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如何练习腰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19 17:38
我来回答
共8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2-07 10:48
对在练习陈式太极拳中怎样掌握腰裆,对腰裆的练习要求及方法进行了论述与分析。认为无论是在盘架子还是在推手格斗中, 腰与裆都应密切配合, 而裆部的运行路线应该“锅底型”与“∞字型”相结合。
1 :腰、裆居于人体中间部位,是连接上下盘的枢纽,也是调整人体重心、发人制胜的关键部位。拳论中说:“腰如车轴、气如车轮、用力在腕、机关在腰。”说明腰为太极运动中的第一主宰[1]。 陈式太极拳的架子可以因人而异,分为高、中、低三种。陈小旺老师传授的拳,强调在上身端正和放松的前提下走低架子,陈老师说:这种低架子是其*传授给青年和健壮的中年人的架子,但无论怎样低,大小腿之夹角不得小于90°,不然则成为“荡裆”,即病裆。在陈式太极拳练习中,腰的走动与裆的走线既有规律,又无规律。在盘架子时,欲向右则腰先向左,欲向左则腰先向右;裆有时走下弧有时走后弧(锅低裆与∞字裆);但在推手中则不然,有时时机成熟时,可以通过调整重心或趁势完成进攻动作,以缩短进攻时间或距离。总之,腰裆的运用是一个较复杂的环节,有时一个动作中包含着多次的腰裆变化,有时可以借势直接出击。故本文在此通过举例并结合笔者多年的经验总结对此加以剖析。
2 在行功走架中腰裆的要求与应用方法
2.1 腰的要求与应用方法
在练拳走架中,腰一定要直起来,身法要做到立身中正、不偏不倚、两胯松平衡,不能出现前俯后仰,左右倾斜的不良姿势[1]。全身动作的变化和重心调整的稳定必须由腰来起主要作用,上下转动的关键也在于腰,推动劲力到达四肢部位仍然由腰主导完成。腰要松,松腰两足才有力,下盘才稳固,所以有“不得力必腰腿求”之说,说明要使自己下盘稳固,练出强似不倒翁的底盘功夫,就不能不明松腰、塌腰的重要性。腰脊的运动是轻松、柔和、圆活自然的,在不断地作旋转、屈伸中时而蛹动,时而蛇行,时而拧转,时而伸缩。从腰部的三根轴来说,在练拳时沿冠状轴运动,动作开、伸、实;呼气发劲时,从腰轴开始,椎骨一节一节向上蛹动弹拨,使脊柱在前屈或后仰的同时伸长;动作合、屈、虚、吸气蓄劲时,随腰轴转动,椎骨一节一节地向下蛹动复归腰轴,使脊柱在前屈或后仰的同时缩短,动态如蚕行。腰部松沉,能使骶骨有力,便于发劲,利于气沉丹田,使气不上浮,下肢稳而有力,也是保证腰轴转动灵活的所在。腰部松沉与虚领顶劲相配合,上有顶拔之势,下有松沉之意,使腰轴不弯不摇,而又不僵直。为了便于腰轴灵活,转动自如,还需要胯膝的配合,屈膝松胯,不仅能使腰直竖易做好,而且还能发挥腿部的机能,使髋关节转动灵活,腰骶关节转动自然灵活,腰的转动才能更加灵活有力。总之,腰部松沉竖直,虚领顶劲,屈膝松胯,都是为腰轴转动灵活,充分发挥腰的运动能力而做准备。
在陈式太极拳中,气出肾入肾就要求气沉丹田与丹田内转相结合,形之于外为胸腰折叠[2]。在盘架子中,每一个动作都要反复强调腰不动、手不动,内不动、外不发。胸腰折叠的运动方法,对于健身有特殊的作用,因为人体腹部脏腑最多,为全身气血汇集之处,也是经络通贯上下表里的枢纽。每一胸腰折叠,都使腹内脏器进行一次温柔的自我按摩,它可以起到培养真气,消除腹部脂肪的作用,对肾脏功能的锻炼效果较好。这种胸腰折叠若与真气运行结合起来效果将更为突出,如果能做到一次胸腰折叠,任督二脉一个循环,即一个小周天,即可起到一次还精补脑、气贯周身的作用。比如在套路中,象“撇身捶”、“肘底捶”、“下步胯虚”等等动作中都有较明显的胸腰折叠。
那么在练习中怎样才能用上腰、用好腰?笔者认为应从单式动作入手来寻找腰的转动与运用。比如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中的第一个动作“起势”,双手上抬与下压过程中,胸腰就有一个一折一叠的运动路线,双手按至胯齐后向左侧前旋转掤出前,腰部先向右稍转动后再向左结合上肢转动(有练习者此时在腹前双手微转一小圈,这是腰部的转动带动外形的表现),至腕与肩平时,腰也达到适合位置,处于中定位,双手向右侧捋动前,腰先向左微带转动,此时双手表现为在左侧划一小圈后再向右随腰掤捋,随着腰手的转动重心也随之向左向右移,腰的转动、双手的右捋、重心的移动结束、左脚的拈起都应在一气呵成的原则上完成,各部要求到位后,左足向左侧前开步,腰向右转动,双手与左足形成对拉,这是陈式太极拳中外形上的对拉拔长,左足落地后双手在右侧后方向下稍压换劲随腰向左转动移重心于左腿紧跟上右腿合手完成起势。就此一个起势动作,不过七个小节,而腰部细分起来要转动8次。此时笔者提醒大家,动腰并不是外在的那种摇头摆尾,而是含于内又微显外的一种练习要求。这仅仅是一个动作、一方面的要求,可想而知腰在太极拳中的地位何等重要。在寻找腰的运动路线及方法时要注意把握太极拳中的欲左先右、欲前先后的原则,这样就会少走弯路,更易掌握陈式太极拳的运动规律。
2.2 裆的要求与应用方法
