荤腥指什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06:21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2 17:38
荤腥指的是葱、蒜、韭菜等有较大异味的蔬菜和所有肉类,在佛教里所谓的“荤”是指五荤,分别是葱、蒜、韭、薤、兴渠,这些菜都具有特殊气味;而“腥”是指所有肉类,不管是海洋还是陆地的动物的肉都属于腥。
佛家讲博爱之心,是不杀生的,所以忌腥,而且佛门子弟为了自律也不吃葱、蒜、韭菜这种刺激性的食物,所以真正的斋饭和如今人们所说的素食是有一定区别的。
早在释迦牟尼佛在印度传法的时候,没有规定不准吃肉,只是规定不准喝酒和吃葱、蒜之类,后来佛教经过多次改良,在中国普遍信奉的大乘佛教的戒律比起原始的佛教,戒条要多很多,有明确反对食肉的条文,出家人讲究慈悲善念,吃肉是杀生的一种方式,自然对于修行是有很大影响的。
对于鸡蛋则要看是否是受精卵,受精的鸡蛋是可以孵出小鸡,所以是有生命的,故属于腥;未受精的鸡蛋不能孵出小鸡,吃了不属于杀生,所以是素的。但大戒的人是不吃动物身上的任何一部分的,包括鸡蛋和牛奶。
大家都知道,佛教要求佛教徒吃斋。所谓吃斋,一般人的理解即吃素,即不吃荤腥,即不吃肉类食品。其实,佛教所谓的荤腥和你我等一般人的理解不同。 佛教里所谓的“荤”是指有恶臭和异味的蔬菜,如大蒜、大葱、韭菜等。《楞严经》说:荤菜生食生嗔,熟食助淫。所以佛教要求禁食。佛教里所谓“腥”是指肉食,即各种动物的肉,甚至蛋。据说,宗教戒条中有戒“五荤”和戒“三厌”的说法。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2 17:38
荤腥读音:hūn(最早念Xūn)xīng解释:①鸡鸭鱼肉及气味浓烈的菜蔬之类的食物。②语言中指利益、好处等。
中文名
荤腥
拼 音
hūn xīng
出 处
《斋戒》
释 义
今专指肉食
基本内容
出处:白居易《斋戒》诗:“每因斋戒断荤腥,渐觉尘劳染爱轻。”
其实,最早的荤不是指肉,可以从字上看出来。荤腥应该分开看。
腥:指肉类。包括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里游的以及各种幼仔及禽卵。腥味,伤生害命,损慈悲心。
早在 释迦牟尼佛在印度传法的时候,因为当地这些地有很多沙,又有很多水。草和菜都不会生的。并且当时出家人托钵,为了给施舍食物的众生行方便(给什么吃什么,不挑剔),没有规定不准吃肉,只是规定不准喝酒和吃葱、蒜之类。但是佛在《首楞严经》上说得很明白,当时出家人所吃的肉,不是真肉,是佛力变现的肉,而所变的肉,也是 五净肉,就是不见杀、不闻杀、不疑为我杀,或它自己死的,或鸟残(即鸟吃剩下的,好像鹰抓起小鸡吃,吃不了,剩下的你看到你可以捡来吃,这叫鸟残),并且明确说,佛涅槃后,出家人不可以食肉,不仅不能食肉,还不能起伤害众生的念头。对于净素来说,蛋奶蜂蜜丝绸皮草等最好都不要食用。南北朝时梁武帝萧衍(464——549)曾大加提倡食素,推动了中国出家人吃素风气的形成。当然,这也是因为中国出家人逐渐不再托钵乞食,而是自己耕种,机缘成熟可以吃净素。而今天,藏地因为地理原因,以及 南传佛教依然托钵的原因,世界上有许多地区出家人依然食用三净肉,这是因为条件所限,实际上这些地区的高僧还是提倡净素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2 17:39
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荤”指的是鸡、鸭、鱼等动物性食物;而“腥”,指的是散发出强烈气味的食物。
可是,在古代,“荤”和“腥”的意思与现代截然不同。
古代僧人说“不沾荤腥”,荤是什么,腥又是什么?
首先来看“荤”。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下令统一各国文字,实行“书同文”*,由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太史胡毋敬编撰了一部文字工具书《仓颉篇》。《仓颉篇》对“荤”字的解释如下:“荤,辛菜也。”
东汉时期,著名文字学家许慎编撰了中国第一部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说文解字》,《说文解字》里也有对于“荤”的描述和解释:“荤,臭菜也。”
综合这两部书的解释,我们可以看出,“荤”字最初的意思,与鸡、鸭、鱼等动物性食物没有什么关系,指的是散发出强烈气味的植物。一个非常明显的证据是,“荤”字是草字头,而非月字旁。
古代僧人说“不沾荤腥”,荤是什么,腥又是什么?
接着来看“腥”。
先秦时期出现的儒家经典著作《尚书》中有一篇“酒诰”,提及了“腥”字:“弗惟德馨香祀,登闻于天;诞惟民怨,庶群自酒,腥闻在上。”意思是说,没有明德芳香的祭祀,升闻于上天;只有老百姓的怨气和群臣私自饮酒的腥气,升闻于上。
在《说文解字》,里,则对“腥”字解释如下:“腥,星见食豕,令肉中生小息肉也。从肉、从星,星亦声。”在这里,“腥”指的是病猪肉中生星星点点不能食用的部分。
在《论语》里,有“君赐腥,必熟而荐之”的描述,意思是国君赐给生肉,一定煮熟了,先给祖宗上供。这里的“腥”,指的是没有煮熟的肉类。
古代僧人说“不沾荤腥”,荤是什么,腥又是什么?
综上而言,古代里的“腥”字,与动物性食物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它是以月字为部首。
随着时间的推移,“荤”字和“腥”字逐渐合二为一,变成了一个经常固定组合的词语“荤腥”,统指动物性食物,即肉食。
唐朝诗人白居易写过一首七绝律诗《斋戒》,开头两句诗便是:“每因斋戒断荤腥,渐觉尘劳染爱轻。”白居易晚年信奉佛教,经常居住在洛阳的香山寺里,自号“香山居士”。信奉佛教就得吃斋,不吃鸡、鸭、鱼等动物性食物,反而觉得精神抖擞,越活越年轻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2 17:39
其实,最早的荤不是指肉,可以从字上看出来。荤腥应该分开看。
腥:指肉类。包括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里游的以及各种幼仔及禽卵。腥味,伤生害命,损慈悲心。荤腥整体看也是利益,好处的代名词。
和尚不能吃“荤腥”之物,“腥”指肉类而“荤”是指的就像大蒜、葱、韭菜和香菜等这样的有特殊气味的蔬菜。佛家认为不让嘴里有怪味出来是对众生的一种尊重。

