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08:45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6 09:57
p=h/λ,具有质量m 和速度v 的运动粒子也具有波动性,这种波的波长等于普朗克恒量h 跟粒子动量mv 的比,即λ= h/(mv)。这个关系式后来就叫做德布罗意公式。
在光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启发下,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1892~1987)在1924年提出一个假说,指出波粒二象性不只是光子才有,一切微观粒子,包括电子和质子、中子,都有波粒二象性。
例如,电子的电荷是1.6×10^-19 库,质量是0.91×10^-30 千克,经过200 伏电势差加速的电子获得的能量E=Ue=200×1.6×10-19 焦=3.2×10-17 焦。
这个能量就是电子的动能,即0.5mv^2=3.2×10^-17 焦,因此v=8.39*10^6 米/秒。于是,按照德布罗意公式这运动电子的波长是λ=h/(mv)=6.63*10^-34/(9.1*10^-31*8.39*10^6)=8.7×10-11 米,或者0.87 埃。
1、物质波的统计解释:波粒两象性是统计性的规律,微观粒子的运动没有确定的轨迹,只能确定它在某一空间位置上出现的几率,物质波与经典的机械波不一样,它是几率波。
2、λ=h/p (h:普朗克常量;p:动量。 λ:波长)
3、f=ε/h(h:普朗克常量;ε: 能量。f: 频率)
1927年,克林顿·戴维森与雷斯特·革末在贝尔实验室将电子射向镍结晶 ,发现其衍射图谱和布拉格定律(这原是用于X射线的)预测的一样。在德布罗意假说被接受之前,科学界认为衍射是只会在波发现的性质。
是量子力学的重要结果。1922年,康普顿证明了光具粒子的性质,而以上实验就证明了粒子有波的性质,肯定了波粒二象性的学说。物理学家可以使用德布罗意波长,并用波动方程来解释物质的现象。
后来基本粒子也被证实有波的性质。1999年,富勒烯被测出有波的性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物质波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6 09:57
p=h/λ,具有质量m 和速度v 的运动粒子也具有波动性,这种波的波长等于普朗克恒量h 跟粒子动量mv 的比,即λ= h/(mv)。这个关系式后来就叫做德布罗意公式。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6 09:58
额 百科:物质波,又称德布罗意波,即函数为概率波,它指空间中某点某时刻可能出现的几率,其中概率的大小受波动规律的支配
λ=h/p (h:普朗克常量;p:动量。 λ:波长)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6 09:58
一个实物粒子的能量为E、动量大小为p,跟它们联系的波的频率μ和波长λ的关系为