裆部运动路线有两种说法,一种说太极裆应走下弧,即“锅底裆”;一种说裆应走后弧, 即“∞字裆”。笔者认为,为了更有利于腰裆的结合,裆部的运动应两者相结合进行练习,更有利于使周身结合。练习陈式太极拳时要适当地敛臀和翻臀,就是说在动作定势时,臀要敛,敛臀裆部前开后合,否则后裆合不住,不能使骶骨和脊柱成一直线;还应把顶和裆联系起来,称为“提顶吊裆”,就是用意识使肛肌向内收敛,但不可用力,并要与盘臀相联系,使每个动作过程肘都要“吊”或“裹”裆,以保证躯干在运动时的正确姿势;在每一动作过程中,臀又要翻,翻臀前裆合住,大腿根撑开,裆自圆,裆腰劲合好、下好后,如臀泛不起来,不仅前裆合不住,连上体亦皆扣不住,腰劲下不实,上下盘也扣合不住劲,则形成底无力,动作不稳固。只有敛翻协调运用才有利于周身动作的完整性。它和头顶悬的要求一样,靠意念的支配而不用拙力。总的来说,在每一个动作的练习中,都应开裆、圆裆,在松圆中使身法转换得更加灵活。
裆部在重心转换中的运行路线也不可忽视。在初学阶段,为了便于掌握动作,裆的运行路线可以只走后弧(∞字裆),但随着动作的熟练和腿部力量的增加,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裆走下弧的技术动作,再进一步后,裆部的运行路线就应该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练习。就裆的运行路线而言,裆走下弧,在拳架较低的前提下,再加上这种裆走下弧的要求,其运动强度大、难度大、很吃功夫,无论对练功还是健身都有极大好处;裆走后弧有利于动作圆滑连贯,也有利于引化外来的冲击力。比如“双推手”右脚开步后,双手在左肩合力,重心由左腿向右腿转换时就应裆走下弧;又如“撇身捶”中,右臂打“七寸靠”时就要用裆走下弧才更具威力;再如“拦扎衣”一式,开步合手后重心由左向右移动时就要用裆走后弧,才有利于肩肘的撑开与连贯;“搂膝”一式中的第一小节就要用裆走后弧,有利于动作的饱满圆滑。上述例子只是就裆走下弧或后弧而言,如果两者结合起来,就更能显示陈式太极拳的圆滑及刚柔相济等特点。比如“拦扎衣”变“六封四闭”时,第一次移重心裆应走后弧,第二次移重心裆就应走下弧,裆的两种移动路线相结合,借助左腿的蹬力、双手与腰胯结合,此时如果发力就会更加威猛。总的来说,走下弧裆和走后弧裆相结合,才更利于塌腰、合腹、开胯、胸腰折叠和腿功的运用。
腰部的左右旋转和腿部的虚实转换,是靠胯关节的松活来完成的,如果两胯松不活,死顶住骨盆,腰也就难以起到轴的作用,裆就更难完成两种弧线的协调结合。掌握好松胯的难度较大,因为胯部支撑着上半身的重量,胯部放松,膝关节及大腿肌群的负担就要加重,气就难沉丹田,就会出现胸闷难受的现象。为了便于掌握此动作,首先要保持上身部位的中正舒适,屈膝下蹲时膝盖不能超过脚尖,开胯不能过大,否则拉力松弛使腿部的基础伸缩力不强而造成浮而不固。练习低架子时,要特别强调膝关节不过足尖,避免太过会形成荡裆的毛病。如果胯不松而肩硬向下垂,肋部和腹部肌肉受压,从而导致气不能下降,气机升降功能就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就难以达到腹内静松气腾然的要求。所以在练习时要做到舒松灵活,为了更好地松胯可以先把腹部松开,并且必须注意虚实。还可以经常采用一些帮助胯关节松开的弯腰、压腿、压膝、压胯根的一些基本动作,以提高胯的灵活性和柔韧性[2]。
2.3 腰裆结合的要求及应用方法
练习陈式太极拳十分重视腰裆功,如果两者不结合起来运用,单独地去转腰或走裆,会造成身体摇摆而导致下盘不稳[3]。只有两者结合、两胯放松、裆劲撑圆、两者贯串,才能使腰胯左右转换轻灵圆活,形成旋腕转膀、旋踝转膝、旋腰转脊的立体螺旋缠丝动作,整套动作练起来才能圆转自如,顺其自然。腰与裆的结合,在盘架子过程中表现为,每个动作定势要做到塌腰、合裆,可使气能归丹田,下盘稳固;在运劲走势过程中要做到活腰松裆,可使动作流畅连贯、轻灵自然;在发劲技击时要做到拧腰、扣裆(腰劲旋拧、裆劲扣住),可使发劲快猛迅疾,力达梢节。例如:在基本功的正面缠丝练习中,拦扎衣起动后(右手为例),腰向左转,右手走下弧顺缠丝,裆走下弧(即锅底裆),重心移至左腿后,腰向右转裆走后弧,手做逆缠丝向右外展,如此往返运行。虽然动作很简单,但其中包含了旋腰转脊,胯运裆行。如果只动腰不动裆,就会出现摇头摆尾,低头弯腰;如果只动裆不动腰,就会出现动作似干柴,毫无一点生机。总的来说,无论是在练习单势还是在练套路,都应腰裆结合,才能体现出陈式太极拳的那种上下九节劲、节节腰裆发的特殊劲力。
3、 在推手、擒拿格斗中腰裆的要求及应用方法
