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尊师重教?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09:02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1 13:55
古代,人们把教师与天、地、君、亲并列敬仰。最早记载我国尊师重教的古籍是《礼记·学记》,书中记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严师难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由此说明尊师是最重要的。只有尊师,才能重道;只有重道,才会使人重视学习,重视教育。
中国古代对于尊师有一整套严格的礼数法度。《礼记·曲礼上》载:“礼,闻取于人,不闻取人;礼,闻来学,不闻往教。”意思是学习之礼,只听说到老师处学习,没听说让老师上门来教的;懂礼的人,只听说别人主动来学,没听说主动去教人的,足见师道之尊。师生相处,尊师的礼数套路严格细致。诸如出行、站立、路遇、谈话、饮食、穿戴等都有详细的条目规定。比如跟老师出行,只能尾随其后,不可越过老师而与旁人答腔说话。在路遇老师,要快步向前,先站正了,再拱手向老师表示敬意;老师问话就答,不问速退一侧。在座谈或筵席之间,面前倘有老师的书籍或琴瑟等,应跪着把它搬开,切不可抬脚跨过。陪老师闲坐,老师问事,要等老师说完才回答;向老师请教时要起立。老师召唤时,答应不能用“诺”,而要用“唯”来回答,并且立即起立,以示恭敬。
中国古代有一整套严格的避讳制度:子孙要避讳父祖之名,百姓要避讳官长之名,臣民要避讳君主之名。可是,严格礼制下也有不必避讳的情况:一是《礼记·曲礼上》载:“诗书不讳,临文不讳,庙中不讳”。也就是说,除了在被古人看作是头等大事的祭祀时,面对着诸神或祖宗英灵,可以不必避讳外,那就是在诵读《诗经》、《尚书》等儒家经典之时或教师教学之际可以不必避讳了。显然,这也是给予教师的一种“特权”。
周朝“礼崩乐坏”,官学式微,私学兴起。孔子首创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一般平民有了可以接受教育的机会,被后世尊为“大成至圣先师”,世称孔圣人。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2-03 14:53
古代,人们把教师与天、地、君、亲并列敬仰。最早记载我国尊师重教的古籍是《礼记·学记》,书中记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严师难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由此说明尊师是最重要的。只有尊师,才能重道;只有重道,才会使人重视学习,重视教育。
中国古代对于尊师有一整套严格的礼数法度。《礼记·曲礼上》载:“礼,闻取于人,不闻取人;礼,闻来学,不闻往教。”意思是学习之礼,只听说到老师处学习,没听说让老师上门来教的;懂礼的人,只听说别人主动来学,没听说主动去教人的,足见师道之尊。师生相处,尊师的礼数套路严格细致。诸如出行、站立、路遇、谈话、饮食、穿戴等都有详细的条目规定。比如跟老师出行,只能尾随其后,不可越过老师而与旁人答腔说话。在路遇老师,要快步向前,先站正了,再拱手向老师表示敬意;老师问话就答,不问速退一侧。在座谈或筵席之间,面前倘有老师的书籍或琴瑟等,应跪着把它搬开,切不可抬脚跨过。陪老师闲坐,老师问事,要等老师说完才回答;向老师请教时要起立。老师召唤时,答应不能用“诺”,而要用“唯”来回答,并且立即起立,以示恭敬。
中国古代有一整套严格的避讳制度:子孙要避讳父祖之名,百姓要避讳官长之名,臣民要避讳君主之名。可是,严格礼制下也有不必避讳的情况:一是《礼记·曲礼上》载:“诗书不讳,临文不讳,庙中不讳”。也就是说,除了在被古人看作是头等大事的祭祀时,面对着诸神或祖宗英灵,可以不必避讳外,那就是在诵读《诗经》、《尚书》等儒家经典之时或教师教学之际可以不必避讳了。显然,这也是给予教师的一种“特权”。
周朝“礼崩乐坏”,官学式微,私学兴起。孔子首创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一般平民有了可以接受教育的机会,被后世尊为“大成至圣先师”,世称孔圣人。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1 13:55
古代,人们把教师与天、地、君、亲并列敬仰。最早记载我国尊师重教的古籍是《礼记·学记》,书中记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严师难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由此说明尊师是最重要的。只有尊师,才能重道;只有重道,才会使人重视学习,重视教育。
中国古代对于尊师有一整套严格的礼数法度。《礼记·曲礼上》载:“礼,闻取于人,不闻取人;礼,闻来学,不闻往教。”意思是学习之礼,只听说到老师处学习,没听说让老师上门来教的;懂礼的人,只听说别人主动来学,没听说主动去教人的,足见师道之尊。师生相处,尊师的礼数套路严格细致。诸如出行、站立、路遇、谈话、饮食、穿戴等都有详细的条目规定。比如跟老师出行,只能尾随其后,不可越过老师而与旁人答腔说话。在路遇老师,要快步向前,先站正了,再拱手向老师表示敬意;老师问话就答,不问速退一侧。在座谈或筵席之间,面前倘有老师的书籍或琴瑟等,应跪着把它搬开,切不可抬脚跨过。陪老师闲坐,老师问事,要等老师说完才回答;向老师请教时要起立。老师召唤时,答应不能用“诺”,而要用“唯”来回答,并且立即起立,以示恭敬。
中国古代有一整套严格的避讳制度:子孙要避讳父祖之名,百姓要避讳官长之名,臣民要避讳君主之名。可是,严格礼制下也有不必避讳的情况:一是《礼记·曲礼上》载:“诗书不讳,临文不讳,庙中不讳”。也就是说,除了在被古人看作是头等大事的祭祀时,面对着诸神或祖宗英灵,可以不必避讳外,那就是在诵读《诗经》、《尚书》等儒家经典之时或教师教学之际可以不必避讳了。显然,这也是给予教师的一种“特权”。
周朝“礼崩乐坏”,官学式微,私学兴起。孔子首创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一般平民有了可以接受教育的机会,被后世尊为“大成至圣先师”,世称孔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