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17:44
共5个回答
懂视网
时间:2022-09-19 03:11
1、万里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7世纪)。公园前214年,秦始皇派将军蒙恬率领三十万人攻击匈奴,将秦、赵、魏、燕各国修筑的旧城墙连接起来,从临洮到辽东绵延万里,从此始有“万里长城”之称。
2、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周王朝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俨狁的袭击,曾筑连续排列的城堡“列城”以作防御。
3、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为了争霸,互相防守,根据各自的防守需要在边境上修筑起长城,最早建筑的是公元前7世纪的“楚方城”,其后齐、韩、魏、赵、燕、秦、中山等大小诸侯国家都相继修筑了“诸侯互防长城”,用以自卫。
4、其中,秦、赵、燕三国和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匈奴毗邻,在修筑诸侯互防长城同时,又在北部修筑了“拒胡长城”,以后历代君主几乎都加固增修。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09 05:52
长城建造花了282年才完成。
长城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在不同时期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联盟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的统称。
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始修于燕王,历史长达2000多年。
长城发展起源:春秋战国时期,燕赵国诸侯为了防御别国入侵。修筑烽火台,并用城墙连接起来,形成了最早的长城。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修建长城超过5000公里的有二个朝代:
1)秦始王时修筑的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2)是汉朝修筑的西起河西走廊,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在1万里以上。
传说故事:孟姜女哭长城、冰道运石等。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09 05:53
秦代万里长城的修建,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共12年之久.
第一阶段,由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二年(前221——前215年).这时刚刚平灭六国,国内正紧张地进行一系列改革和推行巩固统一的各项措施,对匈奴采取的是战略防御方针.重点维修了原秦,赵,燕三国的边地长城,并新筑若干部分,以使其互相连接.由于第一阶段的重点任务是维修旧长城,新筑部分不多,工程量不大,主要是由蒙恬所率部队和沿边郡县军民完成的,没有大规模动员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而史书上对这段情况的反映比较少.
第二阶段,自秦始皇三十三年至三十七年(前214——前210年).这时形势已发生巨大变化,秦始皇巩固内部的工作已经完成,边地长城的修缮已基本结束,边防已经巩固,对匈奴作战的各项准备皆已就绪,已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并取得重大胜利.秦始皇三十二年,蒙恬大败匈奴军,一举收复河南;次年又渡过黄河,攻占高阙,控制了阳山,北假一带,从而使秦代的边境向北推进很远.为了巩固新占领的地区,于是开始第二阶段修建长城的工作.第二阶段的任务共有两项.一是"自榆中(今甘肃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四)十四县,城河上为塞".也就是从今天的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一带开始,同第一阶段由狄道沿洮水向西北延伸的长城相连,沿黄河而东,直到与阴山相连,即与原赵国阴山南长城的西端相连,并在沿河岸边修建44座城塞,建立44县,从而加强沿河的防御,二是在高阙,阳山,北假一带"筑亭障以逐戎人".也就是重新修复赵武灵王时所建的阴山北长城,并自高阙向西南延伸很长一段,直至与当时的流沙(今巴丹吉林沙漠,滕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的总称)连接;向东与原赵国阴山南长城会合后,于今内蒙卓资一带转向东北,逶迤于今内蒙商都县北,化德县南,河北康保县南,在今内蒙太仆寺旗一带与原燕国的长城相连.这两项任务都是以新筑为主,包括修复赵武灵王的阴山北长城,由于匈奴的长期破坏,亦和新筑相仿.加之地形复杂,多行于崇山峻岭之中,因而任务十分艰巨,仅靠蒙恬所率部队和沿边郡县的军民是难以完成的,遂大规模地动用了内地的人力和物力.据估算,当时投入筑长城的部队约50万,民夫约50万,总人力不下100万.由此可知,秦代劳动人民为了修建万里长城,不知付出多少牺牲和巨大的代价!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09 05:53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09 05:54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09 0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