陈式太极拳在推手、擒拿格斗中的腰裆配合有着密切的关系,腰要能松沉,胯要能撑开,臀要能敛起、翻正,膝要能里合,这些要求达到后,腰裆劲自然就能撑圆而更加饱满。技击时通过腰裆的配合来维持和调节自身的重心平衡,同时又运用腰裆的协调变化来破坏对方的重心平衡,引化彼力,发出腰裆劲,而使自己一击凑效,克敌于腰裆转化的一瞬间[1]。从技击的角度来讲,中盘结合得好,采用下弧裆与后弧裆结合的方法,必然会稳固下盘、足胫坚强、心君泰然,使人强若不倒之翁。太极拳虽然不以力取胜,但气力仍然是练习武功的基础,如果没有四两力,怎能破千斤。腰是全身劲力的主宰,胸腰的折叠运化功夫也是引化来力和利用人体螺旋力发劲进击敌人的重要方面。有些练习者,虽练太极多年,但与人一交手就受制于人,为什么?就是因为中盘不合,上下不协调而导致脱节。在交手时何处失势,何处受制,其原因大都是中盘功运动有毛病,尤其在合步或活步推手中,两人四臂相搭,堋捋挤按,表面上看只需肩活臂松就可不丢不顶,其实不然,如果前进后退时腰裆不活,或者说腰裆不进行下弧、后弧交替变换,即使在肩臂上下多大功夫也是枉然。那么如何做到在推手中使腰裆结合而能走出螺旋圆弧的中盘功?除在平时行拳走架中加强腿腰胯裆的螺旋训练外,还应多练定步、活步推手的互喂练习。如果腰裆功掌握得好,在技击中就容易找到对方的弱点,避实击虚,就容易将对方的劲路摸透,就容易将对方的劲力引进来而借力发之。比如推手中小鬼推磨一着,当敌方右腿在我左腿内侧时,我可以运用裆走后弧,腰向右转引对方的劲力深入我右方,对方重心很容易被我控制,然后,速扣左膝与己右肘力相合后,采用交叉力向我左侧方击出,此时还应运用裆走下弧借右腿蹬地之力,发放之力更显得威猛。再例如:活步推手中拉摔一着,当我右腿入对方左腿内侧时,若对方向其右侧捋我,我可以借其势,左手钳住对方右手腕借力向其前方突然改变运动方向,我通过裆走下弧重心控制在己左腿,右脚配合己上肢向后击打其左踝,使上肢下肢形成交叉拉力,将对方向前摔出。此种动作虽然从外形上违背了太极拳中欲左先右、欲右先左的规律,但内含的运动并未违背,因为通过腰胯的调节,缩短了变化的时间与距离,从而达到快而准的效果。
4、结论
综上所述,陈式太极拳这种腰裆的结合,腰腿的缠丝,胸腰的折叠练习、使用方法,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但它对增强腿部力量,增强进攻能量以及健身延年方面都有明显的效果,更有利于活动下肢各关节、畅通经络、保持和发展腿部关节的柔韧性以及灵活性。同时笔者认为以下几点为掌握腰裆功的关键:
⑴腰不可软,也不可硬,取于中为最好。腰部要领总结为七字:松、活、塌、沉、虚、直、拧。一般练柔劲要活腰,练发劲要扭腰,练走势要塌腰,练蓄劲要松腰,练走化要沉腰,练换劲要虚腰,练贯通要直腰。
⑵臀要敛、敛为前开后合,臀又要翻、翻为后开前合,交替运用方明其理;胯要开,但开而不散。例如:单鞭、拦扎衣、斜行等动作,在动作完成时都要屈膝松胯、翻臀,如坐凳子,稳如磐石。
⑶裆要圆,圆而稳,两大腿根要开,裆开不在大小,意开裆即开,不会开裆者,腿岔得再宽也无用。裆口要放宽撑圆,易使裆劲自动尾闾中正,这样裆劲就更足,从而可稳固桩步。裆部运动路线为:练化劲、引对方劲力深入时需走下弧裆;练发放、破坏对方重心击打时需走后弧裆。同时还应与腰部密切配合,塌腰时需含裆,活腰时需松裆,而拧腰发劲时需扣裆,这样上下盘才易合,内劲在周身各处才能沉着透达。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2-07 12:06
看到楼上一大堆文字,眼花。。。各派太极的*五花八门,但万法不离其宗
把道理想通,理解消化了,比盲目练功更有效直接。
老师说你腰用不上,是因为楼主你还没找着“腰”,劲在腰那就断了。那么是什么原因呢?
劲的传递,是“起于根,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腰起到关键作用。
太极说“腰”,其实不仅仅是我们平常理解的腰部,“腰”是丹田、命门所在的关键部位,以此部位表现最为显著,
有时“腰”也可以放大到“大椎”到“会阴”这一整段,就是肩胯之间。
怎样解决楼主“腰用不上”的问题,下面这几点需要注意
一:六合
想信很多人也知道“六合”,其中“肩与胯合”,很大一部分是太极腰的作用,或者说胸腹的作用。
如果初学练拳时多抓住“外三合”练拳,很快就会体会到“整劲”。进而寻求“内三合”。
二:一身备五弓
“一身备五弓”这话我们练太极的应该都很熟悉,两手臂两腿是四张“弓”,脊椎是一张“弓”。“腰”就在脊椎这张“弓”上,多寻找脊椎“弓”的感觉,腰自然就找着了。弓需要一个把手,一个支点,才能挽弓,这个点就是“命门”或者说“后丹田”。
三:中正
李经梧先生说过,要练出一根“铁轴”。这是“活似车轮”的前提。当然在这我只说人体中心线这一根“轴”,也是我们练太极拳要找的第一根“轴”。位置是人直立时,头顶百会向地面的垂线(必定垂于两脚之间,人体重心投影)。
初练时,这根轴绝不允许歪斜,始终垂直地面平移(使“百会”“会阴”“重心点”一垂直线)。腰,自然也贯穿其中。腰正,整个身体才能中正。体会身体中正,也有利于规范自己的“腰”。
话又说回来,太极不提倡“练”腰,应该“空腰”。只是得经过一个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过程,不懂腰就寻求空腰,那是痴人说梦。所以去体会“太极腰”的存在是非常有必要的,找到后,我们又要丢掉。
可能说的有点玄了,呵呵。。。有些东西实在不知道怎么用文字表达,还忘楼主见谅
以上仅个人观点,不足之处还请同道指正
本人邮箱taiji-china@foxmail.com
