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07:26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6 17:02
《望洞庭》古诗作者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liú yǔ xī 】。
原诗:
《望洞庭》唐代: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山水翠 一作:山水色)
释义:
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犹如未磨的铜镜。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恰似白银盘里托着青青的田螺。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望洞庭》作于长庆四年(824年)秋。刘禹锡被贬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而此诗则是这次行脚的生动纪录。
赏析:
诗题《望洞庭》之“望”,说明离洞庭湖的距离远,视野开阔,同时也表现出此时的胸襟开阔。本诗中的洞庭秋月静谧、和谐,这是洞庭湖温柔细腻的一面。全诗围绕“和”字来写,“和”为诗眼。诗人先描写的是水月之和,首先写到“湖光”、“秋月”之间的和谐。
诗人眼前的洞庭湖风平浪静,水波不兴,月亮倒映在湖面,湖面泛起了蒙蒙的水汽,好似笼罩在湖面的薄雾,在月光映衬下,朦朦胧胧的。水天一色、水月相互映衬,给人以安详、宁静之感,白天的繁华浮躁,人生的坎坷不平在此情此景中被荡涤,被消融。一切景语皆情语。
这里的山水之“和”,折射出的是诗人此时心境的平和。眼前洞庭秋月,水月的和谐,山水的和谐,诗人平和的心境与大自然的宁静融为一体,在明月清辉之下,在碧波万顷的湖边,纷繁的心绪与大自然同归于平静。
“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潭面无风镜未磨(释义:湖面风平浪静,犹如未磨的铜镜)”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
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这个比喻句更加清晰的描写出茫茫月色与蒙蒙湖面的水天一色,互相映衬之下的和谐跃然纸上。
接下来作者视野由近及远,放眼八百里洞庭,君山进入作者视野,在皓月银辉之下,山是翠绿的,山倒映在水里,水也成了翠绿的,山和水色彩上的和谐,山的形状和水中倒影形状上的和谐,山水的融合,山水浑然一体。
诗人的视线又从广阔的平湖集中到君山一点,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三四两句诗想象丰富,比喻恰当,色调淡雅,银盘与青螺互相映衬,相得益彰。
诗人笔下的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白银盘里一青螺(释义:恰似白银盘里托着青青的田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
在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而已,如此举重若轻,十分难得的。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和谐,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作者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望洞庭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6 17:02
《望洞庭》古诗作者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liú yǔ xī 】。
原诗:
《望洞庭》唐代: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山水翠 一作:山水色)
释义:
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犹如未磨的铜镜。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恰似白银盘里托着青青的田螺。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望洞庭》作于长庆四年(824年)秋。刘禹锡被贬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而此诗则是这次行脚的生动纪录。
赏析:
诗题《望洞庭》之“望”,说明离洞庭湖的距离远,视野开阔,同时也表现出此时的胸襟开阔。本诗中的洞庭秋月静谧、和谐,这是洞庭湖温柔细腻的一面。全诗围绕“和”字来写,“和”为诗眼。诗人先描写的是水月之和,首先写到“湖光”、“秋月”之间的和谐。
诗人眼前的洞庭湖风平浪静,水波不兴,月亮倒映在湖面,湖面泛起了蒙蒙的水汽,好似笼罩在湖面的薄雾,在月光映衬下,朦朦胧胧的。水天一色、水月相互映衬,给人以安详、宁静之感,白天的繁华浮躁,人生的坎坷不平在此情此景中被荡涤,被消融。一切景语皆情语。
这里的山水之“和”,折射出的是诗人此时心境的平和。眼前洞庭秋月,水月的和谐,山水的和谐,诗人平和的心境与大自然的宁静融为一体,在明月清辉之下,在碧波万顷的湖边,纷繁的心绪与大自然同归于平静。
“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潭面无风镜未磨(释义:湖面风平浪静,犹如未磨的铜镜)”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
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这个比喻句更加清晰的描写出茫茫月色与蒙蒙湖面的水天一色,互相映衬之下的和谐跃然纸上。
接下来作者视野由近及远,放眼八百里洞庭,君山进入作者视野,在皓月银辉之下,山是翠绿的,山倒映在水里,水也成了翠绿的,山和水色彩上的和谐,山的形状和水中倒影形状上的和谐,山水的融合,山水浑然一体。
诗人的视线又从广阔的平湖集中到君山一点,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三四两句诗想象丰富,比喻恰当,色调淡雅,银盘与青螺互相映衬,相得益彰。
诗人笔下的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白银盘里一青螺(释义:恰似白银盘里托着青青的田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
