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飞铅钓法?15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9-17 08:19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6 23:29
“飞铅”又称之为提铅,也就是在不改换钓组的条件下,仅仅是把铅坠整体上移一定距离的钓法。那么铅坠上移的目的是什么?就是为了缩短铅坠与浮标的距离(“缩短”水线的长度),同时也就加大了钓饵与铅坠之间的距离(“加长”子线的长度)。“缩短”水线是为了减小铅坠下摆的摆幅——摆幅减小了,浮标翻身站立的速度就相应的得到了加快;而“加长”子线,就是增加了钓饵的摆幅,也就是减缓了钓饵下摆的速度。因此,“飞铅”钓法的突出特点就是:浮标的翻身速度得到加快、浮标翻身站立后的停顿时间加长、钓饵的下落速度减缓——这就是“飞铅”的“变化”。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浮标翻身速度的加快,便于我们更早的观测鱼讯的产生;钓饵下落速度的减缓是有利于增强动态诱鱼的效果,使钓饵的下落更接近于自由落体,能够很好的消除鱼类的警觉性。钩饵下落速度的减慢最突出的作用是便于大泳层的搜鱼,也就是说在未知鱼层或鱼儿发生变层的时候,采用“飞铅”可以很快的找到鱼群所在的位置。这也就是“飞铅”的“应对”。
然而,“飞铅”的弊端也是清晰可见的:浮标翻身站立后的停顿时间加长后,在此停顿时间内的鱼类索饵讯息就很难及时的反应出来。但是在某些特殊的鱼情、鱼种的情况下,此停顿却是很好的钓点。比如浮钓中遇到乱口时,主抓浮标停顿过程中的异变,确是过滤虚口、抓实口的有效时机。还比如浮钓鲢鳙,根据鲢鳙的吸食特点,有意的“延长”浮标的站立时间,可以很好的增加鲢鳙的索食时间,浮标的漂移与颤抖就是提竿的有利时机。另外,子线的增长,也会减弱鱼类索饵讯息的传导,很容易出现丢口现象。因此“飞铅”钓法的运用依赖于钓友们的实践经验!何时采用?为什么采用?是钓们在采取“飞铅”钓法之间所必须考虑好的关键问题,否则,往往会事与愿违,造成事倍功半、得不偿失。
我采用“飞铅”钓法,多是注重其诱鱼和底部过滤杂口的特点,也就是说在垂钓开始阶段,我常使用“飞铅”来搜鱼、抽窝。当发现有鱼进窝且多次出现截口讯息后,便停止“飞铅”并加大饵团,让钓饵以更快的速度进窝擒鱼;鱼口慢时再以 “飞铅”聚、诱之。充分发挥其诱、钓互辅的功用。飞与不飞,变化起来比较方便,而且在鱼层发生变化后,用小饵配合不同长度的“飞铅”,也是兼找鱼层的首选方法。
“飞铅”钓法与浮标、饵重、提铅的长度、鱼种、鱼情等诸多因素息息相关,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唯一的共同点就是铅坠上移。有时同是采用“飞铅”但效果却相去甚远。原因就在于钓手本身对“飞铅”的运用是否合理得当,是否针对适时的鱼情。也就是说钓手的经验是运用“飞铅”钓法的制约因素。
“飞铅”钓法是我在垂钓活动中经常采用的,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在实战中的一些切身体会和广大钓友唠叨几句,以供钓友们在茶余饭后消遣之用:
一、不同鱼种。钓友们多是根据要钓获的对象鱼的种类来决定用标及搭配线组的,因此采用“飞铅”的方法也就有所差别。