欢迎交流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2-07 13:41
腰用不上,是因为腰还没有松。
应该在拳架中求之,看看尾闾是否中正,腰是否塌,裆是否裹。
在练架子时,命门处(腰脊与丹田相对的地方)有稍稍突出的感觉,初练习的时候,可以用手轻轻摸一下命门处,如果是陷下去的,就是还不到位,应该下意识放松,同时含胸拔背,虚领顶颈,脊柱就会保持自然弯曲,按照这种感觉练下去,一个月内便能体会到腰劲。
一楼的回答是有问题的,腰没有松的话腿部力量再大也不能“形于手指”。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2-07 15:32
我个人认为,腰之所以用不上,是源于腿部力量不够,使得下盘不稳固,因而腰就用不上,也就从而使得力量无法从腿部一直贯彻到腰及全身。在太极拳流传下来的话“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要,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须完整一气”,因此想要腰用上就要从腿做起。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2-07 17:40
你用心观察和体会一下“龙型蛇身”,会悟出点道道。
练太极时,手、脚、膝、肘等部位的运动都是跟随着腰的运动,腰是所有动作的发起部位,否则所有动作都会显得乏力,打击力度小,且造成架子不稳。
你看看你师傅的打法是不是跟我上面说的一致。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2-07 20:21
这简单,每天早起500下云手,可以学我,一边背书一边云(我是学生)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2-07 23:19
太极拳讲究借力用力,应该要借用腰上的力。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2-08 02:34
松腰胯的*
一、姿势要求,面对墙壁,两脚并拢(开始时可两脚分开,平行站立与肩等宽),脚尖与墙根接触,周身中正,两手自然下垂,然后下蹲,蹲时两肩前扣,含胸,鼻尖触墙,头不可后仰,腰向后突,不可前塌,蹲到大腿呈平行状时,可停留一会再往下蹲,蹲到极限再慢慢上升站起,起时鼻尖也要触墙,故此法又称面壁蹲墙法,反复进行,多多益善。
本*无需用意念,只要认真蹲、起即可。当然若能下蹲时意守脐内,上升时意守百会效果更好。
二、功效:本*是松腰秘法,反复练之可帮助松腰。腰一旦放松,则周身气血易于流通,不但强身壮体效果明显,而且是调节气机的良方,可以纠正身体各部分已紊乱了的气机。只要不是精神失常,无论哪里的气不顺,皆可以此调理,只要坚持练习,若达到能一连蹲数百次,坚持习练,无不愈者。
面壁通任督脉
本步即本门正道内功第一式,本式不但可练腰腿之劲,更是练内丹之捷径,也是通大小周天的入门式(详见本门正道内功初级*),同时尚有另一妙用:25岁以内的人练习可增高作用,对肥胖症亦有良好的减肥效果。
练法:找一垂直、光滑之墙壁,双脚平行与肩同宽面墙而立,下蹲时脚尖、膝盖、鼻尖必须触墙,同时吸气。呼气时在百会穴的带领下站直有意将脊椎拉直的意念,起立的过程中脚尖、膝盖、鼻尖都不能离开墙壁。呼吸、动作在不觉胸窝憋闷的情况下越缓越好。初练时一分钟起落3次左右为宜,正常达标后一般一分钟上下一次。
随着功力的增大,双脚的距离逐渐缩小,直至双脚并立亦能上下49次时第一步功成。此时双腿之力超出常人数倍,此时不论跑步、练套路、擂台搏击均感体力明显增强。练习日久,臀部可触及脚后跟,而且更不可思议者,在正常的下蹲时,臀部更可触及地面,此即王芗斋先生所谓的“脊椎拉长一尺的量”。而脊椎的拉长更是强劲发力的前提!
本功的*原理即通过任督二脉的*达到丹田气足圆活,尤其是对颈、胸、腰、骶、脊椎的伸拉、压缩,可牵扯到常常运动不到的肌肉、韧带、神经,从被动运动到主动运动,日久自然感应异常灵敏,而使肌肉、骨骼达到坚韧有弹性,在实战中不惧暴力击打。
现代医学证明:脊椎的错位或伤损,可引起众多疾病的发生。脊椎的修正复位可减轻各种神经痛、心绞痛、头痛眩晕症等。现在很多武术*者只知脊椎的*对发力相当重要,却忽略了一旦脊椎发生偏差(错位)可引起严重的内脏的疾病,首当其冲的是颅脑血管疾病、心脏血管疾病的发生。此皆缘于不正确的成千上万次的脊椎扭转切削发力,而产生脊体错位压迫神经血管而引起的。许多惨痛的实例已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了。
此外,当今不少武术*者一到五十岁上下就肥肉猛增,而肥胖乃多种疾病之源(注:肥胖本身就是一种疾病),而本功对减肥效果非常明显。
当第一步功练至赤足并立亦能49次上下之后,第一步功成。此时进行实战搏击,身轻步稳,腿部力量即有抬腿伤人的威力。此时可转入第二步练习:要领基本同第一步功,唯一不同的是双手各持20—40斤重的哑铃上下练习,当亦能上下49次时,第二步功成。唯此负重练习之时劲非自然本能之“灵劲”,尤应进行下面第三步之练法:其余同第一步功,不同的是把双手背在腰背上,上下练功。亦能上下49时“灵劲”上身,此时周身通灵圆活,感应异于常人数倍,在毫无防范之下亦能承受常人之击打,不伤分毫。
