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8-04 15:4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5 07:41
文言文中的语法现象,主要涉及与语法相关的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两大类。
1、词类活用。因为词类是词的语法分类,所以词的类别发生了临时变化也属于语法现象。主要有以下四种现象:
(1)名词用作动词。名词一般做主语、宾语,如果作了谓语,特别是带上了宾语,就用作了动词。例如:左右欲刃相如。“刃”是刀刃的意思,名词。在这句话里,“刃”的意思是“杀”,变成了动词,后面有宾语“相如”。
(2)名词用作状语。名词用在动词谓语前作状语,使名词的语法功能发生变化。例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是工具,名词,用在“运”这个谓语之前,作了状语,意思是“用箕畚”。
(3)动词的使动。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上了宾语,形成使动。例如:可烧而走也。“走”的意思是“使之走”。如果不按使动理解,就成了自己逃走了。
(4)形容词的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渔人甚异之。其中的“异”,意思是“认为…奇怪”。
2、特殊句式。文言文的句子,往往在判断方式、被动表达、成分省略、语序倒装上与现代汉语不同,形成了文言文特有的四种句式:
(1)判断句。用"者……也"表判断
。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有时“者也”用在句末,例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被动句。有时用"于"表示被动。例如:王建禽于秦。句中的"于"用在动词"禽"的后边,意思是“被秦禽”。有时用"见"来表示被动。例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欺”就是被欺。
(3)省略句。多是蒙前省略主语。例如: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有时省略谓语。例如: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有时省略介词。例如: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
(4)倒装句。有时是主谓倒装。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有时是宾语前置。例如:时人莫之许也。是“莫许之”的倒装。有时是定语后置。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强”这两个定语后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