在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而已,如此举重若轻,十分难得的。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和谐,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作者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望洞庭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6 17:03
1、《望洞庭》的作者是刘禹锡,拼音是:liú yǔ xī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6 17:02
《望洞庭》古诗作者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liú yǔ xī 】。
原诗:
《望洞庭》唐代: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山水翠 一作:山水色)
释义:
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犹如未磨的铜镜。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恰似白银盘里托着青青的田螺。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望洞庭》作于长庆四年(824年)秋。刘禹锡被贬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而此诗则是这次行脚的生动纪录。
赏析:
诗题《望洞庭》之“望”,说明离洞庭湖的距离远,视野开阔,同时也表现出此时的胸襟开阔。本诗中的洞庭秋月静谧、和谐,这是洞庭湖温柔细腻的一面。全诗围绕“和”字来写,“和”为诗眼。诗人先描写的是水月之和,首先写到“湖光”、“秋月”之间的和谐。
诗人眼前的洞庭湖风平浪静,水波不兴,月亮倒映在湖面,湖面泛起了蒙蒙的水汽,好似笼罩在湖面的薄雾,在月光映衬下,朦朦胧胧的。水天一色、水月相互映衬,给人以安详、宁静之感,白天的繁华浮躁,人生的坎坷不平在此情此景中被荡涤,被消融。一切景语皆情语。
这里的山水之“和”,折射出的是诗人此时心境的平和。眼前洞庭秋月,水月的和谐,山水的和谐,诗人平和的心境与大自然的宁静融为一体,在明月清辉之下,在碧波万顷的湖边,纷繁的心绪与大自然同归于平静。
“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潭面无风镜未磨(释义:湖面风平浪静,犹如未磨的铜镜)”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
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这个比喻句更加清晰的描写出茫茫月色与蒙蒙湖面的水天一色,互相映衬之下的和谐跃然纸上。
接下来作者视野由近及远,放眼八百里洞庭,君山进入作者视野,在皓月银辉之下,山是翠绿的,山倒映在水里,水也成了翠绿的,山和水色彩上的和谐,山的形状和水中倒影形状上的和谐,山水的融合,山水浑然一体。
诗人的视线又从广阔的平湖集中到君山一点,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三四两句诗想象丰富,比喻恰当,色调淡雅,银盘与青螺互相映衬,相得益彰。
诗人笔下的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白银盘里一青螺(释义:恰似白银盘里托着青青的田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
在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而已,如此举重若轻,十分难得的。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和谐,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作者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望洞庭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6 17:03
望洞庭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6 17:03
1、《望洞庭》的作者是刘禹锡,拼音是:liú yǔ xī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6 17:03
望洞庭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6 17:04
作者是刘禹锡,拼音liu yu xi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6 17:05
Iiu3声到 yu 3声到 xi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6 17:03
1、《望洞庭》的作者是刘禹锡,拼音是:liú yǔ xī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6 17:03
望洞庭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6 17:04
作者是刘禹锡,拼音liu yu xi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6 17:04
作者是刘禹锡,拼音liu yu xi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6 17:05
Iiu3声到 yu 3声到 xi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6 17:02
《望洞庭》古诗作者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liú yǔ xī 】。
原诗:
《望洞庭》唐代: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山水翠 一作:山水色)
释义:
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犹如未磨的铜镜。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恰似白银盘里托着青青的田螺。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望洞庭》作于长庆四年(824年)秋。刘禹锡被贬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而此诗则是这次行脚的生动纪录。
赏析:
