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15:13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1-29 07:53
中国传统建筑中国自古地大物博,建筑艺术源远流长。不同地域和民族其建筑艺术风格等各有差异,但其传统建筑的组群布局、空间、结构、建筑材料及装饰艺术等方面却有着共同的特点,区别于西方,享誉全球。中国古代建筑的类型很多,主要有宫殿、坛庙、寺观、佛塔、民居和园林建筑等。中文名中国传统建筑外文名China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领域文化范畴拼音zhong guo chuan tong jian zhu特点具有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特点中国传统建筑(图2)传统是一个民族或地区在理与情方面的认同和共识,属于文化范畴。传统系指文化传统,传统文化的总体决定传统建筑的基本形态,传统建筑也从一定的角度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形态,两者是不可分的。因而,传统的特点是具有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中国传统建筑正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最精彩、最直观的传承载体和表现形式。大气体现在大门、大窗、大进深、大屋檐,给人以舒展的感觉。大屋檐下形成的半封闭的空间,既遮阳避雨,起庇护作用,又视野开阔,直通大自然。大气,最充分地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天人合一”的思想。生气体现在四角飞檐翘起,或扑朔欲飞,或者立欲飘,让建筑物(包括塔、楼)的沉重感显得轻松,让凝固显得欲动。若“大气”产生于理,则“生气”产生于情。情越浓,艺术性越强。中国传统建筑造型的艺术性是任何其它民族不能比拟的。而西方传统建筑的艺术性不在建筑物本身,而在其附着的雕塑或绘画——观赏艺术,无法给建筑物自身带来生气。富丽体现在琉璃材料的使用。它寿命长,颜色鲜艳,在阳光下耀眼夺目,在各种环境中富丽堂皇。其较高的成本,象征着财富和地位。可见,大气、生气、富丽三者,既有其特定的行色,又有其丰硕的内涵,三者结合形成了中国建筑的传统。重山林风水上述三个特点,仅指建筑物本身,未及其环境。若包容环境,中国建筑的传统性还有第四个特点——重山林风水。中国历代的职业风水先生,去除迷信成分,可称得上是选址专家。中国传统建筑走廊(图3)有山,易取其势,视野开阔,排水顺畅;有林,易取其物,苍柴丰盛,鸟鸣果香;有风,易得其动,空气清新,消暑灭病;有水,易得其利,鱼虾戏跃,鹅鸭成群。故此,若靠山面水,侧有良田沃土,阳光充沛,兼有舟楫之便,当然是公认得宜于人类生存得最佳选址。中国传统建筑不仅重自然的热心网友 时间:2023-01-29 09:11
付费内容限时免费查看回答中国建筑有较明显的阳刚阴柔之分。自古以来,我国传统建筑艺术就存在着两大体系。其一为正规的官式建筑,主要包括直接为皇帝服务的皇宫殿庭。为封建宗法礼*务的祭词性坛庙,以及京师及各地的官衙、府邸和防卫性建筑,这些建筑一般均按**工部颁布的法式和规范进行设计施工。这类建筑的共同特点是规正,严谨,高大,常采用颜色亮艳的琉璃瓦屋顶。檐屋亦常二重甚至三重,以加强气势。斗拱及彩画装饰华丽庄重,较强地表现出雄伟壮丽的阳刚之美来。与之相对的另一类是分布在大江南北,边远村寨的各式民居,这些古代最大量的建筑,营造自由,不拘一格,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密切地溶化为一体,它们的平面布置灵活,结构上也随宜地采用当地的物产,因村致用,从而变幻出极为丰富多样的形式来。就说江南丘陵的农村住宅,三间四柱,白墙青瓦,依山傍水,与清风,白云,烟霞晨曦,幽林曲溪,自然地融化在一起,表现出一种亲切、秀丽而又含蓄的美,那些专门为观赏自然提问奋斗的人物事迹
著名的
回答风景美而设置的,各名山胜水的风景建筑,以及再造山水美的小巧园林,亦以清丽,明秀,脱俗而有韵味取胜,是表现阴柔之美建筑的主要组成部分。
这是上面那个问题
提问又没有现代著名的
最近
回答
