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12:50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09:47
古代有这样一个比喻,说自古有君必有臣,就像有吃饭的人一定应有厨师一样。要吃,就要有制作食物的人。古代将以烹调为职业的人称为庖人,也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厨师。厨师在古代有时地位较高,受到社会的尊重;有时也挣扎在社会的最底层,受到极不公平的待遇。
庖人是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主要创造者之一,他们的劳作、他们的成就,理应得到公正的评价。司马迁作《史记》,后司马贞补有《三皇本纪》一篇,记述传说的人文初祖伏羲,即是一个与庖厨有职业联系的人物。《本纪》说:“太昊伏羲养牺牲以庖厨,故曰庖牺。”或又称“伏牺”,获取猎物之谓也。
此语出自佚书《帝王世纪》,不是司马氏的杜撰。我们的初祖是厨人出身,而且还以这个职业取名,说明在史前时代、在历史初期,这一定还是相当高尚的事情,不至于被人瞧不起。一个国君好比一个美食家,他的大臣们就是厨师。这些厨艺高超的大臣有的善屠宰,有的善火候,有的善调味,肴馔不会不美,国家不愁治理不好。商王武丁有名相傅说,他于梦中见到他想得到的这个人,令人四处访求,举以为相。
武丁重用傅说,国家大治,他将傅说比为酿酒的酵母、调羹的盐梅,也是以厨事喻治国。武丁赞美傅说的话是:“若作酒醴,尔惟曲;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后世也还有人因厨艺高超而得*厚禄的,尤其在那些喜好滋味享受的帝王在位时。《宋书·毛惰之传》说,毛惰之被北魏擒获,他曾做美味羊羹进献尚书令,尚书“以为绝味,献之武帝”。
武帝拓跋焘也觉得美不胜言,十分高兴,于是提升毛情之为太官令。后来毛氏又以功擢为尚书、封南郡公,但太官令一职仍然兼领。又据《梁书·循吏传》所记,孙谦精于厨艺,常常给朝中显要*烹制美味,以此密切感情。在谋得供职太官的机会后,皇上的膳食都由他亲自烹调,不怕劳累,深得赏识,“遂得为列卿、御史中丞、两郡太守”。
还有北魏洛阳人侯刚,也是由厨师进入仕途的。侯刚出身贫寒,年轻时“以善于鼎俎,得进膳出入,积官至尝食典御”,后封武阳县侯,进爵为公。厨师进入仕途的现象,在汉代就曾一度成为普遍的事实。据《后汉书·刘圣公传》说,更始帝刘玄时所授功臣官爵者,不少是商贾乃至仆竖,也有一些是膳夫庖人出身。由于这做法不合常理,引起社会*的关注,所以当时长安传出讥讽歌谣,所谓“灶下养,中郎将;烂羊胃,骑都尉;烂羊头,关内侯”。
当时的厨师大约以战功获官的多,这就另当别论了。历代庖人更多的是服务于达官贵人,能有做官机会的不会太多,而做大官的机会就更少了。人立身处世,靠的还是自己的技艺,身怀绝技,社会上还是比较尊重的。庄子津津乐道的解牛庖丁,是以纯熟刀法见长。庖人的受尊重,也表现在战乱时期。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09:47
在旧时代,只有为生活所迫,为了糊口和生存才去干厨师。因此,旧时代从事厨师职业的人,大多是出身低微、文化水平低下的劳苦民众,根本谈不上什么社会地位,他们存在的主要作用,就是为统治阶级花天酒地的生活提供服务。他们付出艰辛的劳动,创造了辉煌的烹饪文化,却长期处在受欺压、被奴役的阶层。旧时代人们称厨师叫“火夫”、“厨子”、“橱役”等,从这些称谓中,可以想象得出厨师的地位是何等低下。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09:48
应该不会的,古代设有的尚食局,,尚食局属于门下省,尚食定员二人,设有食医四人,唐朝隶属于殿中省,尚食二人,食医8人。宋代时为殿中省尚食局,金、元尚食局属宣徽院。明代有尚膳监、光禄寺、尚食局同掌伙食。明人《宫廷睹记》载光禄寺拟好三餐菜单,交给皇帝过目,转交尚膳监烹调,最后由尚食局伺候用餐。 地位还是灰常重要的。。 来自:求助得到的回答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09:48
其实呢,在古代一些美食业发展迅速的朝代,“厨师”是一个很受人尊敬的职位,那么地位当然就不会低到哪里去啦~虽然有一句话叫什么“君子远庖厨”,但那毕竟是部分人的思想,民以食为天是很久已前就被人们认知了的事实~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09:49
还好吧 红楼梦里好像和丫鬟小厮差不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