此时进行中级内功的*可达事半功倍之效。
蹲墙功的动作要领
基本要领是:面壁而立,两脚并拢,重心落在前脚掌上,两手自然下垂,手心向内,周身中正,脚尖顶着墙根,会阴上提,两肩前扣,含胸收腹;全身放松,安静片刻,让思绪平和。然后腰向后放松,身体缓缓下蹲,下蹲时头不可后仰、不可倾斜,要放松地下蹲,腰后突下蹲。可守下丹田,肩部放松前扣(向墙的方向前扣);尾闾前扣,命门后突。注意后背脊柱要一节节卷着柱逐节放松往下蹲,象猫儿一样,弓着后背下蹲,膝盖尽量不要超出脚尖等要求,同时注意全身放松,把注意力放在腰背部及尾闾部;彻底蹲下后尾闾可用力前扣一下,然后再缓缓上起;上起时,注意用百会上领,百会处好像有一根细线向上轻轻拽着脊柱逐节升起、抻动、拉直,如此为一次。练功时只要使精神专一于形体动作,使之合度即可,无其他特殊意念活动。初学者可以先在脚后跟垫本厚书,这样可降低蹲墙的难度。可以每天把书撕掉几页,渐至撕完,蹲墙就慢慢合度了。
蹲墙的三个阶段
将蹲墙功作为一个独立的小*来锻炼,根据其功夫层次由易到难,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初始阶段。刚开始,有很多人做不到完全合度,可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确定两脚的姿势和距离。脚尖可以先离开墙,离多远以尽自己的力量能蹲下去为度。如年纪大或行动不方便的同志,可以两脚尖高开墙根,两脚分开,以降低难度。甚至还可抱住树、床架,拉住门把手等支撑物往下蹲。一开始,动作不标准不要紧,关键是要坚持。年轻的身体健康的同志,则应尽量按标准的姿势蹲。刚开始时可能比较困难,没等蹲下去,就会往后倒,碰到这种情况,就要精神高度集中专一,并加意念“一定成功”。每次下蹲30个为一组,每天蹲一组以上,多多益善(现在有的同志一次或一天能蹲数百,甚至上千、上万个,收益颇大)。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随着周身各部气的充足,尤其是脊柱、腰部松动程度的提高,就能顺利下蹲、上起了。此时就应转入第二阶段的练习。
二、熟练阶段。此阶段在两脚并拢,脚尖抵墙能完成蹲墙动作的基础上,应注意“形松意充”,体会周身气机的升降开合,同时增加蹲墙的次数和时间。
三、提高阶段。按标准姿势能轻松自如地完成整个动作后,就不应再盲目追求数量(即蹲墙的次数),而应加大难度,提高质量。加大难度的方法如下:
(一)赤脚蹲墙。赤脚,脚尖抵墙下蹲,同穿鞋蹲墙的感觉大不一样。大大加强了对脊柱的抻拉作用。
(二)撑臂蹲墙。这在难度、力度上又加了码。蹲墙时,两臂保持左右手举成一字形,立丁字掌。进一步还可以配合手指的分合。上起时,大、小指分,二、四指分;下蹲时,二、四指合,大、小指合。注意不要使手碰墙壁。练此式更有利于通透上肢。
(三)背手蹲墙。①两手十指交叉、掌心向外,置于腰部命门。经过撑臂蹲墙,起落时身体平稳,不会后仰,就可以采取这种办法。②两臂置于背后时,两小臂重叠,两手互握对侧肘关节。这样做在蹲墙时还能起到很好的松肩作用。
(四)拳抵鼻尖蹲墙。蹲墙时,可用一手握拳,横置于鼻前,用拳眼对准鼻尖熟练后,可加至两拳相接,置鼻尖与墙壁之间,下蹲上起。此动作难度较大,但只要持之以恒,刻苦练习,久之自然合度。
(五)蹲墙耗功。当蹲至大腿与地面平行时,定住姿势不动,当作站庄来练,坚持的时间越长越好。若此时能在鼻尖前放置两拳,刚效果会更好。
注意:①自始至终,动作与呼吸必须协调一致,即气吸至尽时下蹲到底,起立站直时气呼完,意念守在下丹田处。②自始至终鼻、膝、脚尖不能离开墙壁,尤其是头部绝对不能向左右偏斜(即眼不能左右看),否则使脊柱偏斜,影响功效。③呼吸在*不憋闷的前提下,越慢越好。
这里给各位一个诀窍,可以帮助大家在数量上和感觉上有个突飞猛进,但对于工夫有什么好处。窍门很简单:先实验一下你一刻不停地蹲(闭眼、姿势正确、呼吸匀细长、速率约为1个/3秒),看你最多能蹲几个,一般约为30个;正式开始,每蹲30个,停下来,双手敷于肚脐,静养30秒(2-3个呼吸长),再开始蹲30个,再静养,不断循环;静养时注意意守丹田,每次静养后再蹲时,体会腰部都比前一次要有所松动。每停一次,都会愈加松动(腰部),感觉是愈加轻松,很多人就会兴趣昂然,愈蹲愈高兴,一致可以达到数百个。警告:不可一下就达到很大的数字,最好以比较小的数字为基数,逐渐增加。一般日常生活比较繁杂,在时间很少的情况下,量力而行,可以见缝插针,随处练习,每次花个3-5分钟,蹲几十个,效果也不错,最重要的就是蹲完后静养收气。
心得体会:
一、 蹲墙的关键环节
组场蹲墙--事半功倍的练法
首先应明了蹲墙的主要功用是:松腰、松胯、垂尾间,调整气机使之平衡,练周身的整体性。组场时先要调整身形:脚尖抵墙,全身放松,肌肉和肌健松驰不绷劲,重点体会脊柱和腰部的放松;用百会把身体领起来,似乎整个人晃晃悠悠吊在半空中,腿和脚好像感觉不到身体的重量。然后意想身体周围及体内都是蓝蓝的虚空,体内外是一个整体。调整身形要和调神结合在一起,从而使精神处于集中、安详、端庄、稳重的状态。调神时意念一定要放到天地之间。要进入悠悠自在、恍恍惚惚的意境,这样身体容易放松、内外气能很好地融通。蹲墙之前认真组场,这样练起来就比较轻松,不累,很容易进入气功态。
