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12:59
共2个回答
好二三四 时间:2022-06-19 03:56
莲花落,是绍兴的地方曲艺,在清末时出现。一般都是三人一组演出,早先无丝竹伴奏,由一人主唱,一人打板,另一人和打板者一起帮腔,为之接腔。后因接腔形式不便于演唱整本节目,开始采用四胡伴奏,改为一人主唱,一人拉四胡,一人打扳。主唱者手持三翘扳,在音乐“前奏”及“间奏”中打扳击节。主唱者有时与伴奏者对白问答,或有伴奏者帮腔撙调,形式活泼。经常演出的节目有《回娘家》、《闹稽山》、《珍珠塔》等。
现在莲花落的唱腔与早期相比,已有较大的发展,除演唱基本调外,还根据剧情需要,穿插演唱绍剧、越剧及部分民间小调,并开始进行了男女双档演出的尝试,除发挥原有说唱特长外,还增加了表演部分。莲花落演唱生动活泼,唱词通俗易懂,唱腔朴实流畅,为群众所喜闻乐见。胡兆海、倪齐全是绍兴莲花落说唱艺人的姣姣者。
1982年,胡兆海的《回娘家》参加全国曲艺优秀节目(南方片)观摩演出,获表现一等奖和创作一等奖;1986年,倪齐全的《疯姑娘》获浙江省新曲目比赛创作、表现一等奖。1990年,倪齐全的《阿Q与辫子》参加在南京举办的首届中国曲艺节,绍兴莲花落的影响日见扩大。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01:04
莲花落,产生于隋唐,又名“散莲花”“连欢乐”,传到清代,流行于南北各地。南方有绍兴莲花落,北方有冀乐莲花落,同治、光绪年间在辽西与沈阳极为盛行。北方莲花落在流传过程中,演变为五种表演形式:一是清音莲花落,一人手持竹板,专唱小曲;二是竹板快书,一人说唱,多是长篇大书,如《前后七国》《刘公集》等;三是十不闲莲花落,有一旦一丑两个角色,旦角叫“包头的”,类似东北蹦蹦;四是金钱莲花落,多人表演,载歌载舞,包括打霸王鞭等绝技;五是彩扮莲花落,三五个人扮成各种剧中人物,有生、旦、丑等角色,发展成民间小戏,俗称“落子”,后来演变为评剧。蹦蹦中的拉场戏也受其很大影响。
同治年间,沈阳已有女艺人,时称“女落子”。莲花落曲目有七八十个,如《十里亭》《大西厢》《小放牛》《锔大缸》《摔镜架》《三度林英》《王二姐做梦》《王婆骂鸡》《二姑娘看病》《安安送来》《王小赶脚》《孤存打鸟》《孙继臬卖水》《杨二舍化缘》《鹦鹉对诗》等,其中有不少曲目后来被蹦蹦所吸收。
《陪都纪略》中所记述的“十不闲”为“十不闲莲花落”,原文是:
莲花落,包头俏。
有作正,有说笑。
逗贫哏,学京调。
有丑的,没有票。
当时十不闲莲花落的男性艺人扮演旦角要“包头”,故称作“包头的”,中间四句,是指其内容亦庄亦谐,其特点有逗有唱。最后两句是说演丑角者没有票友,都是专职艺人。另有“女落子”一条,专记女子莲花落,原文是:
女子唱,莲花落。
娜娥妮,打扮俏。
霸王鞭,耍得好。
四块板,齐声妙。
报戏名,把好叫。
赏钱多少。
文中的“霸王鞭”,是耍两根彩棒的舞蹈表演。“四块板”即“手玉子”,一手两块小竹板,可以打出各种花点来。以上二技均被二人转艺人所继承。
同书中的“庙会胜游”门,也记述了“杂耍馆”的“女落子”等表演,原文是:
书词女落,在海丰园。
清雅楼开,鼓柳彩全。
由此可见当时的杂耍园子是书词(鼓书、评词)与女子莲花落等同台表演。最后一句中的“鼓、柳、彩”,鼓是指各种大鼓、八角鼓等;柳是指各种小曲,如马头调等;彩是指古彩戏法。
*后,北京的相声艺人于春明之妹于瑞凤,先学京韵大鼓,后改演莲花落。1923年应邀赴天津演出,人称“莲花落大王”,到上海灌制过唱片。自评戏在东北盛行后,老莲花落已不多见。解放后,辽西的绥中县还有少数莲花落老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