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氏的祖先是谁?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05:49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29 12:32
在鲁西北的大平原上有这么一个极其普通的村落,村子里居住着近千余口村民,且多为牟姓,据牟氏宗谱上记载他们的祖先是在明朝永乐年间大规模移民时从山东胶东半岛的栖霞县迁至禹城县北牟庄村而来,后牟姓的一支又迁至到此,算起来也将近有500年的历史了。而原有的在燕王扫北(燕王扫北:明朝时,在北京做燕王的朱元璋的儿子朱棣为了和他的侄子建文帝争皇位,于朱元璋死后,就在山东一带进行了长达三年的争夺帝位的战争,战争中官兵大肆杀戮当地百姓,十室九空,许多村庄在这次战火中被毁灭。)战祸中幸存下来的沈姓、段姓和孟姓三家现在也仅存沈姓一家了,况且这唯一的一脉也早已在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初搬到天津卫去了,据说也是一脉单传,不过苍天有眼,沈姓家里在上个世纪末出了个留学博士,也算是老天的恩典。
说起这个村子十分奇特,它的奇特之处很特别,请听我慢慢给你一一道来。
奇特之一是村落的地势很高。虽然村落是建立在鲁西北大平原上,但它却与其他周围的村落有很大的不同。远远望去,它的地势比其他周围村落要高出一倍多。究其原因得先从它的兴建说起:在明朝初年,朱元璋建国以后,为了巩固他的统治,就开凿了一条纵贯南北的人工河,以加强漕运的能力,保障京师的物资供给,并取名为“朱家河”。在挖掘朱家河河道的时候,按照设计要求在此建立一处中转站,于是就在朱家河的东岸积土而成了一个码头,码头的地势要比周围环境高出4至5米多。因为这条河是皇帝的自家河,许多货物都用船只通过这条河运往明朝的都城---南京,真可谓是船来船往,白帆点点,日夜川流不息啊,于是就有许多有智之士便在此置办了田产和房屋,居住于此,经营生意。朱家河东西跨度大约500余米,呈西南东北走向,可能是由北京通向南京吧,加上这条河的河水很深,许多较大的商船均能通行,所以当时这里的商业活动十分的繁盛,说它商贾云集也不为过。因为许多高大建筑就是很好的见证:在我们村子里无论哪一家要盖新房,都不用夯地基,因为地下到处埋藏着大量的砖头和瓦砾;若你想要种树,一个树坑就得挖出半坑砖头瓦块,可见当时建筑的豪华;每当夏季来临,暴雨冲刷之后,我们都会在水沟处拣到很多锈迹斑斑的古钱,远有汉代的,近有清代的,各各时期的均能拣到;这一切都反映出很久以前这里的经济繁荣和盛况空前。
奇特之二是村落布局呈菊花状。据说村落的最初设计是九朵菊花状,喻为九菊十八顶。当初建造时全村落共有九个十字街市,中间是一个大街市,其他八个街市环绕在它的周围,而又以每个十字为中心向四周修建房舍。每个街市均若一朵绽放的菊花,全村妆若九朵盛开着的簇拥着的菊花,真可谓造型特异,不明就里。后人不仅要问:为何单单要建九个街市?老者说是因为九为数目中的最大数字,代表吉祥如意;而菊花是在九月开放,花团锦簇,一派繁茂景象,表示生活美满幸福;这都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奇特之三是村落四周都有庙宇。具体是:北面是药圣孙思邈的药王庙,南面是土地公公的土地庙,西面是天上王母娘娘的娘娘庙,东面是关公关羽的关帝庙。庙宇的众多不但反映出当时这里经济的发达,同时还显现出那时社会宗教的盛行和香火鼎盛。现在所有的庙宇不知在何年何月何时早已湮灭消失了,它是毁于战火,还是因于天灾,或者人为破坏,都已不复存在了,只留下些须残砖断瓦堆积在原处,在雨打风蚀中默默地战栗着;但从这些仅存的古瓦残片中,它仍能告诉后人这个村落曾经拥有过的繁荣和辉煌。
