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重点诗句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17:39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5 04:54
我此前对《诫子书》有一些了解,但在现实生活中又不免有许多感慨。它涉及到一个关于人的“*与成才”的话题。人才人才,“人”在前,“才”在后,要行学会做人——“*”,而后才能成才。人的一生,是“*”与“成才”不断促进、不断互补的过程。《诫子书》对一个人的“*”与“成才”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而真正落实到社会实践和工作生活中,还有一些差距,因为社会大环境对人的影响很重要,是否“*”与“成才”不但要自身不断努力、自立自强,还需要得到主流社会的认同。
古往今来,何为“人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时常听到这样一些议论,大学毕业生或者讲师、工程师是人才,这是着眼于学历和职称;戴纱帽有权势的是人才,这是以职位高低为标准;某某远近闻名是人才,这是以知名度来衡量;还有以一技之长或者发明创造是人才,这是以发明创造和某种特长为依据,等等。这些不同的理解,说明人们对于人才的内涵和外延的认识不尽一致的。人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德才兼备的人;有某种特长的人。我们认为这一解释基本正确的。凡是有某种特长,或是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有一定的创造能力,做出较大成绩者都是人才。通常说, 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群众公认,就是判定人才的基本标准。因为,人才具有以下特点:
特长性: 大凡人才 ,都一有定的特长,或有一技之长,或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或擅长于做某项工作,或有某一种爱好和兴趣。他们最希望发挥自己的特长。
进取性 :人才都有建功立业意识,总想施展自己的抱负才能,干一番事业。他们最高兴的是做出应有的成绩和成就,最忌讳的是受到压抑,不能发挥才能。
开拓性:人才大多思想活跃,对事物的认识有独到之处,不因循守旧,没有保守思想。总爱找出问题,琢磨新思想,发表见解,追赶新潮流,探索新技术,开拓新局面。
独立性: 他们喜欢独立思考问题,对上不愿违命是从,按照别人眼色行事;对别人,不随声附和,人云亦云,注重事实,追求真理。
求知性 热烈盼望有学习的机会,有好学的习惯,善于在工作的过程中随时提高自己。注意捕捉专业工作方面的信息,乃至出国考察。
自信心:他们注重信任和信誉,对自己的劳动成功非常珍惜,不愿干扰他人工作,更不希望别人干预自己的事务,为完成任务总是充满信心。
但是,从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环境来看,在很多人的眼里,好像只有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算是人才,否则,即使具有通天的本领,没有文凭或职称,也不能称其为人才。不少单位因此在用人问题上明显存在着“人才高消费”的倾向,招聘人才动辄要求大学毕业、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甚至非硕士、博士不要。不少单位招收高学历人才,更多地是为了装点门面。君不见,有的单位招聘保安、门卫人员竟然也要求具有大学学历!这是用人单位典型的“人才高消费”,对整个国家来说是人才高浪费。加之*“教育产业化”的误导,很多急功近利的各种名不符实的学校和培训机构应运而生,去就读者的目的也是为了混得一纸文凭。可是,面对“难就业”的广大群体,又不得不选择“混文凭”这条艰难之路。
其实,文凭不代表水平,学历不等于能力,有职称不一定工作称职,就算你既有高学历、高职称,又有真才实学,如果单位不需要,也是没有丝毫实质意义的。相反,即使你没有文凭或职称,却有一身本领,且单位需要,你就应该毫不客气地说“我是人才”。比如,一家企业需要招聘一名熟练钳工,只要你活儿做得好,有没有文凭和职称一点也不重要。如果应聘者对钳工一窍不通,即使他有博士学历、教授职称,又有何用呢?因此,社会的“选才、用才”的“价值取向”决定了人才的成长方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适用”即人才。
近十几年来,下至地方,上至*,纷纷落马的各级*政要,他们应该也有过人的地方,也有自己的一技之长,也曾经为社会作过一定的贡献,在他们兢兢业业为社会作贡献的阶段,他们是“人才”,可是,他们官居要职后,放弃了“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指导原则,放松了对自己的管理,随着私欲的膨胀,利用手中的职权祸国殃民,比如国家卫生部药监系统的系列*案,除了他们自身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造成重大损失外,*还要花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清理他们的案子,直接加大了*的行政成本,间接增加了百姓的负担。这样的人从他的整个人生来说,是配不上“人才”称号的,应该算是国家的“败家子”,是人民的‘公敌’。
古人说过:“一年树禾,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国家,一个*,如果没有一个合适的培养人才和自用人才的*机制,是很难造就真正意义上的人才的。而且,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很不利的。我国的教育*是“大学遍地开花,唯分数论英雄”。迄今为止,我国教育*还没有完全摆脱“科举制度”的约束,考试分数淘汰制把许多有一技之长的人才埋没在萌芽状态。所有学生都要跟着教育主管部门的指挥棒转,课本之外的很多潜能和特长难以得到社会的认可。如果我们的*领导人、教育管理者能用《诫子书》的精神来指导教育工作,受益的不只是学生本人,而是整个国家、整个社会、整个中华民族。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5 04:55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诗句
诫子书 诸葛亮 〔两汉〕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 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
关于诫子书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读了《诫子书》中的“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联想到的诗句有:“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乐府诗集·长歌行》
关于诫子书中的诗句
诫子书 1、本文的名句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2、本文表达中心意思的关键句(提出论点):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3、诸葛亮写信的用意是:劝勉儿子勤学励志,须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4、从哪几方面论述...
诸葛亮爱国诗句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2、夫学需静也,才需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诫子书》)。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燥则不能治性(诸葛亮《诫子书》)。4、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
关于诫子书的诗句
1.诫子书里面诗句的意思 诸葛亮.诫子书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韬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君子的品行,要安...
诸葛亮的诫子书中常用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的诗句是
诸葛亮《诫子书》中,常用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的句子是:“非志无以成学。”这句话强调了“志”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一个人如果没有高远的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非:如果没有。志:志向,意志。无以:没有办法。成:达成,成就。为了使儿子接受自己的观点,诸葛亮从反面论证,指明了立志与...
诫子书的修辞手法
这是孔明先生在其子诸葛瞻8岁的时候写的,收录在《诸葛亮集》中,文章名称为《诫子书》。围绕这句话谈些心得体会的话,总是要弄明白其中的含义。这句话值得剖析的,无非是四个词:宁静、淡泊、致远、明智。 澹泊:又作淡泊。《古汉语词典》(简称《古词典》)里没有解释“淡泊”一词的例子,所以我认为应当单字去解...
七年级上册《诫子书》课文
2、这篇《诫子书》,不但讲明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则方面对其子严格要求,循循善诱,甚至在一些具体事情上也体现出对子女的细微关怀。在这篇《诫子书》中,有宁静的力量:“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
关于古诗句 〈诫子书〉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原句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诫子书的修辞手法
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原文: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翻译:除了心中恬静,没有其他方法可以明确目标;除了心怀宁静,没有其他方法可以达到远方。这是孔明先生在其子诸葛瞻8岁的时候写的,收录在《诸葛亮集》中,文章名称为《诫子书》。围绕这句话谈些心得体会的话,总是要弄明白其中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