古代的和尚仅仅是不吃”荤“,而不是不吃肉,因为这荤和肉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荤的偏方是草字头,代表的是一种植物。其实它指的是一些像韭菜,大蒜,大葱,韭菜等一些带有刺鼻味道的植物,因为这些东西吃到嘴里,会产生很大的气味,说话的时候会很不雅观,而且佛教里认为这样嘴里有气味,是对众生的不尊重,也是对佛主的不敬,所以不仅是和尚不吃荤,就连很多上流社会的人,为了形象也是不吃荤的。

所以当时说的和尚不能吃荤,只是说的不能吃带特殊气味的蔬菜。而腥是指的鱼肉、鸭肉,鸡肉、羊肉等我们平常认为的这些肉食荤腥,佛家是讲博爱之心的,也是不能杀生的,所以佛门的弟子们为了自律也不吃葱、姜、蒜这种刺激性的食物,还有韭菜,因为韭菜有壮阳固精的效果,会影响出家人清心寡欲的*。

至于和尚不能吃肉的这个规定是古代的时候梁武帝提出来的,梁武帝在受戒之前,曾经下过一道诏令:严格规定,和尚僧人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不可以吃肉。而且他自己也是这样做的,他坚持每天只吃一顿饭,以豆羹米饭为主,里面没有一丁点油腻荤腥之物,非常的简朴,甚至他还改变以前一度沉迷女色的作风,中断房事,从五十岁以后再也没有临幸过任何女子。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2 17:40
在佛教中,出家修行的男性,被称为僧人。按照佛教戒律,僧人是“不沾荤腥”的。那么,这里的“荤”指的是什么,“腥”又指的是什么呢?
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荤”指的是鸡、鸭、鱼等动物性食物;而“腥”,指的是散发出强烈气味的食物。
可是,在古代,“荤”和“腥”的意思与现代截然不同。
首先来看“荤”。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下令统一各国文字,实行“书同文”*,由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太史胡毋敬编撰了一部文字工具书《仓颉篇》。《仓颉篇》对“荤”字的解释如下:“荤,辛菜也。”
东汉时期,著名文字学家许慎编撰了中国第一部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说文解字》,《说文解字》里也有对于“荤”的描述和解释:“荤,臭菜也。”
综合这两部书的解释,我们可以看出,“荤”字最初的意思,与鸡、鸭、鱼等动物性食物没有什么关系,指的是散发出强烈气味的植物。一个非常明显的证据是,“荤”字是草字头,而非月字旁。
接着来看“腥”。
先秦时期出现的儒家经典著作《尚书》中有一篇“酒诰”,提及了“腥”字:“弗惟德馨香祀,登闻于天;诞惟民怨,庶群自酒,腥闻在上。”意思是说,没有明德芳香的祭祀,升闻于上天;只有老百姓的怨气和群臣私自饮酒的腥气,升闻于上。
在《说文解字》,里,则对“腥”字解释如下:“腥,星见食豕,令肉中生小息肉也。从肉、从星,星亦声。”在这里,“腥”指的是病猪肉中生星星点点不能食用的部分。
在《论语》里,有“君赐腥,必熟而荐之”的描述,意思是国君赐给生肉,一定煮熟了,先给祖宗上供。这里的“腥”,指的是没有煮熟的肉类。
综上而言,古代里的“腥”字,与动物性食物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它是以月字为部首。
随着时间的推移,“荤”字和“腥”字逐渐合二为一,变成了一个经常固定组合的词语“荤腥”,统指动物性食物,即肉食。
唐朝诗人白居易写过一首七绝律诗《斋戒》,开头两句诗便是:“每因斋戒断荤腥,渐觉尘劳染爱轻。”白居易晚年信奉佛教,经常居住在洛阳的香山寺里,自号“香山居士”。信奉佛教就得吃斋,不吃鸡、鸭、鱼等动物性食物,反而觉得精神抖擞,越活越年轻了。
当然,官至杭州刺史、刑部尚书的高级干部白居易,只是偶尔吃几天斋饭,古代修行的僧人们,可是必须天天吃斋饭,不能吃肉食,这就是“不沾荤腥”。长此以往,必然会由于食物成分比例失调,引发血管硬化、记忆力衰退、骨质疏松、贫血等疾病。在古代,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