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08:3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9 05:55
(大众理财顾问杂志专访)
欧洲债务危机阴云不散,高盛又被推到风口浪尖。有资料显示,高盛曾经利用一款金融衍生品,为希腊掩盖了近10亿欧元的债务,从而使危机深化。而随着这笔生意被曝光,又有多个国家被指参与其中,通过金融衍生品的设计和杠杆效应,使其债务不会在当前显现,而是在未来浮现出来。那么我国需不需要金融衍生品,需要怎样的金融衍生品?本刊记者就这一问题专门采访了中国金融衍生品研究院院长夏萨沙。
提起金融衍生品,可能很多人并不熟悉,您能先给朋友们简单介绍一下金融衍生品,还有我国金融衍生品的发展现状吗?
这个其实很好理解,我们单从字面意思上就能大概知道,金融衍生产品是与金融相关的派生物,通常是指从原生资产派生出来的金融工具。金融衍生品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很多人感到有点陌生,可能是我们平常接触到的都是它的一个小的品种或领域,其实像我们平常所说的期货、期权就都属于金融衍生品的范畴。其共同特征是保证金交易,即只要支付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就可进行全额交易,不需实际上的本金转移,合约的了结一般也采用现金差价结算的方式进行,只有在满期日以实物交割方式履约的合约才需要买方交足货款。因此,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具有杠杆效应。这个更加容易理解,我们向银行贷款买房其实也是应用到了杠杆效应的。
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是随着经济*和金融*的改革发展的,在过去的十多年间经历了多次的突破和磨难。在经过若干年的讨论和几次失败的试探后, 2006年,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成立,拉开了中国金融期货市场发展的序幕,至此,您刚才问的关于中国是否应该发展金融衍生品的问题,我想这是不言而喻的。而短短4年后的2010年股指期货市场的建立则标志了中国资本市场一个崭新时代的开始。
我这有一份数据,2012年114家证券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955.77亿元,前三季度累计实现净利润263.42亿元,87家公司实现盈利,占证券公司总数的76%。截至2012年9月30日,114家证券公司总资产为1.56万亿元,净资产为6800.42亿元,净资本为4828.79亿元,客户交易结算资金余额5620.52亿元,托管证券市值12.69万亿元,受托管理资金本金总额为9295.96亿元。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非常迅猛,已经远远超过了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的发展速度。
为什么我国的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速度如此之快,这里面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吗?
我认为应该从两个方面去探讨。
首先,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对一国的金融市场完善和国民经济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仅以其中一个功能——避险作用来看。金融全球化使各国的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金融风险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影响也越来越大。开始于东南亚的98年金融危机虽然表面看只是地区性的金融危机,但是,随着之后俄罗斯金融危机的爆发,亚洲金融危机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事件。08年金融风暴,更加验证了金融全球化已经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步。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金融体系面临着巨大挑战,迫切要求我国加快发展和完善金融衍生品市场。只有一个健康成熟的金融衍生品市场,才能保证我们在遇到类似的金融事件时,能够有更多的应对措施和方法,不至于束手无策,任人宰割。
其次,投资品种较少和回报率低*了巨大的投资需求。目前我国拥有着世界上最庞大的投资群体,投资规模也处前列,而投资渠道却仅限于债券、股票、基金以及少数的几种衍生工具,可投资品种严重匮乏,投资需求得不到有效释放。我们的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投资者投资于基金、股票等产品,而衍生工具的比例远远小于金融市场已发展成熟的发达国家,可发展的空间非常大。
由此可见,无论是从国家的宏观经济角度还是投资者需求角度,国家加快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是必然的选择。
我国快速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同时是不是也存在一些不足或隐患呢?我们应该在哪些方面付出更大的努力呢?