鲢鳙:属上层鱼种,力大身沉、冲击力十足。故钓友们多是采用大浮力标、粗线组、大钩,用浮钓的方法来对付它们,并根据鲢鳙的“吸”食特点,开饵时尤其重视饵料的状态——注重雾化好且轻、稍粘。
可采用大“飞铅”(铅坠上移20~30cm),适当的延长浮标翻身后的停顿时间——过滤多余的小动作;大幅度减缓钓饵的下落时间——增加鲢鳙吸食时间,这对于增加钓获量是极为有利的,而且浮标多出现的漂移、颤抖、大黑标等鱼讯,上鱼率达70%以上。
鲤、草:草鱼属中层鱼种,但钓友们多是采用底钓法。所以我就把它与典型的底栖鲤鱼归在了一起讨论。鲤、草的体型普遍偏大,而且多数胆小、狡猾,所以采用悬坠钓法就尤其要小心铅坠在水中的位置是否会引起鲤、草的警觉性。大家普遍采用长子线的方法来提高铅坠离饵的位置。因此,采用“飞铅”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由于我们垂钓的泳层是距水底30cm的高度范围,“飞铅”量为10cm即可。其应用“飞铅”的主要目的:⑴长子线良好的引、诱鱼作用;⑵铅坠的隐蔽性较好。而“飞铅”钓法能加快浮标的翻身速度,对此类鱼种几乎无明显效果。
鲫鱼、白条等小型鱼种:“飞铅”的变化是见仁见智的。不同的钩、标、线组以及饵料的比重、状态,其“飞铅”的使用和“飞铅”量均有不同。讨论起来极为繁琐,我就简单的总结一下:
1、小标、小钩、细线:饵料比重轻、拉饵:“飞铅”量5~10cm;
饵料比重大、搓饵:“飞铅”量10cm左右;
2、大标、小钩、细线:饵料比重轻、拉饵:“飞铅”量10cm左右;
饵料比重大、搓饵:“飞铅”量15cm左右。
3、浮钓:浮钓术本身就是一种动态垂钓,好象“飞铅”技术有些画蛇添足,其实不然。浮钓中采用“飞铅”,我认为其目的多是:⑴压制鱼层,便于定层垂钓;⑵应对特殊鱼情,如乱口、乱层。对于第⑴种目的——压制鱼层,就是指控鱼。也就是把鱼诱聚到一定水层的意思。控鱼的方法有多种:如增加铅坠、增大饵料的比重、改变饵料的状态(增粘)、改搓为拉、换用大浮力标用“飞铅”……等等,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钓饵能快速的下落到固定水层或减少其在下落过程中的溶散性。为此,采用大浮力标——可利用铅重来加快到位速度,“飞铅”——可利用“加长的子线”减缓钓饵在固定水层的下落速度,便于引鱼上钩。因此我认为若在浮钓中采用“飞铅”,其“飞铅”量不易过大,拉饵5cm、搓饵10cm左右即可。对于第⑵种目的,乱口、乱层是比较令人头痛的。我们可以利用飞铅后的“长子线”来过滤部分的杂口讯息。因此,其“飞铅”量可依据适时鱼情变化10~20cm,灵活掌握为宜。
二、采用“飞铅”一定要留意水的深浅。
浅水(1.5m以内)。由于鱼类在浅水区觅食,其警觉性都很高,尤其是垂钓鲤草等大体型鱼类,若采用“飞铅”,其“飞铅”量就要大一些,15cm左右。
深水(水深1.5m以上)。鱼类的警觉性会有所降低,而且吃口大、讯号清晰。故“飞铅”量可适当小些,10cm左右。
综上所述,“飞铅”钓法的原理虽然简单,但运用起来却极需功力。“飞铅”钓法,其实是以诱为主、钓为辅的,只有在特殊的鱼情下才诱钓合一。这种钓法的利与弊如果应用得当,可化弊为利,如果运用欠妥,利也会成为陷阱一个。因此“飞铅”技术的使用有一个很重要的条件:那就是钓鱼人本身的经验及对实时鱼情的理解,该“飞铅”时飞、该钓时钓,方为赢家。
请采纳答案,支持我一下。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6 23:30