回答长城能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因为它在历史上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且人们今天依然可以从中汲取激励中华民族奋进的因素。这些因素又恰恰可以用长城作为载体。他分析说:“中华文明的发祥时间要比某些古代西方文明稍晚,但是我们的文明绵延不断,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中断的文明。另外,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国家,正是因为这一特性才没有导致文明中断,虽然能够维持这种情况需要很多社会因素,但非常重要的一点在于比较好地解决了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矛盾。”传统观点认为长城是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激烈对抗的产物,但曹教授认为:“长城的基础功能是防御,是军事分界线,但是‘分离就是接触’,长城的存在让游牧民族不能随意抢掠,长此以往,它们传统的生活模式不能支撑。于是双方形成固定的交往,进行互市交易。”对于中原文明来说,从秦汉开始,在沿着长城的边境贸易中,有大量的游牧民族的牛马被引进中原,极大地提高了中原的生产力水平。长城让游牧和农耕民族之间的交往和沟通密切,而不是通常认为的隔绝,所以整个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也因此而加强。长城修建经历了2000多年,与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漫长的发展历史几乎同步。长城长5000多公里,绵延不绝,和中华文化没有中断的特性十分相合。长城虽是表面的隔离线,实际却为游牧和农耕两类民族的关系充当媒介。没有一件文物的历时长度、空间广度和文化深度能和长城相比,这些优势让长城有了成为民族文化符号的身份优势。长城非同一般的建筑形制最容易让人们寄托爱国主义的情感体验。其次,和其他的文物相比,长城最容易彰显爱国主义精神。文化心理学通常认为,爱国主义的情感体验主要体现在一个民族的自我保护意识中,表达这种体验时,构筑防御工事就成为十分重要的一种形式。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一个氏族群居住在一起,组成一个聚落,并在聚落周围挖成壕沟或围成栅栏,这是先民为实现有组织的自我保护的最初形式。夏商周三代以后,战争直接促进不同部落进一步融合,国的概念开始出现,开始出现了城池。伴随着国的规模不断扩大,城池自然越修越大,越修越多,并且城池周围的防御设施如城墙、壕沟等规模越来越大,越来越完备。城池是长城的基础,长城是城池的延伸。秦代以后,“国”的概念的外延空前扩大,中华民族越来越趋向整体化,而秦长城的修建便和保卫其以南的广袤土地上的人民直接挂钩,给整个民族以安全感。于是历朝历代都有人前仆后继,用热血和生命来保护这个国家
即使我们有了明确的近代民族国家的观念后,我们谈爱国,长城依然最适合人们爱国保卫行为的象征。我们今天提到人民军队还要以“钢铁长城”来比喻,就是长城引发的惯性思维的结果。上世纪以来主流意识形态对长城内涵的开掘,使其象征意义变*们不自觉的观念。虽然承载着如此丰富的内涵,在古代的中国人眼里,长城就是长城,是军事防御工事而已,“明修长城清修庙”,长城在明帝国的余晖里展现出最后的辉煌,清代逐渐破败。其文化地位真正凸显出来是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的历史事件与文化事件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发生在上世纪30年代的著名的长城抗战,英勇的中*民在长城沿线对日寇加以迎头痛击,虽然长城作为防御工事已经意义不大,但是在与外敌的血战中跃上历史舞台,实在发生的战争唤醒了人们对其已经被淡忘的象征意义的认识。而田汉在《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中,有“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描述,更让人们将更多的积极意义赋予长城。新中国成立后,主流意识形态对长城内涵的全方位挖掘,比如从2000千多年前即开始修建,绵延万里,并且历朝历代一直重修,认为其代表了中国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勤劳,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出现了宇航员在太空可以看到长城的说法,表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就已经足以创造奇迹等等。传唱最为普及的《国歌》和学校教育的强大影响力让这些积极意义在几代人心中生根发芽,变*们大脑中不自觉的观念。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1-29 10:45
中国自古地大物博,建筑艺术源远流长。不同地域和民族其建筑艺术风格等各有差异,但其传统建筑的组群布局、空间、结构、建筑材料及装饰艺术等方面却有着共同的特点,区别于西方,享誉全球。中国古代建筑的类型很多,主要有宫殿、坛庙、寺观、佛塔、民居和园林建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