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吊脚楼的文章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28 11:17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2-16 00:01
湘西吊脚楼
谈到吊脚楼,对人们的印象就是一个小木楼在河的耸立的感觉,其实不然,吊脚楼是湖南湘西边垂的一种民间建筑,有着古老的传说!
美丽的湘西,山奇水异,令人徘徊不忍归去。而古香古色、建筑风格特殊的吊脚楼,更添得山水几分韵致。在沈从文先生的故乡凤凰城,沱江傍城而过,当地人临河而居,一幢幢吊脚楼,高高低低参差错落。吊脚楼的一端以河岸为支撑点,另一端则悬在水面,高高的悬柱立于水中作为撑持,充满着一种力量的美。
湘西吊脚楼建筑形式活泼,可临水,也可依山傍谷,或就建在田坝边。稍稍开凿修砌,选上好木料支撑起一座座或者一排排的吊楼来,旁边饰以几丛茂林修竹,省时又省工,温馨而有画境。这种楼飞檐翘角,三面环廊,"吊"着几根八菱形、四方形刻有绣球或金瓜的悬柱,壁板漆得光亮光亮的,并嵌有花窗,通风向阳。花窗也往往用意极深,镂有"双凤朝阳"、"喜鹊恋梅"等图案,古朴而秀雅。
吊脚楼的妙处,一是防潮避湿,通风干爽;二是节约土地,造价较廉;三是依山傍水或靠着田坝而建的吊脚楼,悬柱之间往往留有一定的空地,可喂养家畜,"人家吊脚楼下有小羊叫"(沈从文《鸭窠围的夜》)。
古老的黑瓦木结构吊脚楼,堂屋很敞亮,温暖而亲切。如有幸叩访,热情的湘西人泡茶筛酒,摆出种种野味,令人宾至如归。
湘西吊脚楼,属于古代干阑式建筑的范畴。所谓干阑式建筑,即是"体量较大,下屋架空,上层铺木板作居住用的"(庄裕光《干阑建筑》)一种房屋。这种建筑形式主要分布在南方,特别是长江流域地区,以及山区。因这些地域多水多雨,空气和地层湿度大,由于干阑式建筑是底层架空,对防潮和通风极为有利。
湘西一带山多水多,世代聚居在这块土地上的土家、侗等民族的一切活动也就与这山山水水分不开。去年我在湘西旅游时所看到的吊脚楼,几乎都是屹立于山水之上的一种独特的建筑。这种楼房虽然只有二三层高,但它“吊”在水面和山腰,好象空中楼阁,建造并不容易。
楼而有“脚”,我虽早有所闻,但直到这一次才知道,原来所谓“脚”者,其实是几根支撑楼房的粗大木桩。建在水边的吊脚楼,伸出两只长长的前“脚”,深深地插在江水里,与搭在河岸上的另一边墙基共同支撑起一栋栋楼房;在山腰上,吊脚楼的前两只“脚”则稳稳地顶在低处,与另一边的墙基共同把楼房支撑平衡。也有一些建在平地上的吊脚楼,那是由几根长短一样的木桩把楼房从地面上支撑起来的。据湖南地方志记载,吊脚楼的这种构造最早是为了防避毒蛇猛兽的侵扰。
“要看吊脚楼,苗家土寨任你走”。这种富有古典的、诗意的、人性的乡村住宅建筑,一般都建造在依山傍水、风光旖旎的地方,或骑岭坐梁,或隐藏河谷,有的还躲进白云深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由于湘西是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大山区,又是个少数民族集中居住的地区,因而村寨大多小而散,上百户人家的大村寨并不多见,通常由十几家或几十家的同姓同宗为一村寨,单家独户的也屡见不鲜。而村落的选定,历来都有一套讲究,除了请风水先生看山川河流的龙脉方位外,还须选择地势好、介质硬、泉水多、树木密、光照足够的居住环境,他们认为,只有认真选好了村寨风水和宅基地风水以后才会人丁兴旺,财气盈门。若以现代生态学的眼光来看,其“风水观”也包含了丰富的科学道理与学术价值。