正确的身形引导气机正常运行
蹲墙头要正,要有百会悬领的意念,下颏回收。两耳根、大椎也要有向上领的意念;这样做既可减轻腿部的力量,又可避免鼻子与墙的摩擦。尾闾要下垂,像有个东西坠着。上起,意念多在上面,但还要照顾到尾闾,稍加前扣的意念,同时还要提会阴,这样命门就自然地向后放松了;下落,意念多放在尾间,要注意由尾闾拉着整个脊柱下蹲,不要用腰压下去,腰部尽量向后放松。但头部、耳根、大推还要有上领的意念。这样上拉下坠,姿势就基本正确了,不会有身体向左或向右偏的错误动作了。开始练蹲墙,感觉气在背部升不上去,有疼胀感。只要把下颏收住了,注意下颏回收,经过几天的练习,气就通了过去,不适感就会消失。蹲墙初期,有的人未注意大椎上拔,气没能很好地上升滋养大脑,故神较疲乏,上课爱打瞌睡。后期,调整了姿势与意念,头部气明显充足,上课就不会打瞌睡了。蹲墙,切忌只求数量忽视质量,下蹲时如果尾闾扣得不够,重心掌握不稳,至使脊柱左右摆动,时间长了会造成体内气机不平衡。此外,两腿必须均匀用力,这样才能使体内气机平衡。要使两腿均匀用力,首先两脚内侧并拢所成的直线必须与墙垂直;然后,在蹲墙过程中,注意用百会领着,始终保持身体的中正,既不往左偏,也不往右偏。如果感觉到身体偏向某一边了,可以用领百会来调整。两脚掌要平铺于地,使整个脚掌能均匀受力。刚开始蹲墙时,也许重心会落在脚后跟,且偏于脚外侧或脚内侧;这样蹲的时间长了,往往感到受力的部位发麻、发木。我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在受力轻的部位加重意念。这样,不受力的部位就逐渐受力了,原来受力过重的部位也不发麻发木了。姿势的正确与否,哪怕只有细微的不同对功效的影响也会相当大。每次蹲墙,只要认真地做到了尾间下垂,百会上领,大椎上拔,马上就能明显感到整个脊柱的牵拉。尾闾下垂主要牵动腰椎,大椎上拔则是牵动胸推,只有按要求做,才能对整个脊柱起作用,进而影响全身气机的变化。还有些人未注意两膝并拢,从而下蹲相对轻松;但是加以重视后,难度虽然较以前加大了一些,但一定会感觉骶髂关节被牵动了。练功时,手的位置对强度与功效也有很大影响。当手与墙或腿接触时,难度顿减,脱离接触后,腰肌所受的力随即增强。至于手臂背后或撑臂,腰、腿所需的力气则更大。
运用意识是关键
要练好蹲墙功,首先要从思想上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刚开始,大多是被动地蹲墙,只想如何把腰松开,意念过多集中在腰部,忽略了全身的整体协调性,意念贯注不进形体里面,蹲得满身是汗,两腿酸疼,但收效不大。这样练,蹲至大腿平时易后坐(后倒坐到地上);若蹲下不倒,起时也易后仰坐倒。当注意了百会、尾闾和腰部三个部位的配合后,这种情形得到了改变。腰部不但得到了相应的放松,同时气在身中也能上下贯通。渐渐地,就能够开始调整练功意识了,开始注重“神形并重”第一步“神念形”的锻炼。首先就用意念使自己和气场紧密合在一起,脑子里一发“蹲”的命令,就往下蹲,一发“起”的命令就往上起,指令非常明确。然后意念集中到整个脊柱上,随着蹲墙动作的一起一落,每个脊柱也随之一开一合,再后来,把意念集中到腰椎那儿,内视着腰椎的一开一合,以加强松腰的效果。这样主动运用意识后,蹲墙不再觉得累了,一起一落轻飘飘的,每天都有新进步。在蹲墙有一定基础后,可以意念集中在体内,下蹲时用神光看着脊柱往下落,耳朵听着里面的动静,用形象思维想着腰椎被拉松开;起时看着听着全身的气机变化。随着体察的深入,杂念也很少了,气向体内渗透得也深了。这样做,神和形就结合得紧密了,杂念不容易出来。“神念形”还有利于动作的准确、合度。在蹲墙时,如果跑神,身体就不容易保持合度;反之,意念如果能始终注意着自己的身体,就会控制身体不致变形。蹲墙的关键是使平时不易运动的腰部的肌肉、韧带得到抻拉,使之气血充足,从而达到松腰的目的。如果姿势不正确,势必延误或阻碍松腰目的的实现。所以“神念形”在蹲墙中的运用,不但强化了神意的锻炼,而且促进了形体和气机的变化,加速了松腰过程。另外,在蹲墙过程中,应适当注意运用形象思维。下蹲时,要保持周身气机的整体性,配合意念调整虚实,把意念放在大脚趾,这样上起下蹲时易保持周身气机的整体,意想身体内不利于气机生发的东西都通过脚心散到地下虚空;上起时想像虚空的灵阳之气呼地一下贯通全身,渗透到每个细胞中,并加“把脊柱抻拉直”的意念。意念要照顾到腰椎及其韧带、腰两侧肌肉,也可以贯注到背部整个脊柱、韧带、肌肉,这样可使腰部及背部放松得更好,取得最佳效果。按照上述要求蹲墙,体会着背部一点点地抻拉开,就感觉到气在向里渗透,气感越来越明显,周身内外都被气包裹着,越蹲越轻松,头脑也越来越清明。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在蹲墙时,意识里不能有墙。要发挥意识的主观能动性,进入面前无墙、四周都是空荡荡的状态,这时,你也许会突兀地停一下,此时,很容易体会到一种虚无的境像--整个的身形和周围的空间融为一体了……