奇特之四是村落四周全是洼地(或者叫湾)。不知何故,村的四周围绕村落的都是洼地,且湾湾相连。湾的里面四季有水,从未干涸过。由于水里栽种着芦苇,所以鱼虾成群。最北面最大的洼地,大家都称它为水库,每当夏季,雨水充沛的季节,水库里的水最深处可达三米之多。其它的洼地水深也能达到一米多,从南至北依次有琵琶湾、老湾、李逵湾、莲子湾等计有十余处。每当夏秋季节,这里就成了孩子们的天地,或者下湾游泳戏水、玩打水仗游戏;或者垂钓、用网捕捉鱼虾,回家为父母献上一顿丰盛的晚餐;或者在水上放河灯,放纸船,让它随风飘曳;每当这时往往会有一大群孩子围在岸边,各自拿出自己精心折叠的纸船,争先恐后,跃跃欲试,谁也不甘示弱,争相一试高下,那情景就象江南赶庙会、赛龙舟一样,热闹非凡,那阵阵的欢声笑语和急促的呼喊助威,为孩子们带来无穷的乐趣。
奇特之五是景色宜人。远远望去,偌大的村落掩映在绿树丛中,*一座海市蜃楼,若隐若现。传说当初兴盛时节,村的西边烟波浩淼,水何澹澹。每当清晨,趁早的人们会看到整个村落笼罩在一片迷雾之中,恍若进入人间仙境。不知何人在洼地里种植了大量的优质芦苇,又把整个村落包围起来,给这个村落更增添了一层神秘和秀美的感觉。每当夏季,芦苇茂盛,长满整个洼地,罩满所有水面,有无数的水鸭子和不知名的野鸟,以及獾、黄鼠狼、野兔、刺猬、狐狸等躲藏其中。芦苇给它们带来的无穷无尽的丰厚食物;水里的鱼虾更是其乐无穷,长得又大又肥,每当麦收季节,我们会下水捕鱼,幸运的时候能捕到十几斤重的鱼;而到秋末、冬季来临,村里就组织青壮劳力,用秫秸和檩条扎制筏子,收割芦苇。每当这时,就会有许多只筏子排着长长的船队,象出征的战船,奔赴各个战场,使我们这些站在岸边的孩子们纷纷惊叹不已。而割芦苇的汉子们,熟练地划着荡水竹竿,挥舞着长柄镰刀,在宽阔的水面上,一边挥舞着镰刀,收割着成片的芦苇,一边唱着喜爱的歌曲,尽情地抒发着内心的欢乐。那情景至今还令我羡慕不已,梦里依稀显现。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29 12:32
上古周朝,有一个诸侯小国名为牟国(今山东省莱芜市以东),传说牟姓的祖先是远古时的祝融,祝融被奉为
火神,是黄帝的后代。牟国灭亡后,国人便以国名为姓,称为牟氏。风俗通:牟,子国,祝融之后,因氏焉。按
汉有牟卿,东汉有牟融。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29 12:33
火神祝熔末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29 12:33
追溯到太久远 只是人猿了
姓"牟"的祖先.
由于祝融之职由吴回之后相袭,故后世牟姓大多尊祝融陆终为牟姓得姓始祖。繁衍播迁 牟姓是发祥于今山东的古老姓氏。在得姓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牟姓一直以山东为其繁衍发展的中心,并以此为中心,缓慢地向周边省份迁衍。战国时齐有大夫名牟辛,西汉有经学博士牟卿,东汉有乐安临济(今山东济阳)人...
牟氏的祖先是谁?
在鲁西北的大平原上有这么一个极其普通的村落,村子里居住着近千余口村民,且多为牟姓,据牟氏宗谱上记载他们的祖先是在明朝永乐年间大规模移民时从山东胶东半岛的栖霞县迁至禹城县北牟庄村而来,后牟姓的一支又迁至到此,算起来也将近有500年的历史了。而原有的在燕王扫北(燕王扫北:明朝时,在...
