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2 07:49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1 08:05
个人所得税5000是免征额,很多人都会将起征点与免征额弄混,所谓的免征额也就是不用纳税的数额,与个人所得税起终点相似的之处就是在于如果个人收入没有达到起免征额的部分,也是不用纳税,而超过部分所征收的对象也正是超过的那一部分。
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也就是当收入达到开始征税的界限之后,就要对征收对象时征收税金。如果收入没有达到起征点,则就是不用纳税,比如说企业盈利三万元,而起征点是四万,则该企业就不用交纳个人所得税。
比例税率对个人的稿酬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按次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适用20%的比例税率。稿酬所得适用20%的比例税率。
对劳务报酬所得一次性收入畸高的,除按20%征税外,应纳税所得额超过2万元至5万元的部分,依照税法规定计算应纳税额后再按照应纳税额加征五成;超过5万元的部分,加征十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个人所得税起征点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1 09:23
免征额与起征点不同。
一、起征点是对个税对象未达到起征点数额的不征税,达到和超过起征点数额的则按全额征税。
二、免征额是对个税对象数额未超过免征额的部分不征税,超过免征额的也只就其超过部分征税。
三、举例说明:
1、起征点。
假设有甲、乙、丙3人,其当月的收入分别是1499元、1500元和1501元。现在我们规定1500元为纳税的起征点,并规定税率为10%。那么,这3人在不考虑其他因素时的纳税情况应该是:
①、甲的收入因为没有达到起征点而不纳税。
②、乙的收入正好达到起征点,应该全额计税,应纳税额=1500×10%=150(元)。
③、丙的收入已经超过起征点,也应该全额计税,应纳税额=1501×10%=150.1(元)。
2、免征额。
以上其他条件不变,我们规定1500元为免征额,这时,3人的纳税情况应该是:
①、甲的收入均在免征额之内而不纳税;
②、乙的收入正好属于免征额的部分,也不需要纳税;
③、丙的收入比免征额的数额要多,则需要纳税,但应该是收入中扣除免征额部分的余额部分纳税,应纳税额=(1501-1500)×10%=0.1(元)。
由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同样的数额规定为起征点和规定为免征额,对那些收入在规定数额以下的人来说,似乎看不出什么差异,但对应收入超过规定数额的纳税人而言,其影响就截然不同了。乙和丙在两种不同规定的情况下,所纳的税额均相差150元之多。
扩展资料
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正确叫法是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或者免征额)是指国家为了完善税收*,更好的进行税制改革,而制定的税收制度。
2011年4月20日,十一届全国*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召开,个人所得税免征额拟调至3500元。
2011年6月中旬,调查显示,48%的网民要求修改个税免征额。
2011年6月30号十一届全国*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并于2011年9月1日起施行。
2011年7月初,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科学研究所所长刘佐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解答。
2018年8月31日,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通过,起征点每月5000元,2018年10月1日起实施最新起征点和税率。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个人所得税起征点
百度百科-免征额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1 10:58
是免征额,最新税法规定个人所得税免征额是5000元。
起征点和免征额的区别:
正确的说法应该是“个人所得税免征额”。“起征点”与“免征额”有着严格的区别:
所谓起征点,是征税对象达到征税数额开始征税的界限。征税对象的数额未达到起征点时不征税。一旦征税对象的数额达到或超过起征点时,则要就其全部的数额征税,而不是仅对其超过起征点的部分征税。
所谓免征额是在征税对象总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它是按照一定标准从征税对象总额中预先减除的数额。免征额部分不征税,只对超过免征额部分征税。
举例:
假设数字为2000元,你当月工资是2001元,如果是免征额,2000元就免了,只就超出的1元钱缴税,如果是起征点,则是不够2000元的不用交税,超出2000元的全额缴税,即以2001元为基数缴税。
主要误解
日常中公众对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往往误读为“起征点”。单其实是错误的说法,正确的是个人所得税免征额。
两者都是税收上的一种优惠*。所谓优惠*,即对于某些单位或者个人的一种奖励措施。既然是优惠,那自然不是所有纳税人都能享有的,就如对外资企业的企业所得税的减半征收一样。而公众所提及的“起征点”是平等的,是所有公民都能够享有的。显然和优惠*没有任何关系。
严格意义上说,个人薪酬中扣除的费用,是对个人在提供劳务过程中所消耗的时间、精力等的一种补偿。是你在劳动过程中放弃的其他一切所具有的价值。就和企业所得税在计算前需扣除成本一个道理。两个都是“费用扣除标准”的一种形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个人所得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个人所得税起征点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1 12:49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1 14:57
一者,是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
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也就是当收入达到开始征税的界限之后,就要对征收对象时征收税金。如果收入没有达到起征点,则就是不用纳税,比如说企业盈利三万元,而起征点是四万,则该企业就不用交纳个人所得税。但是如果盈利金额为四万两百元,则所有的收入部分都需要纳税。
二者,个人所得税的免征额
很多人都会将起征点与免征额弄混,所谓的免征额也就是不用纳税的数额,与个人所得税起终点相似的之处就是在于如果个人收入没有达到起免征额的部分,也是不用纳税,而超过部分所征收的对象也正是超过的那一部分。不如说我国的工资、薪金的免征额是3500元,如果工资不到3500元,则不用纳税,如果工资是4000元,则需要纳税的金额就是500元。
拓展知识:我国最新的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是多少
全国*常委会2011年7月1日以134票赞成、6票反对、11票弃权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将个税起征点提高为3500元。修改后的个税法将于2011年9月1日实行。所以最新的个税起征点是3500元,计税收入高于3500的就要交税了。
征收范围
包括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经*财政部门确定征税其他所得。
个人所得税计算方法
缴税=全月应纳税所得额*税率-速算扣除数
全月应纳税所得额=(应发工资-五险一金)-3500
实发工资=应发工资-六金-缴税
扣除标准:2011年9月份起,个税按3500元/月的起征标准算
举例
假设某市民应发工资为5000元,免征额为3500元,“三险一金”扣除数为实际工资的23%(假设个人住房公积金是按工资的12%缴纳的),扣除金额为1150元,如果该单位实行了通讯改革,还可以据实扣除400元通讯费,那该市民全月应纳税所得额就应该是 “5000-3500-1150-400”,所得结果为“-50”,可以不缴个税。
如果该市民月收入为6000元,按照我市的情况,理论上的全月应纳税所得额就应该是“6000-3500-6000×23%-400”,实际应纳税额为720元,对应的税率为3%,当月就应该纳税21.6元。
新税法实施后,对全年一次性奖金,仍按《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等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方法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5〕9号)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即:1.纳税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单独作为一个月工资、薪金所得计算纳税;2.将全年一次性奖金除以12个月,按其商数确定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3.将全年一次性奖金按确定的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计算个人所得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