湘西苗族土家族由于长期杂居在一起,因而很多文化信仰、生活习俗都大同小异,他们居住的吊脚楼从规划设计到建筑用材大多为纯木质结构,也有少量的砖木结构,其最大特点就是因地而建,宜山宜水宜平地。屋向一般坐南朝北,或坐北朝南,忌东西向,因犯风水。传统的吊脚楼一般为四排三间,小康人家为六排五间,大富人家则是十排七间或九间不等,无论是几排几间,而楼房按其不同的用途,则分为堂屋(相当城市住宅的客厅)、书房、卧室、伙房、绣楼、杂屋和厕所。住房一般两至三层,中层住人,上层贮藏物品,楼下用以安置磨房、堆积柴禾以及圈养牲畜。吊脚楼的朝阳一面大都设有走廊伸出,呈“走马转角”状,作为晾晒、聊天、品荼、读书、奕棋、赏月、绣花和对歌的一个多功能立体空间。每当金色的喜悦写满了乡村的时候,吊脚楼台上便挂满了一串串黄灿灿的玉米,红艳艳的辣椒,恰似一幅五彩缤纷的西兰卡普(即土家族织锦),和谐迷人。一些富裕小康人家除在楼体上涂刷上好的防风雨渗袭的桐油外,还在栏杆、窗户、门楣和壁板上雕花绘乌,着彩描色,处处透溢着浓郁民族文化与传统艺术的芬芳。为了摊晒粮食和衣物以及家务的便利,不少人家还在房前屋后用青石板铺砌了一块宽敞的晒坪,并在坪的四周种满了桃、梨、柚子、柑橘、枇杷、香樟、香椿或翠竹、棕树什么的。
春来白花盛开,乌鸣蛙唱,金秋层林尽染,瓜果飘香,颇有陶渊明笔下“榆柳荫后园,桃李罗堂前,“犬吠深巷中,鸡呜桑树巅”般的美妙幽境。静心想来,若有所悟,原本人世间的幸福也莫过于此。
据有关档案史料记载:湘西苗族和土家族住宅吊脚楼由来已久。《魏书·僚传》卷101页有文字记载:“僚者,盖南蛮之别称……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目干栏”。经史学者考证,如今湘西苗族和土家族居住的吊脚楼,就是当年“僚者”居住的“干栏”建筑的遗风余韵。至于起源何时已无法查考,但其来历却与当地的一个流传很久的传说十分相似。据传说,古时候,在毕兹卡(土家族人的自称)这块土地上,一对男女受乌儿在树顶上做窝的启发,用野藤在树上织起了一张细密的睡网,并铺上柔软的树叶,这种简便的“原始建筑”,使他们生活得非常舒适和满足。不知经过了多少世纪,足智多谋的土著先民,终于从最初的“藤连树”演变到了现在的吊脚楼。不过,在土司制度时期,那些造型精致的吊脚楼,都是土司及山官的别墅,一般平民是不敢奢望的,只能居洞穴,住茅棚。直到清朝“改土归流”后,这一沿袭了800年历史的土司禁规,才被彻底废除。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湘西,曾是中国贫困苦难的角落。凡接触过湘西苗族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抒情小说的人,都知道他名著中篇小书《边城》中的翠翠,特别是他的《一个多情水手与一个多*人》的小说,里面所演绎的种种水上人物与爱情故事,莫不与湘西的苗族土家族吊脚楼有关。
相比之下,今天生活在吊脚楼里的年轻人,远比当年的“翠翠”、“牛保”们幸运多了。那些翘檐飞角、千姿百态的吊脚楼,是苗族土家族山民的住宅,也是青年男女以歌结友、以歌传情的重要场所。苗族土家族自古就是一个能歌善歌的民族,有“一日两餐歌拌饭,夜半三更歌枕头”的形象说法。由于他们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其灿烂的民族文化就主要是依靠口头流传。
而苗族土家族情歌经过岁月的积淀和生活的磨砺,所表现出的爱情题材和内容是十分广泛的,从各个方面展示了青年人在情感上所经历的全部心理历程。每个劳作之余或逢年过节,他们就三五成群相互邀约,出入吊脚楼里,即兴对唱,有婉转传情的,也有火爆热烈的。