钓鱼技巧,什么是飞铅钓法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6 23:29
“飞铅”又称之为提铅,也就是在不改换钓组的条件下,仅仅是把铅坠整体上移一定距离的钓法。那么铅坠上移的目的是什么?就是为了缩短铅坠与浮标的距离(“缩短”水线的长度),同时也就加大了钓饵与铅坠之间的距离(“加长”子线的长度)。“缩短”水线是为了减小铅坠下摆的摆幅——摆幅减小了,浮标翻身站立的速度就相应的得到了加快;而“加长”子线,就是增加了钓饵的摆幅,也就是减缓了钓饵下摆的速度。因此,“飞铅”钓法的突出特点就是:浮标的翻身速度得到加快、浮标翻身站立后的停顿时间加长、钓饵的下落速度减缓——这就是“飞铅”的“变化”。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浮标翻身速度的加快,便于我们更早的观测鱼讯的产生;钓饵下落速度的减缓是有利于增强动态诱鱼的效果,使钓饵的下落更接近于自由落体,能够很好的消除鱼类的警觉性。钩饵下落速度的减慢最突出的作用是便于大泳层的搜鱼,也就是说在未知鱼层或鱼儿发生变层的时候,采用“飞铅”可以很快的找到鱼群所在的位置。这也就是“飞铅”的“应对”。
然而,“飞铅”的弊端也是清晰可见的:浮标翻身站立后的停顿时间加长后,在此停顿时间内的鱼类索饵讯息就很难及时的反应出来。但是在某些特殊的鱼情、鱼种的情况下,此停顿却是很好的钓点。比如浮钓中遇到乱口时,主抓浮标停顿过程中的异变,确是过滤虚口、抓实口的有效时机。还比如浮钓鲢鳙,根据鲢鳙的吸食特点,有意的“延长”浮标的站立时间,可以很好的增加鲢鳙的索食时间,浮标的漂移与颤抖就是提竿的有利时机。另外,子线的增长,也会减弱鱼类索饵讯息的传导,很容易出现丢口现象。因此“飞铅”钓法的运用依赖于钓友们的实践经验!何时采用?为什么采用?是钓们在采取“飞铅”钓法之间所必须考虑好的关键问题,否则,往往会事与愿违,造成事倍功半、得不偿失。
我采用“飞铅”钓法,多是注重其诱鱼和底部过滤杂口的特点,也就是说在垂钓开始阶段,我常使用“飞铅”来搜鱼、抽窝。当发现有鱼进窝且多次出现截口讯息后,便停止“飞铅”并加大饵团,让钓饵以更快的速度进窝擒鱼;鱼口慢时再以 “飞铅”聚、诱之。充分发挥其诱、钓互辅的功用。飞与不飞,变化起来比较方便,而且在鱼层发生变化后,用小饵配合不同长度的“飞铅”,也是兼找鱼层的首选方法。
“飞铅”钓法与浮标、饵重、提铅的长度、鱼种、鱼情等诸多因素息息相关,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唯一的共同点就是铅坠上移。有时同是采用“飞铅”但效果却相去甚远。原因就在于钓手本身对“飞铅”的运用是否合理得当,是否针对适时的鱼情。也就是说钓手的经验是运用“飞铅”钓法的制约因素。
“飞铅”钓法是我在垂钓活动中经常采用的,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在实战中的一些切身体会和广大钓友唠叨几句,以供钓友们在茶余饭后消遣之用:
一、不同鱼种。钓友们多是根据要钓获的对象鱼的种类来决定用标及搭配线组的,因此采用“飞铅”的方法也就有所差别。
鲢鳙:属上层鱼种,力大身沉、冲击力十足。故钓友们多是采用大浮力标、粗线组、大钩,用浮钓的方法来对付它们,并根据鲢鳙的“吸”食特点,开饵时尤其重视饵料的状态——注重雾化好且轻、稍粘。