首先是行业标准有待规范。我国的金融衍生品市场虽然发展势头迅猛,但暴露出的如金融创新能力不足、总体竞争力不强等诸多问题是我们不容忽视的。从国际经验上来看,这是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必经阶段,其原因包括*、法律、金融业整体发展水平、行业经验等多方面因素,但是行业标准化的缺失是主要的原因之一。国内机构提供的衍生品,由于标准的缺失,往往不能满足企业避险需求,企业往往由于不清楚产品的属性和具体形成机制,而面临着巨大的风险。此外,行业标准缺失直接影响金融衍生品的不断创新。对普通投资者而言,一些复杂的衍生品已经超出了投资者认知范围和实际需求,给投资者利益带来损失的同时,这种过度的创新实际上已经脱离实际需要,对整个金融市场甚至实体经济都有着不良的影响。
第二点就是金融投资环境有待改善。经过短短几年的飞速发展,我国的金融投资环境相较过去已有了极大地改善。但硬件设施与软件设施发展改善的不平衡,严重制约了行业的进一步稳定、健康地成长。一个让*和老百姓都放心的良好金融投资环境,不应该只有漂亮的写字楼和舒适的环境,更重要的是大量良好的金融服务机构和训练有素的从业人员。由于行业规范标准的不完善,我国的金融服务机构参差不齐,投资者的利益无法得到有效地保护,同时也给相关的*监管部门带来了管理上的难题。强调金融监管和风险控制的同时,提高金融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业务素质与社会责任感同样是我们不容忽视的因素。金融没有国界,资本永远流向更高收益的地方,因此,改善我们的金融投资环境,尤其是加强金融机构规范和从业人员教育至关重要。我认为,没有一个好的金融环境的支撑,就谈不上具备核心竞争力的金融体系的建立。
最后就是投资者教育与权益保护不到位。投资者是金融市场的源泉和基础。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截至2011年末,我国境内股市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市场。总体看,我国证券市场仍是一个以个人投资者为主的市场,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专业知识欠缺、风险意识淡薄、风险承受能力不强、自我保护能力不足,信息获取和专业能力上有天然劣势,权益容易受到侵害,在市场中整体处于弱势地位。在个人投资者占比99%以上且识别和承担风险能力不强的市场上,更加迫切需要加强对投资者权益的保护。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必然导致信息拥有方为牟取自身更大的利益使另一方的利益受到损害,这种行为在金融市场上已屡见不鲜。
我们如何应对我们应该怎样应对?中国金融衍生品研究院在这个过程中将会充当什么样的角色,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要改善不足需要业内各界共同的长期努力,首先要建立一个行业自律组织。我们已经有*、期货协会等等行业监管机构,但就国外成熟的市场和发展经验来看,这是远远不够的。在美国的监管机构中,*监管机构有联邦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以及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此外美国衍生品市场还有全国期货业协会(NFA)这样的自律监管组织。根据美国等发达国家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经验,在行业发展初期,建立行业自律体系和规范行业行为准则尤为重要。金融衍生品市场有着自身的运行规律,我国在建设金融期货市场过程中,需要认真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经验,但不能盲目全盘照搬,要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加以改造、完善后吸收利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逐步完善制定行业的培训教育计划、对机构和广大投资者进行专业教育以及对市场参与者的职业水平考核等措施。以此为方向,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我们发起成立了中国金融衍生品研究院,而研究院的首要任务和宗旨就是建立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行业标准。
除了行业自律以外,我们还应该特别重视金融人才战略。金融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注重专业素质的培养还应该注重专业精神的培养。开放的中国金融市场将面临更激烈的国际竞争,也对金融人才的业务、管理能力提出了更新的挑战。金融行业是知识密集型的高智能、高创造、高技术、高风险的行业,既懂得中国金融市场同时又了解国际金融市场,综合素质优秀、语言能力强,同时业务过硬的专业技术人才和中高级管理人才已经成为金融机构追捧的热点。因此,在全球金融一体化的背景下,金融机构能否合理规划新形势下的人才战略并抢占人才制高点,将是未来各类金融机构在全球金融一体化环境下塑造国际竞争力的重心。