正如土家族知名摄影家赵勇所说:“那些土生土长,野味十足的儿女情歌,就像一坛越陈越醉的玉米烧酒,慢吃细品,不知不觉,其文化之精魂,便渗润了你的血脉,注入你的骨髓。”是的,在歌声中,如果男女双方定了情,回家之后,男方会把自己的意中人告诉父母,请他们找个媒人到女方撮合。若女方父母及本人同意这门亲事,两家就算亲家了。倘若你也碰巧遇到这种闹热场面,放开嗓子尽情地吟唱几句亦无妨,唱到深处,还会赢得苗家土家族妹子的几许回眸或嫣然一笑,然而,你大可不必担心有人会真的爱上你、纠缠你,只是你的“魂”不小心会给姑娘勾去的……
在苗乡土家山寨,山民建住宅一般都选在秋后农闲季节。但无论哪家建房安梁,自古以来皆视为人生的一件喜庆大事,也是苗族土家族建宅过程中最能表现民俗风情的一个抢眼镜头。
当住宅的屋架立好后,屋主便择一良辰吉日,举行竣工仪式。这天,场面十分隆重,热闹非凡,全寨的人几乎倾巢而动,前来帮忙、贺喜。只见木匠师傅在神龛旁供肉摆酒,点烛烧香,对鲁班祖师敬祭一番。然后,在众人的吆喝下将开了口的大梁木升到屋架上面。接着,木匠师傅两师徒便挑着装满糍杷的箩筐爬上了屋梁架,一边抛糍粑,一边唱起了一首首祈求平安、保房屋主人吉利的“上梁歌”来:“一抛东,时也通来运也通;二抛西,天下富贵数第一;三抛南,鸡鸭成群牛满栏;四抛北,子孙代代出人才……”
木匠师傅歌赞完毕,人群中顿时爆发出阵阵热烈的唢呐声、鞭炮声和欢笑声,此起彼伏,久久回荡。而围观者则不分男女老少都要争抢糍粑,争抢糍粑的人越多,主人也就越高兴,认为建宅后会子孙满堂、家业兴旺。待众人争抢糍粑差不多了,木匠师傅就将一只特大的糍粑由房屋梁顶放下送给房主。至此,一座新建的吊脚楼就宣告正式落成了。
在人们看来,那一座座远离尘世喧嚣,拒绝现代的苗族土家族吊脚楼,显得有点土里土气了,但它“土”出了鲜明的民族地方特色,“土”出了馥郁的民族生活气息,也“土”出了苗族土家族人民淳朴豪爽的性格,是一部底蕴深厚的乡土住宅建筑和少数民族文化史书,有待世人慢慢解读、细细品味。不知为什么,那些苗族土家族人无论走南闯北,还是浪迹天涯,都不过是一只风筝:末端总有一条抛不开、剪不断的线,从故乡的吊脚楼上牵出,紧紧地系着远方的游子,叫人不管走到哪里,都无法摆脱它、淡忘它。如现代著名苗族作家沈从文上世纪九十年代逝世时特地遗言,他死后一定将他的骨灰安放在家乡凤凰的清山绿水间。他的侄子、著名画家黄永玉干脆晚年移住凤凰老家,当地*还特地在碧波荡漾的沱江边为他选了一块上好的宅基地,建了一栋民族风格十足的吊脚楼住宅。
如果说,走览湘西的好山好水,能给你带来一份好心情的话,那么,步入那千姿百态、万种风情的苗族土家族吊脚楼,总会时时俘虏一些人的心,牵住一些人的魂。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2-16 00:01
吊脚楼群的吊脚楼均分上下两层,俱属五柱六挂或五柱八挂的穿斗式木结构,具有鲜明的随地而建特点。上层宽大,下层占地很不规则;上层制作工艺复杂,做工精细考究,屋顶歇山起翘,有雕花栏杆及门窗;下层不作正式房间,但吊下部分均经雕刻,有金瓜或各类兽头、花卉图样.上下穿枋承挑悬出的走廊或房间,使之垂悬于河道之上,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
这种建筑通风防潮,避暑御寒,是苗族独特的建筑工艺,具有很高的工艺审美和文物研究价值。
可参考下这些内容:http://ke.baidu.com/view/392316.htm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2-16 00:02
沈从文的文学作品中有湘西吊脚楼的文章。很美!!!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2-16 00:02
吊脚楼- -!
貌似是七几年的文人写的
我记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