可采用大“飞铅”(铅坠上移20~30cm),适当的延长浮标翻身后的停顿时间——过滤多余的小动作;大幅度减缓钓饵的下落时间——增加鲢鳙吸食时间,这对于增加钓获量是极为有利的,而且浮标多出现的漂移、颤抖、大黑标等鱼讯,上鱼率达70%以上。
鲤、草:草鱼属中层鱼种,但钓友们多是采用底钓法。所以我就把它与典型的底栖鲤鱼归在了一起讨论。鲤、草的体型普遍偏大,而且多数胆小、狡猾,所以采用悬坠钓法就尤其要小心铅坠在水中的位置是否会引起鲤、草的警觉性。大家普遍采用长子线的方法来提高铅坠离饵的位置。因此,采用“飞铅”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由于我们垂钓的泳层是距水底30cm的高度范围,“飞铅”量为10cm即可。其应用“飞铅”的主要目的:⑴长子线良好的引、诱鱼作用;⑵铅坠的隐蔽性较好。而“飞铅”钓法能加快浮标的翻身速度,对此类鱼种几乎无明显效果。
鲫鱼、白条等小型鱼种:“飞铅”的变化是见仁见智的。不同的钩、标、线组以及饵料的比重、状态,其“飞铅”的使用和“飞铅”量均有不同。讨论起来极为繁琐,我就简单的总结一下:
1、小标、小钩、细线:饵料比重轻、拉饵:“飞铅”量5~10cm;
饵料比重大、搓饵:“飞铅”量10cm左右;
2、大标、小钩、细线:饵料比重轻、拉饵:“飞铅”量10cm左右;
饵料比重大、搓饵:“飞铅”量15cm左右。
3、浮钓:浮钓术本身就是一种动态垂钓,好象“飞铅”技术有些画蛇添足,其实不然。浮钓中采用“飞铅”,我认为其目的多是:⑴压制鱼层,便于定层垂钓;⑵应对特殊鱼情,如乱口、乱层。对于第⑴种目的——压制鱼层,就是指控鱼。也就是把鱼诱聚到一定水层的意思。控鱼的方法有多种:如增加铅坠、增大饵料的比重、改变饵料的状态(增粘)、改搓为拉、换用大浮力标用“飞铅”……等等,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钓饵能快速的下落到固定水层或减少其在下落过程中的溶散性。为此,采用大浮力标——可利用铅重来加快到位速度,“飞铅”——可利用“加长的子线”减缓钓饵在固定水层的下落速度,便于引鱼上钩。因此我认为若在浮钓中采用“飞铅”,其“飞铅”量不易过大,拉饵5cm、搓饵10cm左右即可。对于第⑵种目的,乱口、乱层是比较令人头痛的。我们可以利用飞铅后的“长子线”来过滤部分的杂口讯息。因此,其“飞铅”量可依据适时鱼情变化10~20cm,灵活掌握为宜。
二、采用“飞铅”一定要留意水的深浅。
浅水(1.5m以内)。由于鱼类在浅水区觅食,其警觉性都很高,尤其是垂钓鲤草等大体型鱼类,若采用“飞铅”,其“飞铅”量就要大一些,15cm左右。
深水(水深1.5m以上)。鱼类的警觉性会有所降低,而且吃口大、讯号清晰。故“飞铅”量可适当小些,10cm左右。
综上所述,“飞铅”钓法的原理虽然简单,但运用起来却极需功力。“飞铅”钓法,其实是以诱为主、钓为辅的,只有在特殊的鱼情下才诱钓合一。这种钓法的利与弊如果应用得当,可化弊为利,如果运用欠妥,利也会成为陷阱一个。因此“飞铅”技术的使用有一个很重要的条件:那就是钓鱼人本身的经验及对实时鱼情的理解,该“飞铅”时飞、该钓时钓,方为赢家。
请采纳答案,支持我一下。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6 23:30
钓鱼技巧,什么是飞铅钓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