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29 09:5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4-17 19:49
单次覆盖观测系统因素主要有:道间距Δx、排列长度(L)、炮点间隔(d)和偏移距(x1)。合理地选择这些因素,可提高地震勘探的工作效率及地质效果,还可降低勘探成本。
(1)道间距(Δx)。一般简称道距,它的选择总是本着使道与道之间的反射波可进行对比追踪为准则,即保证相邻道同一反射界面的反射波具有波形相似的特点。一般野外工作时,一方面要使所有的接收点都按等距离分布,另一方面应要求反射波到达两个相邻接收点的时间差
(T*为反射波视周期)。因此,在不影响波对比的前提下,选择道间距应尽量选大一些,这样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但在构造比较复杂地区以及精细勘探时,就应缩小道距,加密观测点,以提高勘探精度。目前取Δx=20m~100m不等。
(2)排列长度(L)。它是指在地表安置接收点的测线长度。它的大小取决于道距(Δx)和地震仪器的记录道数N,即L=(N-1)·Δx。
(3)炮点移动的距离(d)。它是指相邻两炮之间的距离。炮点移动的距离与观测系统有关。如果是端点放炮的简单连续观测系统,或者是间隔连续观测系统,炮点移动的距离是排列长度的倍数。如果是中间放炮的简单连续观测系统,炮点移动的距离d等于排列长度L的一半,即
(N-1)·Δx。
(4)偏移距(x1)。对于单次覆盖观测系统来说,为了保证得到连续的地下反射点,炮点桩号和接收点之间要错动半个道间距。此时偏移距x1为:
。
间隔连续观测系统的偏移距,按下面公式计算:
反射波地震勘探原理和资料解释
其中i为正整数,它表示间隔的排列数。i=1时是间隔一个排列的观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