牟字做姓的时候究竟怎么念才是对的?
姓氏:标示一个人的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和符号。在姓氏出现之前,人们用什么来标示自己的家族和身份?德国东方学家马克斯·缪勒在《献给神话学》中说:一个图腾,开始是一个氏族图腾的标记,而后是部族的名字,而后是部族祖先的名字。这里的“名字”,其实就是“姓”。中华古姓的最初来源,是基于“天道”...
甘肃西河县牟氏主要分布在哪里
始迁祖牟尧(公元960-1030)字唐佐,号简庵,思载公长子,仕益公孙,秦铁骑大将军琳公之后四十四世,据《畲川牟氏宗谱》记载:公讳琳,其先祖山东兖州平昌世泽人(初考今山东诸城)。北宋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自蜀迁台之黄,距今已有1013年,北宋至清代,人才辈出,中进士12人,省元29人、解元1人、乡进士1人、举人5人...
牟氏名人有哪些?
2. 牟墨林,字松野,是山东省栖霞市古镇都的著名人物。他因肤色稍黑而被称为“牟二黑子”。牟墨林是清嘉庆年间的太学生,也是胶东地区知名的大地主,栖霞牟氏家族的创业支柱。他的祖先牟敬祖在1370年(明洪武三年)来到栖霞担任主簿,而牟墨林是家族的第十四世孙。3. 牟中珩,字荆璞,出生于1898年,是...
栖霞牟氏庄园小记写景美文
栖霞牟氏家族祖籍湖北公安县。其始祖牟敬祖于明初出仕栖霞县主簿,卸任后落籍栖霞,自此开始栖霞牟氏的繁衍。栖霞牟氏家族发迹的根基人是十世牟国珑至十二世牟之仪。牟国珑在清朝康熙年间购买了现今牟氏庄园的这片土地。庄园始兴人是十三世牟淳,真正发迹是十四世牟墨林时期。牟墨林通过大灾之年贩运粮食,...
牟氏庄园在哪里?
这座庄园的主人牟氏,祖籍湖北公安县。他的祖先牟景祖在明初离开栖霞,选择在古镇杜村居住。他们的后代依靠他们的潜力积累财富。到清末民初,牟氏家族的家产达到顶峰,土地6万亩,12万亩,年收入330多万斤。一度成为付嘉胶东的大地主,以齐鲁闻名。农民富了就盖房子,这是他们的一大爱好。牟家财大气粗...
1949年牟氏庄园后人哪里去了牟氏庄园背后的历史
其始祖牟敬祖于明初出仕途栖霞,择定古镇都村居住。其后裔仰仗其势,广敛钱财,至清末民初,牟氏家族的家业进入鼎盛时期,土地达6万亩,山岚12万亩,年收入330多万公斤,一度成为富甲胶东,名扬齐鲁的大地主。 富则造屋,此乃农家一大嗜好。牟氏家族财大气粗。于是,将大量的钱财用于营建庄园上。 扩展资料: 始建于清...
深邃森严的庄园,为何有建筑上的“三大怪” 牟氏庄园探秘(下)
牟氏先人祖籍湖北,在这齐鲁之地扎根之后,不忘故土,常以荆楚文化精神勉励后人,在牟氏子孙的血液里自然隐藏了缘自故乡的洒脱不羁、灵活应变的文化因子。在修建庄园前,牟家曾数次派人南下,博采众家之长,意在将南北建筑之风融为一体,不拘泥于传统,并最终在实践中实现了这一初衷。庄园建成后,在西...
兰州牟氏在哪里
我是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定远镇邓家营村赵家岭社的牟氏后人,我们村有六七十人牟姓后人,人员不算多,听老人们说是大概从二十世纪初迁移到此地的,再往前说是从兰州牟家湾迁移过来的,(其实牟家湾的位置在哪,我也不知道)当时有弟兄三人,一个走了甘肃临洮,一个走了甘肃皋兰,另外一个就是到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