二、蹲墙的三个阶段
1.快蹲阶段--并非追求速度
在刚开始练快蹲时,脊柱部位放松不下来,很紧张。为了尽快改变这种状态,宜从两方面加强:1、加大强度,数量增到400~500个/小时,锻炼下肢的承受力;2、着重调整脊柱的放松,注意了百会上领、尾闾下垂,一起一蹲,调整脊柱的竖直,尽量改变用腰拱的毛病。约20天后,不适状态就会消失;上起时,百会能够主动上领。这之后,可以加快速度,加大难度,数量上升到700~800个/小时。练时,一开始快速,中间慢一些,调整一下,后面再快,这样一个小时坚持下来,全身湿透。开始时大腿、小腿酸疼发木,结束后两腿灌铅一样沉重。为了尽快过这一阶段,蹲墙收功后要加强养气。一般通过这一阶段的强化练习,会使人的身心素质提高许多,丹田内气明显增强,腰椎部位灵活、放松了,腰部时常是温热的,整天精力充沛。
或者以30个为一组,每蹲完一组养10秒钟的气,然后继续蹲。随着身体素质和熟练程度的不断提高,蹲墙的速度由500个/小时到7O0个/小时,再升到950个/小时。
快速蹲墙能磨炼意志力
当连续快蹲400个左右时,就会感到两大腿根部又酸又胀,腰部有疼痛感,小腿发抖,有点站不稳的感觉。这时就不想再蹲了,但是要马上意识到,磨炼自己意志力的时候到了。于是,就把速度放慢一点,用增加养气的次数来咬牙坚持。酸痛的感觉是很难忍受的,当蹲到*百个时感到体力不支,全身大汗淋漓,又不想蹲了,就采取“再蹲一个”的办法往下拼,坚持完一个,再坚持一个,就是不停下来。不停顿地蹲下去使整个身体都在跟着呼吸,内气也就随之充足起来了;继续蹲下去,感觉脊柱里的气也充斥起来了,全身非常地轻松、舒适,体会到了蹲墙的奥妙。蹲着蹲着,感到胸腔里的气打开了,腰腹部的气也打开了,两肋里的气在自然做开合,呼吸非常通畅,随着呼吸感到脚心、手心、百会也在呼吸。总之通过这种蹲法会让一个人意志力大大增强,并增强体质,感觉全身变得更加强健有力了,全身气机整合度提高了。每次蹲完后,会觉得全身通透,身体轻飘飘的,好像没有了,又好像是在水中游泳一样,特舒服。
运用快速的练法,头脑里面来不及考虑其它的信息,能量充分地应用内化到自身形、气里面,同时能体会到时间、空间、大气场及自我的混元整体性。
快蹲不要忘了加意念
刚开始只追求数量和速度,倒是一点杂念也没有,精神特别集中。有时候,蹲着蹲着突然产生一个念头:加上意念试试。于是就在上起时想百会,下蹲时想下丹田,没想到,这小小的一个闪念,使人上起时“唿”一股气冲到头顶,下蹲时又“唿”一股热气沉到丹田,舒服极了。此外,快速蹲墙结束时要注意多往体内收收气,养气的时间长一点为好。
快蹲时,精神活动能自然地注入形体,使周身的气机成为一个整体。蹲了一段时间后,会感到肚脐和命门的部位仿佛是个能够收缩的气团。下蹲时,它连着周身内外的气向里收缩,这时好像整个形体都不存在了;上起时,气团由里向外膨胀,整个身体轻飘飘、空荡荡的。这时,蹲墙的过程就是大开大合的过程。快速蹲墙不仅调整了整个身体的气机,使气血流畅;而且强身壮体效果特别明显。
2.重在体察--慢蹲阶段
慢蹲阶段要求蹲墙速度慢下来,细心体察体内气机,特别是体会脊柱的逐节放松下落或伸直,继而体会全身那种周身融融的气机整合状态。这一阶力求做到把动作轻松自如地完成。
慢蹲的阶段,感觉体内外的混元气随着身体的上起下蹲而上升下降。这时如果感觉身体通透得不好,可用意念调上方虚空之气下降至脚,调下方虚空之气上升到头顶,前后左右的气横穿身体,使体之气与虚空之气相混化,形成一种恍恍惚惚的状态,使自己的精神逐步内收,这样就会觉得蹲墙是一种内在的享受。
慢速蹲墙,要注重体察体内的气机变化。蹲的时候要意想周身都是浓浓的混元气,自身在混元气海中上下穿梭,接受混元气的洗礼,同时给自己加全身通畅、生命力旺盛的良好信息。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全身的通透性加强了。
3.功夫者克攻也--增加难度阶段
增加蹲墙难度阶段是在动作标准以后,为了提高质量而安排的。由于快、慢蹲阶段基础比较好,腰松得也不错,所以赤脚蹲和拳抵界尖蹲就有了可能。
两手背到身后,十指交叉,掌心向后往下蹲难度较大。开始时蹲不到一半就向后仰、栽跟头;但是不能灰心,也不用着急,而是保持内心愉悦。
①要想顺利蹲下去,必须先得领百会、垂尾闾,使腰很好地放松。
②循序渐进。一开始不要把十指交叉得很紧,把十指尖轻轻接上就行,随着功夫上长,再一点一点叉紧。脚尖也可以先离开墙一点,能够轻松蹲下去后,再逐渐向墙根靠拢。
③心中要有必胜的信念,要想着一定能够顺利蹲下去,不要有“太难了,要倒了”的念头。当蹲到半截,大腿用上了劲,鼻尖贴在了墙上,非常别扭时,似乎找不着重心要倒了时,要加顺利蹲下去,一定成功的意念。
撑臂蹲墙,不仅可增强腿部力量,松腰以调节气机,为练其它*打基础;还可以通透上肢,提高整体性。
蹲到大腿水平,与小腿成90度,停留定势几分钟。这时形体要放松,不能紧张,不能使浊力;但也不能松松垮垮的,否则身体重心就会不稳定,气机也不整,腿容易打哆嗦。这时应该加强百会悬领的意念,身体松而不懈,做到这点,就必须用意念充斥,这也正是练自己意识灵明度的时候。