在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过程中,金融人才可以说是整个金融市场有效运转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的金融企业获得利益取得成就的重要方面,而中国现有的人才培养和职业规划体系都与市场需求存在着严重的断层。我们认为,实施人才战略势在必行。对此,中国金融衍生品研究院着重探讨了金融人才战略的定位思考,并且在此基础上针对如何建立科学完善的金融人才战略提出了既有实践意义的良好建议。中国金融衍生品研究院面向全球金融一体化趋势,对高端金融人才的教育和培训以及人才职业评测和规划都做出了全面创新,创建领先的金融资格认证培训体系以及金融实务教育培训体系,加强国际化金融人才的培养。
中国金融衍生品研究院汇集金融、银行、投资机构精英,并汇同顶级金融人才教育和培训机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职业规划咨询和管理咨询机构等行业专家,就当前金融行业精英人才的商业实践、培训管理以及高端人才的职业规划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形成以内部培养和外部引入相结合的人才策略。以此策略为方向,我们将联合各金融机构、行业翘楚共同打造专注于中国金融人才教育培训及服务、颇具投资价值的优秀平台。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金融市场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形成了中国特有的金融体系圈,建立了证券期货市场、货币市场和银行间外汇市场等。金融市场参与主体日益多元化、体系化,包括商业银行、社会保障基金、信托公司、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市场产品逐步多样化、专业化,包括金融债、国债、*银行票据,还有公司股本和债务性债券,而且在证券和银行业产品方面不断推陈出新,开放式基金等证券类创新产品初具规模,逐渐在金融市场中崭露头角;跨市场的金融创新产品不断涌现,例如货币市场基金的出现、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展等。总的来说,我国金融市场经过了国家宏观*的引导,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优化资源配置机能,良好地实现了与国际金融市场的接轨,并取得了骄人成绩。
不过,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金融市场还存在着许多背离其规范意义的地方。比如金融市场还存在产品匮乏、简单化的问题,金融深化程度不足,一些方面还存在着创新压抑的现象等,另外,我国有关金融市场的行业规范标准仍有待完善。为此,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金融市场也需适应形势转变观念,形成有中国金融市场特色的行业标准和规范。
笔者注意到,近一段时间里国内金融市场出现了一些非典型性现象。比如在货币信贷总量相对宽松的情况下,银行业出现流动性异常,银行间市场利率短期飙升;社会融资规模大幅扩张,但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仍然融资难、融资贵;影子银行为了追逐利润,将资金投向利润率高的房地产和地方融资平台,造成了实体经济和金融相互脱离和资产泡沫放大的局面,加剧了金融资产错配,金融风险也有所增加。
对此笔者认为,中国金融市场的规范标准,前提就是要建立合理的市场层次体系。金融市场是节节相扣的体系,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全面推进多层次的金融市场发展至关重要。中国金融市场产品比较单一,市场层次结构体现不足,需要通过积极创新,建立透明高效、互联互通、运行安全的金融市场体系。经济环境越复杂,制定和实施规范越要精当,越要把握好出手的时机、节奏和力度,既要防止过度干预的“滥出手”,也要避免无所作为的“懒出手”。要发展多层次金融市场以促进更加合理有效的金融产品定价,增加市场的流动性,扩大金融市场容量,使更多的企业能够得到平等的融资机会,从而降低金融市场的系统风险。
一方面,要从中国金融衍生品领域良性发展的规范要求出发,“去粗取精”研究吸纳适应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的元素,例如,如何促进盘活货币信贷存量,用好增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促进金融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另一方面,要深入研究中国经济在转型中出现的特殊金融现象,准确把握国民经济资金循环流向,从中查找风险点和关节点,制定积极稳妥的方案并加以坚决果断处置,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总之,中国金融市场正逐渐酝酿着一场巨变。这场巨变所隐含的深刻意义在于:将催生一个全国统一、多元化和分层次的金融市场,取代较为分散的金融市场结构,以改变以往一味追求金融市场融资的单一市场功能。
(作者为港区政协委员、中国金融衍生品研究院院长、中国基石资本基金创始人)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9 05:55
(大众理财顾问杂志专访)
欧洲债务危机阴云不散,高盛又被推到风口浪尖。有资料显示,高盛曾经利用一款金融衍生品,为希腊掩盖了近10亿欧元的债务,从而使危机深化。而随着这笔生意被曝光,又有多个国家被指参与其中,通过金融衍生品的设计和杠杆效应,使其债务不会在当前显现,而是在未来浮现出来。那么我国需不需要金融衍生品,需要怎样的金融衍生品?本刊记者就这一问题专门采访了中国金融衍生品研究院院长夏萨沙。
提起金融衍生品,可能很多人并不熟悉,您能先给朋友们简单介绍一下金融衍生品,还有我国金融衍生品的发展现状吗?
