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06:35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3 16:33
曾侯乙的嘴里含着小动物,这个动物可不是活着的,而是玉制的饰品。这个玉制品叫做压舌,是当时逝者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压舌自古就有,只是随着火葬的盛行,人们渐渐忘记这些习俗及其意义。
古人,尤其是有一定地位和身份的达官贵人,去世的时候是讲究塞全身九窍的。放在嘴里的叫做压舌,也叫饭含。曾侯乙嘴里的玉制小动物这叫做玉琀,玉琀不同于普通的饭含,相比之下更为贵重。这是代表身份地位的东西,所以其中蕴含的内容很多。
1978年在湖北省随县发现了战国早期的曾侯乙墓葬,出土了国宝级的文物曾侯乙编钟,还有多达一万五千件文物,出土文物种类之繁多,人们又发现了二十一件小玉器。
随着棺椁的打开,专家们在曾侯乙的头骨就是口腔的位置里面发现了21个玉的小动物。这二十一个小动物分别是6头牛、4只羊、3头猪、2只狗、3只鸭、3条鱼,这些小动物全都是用玉制成的。
这个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古老的一个习俗,这个玉制的小动物有个统一的名字,叫做玉琀。这是古人在死者入殓时,放入死者口中,是我国丧葬习俗中最重要的礼仪,就是现在有些地方仍在沿用这个习俗。
此外,这也是西周时期强大礼乐文化制度的传承。当时,死者殓葬往往都要在嘴里填充物品,根据生平的身份及地位,嘴里含着什么物件都有严格的规定。曾侯乙是诸侯国的国君,所以他含着玉,也符合身份。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3 16:34
1978年2月,随州市城郊一座小山包因为施工炸出了红褐色的泥土,有经验的施工人员怀疑土包下有大型古墓,随后便联系当地部门进行了试探性的发掘,震惊世人的曾侯乙墓就这样被发现了。曾侯乙是周王族诸侯国中曾国的国君,但是因为分封国太小,所以在史书当中甚至找不到他。虽然曾侯乙在当时的诸侯当中籍籍无名,但是他的墓葬却可以用奢华来形容,墓坑东西长21米,南北宽6.58米,总面积达到了220平方米,而光椁室的面积就达到了190平方米,这就意味着曾侯乙墓葬中随葬品众多。
因为墓葬已经历经千年之久,墓葬中早已充满积水,而墓中的文物也是凶多吉少。随着考古队员的抢救性发掘,墓中的积水也被排除干净,整个墓葬结构展现在了人们的面前。在随后的随葬品整理当中,人们惊奇的发现墓葬中的随葬品非常的丰富,墓中发掘出礼器、乐器、漆木用具、金玉器、兵器、车马器和竹简15000余件,青铜器6239件,其中就包括目前最完整最大的一套青铜编钟——曾侯乙编钟,填补了西周音乐史的一个空缺。从随葬品就能够看出曾侯乙的地位,随着这些大型随葬品被发现,考古队员将眼光转向了一些细小的文物。在清理曾侯乙的遗骸时,考古队员意外发现曾侯乙的嘴中有很多用玉石雕刻的小动物,这又是做什么用的呢?
经过仔细地清理,曾侯乙的嘴中一共有21只玉石做的小动物,分别是6头牛、4头羊、3头猪、2只狗、3只鸭、3条鱼,怪不得网友们笑称曾侯乙的嘴巴里都能开动物园了。但是曾侯乙嘴中的小动物并不是装饰那么简单,这是一种非常严格的古代丧葬礼仪。这些玉石小动物有一个专门的名称——玉琀,早在新石器时期人们就将其用在丧葬当中,拥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一般古代的贵族在下葬时都会在嘴中放入玉器,因为在古代有着“金玉在九窍,则死人能不腐”的说法,而玉器能够防腐也被当时的贵族所接受。
而嘴中的动物根据墓主人生前喜好而定,可能曾侯乙在生前是一个十足的“吃货”,所以想要在死后也能够餐餐享受大鱼大肉,这是一种“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其实到了后来玉质的动物就变成了玉蝉,因为蝉这种动物在地下蛰伏数十年之久,就为了一个夏天繁殖后代,所以蝉这种动物也象征着重生。所以这就是曾侯乙嘴中有小动物的原因,而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小动物现在也成为了珍贵的历史文物。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3 16:34
曾侯乙含这么多小动物,因为这些小动物非常的珍贵,是宝物,想要带在自己的身上,防止被偷走,或者是因为这些小动物是玉做成的,能够防止尸体腐烂,所以他会含这么多。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3 16:35
这些小动物是玉琀,古代贵族下葬时,嘴里一般都会含些玉器,因为玉器被认为有防腐的作用,可以保尸体不腐。至于曾侯乙为什么含了21件那么多,大概是这个数字比较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