时的*中心,但“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这样忧国忧民的思想,仍一直是他抒情的主题。
其中表现杜甫的人民性的有《兵车行》、《石壕吏》等名篇,首先让我赏析一下他作的《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尖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千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此为天宝十一年(752)杜甫四十一岁所作。当时,在唐王朝的国境线上,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入侵。为了进行征讨,*课重税,勤抓丁,民族日益疲敝。杜甫这首诗就是描绘这一情景的。这首诗采取了过路人与士兵对话问答的方式。从第八句”但云点行频“开始,直到二十八句“反是生女好,”一共二十一句都是借用士兵之口说出的当时现实情况。其基本格调为七言诗,但有时另外加上“君不见”三个字,并在语调深沉处改为五言,以表示内心的愤慨,尤其变五言处的“役夫敢申恨”这句,更加重了愤慨的气氛,令人感到不寒而栗。这是中间部分的精彩处。开始部分的“牵衣顿足拦道哭”,及结尾部分新鬼旧鬼的“天阴雨湿声啾啾”,首尾遥相呼应,对照鲜明,令人毛骨悚然。这时正处安禄山之乱的三、四年之前。当时,诗人似已敏锐地感觉到在玄宗与杨贵妃那种豪华奢侈的太平盛世背后,正在蕴酿着一更大的混乱。
《兵车行》的一字一句都让人感受到诗人的思想,而《石壕吏》则表现得更是淋漓尽致。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事件的发展提供了典型环境。“暮投石壕村”中的“暮”字,“投”字,都含义丰富,值得仔细玩味。“有吏夜捉人”一句,“吏”、“人”并举,而用一个“捉”字联系起来,点出了矛盾双方和矛盾性质,从而也预示了情节发展的方向及其悲剧性的格局。不说“征兵”,“点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寄寓了揭露,批判之意。再用一个“夜”字作“捉”的时间状语,含意就更丰富。“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两句,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情感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酝酿出悲痛的气氛。“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此句照应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作者的感受。前两句表明老妇已被抓走,儿媳妇低声哭泣。“夜久”二字,承“有吏夜捉人”的“夜”字而来。入“夜”之时,吏来“捉人”,直到夜久,“语声”才“绝”。一个“久”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的漫长过程。“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后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在艺术表现上,此诗有许多特点,最突出的一点是:精炼。作者之所以能够到达这样高的艺术境界与他的精神境界密不可分;但他的深厚的艺术修养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无疑也起着重要作用:一、寓褒贬于叙事,二、高度概括与具体描写相结合。三、藏问于答。通过以上的赏析,不能不说此诗是一篇佳作。
杜甫有很大一部分的作品是表现其爱国性的,如短小精悍的《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此诗是至德二年(757),杜甫四十六岁在长安幽居的第二年头所作。此诗亦为杜甫的代表作,几乎尽皆知。其首联为千古绝唱。国家忽兴忽衰,人世变幻无常,但大自然依旧,并无多大变化。而且,每逢春来,草木繁茂,鲜花盛开。这原本应是感到一种愉悦、舒意的。可这却令诗人是十分悲痛的。当时,就连人口二百万,号称世界最大城市的长安,也已化为瓦砾,遍地草木丛生。
颔联描写感时(公)与恨别(私)颈联写战火不息(公)及家书断绝(私),而尾联则以身体衰老(私)和不能在朝为官(公)来作结。这种把公与私两大矛盾交织在一起的写法,也是杜甫的笔风之一。
杜甫的诗极大程度地表现了他的同情人民以及爱国的思想。这正是他所作的诗的精髓之处,是他伟大的一方面。另外,杜甫的伟大,还在于他在艺术上的贡献。“语不惊人死不休”,表现了他对诗歌的热爱和苦心追求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