这个其实很好理解,我们单从字面意思上就能大概知道,金融衍生产品是与金融相关的派生物,通常是指从原生资产派生出来的金融工具。金融衍生品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很多人感到有点陌生,可能是我们平常接触到的都是它的一个小的品种或领域,其实像我们平常所说的期货、期权就都属于金融衍生品的范畴。其共同特征是保证金交易,即只要支付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就可进行全额交易,不需实际上的本金转移,合约的了结一般也采用现金差价结算的方式进行,只有在满期日以实物交割方式履约的合约才需要买方交足货款。因此,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具有杠杆效应。这个更加容易理解,我们向银行贷款买房其实也是应用到了杠杆效应的。
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是随着经济*和金融*的改革发展的,在过去的十多年间经历了多次的突破和磨难。在经过若干年的讨论和几次失败的试探后, 2006年,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成立,拉开了中国金融期货市场发展的序幕,至此,您刚才问的关于中国是否应该发展金融衍生品的问题,我想这是不言而喻的。而短短4年后的2010年股指期货市场的建立则标志了中国资本市场一个崭新时代的开始。
我这有一份数据,2012年114家证券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955.77亿元,前三季度累计实现净利润263.42亿元,87家公司实现盈利,占证券公司总数的76%。截至2012年9月30日,114家证券公司总资产为1.56万亿元,净资产为6800.42亿元,净资本为4828.79亿元,客户交易结算资金余额5620.52亿元,托管证券市值12.69万亿元,受托管理资金本金总额为9295.96亿元。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非常迅猛,已经远远超过了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的发展速度。
为什么我国的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速度如此之快,这里面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吗?
我认为应该从两个方面去探讨。
首先,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对一国的金融市场完善和国民经济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仅以其中一个功能——避险作用来看。金融全球化使各国的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金融风险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影响也越来越大。开始于东南亚的98年金融危机虽然表面看只是地区性的金融危机,但是,随着之后俄罗斯金融危机的爆发,亚洲金融危机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事件。08年金融风暴,更加验证了金融全球化已经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步。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金融体系面临着巨大挑战,迫切要求我国加快发展和完善金融衍生品市场。只有一个健康成熟的金融衍生品市场,才能保证我们在遇到类似的金融事件时,能够有更多的应对措施和方法,不至于束手无策,任人宰割。
其次,投资品种较少和回报率低*了巨大的投资需求。目前我国拥有着世界上最庞大的投资群体,投资规模也处前列,而投资渠道却仅限于债券、股票、基金以及少数的几种衍生工具,可投资品种严重匮乏,投资需求得不到有效释放。我们的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投资者投资于基金、股票等产品,而衍生工具的比例远远小于金融市场已发展成熟的发达国家,可发展的空间非常大。
由此可见,无论是从国家的宏观经济角度还是投资者需求角度,国家加快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是必然的选择。
我国快速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同时是不是也存在一些不足或隐患呢?我们应该在哪些方面付出更大的努力呢?
