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13:02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15:35
冬至吃饺子最开始是张仲景为了防止人们冻耳朵而发明出来的。
冬至吃饺子的原因:
饺子原名“娇耳”,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
东汉末年,各地灾害严重,很多人身患疾病,南阳有个名医叫张机,字仲景,自幼苦学医书,博采众长,成为中医学的奠基人,张仲景不仅医术高明,什么疑难杂症都能手到病除,而且医德高尚,无论穷人和富人,他都认真施治,挽救了无数的性命。
张仲景在长沙为官时,常为百姓除疾医病,有一年当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门口垒起大锅,舍药救人,深得长沙人民的爱戴,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后,走到家乡白河,岸边,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他心里非常难受,决心救治他们,张仲景回到家,求医的人特别多,他忙的不可开交,但他心里总挂记着那些冻烂耳朵的穷百姓,他仿照在长沙的办法,叫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向穷人舍药治伤。
张仲景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吃了一段时间,病人的烂耳朵就好了。
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出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或偏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
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们吃着饺子,心里仍记挂着张仲景的恩情,今天,我们用不着用娇耳朵来治冻烂的耳朵了,但饺子却已成了人们最常见、最爱吃的食品。
冬至的风俗习惯:
1、北方吃饺子
饺子,相传是医圣张仲景告老还乡时看到受冻的百姓,便叫其弟子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形成了习俗。
2、南方吃汤圆
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冬至吃汤圆,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也称“汤团”,冬至吃汤团又叫“冬至团”,“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
3、滕州喝羊肉汤
冬至吃羊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羊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习俗,人们在冬至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个好兆头。
4、苏州喝米酒
传统的姑苏人家会在冬至夜喝冬酿酒。冬酿酒是一种米酒,加入桂花酿造,香气宜人,姑苏百姓在饮冬酿酒的同时,还会配以卤牛肉、卤羊肉等各式各样的卤菜,在寒冷的冬天,冬酿酒不仅能够驱寒,更是寄托了姑苏人对生活的一种美好的祈愿。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15:35
北方吃饺子和馄饨 的说法:在北京,有句谚语叫“冬至馄饨夏至面”。对于有着“好吃不如饺子”习俗的北方人来说,也普遍有冬至吃饺子和馄饨的风俗。不同地方的人们对馄饨的称呼还不一样,比如广东人把馄饨称为“云吞”,湖北人则称之为“包面”,江西人称其“清汤”,四川人称“抄手”。河南人在冬至这天,要吃“捏冻耳朵”。吃“捏冻耳朵”是河南人冬至吃饺子的俗称,据说是吃后可让人们在寒冷的冬天里,不会被冻掉耳朵。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15:36
其实都是老一辈传下来的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15:37
防冻耳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