平耗前,往往先匀速蹲上一百个把全身活动开了。然后再蹲成大、小腿成90度,一会儿就感到腿酸痛难忍,这时咬牙坚持,用意念体察酸痛的地方,酸痛感就会减轻,坚持的时间就会相应地延长。当实在坚持不住而蹲下去的一刹那,意念一下子随着进入酸痛部位,身体突然感到“呼”地动了一下,这时脑子里一点杂念都没有了。再蹲墙感到非常轻松。
蹲一半耗着,注意随呼吸体会丹田、脊柱、头内的变化,杂念少了,精神能专一于形体中了。这时千万要注意放松脊柱的各椎骨,使气向脊椎里渗。
在加大强度蹲墙时,也会出现过腿酸不想再蹲的情况。在延长时间蹲墙的过程中,可能蹲得腿特别酸,腰部两胯也发木了,蹲下去后,就不想再起了,如果一咬牙,百会一领,会阴一提的瞬间,身体当中也许有一股螺旋的力将自己带了起来。长功的喜悦会使你忘记劳累。
三、蹲墙的长功途径
蹲墙要练养结合、循序渐进
蹲墙要注意练养结合。许多人刚开始蹲墙时,一心追求脚尖抵墙根,也不管别的,每次蹲完总是颈疼,胸憋,全身绷得很紧,进步不大。可以每隔一会儿就捧气贯顶,这就是练养结合。光练不养容易导致蹲久了就累,且精神不易集中,杂念纷纭。边蹲边养--下蹲,两臂放松,伸到地下虚空;上起,两手捧气上升两臂微曲,意念送入下丹田。这样蹲即快又不累,时间久了,丹田里边热乎乎的,非常舒服。
开始脚尖抵墙蹲不下去,若单是按较低的标准(脚尖离开墙)去练,以求自然过渡,需时较长。可行的作法是:可先蹲几十个,然后逐步加难度,把脚往墙根靠。蹲不下去时,停一会儿,然后扣尾闾,往后放松腰,就能往下蹲一点了。在这样蹲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以下两点:①不要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要逐渐增加难度,否则难以达到应有的进步速度。②不要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难度加大的过程,也是自己身体变化的过程,这个逐渐加大的难度是最适合自己的,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心情急,则不易安心,不利持之以恒地锻炼。
蹲墙功与智能切其他*相互促进
蹲墙、三心并站庄、捧气贯项法三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蹲墙能增强练捧气贯顶法的整体性,捧气贯项法的整体性又能使三心并站庄更好地进入整体状态。而蹲墙和三心并站庄,其主要目的都是松腰,两者更是密不可分。蹲墙取得好的效果后,再站在就会明显感到腰向后放松了(跟自己以前相比),大腿根部也空松了许多。
在蹲墙之前,先做几个俯身拱腰,活动一下筋骨,蹲墙时腰就不会紧;收功时,再做几个俯身拱腰,一天都会觉得轻松灵活,精神舒畅。
蹲完墙以后,周身通畅,再做转腰涮胯时,觉得尾闾内有一根气棒,带动腰胯完成动作,意念一动,气与形体自动。
蹲墙贵有恒
每天坚持蹲墙500个,身体里的气机因此而有序化。蹲墙最大的收获是:平凡的蹲墙磨炼了一个人的意志力。在蹲墙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心烦不想蹲的现象,很想收功;这时,一定要坚持蹲,蹲到最心烦、最不想蹲的时候,会突然一下感到心烦、不想蹲的念头消失了,在这一刹那全身由上到下、由里到外舒服极了。
诀云:
面壁蹲墙*妙,能松四肢能松腰;首先组场开关窍,两眉外展面带笑。
上提顶、尾不翘,命门后突裆要吊;预备活动先做好,事半功倍方有靠。
开始练功把腰松,意注脊柱上下通;六种韧带神光照,八个窍点意念中。
整个脊柱象气道,通天彻地至虚空;向下蹲,尾闾抻,百会上提莫放松。
往上引,百会领,尾闾下坐根要生;上弹下落要收气,命门始终往后弓。
天天引,勤作功,神轻气整乐融融;练完功,要收场,收收气,养一养;
两脚轻轻离开墙,俯身躬腰松一松。转腰涮胯晃一晃,抖翎心宁四末齐,混元灵通长大功。
(四)补充说明:
这些是习武网友说的:“先是很难蹲下的。可以先两脚分开约肩宽,但必须脚尖触墙。熟练后再慢慢靠拢,直到双脚并拢。背部感觉很紧是正确的。”
“面壁蹲墙下去后,脊柱比原来长10厘米,这就是王芗斋前辈所说的脊柱拉长的最好例证!!!!! ”
“那个面壁功我出现了一个大的问题,那就是:我的鼻子本来就低,再那么贴墙的话,那不是要没鼻子了,请问我可不可以脑门或下巴碰呀?不过我感觉鼻子碰的时候跟脑门和下巴碰的感觉不一样。”“鼻子贴墙是为了保证头的中正和脊柱的中正,眼睛不可以向左右望。”
“我今天练习了高峰的东西,我觉得是有很多困难,只能做5,6次的下蹲.还要有什么注意的吗?一定要慢慢的做吗?做成什么样子的算达标.”“不可过于执着细节,标准只是保证良好的练功状态.”
就这些内容了,大家自己看看吧!详细了解了方法后就来练习好了!切记:开始时一定要量力而为!体质好的可以直接按武术方法从贴墙慢蹲开始,也可以从快蹲开始的,体力差些的,可以先“如年纪大或行动不方便的同志,可以两脚尖高开墙根,两脚分开,以降低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