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10:14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7 05:54
古龙在他的小说里曾经说过,江湖上最不能惹的便是老人、小孩和女人——他们既然敢出来闯荡江湖,必有些过人的绝招。恐怖片里看似柔弱的女人和小孩也是如此:你完全想不到他们会如何杀死你,你也完全不知道如何能逃脱死亡的命运。美国恐怖片里凶猛的男性杀人狂魔靠的是“力量”(所以如果恐怖片里的主角也是男人的话总是会拍成“动作片”),你可以和他搏斗,可以逃跑,甚至可以报警——虽然未必有用。日本恐怖片里的女人和小孩使用的是“超自然”的能力:他们虽然瘦弱,你却没办法跟他们拼命;他们行动缓慢,但你走到哪儿他们都可能突然出现;你去报警,别说*,连你自己都怀疑自己是不是疯了。除了等死,你根本就没有别的选择,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这似乎可用日本学者森政宏的“恐怖谷理论”来解释:纵使这类拟人的事物本该可爱,但一旦它们与人类相像到一定程度,立刻就会变得面目可憎,因为人们最为厌恶的,其实是那些外形像人、却又不具备人的特质的事物。然而,人对“人”的定义从来就不是客观的,因此多数时候人们都会以自己所属的阶级与社群的特质来规定“人”,将超出这个范围的视作“异端”。鉴于在当时(乃至现在)的社会中,老小姐、*、未婚先孕、兄妹*都可谓是“难言之隐”,因此,换言之,他们是怪物。所谓怪物,其实是人类不敢或不愿正视的现实——如日本的河童,本身乃是水下作业、毫无地位的苦工,由于人们不愿直呼其名并予以各类蔑称。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7 05:55
古往今来的怪物,往往都与社会偏见密切相关:种族主义严重的三十年代,攀上帝国大厦的金刚是黑人的妖魔化形态(在1933年版的《金刚》中,甚至出现了黑人土著部落的酋长要以六名黑人女子交换白人女主角的情节);艾滋病引发社会恐慌的八十年代,*纵欲的吸血鬼重新风靡银幕。不妨下个简单直白的定义:怪物即*。小孩本来就比大人距离死亡更近,比如一些东方人的潜意识中,婴儿是刚刚从“死"地投胎而来的。也有人认为孕妇是横跨阴阳两界的人,因为她肚里的孩子在出生前是“灵魂"的状态。所以让小孩演恐怖片比较激发观众这种潜意识。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7 05:55
越是善良越是干净的东西,突然变得*起来,会构成强大的反差。给内心的冲击相当大。例如人质情结吧,土匪一向凶神恶煞,突然对人质施加些许恩惠,就让他们受宠若惊,甘心做任何事情。河南那个地窖困女事件就是如此。我觉得是因为未知而产生的恐惧。假设出来的鬼强壮孔武,你可能因经验而判断出躲避或逃离的方法。假设鬼速度快,钻来钻去,用物理方式杀人,你依然在内心中给自己侥幸的潜意识暗示:“说不定我可以逃掉呢?” 假设鬼是个小孩或者是个瘦弱的女人,你的知识系统就不够用了。况且恐怖片给你的暗示就是这些鬼一定会杀人,但是你就是不知道是怎么死的,这时候才是无边的恐慌和焦虑,安全感顿失。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7 05:56
事实上所有人都知道恐怖片这种东西都是利用了人的心理,通过设置一些特定的环境和事件,比如人们印象中感到恐惧或者不舒服的事物,采取一些特定的手法不断强化这些东西在脑海中的印象。
恐怖片本身是不具有恐怖的效果的,可是人脑的智能性,会将这些让人脑感到兴奋的信息点自动进行储存和备份,从而刺激了大脑中的海马体。
作为一个储存记忆和信息的器官,海马体会和神经系统一起,完成这个信息不断强化的过程,从而产生恐惧效应和恐惧心理。在这个过程中,真正让我们感到恐惧的事物往往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些令人毛骨悚然的事物,因为我们的大脑会对这些事物有一个事先的预判,大致估计出一个可能的效果。所以那些可能的恐怖事物,往往不会在我们的大脑中持续过久的时间,海马体和神经系统会相应地作出一定反应。
但当这些事物远远超出我们的接受范围时,事情往往会发生相反的效果,尤其是这些事物原本在我们的脑海中是完全不同的形象,往往更容易引起我们的恐慌。
小孩子在传统形象中往往是代表着圣洁、单纯与可爱,不应该也不可能是恐怖事物的代表,相比之下,这种冲击会使我们的大脑达到一个高度的兴奋状态,远远超过平常事物的兴奋程度,这也就是会持续感到恐惧的根本原因。看过《咒怨》的人都会被其中的小孩子吓到,也就是这个道理了。
孩童本身可爱,不必让他们变成恐惧的代表。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7 05:56
大概是因为小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一样,他们不懂善与恶的区别,他们平时就会扑杀虫子之类的,扯断虫子翅膀,或者扯小猫小狗的耳朵,拿石头砸它们,有些还爱解剖小动物,这在我们看就已经有些残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