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2 02:3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1 04:05
“琼花”、“吉庆”和“八和”是粤剧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三个著名的会馆。
曾有这样的说法:
未有“八和”,先有“吉庆”,
未有“吉庆”,先有“琼花”。
琼花会馆的出现,标志着粤剧进入了成熟时期,在粤剧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那是清代雍正皇帝时期的一个清晨,天色刚蒙蒙亮的时候,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
马背上坐着一名男子,男子双手抓着缰绳,双腿夹紧马腹,挥舞着马鞭抽打马股,慌慌张张地向涿郡的方向奔去。
半个时辰之后,一队官军出现在男子逃跑路上,为首的军官不断催促着:“快点,都快点,别让摊手五跑了,那可是万岁爷点名要抓的钦犯,要是让他跑了咱们都得挨板子。”
要说这个摊手五,名伶张五,那可是当时北京四九城的名人。不论在民间还是官方都赫赫有名,是当时四九城最有名的名伶之一。后来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得罪了皇家,被雍正皇帝下令通缉,不得不离开北京城外出逃生。
几个时辰之后,在京杭大运河的码头,摊手五卖掉了马匹,登上了南下杭州的渡船,看着渐渐消失在眼前的北京城,他一颗悬着的心稍微安稳了一些。
几个月之后,摊手五几经辗转来到了广东佛山,他隐姓埋名混迹在佛山镇大基尾,上了一条红船,加入到当时广东艺人的行列,重操旧业。
摊手五在北京城的时候,就凭借一身的本事红遍曲艺界,来到了广东之后很快也称为当地曲艺界的魁首,短短时间内就打拼出一片属于他自己的新天地。
摊手五精通京戏、昆曲,对各种角色都有非常深厚的理解,尤其是对生、丑两个角色最为精通。他的唱功也非比寻常,腔调拿捏的非常到位,配合动作,身形简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一时间摊手五所在的红船,红透了整个广东,前来看他唱戏的人络绎不绝,不但有本地人,而且还有从福建、广西甚至台湾的观众。
随着摊手五的名气如日中天,他所在的佛山镇大基尾成了伶人的天堂,而在摊手五的身边也聚拢了很多当世优秀的伶人以及非常有潜力的学生。
摊手五看到戏曲在欣欣向荣地佛山发展,决定在这里建立一个专门教习艺人曲艺本领的机构。这个机构不同于以往的戏班子,规模要大。
于是摊手五给这个机构起名字叫做“琼花会馆”。自从琼花会馆成立之后,立刻就成为广东曲艺界的核心,无数的伶人趋之若鹜。随着时间的推移,琼花会馆成为南戏的标志,就像是武林江湖的少林与武当一样。
琼花会馆的产生在麦啸霞所撰的《广东戏剧史略》里有记载:
雍正继位……,时北京名伶张五号摊手五……逃亡来粤,寄居于佛山镇大基尾……以京戏昆曲授诸红船子弟,变其组织,张其规模。创立琼花会馆。
据清代道光年间,吴荣光编写的广东省《佛山忠义乡志》记载:
镇内有会馆凡三十七,琼花会馆建筑瑰丽,为会馆之最。
琼花会馆坐落于“优船聚于基头,酒肆盈于市畔”的大基铺,即后来佛山市红强街区。会馆门口有四条大柱,还有个亭子。馆门口的牌匾是“会馆”两字,全馆的面积比当时的祖庙还大。
琼花会馆共分三进,第一进是钟鼓,继后有可拆可合的临时舞台;第二进是琼花宫大殿,大殿前是天阶;第三进是会所,每当戏行祖师华光帝诞辰的日子,戏行的艺人们就汇聚琼花宫大殿祭祀华光帝。
琼花会馆附近,就是佛山大基尾河边的琼花水埠,方便坐红船的伶人上岸或到其他地方演出。据说伶人最初雇用紫洞艇作为戏船,后来加上风帆,又在船身绘画龙鳞、菊花图案,船头髹成红色,因而称为“红船”。
作为粤剧的行会,琼花会馆有较为严格的管理制度,会馆内设慎和、兆和、庆和、福和、新和、永和、德和、普和等八堂,分别统管所属会众。琼花会馆的出现,说明佛山已成为当时粤剧发展的中心。由此可见,粤剧在当时已经是盛极一时。
摊手五在这里以京剧昆曲教授粤剧艺人,建立了“琼花会馆”。这是粤剧界最早的戏行组织,佛山遂被称为粤剧的故乡。
当时,佛山多迎神赛会,逢神诞必要上演粤剧。
清代有一首竹枝词描写了这一盛况说:
梨园歌舞赛繁华,一带红船泊晚沙,
但到年年天贶年,万人围住看琼花。
清代乾隆年间,广东一带比较安定,商贸发达。佛山更是商帮荟萃,娱乐要求更加兴旺,因此吸引了一百多个外省戏班来广东演出。这些外省班主要来自江西、湖南、安徽、苏州等地。
另外,广东省西部“下四府”,即高州、雷州、廉州、琼州的演戏活动也很频繁。每年的关帝、天妃、冼夫人一类神诞,都有演戏迎神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