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8-04 03:5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3 04:00
俗话说*杆子里面出政权,历代皇帝都是人精中的人精,不会不明白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外敌当前时,他们把军队看得比命都重,对将领的提防比防隔壁老王还厉害。
手握重兵的将军,没有几个好下场的。
正因为当老板的皇帝对军人很猜忌,给老板打工的马仔,没有一个敢把军队贴上自己的标签,口口声声说忠于皇上还不行呢,胆敢贴上自己的标签,那不是耗子给猫挠*,活腻味了吗?
岳飞为什么结局很悲剧?你千不该万不该,不该让百姓称自己的军队为"岳家军",是个精神正常的皇上听到这三个字 ,都会后脊背发冷。
所以跟岳飞一起抗敌的韩世忠都没事,他的军队没人称呼韩家军,可惜了岳飞被12道金牌召回,弄了个莫须有的罪名处死了。
别骂皇帝,你若是皇帝,你比赵构做得可能还绝。
无独有偶,除了南宋,明代也有一支以"家"字命名的军队,它的名字叫“戚家军”。
戚家军的老大叫戚继光,他是个天生的将才,把行兵布阵钻研得炉火纯青,什么样的战斗,只要让他来指挥,准能旗开得胜、所向无敌。
最难能可贵的是,戚继光不但重视军队战斗力的培养,还非常重视军队建设,戚家军从士兵招募,到士兵体能训练,*械训练、武器研发都有一套非常科学的制度,保证了军队始终充满活力,在所有的战斗中均能立于不败之地。
尤其是嘉靖四十年抗击倭寇的台州之役,戚家军大小战斗打了十三次,都获得全胜。
其中战果最辉煌的是台州花街之战,此战戚家军斩首308颗,还生擒了2名倭寇首领。
万历二十年(1592年),戚继光死后的戚家军再接再厉,为朝廷立下新功。
这年春天,丰臣秀吉率日军入侵朝鲜,朝鲜向老大明朝求援。
明廷遂决定调集北方边防军抗日援朝,战斗力强悍的戚家军自然也被非常看好,充当了抗倭先锋。
担任辽东经略的宋应昌是浙江人,为了鼓励戚家军到异国他乡跟日本兵死磕,决定在正常军饷之外,给每名南兵"月支粮银一两五钱,行粮盐菜银一两五钱,衣鞋银三钱,犒赏银三钱,共三两六钱",这样算下来,每个戚家军士兵的军饷每年达到了43两,几乎是普通军队士兵的两倍。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在如此优厚的待遇激励下,戚家军在朝鲜作战个个都非常玩命,表现异常神勇。
在第二次平壤之战中,戚家军一路高歌勇往直前,第一个冲上了平壤城头,夺取头功。
朝鲜人看得很清楚,他们在史书中描述"南兵不顾生死,一向直前"。
可是功高了,就要震主,戚家军的神勇不但让日军胆寒,也让朝廷发怵,觉得这支军队太彪悍,难以驾驭,如果一旦被敌人所用,走上“邪路”,则后患无穷。
因此,朝廷上下都在渲染戚家军威胁论,都想打压戚家军。
戚家军立下战功,非但没有得到奖赏,反而受到不公正待遇。
平壤之战前,提督蓟辽诸军的李如松曾许诺"先登平壤者赏银万两",然而,战役结束后,李如松只字不提当初的许诺。
宋应昌就说:"平壤首级大功未赏,各军志意似不如前"。
《朝鲜宣祖实录》也记载:"当初南兵先登有功,而李提督不为录功,是以南兵多怨对者……"
这一事件导致的结果,就是"南北将领分为二心,彼此媒孽,是以功罪淆耳"。
人心都是肉长的,立功受奖天经地义,赏罚分明,自古如此。
可是明朝这帮官僚军棍却出尔反尔,背信弃义,戚家军不是什么活雷锋,答应好的补贴不发,奖励不给,说没有怨言是不可能的。
所以明朝皇帝觉得这支军队是悬在自己头上的利剑,不一定什么时候就会落下来。
加上朝中很多大臣渲染戚家军威胁论,皇帝终于下决心除掉隐患。
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十月间,奉命回国的戚家军回到了自己的驻地石门寨。此时,天已入冬,由于朝廷欠饷了很久,一家老小全靠自己的军饷,一定揭不开锅了。
戚家军忍无可忍联合向蓟州镇总兵讨薪,要求按当初承诺的双饷标准发放拖欠的军饷,并且兑现平壤之战中率先登城的赏银。
按说在明朝末期拖欠军饷是常有的事,士兵集体讨薪的事也时有发生,袁崇焕就曾经处理过类似的事,即使是把他们的行为叫做哗变,也是按照人民内部矛盾处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只要抓几个带头*的就算完事,毕竟士兵的目的是讨薪,不是真正要造反。
可是蓟州总兵王保,早就对戚家军看着不顺眼,干掉他们是蓄谋已久,不过是需要一个借口。
于是,王将军就给他们扣了一个造反之名,对他们挥起屠刀。
最后王将军假装给大家要发军饷,清点部队人数,把戚家军集合到校场,团团包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