诗题《望洞庭》之“望”,说明离洞庭湖的距离远,视野开阔,同时也表现出此时的胸襟开阔。本诗中的洞庭秋月静谧、和谐,这是洞庭湖温柔细腻的一面。全诗围绕“和”字来写,“和”为诗眼。诗人先描写的是水月之和,首先写到“湖光”、“秋月”之间的和谐。
诗人眼前的洞庭湖风平浪静,水波不兴,月亮倒映在湖面,湖面泛起了蒙蒙的水汽,好似笼罩在湖面的薄雾,在月光映衬下,朦朦胧胧的。水天一色、水月相互映衬,给人以安详、宁静之感,白天的繁华浮躁,人生的坎坷不平在此情此景中被荡涤,被消融。一切景语皆情语。
这里的山水之“和”,折射出的是诗人此时心境的平和。眼前洞庭秋月,水月的和谐,山水的和谐,诗人平和的心境与大自然的宁静融为一体,在明月清辉之下,在碧波万顷的湖边,纷繁的心绪与大自然同归于平静。
“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潭面无风镜未磨(释义:湖面风平浪静,犹如未磨的铜镜)”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
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这个比喻句更加清晰的描写出茫茫月色与蒙蒙湖面的水天一色,互相映衬之下的和谐跃然纸上。
接下来作者视野由近及远,放眼八百里洞庭,君山进入作者视野,在皓月银辉之下,山是翠绿的,山倒映在水里,水也成了翠绿的,山和水色彩上的和谐,山的形状和水中倒影形状上的和谐,山水的融合,山水浑然一体。
诗人的视线又从广阔的平湖集中到君山一点,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三四两句诗想象丰富,比喻恰当,色调淡雅,银盘与青螺互相映衬,相得益彰。
诗人笔下的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白银盘里一青螺(释义:恰似白银盘里托着青青的田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
在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而已,如此举重若轻,十分难得的。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和谐,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作者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望洞庭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6 17:03
1、《望洞庭》的作者是刘禹锡,拼音是:liú yǔ xī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6 17:03
望洞庭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6 17:04
作者是刘禹锡,拼音liu yu xi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6 17:02
《望洞庭》古诗作者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liú yǔ xī 】。
原诗:
《望洞庭》唐代: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山水翠 一作:山水色)
释义:
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犹如未磨的铜镜。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恰似白银盘里托着青青的田螺。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望洞庭》作于长庆四年(824年)秋。刘禹锡被贬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而此诗则是这次行脚的生动纪录。
赏析:
诗题《望洞庭》之“望”,说明离洞庭湖的距离远,视野开阔,同时也表现出此时的胸襟开阔。本诗中的洞庭秋月静谧、和谐,这是洞庭湖温柔细腻的一面。全诗围绕“和”字来写,“和”为诗眼。诗人先描写的是水月之和,首先写到“湖光”、“秋月”之间的和谐。
诗人眼前的洞庭湖风平浪静,水波不兴,月亮倒映在湖面,湖面泛起了蒙蒙的水汽,好似笼罩在湖面的薄雾,在月光映衬下,朦朦胧胧的。水天一色、水月相互映衬,给人以安详、宁静之感,白天的繁华浮躁,人生的坎坷不平在此情此景中被荡涤,被消融。一切景语皆情语。
这里的山水之“和”,折射出的是诗人此时心境的平和。眼前洞庭秋月,水月的和谐,山水的和谐,诗人平和的心境与大自然的宁静融为一体,在明月清辉之下,在碧波万顷的湖边,纷繁的心绪与大自然同归于平静。
“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潭面无风镜未磨(释义:湖面风平浪静,犹如未磨的铜镜)”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
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这个比喻句更加清晰的描写出茫茫月色与蒙蒙湖面的水天一色,互相映衬之下的和谐跃然纸上。
接下来作者视野由近及远,放眼八百里洞庭,君山进入作者视野,在皓月银辉之下,山是翠绿的,山倒映在水里,水也成了翠绿的,山和水色彩上的和谐,山的形状和水中倒影形状上的和谐,山水的融合,山水浑然一体。
诗人的视线又从广阔的平湖集中到君山一点,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三四两句诗想象丰富,比喻恰当,色调淡雅,银盘与青螺互相映衬,相得益彰。
诗人笔下的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白银盘里一青螺(释义:恰似白银盘里托着青青的田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
在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而已,如此举重若轻,十分难得的。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和谐,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作者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望洞庭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6 17:03
1、《望洞庭》的作者是刘禹锡,拼音是:liú yǔ x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