首先是行业标准有待规范。我国的金融衍生品市场虽然发展势头迅猛,但暴露出的如金融创新能力不足、总体竞争力不强等诸多问题是我们不容忽视的。从国际经验上来看,这是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必经阶段,其原因包括*、法律、金融业整体发展水平、行业经验等多方面因素,但是行业标准化的缺失是主要的原因之一。国内机构提供的衍生品,由于标准的缺失,往往不能满足企业避险需求,企业往往由于不清楚产品的属性和具体形成机制,而面临着巨大的风险。此外,行业标准缺失直接影响金融衍生品的不断创新。对普通投资者而言,一些复杂的衍生品已经超出了投资者认知范围和实际需求,给投资者利益带来损失的同时,这种过度的创新实际上已经脱离实际需要,对整个金融市场甚至实体经济都有着不良的影响。
第二点就是金融投资环境有待改善。经过短短几年的飞速发展,我国的金融投资环境相较过去已有了极大地改善。但硬件设施与软件设施发展改善的不平衡,严重制约了行业的进一步稳定、健康地成长。一个让*和老百姓都放心的良好金融投资环境,不应该只有漂亮的写字楼和舒适的环境,更重要的是大量良好的金融服务机构和训练有素的从业人员。由于行业规范标准的不完善,我国的金融服务机构参差不齐,投资者的利益无法得到有效地保护,同时也给相关的*监管部门带来了管理上的难题。强调金融监管和风险控制的同时,提高金融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业务素质与社会责任感同样是我们不容忽视的因素。金融没有国界,资本永远流向更高收益的地方,因此,改善我们的金融投资环境,尤其是加强金融机构规范和从业人员教育至关重要。我认为,没有一个好的金融环境的支撑,就谈不上具备核心竞争力的金融体系的建立。
最后就是投资者教育与权益保护不到位。投资者是金融市场的源泉和基础。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截至2011年末,我国境内股市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市场。总体看,我国证券市场仍是一个以个人投资者为主的市场,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专业知识欠缺、风险意识淡薄、风险承受能力不强、自我保护能力不足,信息获取和专业能力上有天然劣势,权益容易受到侵害,在市场中整体处于弱势地位。在个人投资者占比99%以上且识别和承担风险能力不强的市场上,更加迫切需要加强对投资者权益的保护。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必然导致信息拥有方为牟取自身更大的利益使另一方的利益受到损害,这种行为在金融市场上已屡见不鲜。
我们如何应对我们应该怎样应对?中国金融衍生品研究院在这个过程中将会充当什么样的角色,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要改善不足需要业内各界共同的长期努力,首先要建立一个行业自律组织。我们已经有*、期货协会等等行业监管机构,但就国外成熟的市场和发展经验来看,这是远远不够的。在美国的监管机构中,*监管机构有联邦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以及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此外美国衍生品市场还有全国期货业协会(NFA)这样的自律监管组织。根据美国等发达国家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经验,在行业发展初期,建立行业自律体系和规范行业行为准则尤为重要。金融衍生品市场有着自身的运行规律,我国在建设金融期货市场过程中,需要认真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经验,但不能盲目全盘照搬,要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加以改造、完善后吸收利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逐步完善制定行业的培训教育计划、对机构和广大投资者进行专业教育以及对市场参与者的职业水平考核等措施。以此为方向,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我们发起成立了中国金融衍生品研究院,而研究院的首要任务和宗旨就是建立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行业标准。
除了行业自律以外,我们还应该特别重视金融人才战略。金融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注重专业素质的培养还应该注重专业精神的培养。开放的中国金融市场将面临更激烈的国际竞争,也对金融人才的业务、管理能力提出了更新的挑战。金融行业是知识密集型的高智能、高创造、高技术、高风险的行业,既懂得中国金融市场同时又了解国际金融市场,综合素质优秀、语言能力强,同时业务过硬的专业技术人才和中高级管理人才已经成为金融机构追捧的热点。因此,在全球金融一体化的背景下,金融机构能否合理规划新形势下的人才战略并抢占人才制高点,将是未来各类金融机构在全球金融一体化环境下塑造国际竞争力的重心。
