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怎样去理解老子所说的:“无为无不为。”?最好能举例说明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28 11:24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16 16:02
"无为"是心态,“无不为”是结果。无为的心态,就是顺应自然规律的正确心态,不含“人为”的因素;无不为的结果,就是顺应规律的行为,会自然产生好的结果。
比如在教育孩子这件事情上,有的家长含在口里怕化了,对孩子溺爱有加,这是有为心态,结果,溺爱生败子;反之,一个人生有七八个孩子,孩子该怎么就怎么,在没有人为因素干扰的心态下,孩子成长得非常好,身心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这就是以无为的心态而使事情水到渠成,这种功到自然成,就是“无为无不为”的境界。
有人把“无为”理解成不作为,或者什么也不做,这是对老子哲学思想的误会。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16 16:02
嗯~《康熙王朝》里有一段,孝庄去世前跟容妃交代阻止康熙废太子,可是并没有下诏书,后来容妃力阻康熙废太子,以孝庄遗言当众压制康熙废太子,康熙坚持废太子,最后以容妃打入冷宫收场,还因此得罪了康熙另外一个妃子,以至于在冷宫时被整的很惨。
孝庄为什么不留下遗诏?从这点上来说,容妃有点蠢了。孝庄不留文字上的证据,为的就是给废太子一事留下余地,如果孝庄留了,康熙为了遵从奶奶的遗言即使太子再如何不合适,他也会勉强留下太子,可这对国家,对整个爱新觉罗氏弊大于利。容妃体会不到孝庄的苦心,辜负了孝庄嘱托,最后害的还是自己。
——————————————————————————————————
很多人不能理解无为与中庸的相似之处,当我们走一步,却可以选择任何一个方向,这就是圆的状态,也叫制衡。
以一个人来说,他也分两种状态,有一种可能是不太好的,有一种可能是我们需要的。有些领导,他可能希望一个人非常完美,最后大家闹的不可开交,而有些人更喜欢以不是那么好的状态,来激发正面的状态,并且让别人感念他的好(当然,这会让人有些难受,不过这是自己白白送给人家的,如果觉得难受那只好从一开始就做好,怨恨是没办法的,越做越错,那更是自己的选择,有些人老是妄想着有个人来阻止自己,他真当谁都有时间管他吗?)。
老子不是阴谋家,他只是在陈述一个事实,用的很像阴谋,那是因为用的是人,老天是不会耍什么阴谋的,人总有妄念,可老天也不是说我不管你就是随便你,在一些时候老天总会给些提示,听不听的到,愿不愿意去接收,这就是自己的问题了,而人的做法会明显一些,可就像孝庄与容妃,还是会有想不通的情况。
有想不通的,就会有想得通的,比如《乾隆王朝》里的和珅与乾隆,和珅通过乾隆的女儿知道了些消息,弄了些小手段,达成了乾隆的目的,可是手段毕竟不光彩,乾隆又怕和珅会自以为是,自己又去弄了个松烟古墨来,以此警告和珅,和珅一看马上就懂了,并且也明白乾隆是知道自己与公主有所往来,在有些事情上自然多多注意多多掂量。这是爱护,而和珅也感受到了,并且马上知道该如何作为。
妄想少一点,功利心少一点,不然做不到无为,也体会不到无为。有些人认为这是教人向善,放下仇怨什么的,以此大骂特骂,这么理解的话一点意思都没有了,或许效果是向善的,可这不是本意,感觉现在的人的接入点太不可思议了,有些时候思维跳跃的让人不知道该说什么,当然也不是说教人阴谋什么的。既然不是讲阴谋也不是讲善良,那就不要往这上面代入,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这样的归类在这件事情上本来就带有些‘妄念’的成分了,这样一来要如何体会‘无为’?当然,多角度进行分析与思考是重要的,该以此评判时,还是要以此评判的,不然不就是随波逐流,随人乱来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16 16:03
不用实干,却能体验到实干的充实与满足感,这就是意淫的最高境界。追答就像武侠小说里说的"手中无剑,心中有剑,无剑胜有剑,剑剑封喉",这种想法果然很贱!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16 16:03
就是一个悖论而已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16 16:04
你要理解了脑子就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