在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过程中,金融人才可以说是整个金融市场有效运转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的金融企业获得利益取得成就的重要方面,而中国现有的人才培养和职业规划体系都与市场需求存在着严重的断层。我们认为,实施人才战略势在必行。对此,中国金融衍生品研究院着重探讨了金融人才战略的定位思考,并且在此基础上针对如何建立科学完善的金融人才战略提出了既有实践意义的良好建议。中国金融衍生品研究院面向全球金融一体化趋势,对高端金融人才的教育和培训以及人才职业评测和规划都做出了全面创新,创建领先的金融资格认证培训体系以及金融实务教育培训体系,加强国际化金融人才的培养。
中国金融衍生品研究院汇集金融、银行、投资机构精英,并汇同顶级金融人才教育和培训机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职业规划咨询和管理咨询机构等行业专家,就当前金融行业精英人才的商业实践、培训管理以及高端人才的职业规划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形成以内部培养和外部引入相结合的人才策略。以此策略为方向,我们将联合各金融机构、行业翘楚共同打造专注于中国金融人才教育培训及服务、颇具投资价值的优秀平台。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金融市场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形成了中国特有的金融体系圈,建立了证券期货市场、货币市场和银行间外汇市场等。金融市场参与主体日益多元化、体系化,包括商业银行、社会保障基金、信托公司、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市场产品逐步多样化、专业化,包括金融债、国债、*银行票据,还有公司股本和债务性债券,而且在证券和银行业产品方面不断推陈出新,开放式基金等证券类创新产品初具规模,逐渐在金融市场中崭露头角;跨市场的金融创新产品不断涌现,例如货币市场基金的出现、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展等。总的来说,我国金融市场经过了国家宏观*的引导,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优化资源配置机能,良好地实现了与国际金融市场的接轨,并取得了骄人成绩。
不过,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金融市场还存在着许多背离其规范意义的地方。比如金融市场还存在产品匮乏、简单化的问题,金融深化程度不足,一些方面还存在着创新压抑的现象等,另外,我国有关金融市场的行业规范标准仍有待完善。为此,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金融市场也需适应形势转变观念,形成有中国金融市场特色的行业标准和规范。
笔者注意到,近一段时间里国内金融市场出现了一些非典型性现象。比如在货币信贷总量相对宽松的情况下,银行业出现流动性异常,银行间市场利率短期飙升;社会融资规模大幅扩张,但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仍然融资难、融资贵;影子银行为了追逐利润,将资金投向利润率高的房地产和地方融资平台,造成了实体经济和金融相互脱离和资产泡沫放大的局面,加剧了金融资产错配,金融风险也有所增加。
对此笔者认为,中国金融市场的规范标准,前提就是要建立合理的市场层次体系。金融市场是节节相扣的体系,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全面推进多层次的金融市场发展至关重要。中国金融市场产品比较单一,市场层次结构体现不足,需要通过积极创新,建立透明高效、互联互通、运行安全的金融市场体系。经济环境越复杂,制定和实施规范越要精当,越要把握好出手的时机、节奏和力度,既要防止过度干预的“滥出手”,也要避免无所作为的“懒出手”。要发展多层次金融市场以促进更加合理有效的金融产品定价,增加市场的流动性,扩大金融市场容量,使更多的企业能够得到平等的融资机会,从而降低金融市场的系统风险。
一方面,要从中国金融衍生品领域良性发展的规范要求出发,“去粗取精”研究吸纳适应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的元素,例如,如何促进盘活货币信贷存量,用好增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促进金融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另一方面,要深入研究中国经济在转型中出现的特殊金融现象,准确把握国民经济资金循环流向,从中查找风险点和关节点,制定积极稳妥的方案并加以坚决果断处置,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总之,中国金融市场正逐渐酝酿着一场巨变。这场巨变所隐含的深刻意义在于:将催生一个全国统一、多元化和分层次的金融市场,取代较为分散的金融市场结构,以改变以往一味追求金融市场融资的单一市场功能。
(作者为港区政协委员、中国金融衍生品研究院院长、中国基石资本基金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